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优秀的将领需要“两把火”,一把火燃烧自己,一把火燃烧团队,激励别人,使整个团队都保持专注。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优秀的造梦大师,他们不但自身保持激情和斗志,还善于帮员工造梦,以激励员工。老板有老板的梦,员工有员工的梦,你要把你的梦想变成员工的梦想,把你个人的梦想转移到所有员工的身上,变成一个团队的梦想,最终变成企业的集体梦想。你要善于让你的员工为你的梦想而兴奋,为实现你的梦想齐心协力。
什么是“造梦”呢?造梦实际上是帮员工树立目标,明确职业奋斗方向,使员工告别浑浑噩噩的工作状态,每天都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使他们能够充实地工作和生活,从而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前程。
著名的庆盛控股集团在仅仅3年时间内,将净利润翻了好几倍,这种惊人的速度,让每一个同行眼红。卓越成就的背后是每个“庆盛人”的努力。在他们的脸上都可以看见由内而外的自信、乐观和激情,他们与公司一起实现了脱胎换骨。而庆盛的管理秘方是什么呢?答案是:造梦法则。每个庆盛的领导者,都是一个优秀的造梦大师。他们利用梦想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个普通的员工,使他们在自己的职业旅途上不断前进,不断取得大小远近的成就。年仅30岁的王绍伟已经是庆盛控股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如今,他也是一位颇具能力和经验的管理者,但是谁也不知道,他刚进公司时,只是一位基层的机修工,可以说是造梦法则给了他一道光亮。
企业发展离不开美好的前景和伟大的蓝图,离不开宏伟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管理者应当把企业的愿景和蓝图告诉员工,把自己的梦想,把企业的梦想和目标传达给员工,与员工一同分享,以激发员工无限的斗志和工作激情。要让员工看到企业是充满希望的,这种希望会影响到员工自身。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帮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让员工不再浑浑噩噩,而是每天都有奔头。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才会积极进取,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健康的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梦想,而一个伟大的企业,应该帮助员工创造梦想,并激励员工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管理者能让每个员工都在梦想和目标的指引推动下去不断奉献自己,那么企业将充满希望。假如你的员工没有梦想,没有目标,只是为了每个月银行卡上的数字,他就不可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就不可能迸发出激情、释放出潜能,企业的效益就难以获得保障。所以,好的领导人必须是造梦大师,是目标激励大师。
002思路决定出路,眼光决定未来
我们的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财富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土地、石油、矿山和机器,而变成了信息、知识和智慧。经济学家说:“每一次时代的变革,世界财富必然会进行一次重新分配并增值。”也就是说世界财富会从那些观念陈旧的人手上转移到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批人手中。基本上每十年世界财富就要重新洗牌一次,能顺势而上、敢为天下先的人都轻而易举成为了大富翁,后期跟随者要么赚点蝇头小利,要么血本无归。
思路的开阔和眼光的远大才能做出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马云就是这样的领导者。阿里巴巴作为电商时代的佼佼者,与领导者卓越的战略规划紧密相连。
从1999年成立至今,阿里巴巴在全球范围内,已相继被十几种语言,几百家媒体连续追踪报道,迄今为止它已经连续5次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它的排名甚至比全球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还要靠前,而马云是如何取得如此的成就呢?1995年,马云开创了企业黄页网站,他每天出门向人讲述互联网的神奇,说服人们出钱将资料放置网上,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在那段时间,马云被人视为骗子。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在中国互联网大潮风高浪急之时,马云决心做一个不同于世界上所有电子商务网站的B2B网站,他放弃了15%大企业的生意,决心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他说:“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
这是远见还是狂妄呢?时间向我们证明,这是马云的远见。1999年初,他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在企业创办的初期,严重缺少资金,马云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宣讲他的B2B模式。渐渐地,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连海外媒体也开始对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风险投资商也渐渐对马云产生了兴趣。然而马云却先后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商,接受了以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的500万美元投资。在该笔资金到位后,他飞赴北京,约见了孙正义。那次交谈之后,孙正义向阿里巴巴投资了2000万美金。就这样,阿里巴巴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
福布斯曾这样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事实上,他的身材虽然矮小,但是眼光却非常高远,他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很好的前瞻性。这是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并且走得更远的保证。
眼光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竞争者,不知不觉消费者。一个真正有战略远见的领导者,敢于挑战灵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分界线,善于在未来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找准方向,为企业发展找到新的出口。
关于战略远见,英国文人王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诠释:“能在月光里找到道路的人,他们受到的惩罚是: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更早地看到曙光。”而只有那些有远见的领导者,才能将企业带向光明。
00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话剧培尔金特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每个十字路口都是一次选择,你有三个选择,左、右、中,只要有一次选错了,你就再也回不来了。”
从小我们所受的教育便是,努力,努力,再努力。于是我们为了大大小小的梦想,拼了命地努力,可是最终的结果大多差强人意。比如你让一个数学天才去努力学英语,让一个芭蕾舞者去努力学摔跤。是的,一开始就不对劲,就选错了路。实质上,方向决定了你的成败。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大大小小选择的集合体,生活的每一处都渗透着选择,早上睁开眼睛,选择吃什么早餐,下班后选择从哪条路开车回家,无一例外。
公司运营的过程中,选择也无处不在。选择怎样的合伙人,选择怎样的经营方式,选择怎样的员工,选择怎样的规模,选择怎样的营销方式。众多的分岔路口,众多的不知所向等着你裁定。不要害怕,不要迷茫,你只要明白一点:最适当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作为一个领导者,没有见缝插针的本领是不行的,因为机会往往存在于那些别人忽视的角落里。经营企业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企业家往往把眼光放在看得见、摸得着、有大利润的行业和项目上,而那些费精力、效益低的项目,很多商家不愿意选择。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些地方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也许别人不愿意涉足的领域,恰好是一座未被挖掘的金矿。如果你深入地分析这些被忽视的领域,说不定就能发现巨大的商机。
