第一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272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24  |  分类:

社科心理

第1章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俗。

民俗文化,是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乐正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们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研究民俗现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因此,民俗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闪光点。

国际社交场合的服饰穿着有什么讲究?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便服与礼服。

服装的种类、样式、花色,因场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的爱好等,而在穿着上有所差异,原则上讲,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一般场合则可穿便服。在西方,各国人士日常穿着的服装,如各式西装、外衣、衬衫等均为便服。参加各种正式的社交活动尤其是一些隆重的典礼仪式,则应穿礼服或深色西服。西方传统的礼服有下面几种:晨礼服。上装为灰、黑色,后摆为圆尾形,下衣为深灰色底、黑条子裤。系灰领带,穿黑皮鞋,戴黑礼帽等。这种礼服在白天参加典礼、星期日上教堂做礼拜,以及参加婚礼等场合穿用。

小礼服,也叫晚餐礼服或便礼服。为全白色或全黑色西装上衣,衣领镶有缎面,腰间仅一纽扣,下为配有缎带或丝腰带的黑裤,系黑色领结,着黑皮鞋。这种礼服一般为参加晚6时以后举行的晚宴、音乐会、剧院演出等活动穿着。大礼服,又称燕尾服。为黑色或深蓝色上装,前摆齐腰剪平,后摆剪成燕尾样子。翻领上镶有缎面。下为黑或蓝色配有缎带、裤腿外面有黑丝带的长裤,系白色领结,穿黑皮鞋、黑丝袜,戴白手套。这种礼服多见于晚间举行的更为郑重的活动中。

妇女的服装种类、样式、花色繁多。日常均穿着便服。礼服也可分为常礼服、小礼服和大礼服等。常礼服为质料、颜色相同的上衣与裙子,可带帽子与手套。小礼服为长至脚背面不拖地的露背式单色连衣裙或服装。大礼服则为一种袒胸露背的单色拖地或不拖地的连衣裙式服装,并配戴颜色相同的帽子,长纱手套及各种头饰、耳环、项链等首饰。目前,除极少数国家在个别场合还有些规定外,大多数国家在穿着方面均趋于简化。现代着装除样式花色繁多的便服外,很多隆重场合,人们只是穿着深色质料好的西装。上面说的那些传统的男子礼服已很少有人穿着,而穿着燕尾服的更是微乎其微。

有不少国家则规定民族服装为礼服,在国庆、民族节日等重大庆典和最隆重场合穿着,其他正式社交场合穿着西装。我国的服装习惯上没有礼服、便服之分。但一般说来,男子的礼服为上下同色同质的毛料中山装,配黑色皮鞋。便服则为各种各样的外衣与长西裤,配颜色相宜的皮鞋或布鞋。在正式社交场合着西装应系领带。女子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着西装(下身为西裤或裙),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旗袍裙和连衣裙等。我国有关人员出国,在国际社交场合的服饰穿着,基本上按在国内服装穿着,但也应尊重当地的习惯和东道主的要求,如请柬要求穿礼服,则男子应穿中山装或民族服装,女子最好穿旗袍或长裙。

穿西装为什么要系领带?帽子遮阳避雨,鞋袜用来护脚,衣服和裤子的功能也是人所共知的。可是,领带的实用价值又在哪儿呢?一位名叫费尔南多·贝索阿的葡萄牙诗人曾指责说领带是男人西服中最没用的“绞索绳”。说来有趣,正是这些面料各异、五颜六色的“绞索绳”,300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穿西装时不可缺少的配套饰物。

其实,最原始的领带就是一根绳子,也并非起装饰作用。古代时,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西欧人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使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草绳将其扎在脖子上。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北欧的沿海地区,渔民们在捕捞时披起蓑衣,再用绳子打上领结以防滑落。随着服饰的进步,特别是纽扣的出现,以绳缚领的实用需要逐渐消失,但是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服饰习俗却保存下来:罗马帝国时代的士兵们脖子上都系有一根带子,可以被看成是作为装饰物的领带的雏型。不过,在漫长的中古时代,它只同一些军队的制服结缘。现代意义上的领带样式出现于17世纪后期。据说一位法国大臣上朝时,在脖颈上系了一条白绸巾,并打上一个漂亮的扣结,国王路易十四见了大加赞赏,并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要仿效,以此作为高贵的标志。从此,领带首先在法国,进而在整个西方成为男子服装的组成部分,而系领带必须打结的习惯也普及开来。1692年,加入奥格斯堡联盟的英国军队在比利时的斯腾哥尔克城郊向法军兵营发起偷袭,仓促应战的法军军官无法按礼节系好领带,慌乱间只能将其顺手往脖子上一绕。正是这一绕,又意外地推出了一种系领带的新方法,也推动了早期领带向现代领带的迈进。随着法军大获全胜,名为斯腾哥尔克式的领带风靡一时,而顺手一绕的领带打法也被人们竞相仿效。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