市场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就像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正是抓住了互联网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变化,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再比如,伊利、蒙牛等乳业正是抓住了人们追求健康、补充营养的心理需求,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再比如,现在轿车数量剧增,汽车销售、修理、配件、清洁、陪驾等方面就有很多机会。经济与政治永远不分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政府出台房产税政策,对房地产业就会产生影响;政府出台汽车限购令,会对私家车行业产生影响,再比如,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大力提倡使用“绿色能源”,有些企业顺势而为,研发太阳能产品、风能产品,就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利润。
物以稀为贵,最稀缺的东西就是资源,而这就是金钱,看看每天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你就知道:石油是稀缺资源。一般来讲,稀缺资源是指供不应求的东西,如果你能抓住大众的消费需求,生产出他们需要但市场上难以买到的产品,你自然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
004事业成功的秘诀无非“坚持”二字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勤”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做事的持续性。相传古希腊大家苏格拉底,在学校开学的第一天曾教学生们甩手,并要求大家每天做三百下,一个月后,他问哪些同学坚持了,90%的同学举起了手,两个月后,坚持下来的只剩80%,一年后,苏格拉底再问大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坚持性是能顽强克服行动中的困难、不屈不挠地执行“决定”的品质,这种品质表现为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的各种诱因的干扰,做到面临千纷百扰,不为所动;也表现为善于长久地坚持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培养坚持性,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勤劳。勤劳是一个人有成就的保证,而懒惰则是一个人进步的大敌。培根曾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它可以主宰。”
培根说,幸运中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中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这都告诉我们,顽强的自制性是一个人不懈的坚持中所不可缺少的东西,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把艰难困苦变为我们磨练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的机会,变为矢志不移的追求。不论是科学领域伟大发明的创造者,还是运动界摘金夺银的健将们,他们之所以能把自己的生命书写得灿烂夺目,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懈地努力与坚持。
勤奋是成功的根源,坚持是成功的保障。当人们问到那些成功者的成功经验时,他们往往都是微微一笑,然后告诉你只需要坚持到底。真理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要成功,必须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它表现为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战胜有碍执行决定的各种因素。表现为善于抑制消极情绪的冲动,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顽强的自制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尤其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其父司马谈是朝中的史官,临终前他嘱咐司马迁不要忘了著书立说的大事,不能让国家的历史断绝了。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经过知识准备,他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由于他为大将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并处以宫刑。这一奇耻大辱曾一度使司马迁丧失生活的勇气,在狱中,他想起父亲的嘱托,想起记载国家历史的重任,最终他战胜了自我,毅然决然地活了下来,并且勤奋刻苦地续写史记,完成了这一千古之作。
平地飞云的人太少,一夜崛起的企业更少。当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确定了目标之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再坚持,罗马从来不是一夜建成的,事事如此,坚持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005创业时重才,守成时重德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回答说:“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魏征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说:“君主打天下,是在混乱中歼灭敌人,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创业并不太难;得到天下后,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所以,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而失之于安逸。”太宗说:“玄龄与朕共定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深知创业之难。魏征与朕共定天下,深知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故知守业之难。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过,眼下守业的困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
创业容易守业难,几乎所有走出创业期的企业都有此深刻的体会。而如何守业?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现在中国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企业,企业的问题在企业家,企业家的问题在企业文化。”这是因为企业是当代中国的中坚力量,企业健康发展了,中国的崛起就会早日实现。但目前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五缺”现象(即缺文化、缺信仰、缺使命、缺品牌、缺战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什么?就是企业的精神理念、精神信仰!这是文化的内核。而中华文化最本质的内核就是优秀的经典文化,为此我把重点转移到了企业界,主要任务就是致力于企业的精神及文化建设,开展修心育德的咨询服务,重塑中国人的信仰,重树中国人的精神。目的是为企业立心,为民众立德,为中华立功,为世界立言。
在守业的过程中,请坚持“以德治企”,这个理念对于改变企业“五缺”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迫切地需要以“德”治国,重视精神道德建设,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道德存在着严重的滑坡现象,急需“德”的引导;尤其是中国当代的企业界,迫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少企业家存在“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做法,甚至不少企业内部也出现明争暗斗、互相拆台的现象。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道德的迷茫、心灵的失衡。
因此全面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每一个员工的道德素质,建设积极向上、同心同德的“德治”企业文化,特别是将“德治”的精神导入到现代企业,是十分必要的。
006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大热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兵一个,将一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所谓的“”,指的是没胆识,没魄力,没智慧,没勇气,没果断抉择能力的人。这样士兵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大家的气势会被打压,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整支部队都将变成窝囊废,怎么能打胜仗呢?
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诸侯方有袁绍、孙坚、曹操、刘备、马腾等,董卓方有吕布、华雄等,而吕布有勇无谋。不论是从双方的力量对比上来看,还是从得人心方面来看,诸侯方都占尽优势,可以说灭掉董卓不在话下。然而,由于当时各路诸侯推荐袁绍为盟主,谁知袁绍就是一个无能的将帅,优柔寡断、疑心四起,加之不懂用人之道,最终不但没有剿灭董卓,反而搞得联盟中纷争迭起、人心离异,最终讨伐董卓一战不了了之。
在今天看来,袁绍带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失败,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袁绍的“”形象对于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一家企业的老板有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如要想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老板就必须成为一个铁腕将领,要有魄力,有胆识,有远见,有识人用人的能力,绝不可目光短浅、畏畏缩缩、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成就一番事业的老板,也不是一个好老板。然而,如果仅仅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仅有这样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老板必须拥有智慧,必须善于用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结合大家的智慧和才能,凝聚在一起才能成就大业。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对比楚汉两大英雄人物项羽和刘邦。
项羽和刘邦都想成就一番霸业,大英雄项羽勇气可嘉,为人豪迈大气,但智谋不足,他只知道冲锋陷阵,和别人硬拼硬打。纵然他武艺高强,以一敌十、敌百,纵使他能率领几千人马打败别人几万人马,但最后依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而刘邦则不同,他非常自知,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于是他最大限度地运用有能之人。通过对萧何、韩信、张良的大胆放权,最后消灭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
在现代商战中,联想总裁柳传志就像刘邦那样善于用人。作为联想集团的领军人物,他能充分发掘人才,大胆放权。他还十分善于学习和总结,懂得审时度势,能够在复杂的事情中理出头绪。柳传志认为,领军人物必须具备几点素质,那就是“做人要正”、“有大志”、“善于学习和善于总结”和“审时度势”。当一个老板具备了这些特质,企业才能更好地谋求长远的发展。
007事必躬亲的人,没有当领导的命
我们常说一个人是“劳碌命”,是说一个人一生都在奔波操劳中度过,没有歇脚的时候。很多公司的领导,尤其是小公司的领导,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财务要管,培训要管,业务也要管。现在有关“过劳死”的报道越来越多,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企业规模还小、刚开始筹办全新业务的时候,领导一定要身先士卒,领导是演员,是明星,作用就是带动气氛。但是当公司上了一定规模以后,一定不能够再事必躬亲。原因有二,一是精力不够,二是不能够很好地放权。
有道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史书上记载,凡是超过杖责三十的刑罚诸葛亮都会亲自过问。虽然这种方式能使大部分事务妥善处理,但也透支了诸葛亮的生命。反观曹操和司马懿都比诸葛亮要长寿。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诸葛亮为“诸葛多智而近妖”,有一部分原因是对他这种行事方式颇有异议。
放权,就是要求公司高层领导人,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范充分放权,通过放权来给下级施加压力同时增添动力,通过充分发挥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工作效能。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名高层尽管事必躬亲,每天忙得团团转,但管理效率仍然十分低下,这就是没有放好手中的权力。
领导者不敢放权,最核心的原因是缺乏信任,授权人的信任和受权人的能力难以得到统一。领导担心放权之后会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在确信下属的能力可以用好、用对之后,领导者才能做到真正地充分放权。韩非子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敢于放权并善于放权,既是一个管理者成熟的表现,又是一个管理者取得成就的基础和条件。还有一种可能是不会放权。有的领导认为缺乏管理人才,或者说不敢太快使用人才。这个问题矛盾的核心就是授权机制,没有制度来保证权力在下放的同时,能得到足够的制约。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不能下放手里的权力会给人造成贪恋权位、打压新人的印象。久而久之带来的是团队的一种不信任,团队之间没有了信任是很可怕的,同时还会导致怨言。
让自己清闲下来,不是为了享受,而是给心灵思索的空间,让自己站在局外,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来思考。公司改组一书的作者戈登·唐纳森说过:“权力下放不等于放弃权力,管理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当好总经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让自己轻松下来,对自己、对公司,都是有利无害的。
008领导者要有狮子的威严、狐狸的智慧
管理,不外乎人、事二字。把下属和事务应付自如,处理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人已然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管人和管事二者是不同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彼此糅合在一起的。人中有事,事中有人,不可分散开来。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说:“一个称职的君主,必须具有狮子般的威严、狐狸般的狡诈。”这说明统御能力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出手的魄力,二是善于出手的智慧。没有魄力,会优柔寡断;缺少智力,会独断专行,二者缺一不可,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领导与员工所肩负的使命不一样:在公司中,领导者肩负的是公司生死存亡的重责,所以他跟下属的工作完全不一样。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想人所不能想,看人所不能看。下属由于处于较低的位置,是不能看到这些问题的,作为领导者每天日理万机,没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向下属解释自己这样做的意义。事实上,江湖上有一招“狮子吼”,就是用一种狮子一般的威严,让员工被自己的气势慑服,这样,自己的命令,会很容易实施。
与此同时,作为领导要时刻应付来自内部的麻烦和来自外部的压力,仅仅有魄力是不足以应对如此多的内耗和外耗的。狐狸作为智慧的代表,意味着领导必须有一个机智的头脑,而且更多时候,狐狸更是作为狡诈的代表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意味着领导要善于运用手段,让自己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马基雅维利认为,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要有能够超越世俗美德约束的眼光来对局势进行审视,以上帝视角思考,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在某些时候,不妨露出自己“老狐狸”的一面,给耍心眼的人以震慑。这种震慑更有威胁性,它是在向周围人宣布:你们的小手段都是我玩剩下的。如此一来,捣乱分子必然安静下来。
聪明又有魄力的领导,会让下属心甘情愿去执行命令,帮助企业选择人才,会凝聚企业核心骨干,培养员工的意愿,培养员工的能力,影响教化员工的思想,让决策深入人心,促使团队全力以赴。
狮子一般的魄力就像一柄大锤,击碎挡在面前的每一堵墙,但是许多细小的事务,就像一只只蚊子,妄图吸干企业的血液,这时候狐狸的智慧就像一张细密的网,可以弥补大锤的不足。二者水火相济,阴阳相辅,才能达到和谐、圆满的效果。
009算得太精明,反而赚不到钱
做生意、办企业、搞管理都需要精明,精明不是玩手段、耍心机,也绝不是斤斤计较,把一分一毛钱算得清清楚楚,而是着眼于长远的一种大智慧。比如,在合作中,如果你太过精明,不肯吃一点亏,那么合作一次之后,对方可能与你分道扬镳。而如果你懂得吃亏,适当地让利,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他才愿意继续与你合作。
有个温州年轻人去深圳推销一种高级清洁剂。当时,同类名牌产品在市面上已经非常流行了,市场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但这个年轻人还是决定去深圳打开市场。
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名气很大的星级宾馆,对老板说:“我可以免费为你整个宾馆做一次保洁。”老板有些不敢相信,他愣了半天,听年轻人介绍完产品后,才决定把准备接待大型会议的80个房间和一个会议室交给年轻人保洁,并规定2天内必须完成。结果,年轻人用了一天半时间就把80个房间和一间会议室刷得焕然一新,而且还使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此他用掉了30盒上光清洁剂。
会议结束之后,宾馆的留言簿上多了很多客人的感言,上面写着大家对环境的评价,很多客人都说宾馆的环境清洁卫生,非常舒适。
会后第三天,宾馆老板找到这个年轻人,对他说:“你帮我赢得了下一项业务,更为我们宾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1000元是你应得的报酬。你有多少货?我全要了。”
事实上,30瓶清洁剂远远不止1000元,但是年轻人很清楚,这个时候没必要算得太精明。他高兴地接受了宾馆老板的报酬,并在对方的推荐下,获得了好几笔很大的单子。几年后,年轻人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你想赚到钱吗?那就不要表现得太精明,尤其是在生意场上,千万不要和合作对手、客户斤斤计较。因为算得太精明,表面上你没有吃亏,但你却很容易失去赚钱的机会,最后你吃的却是大亏。一个真正赚大钱的人,往往有长远的眼光,有宽大的胸怀,懂得为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这就是那些大商人的智慧。
010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古语有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无论治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企业都需如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是一种信任的方式,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就要放手让下属去大胆尝试,不要什么都管。
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乃好老板也。事实上,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是非常会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曹操的好不仅在于其用人之术,更在于其用人之道,也就是说曹操善于“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知道他的将士跟着他出生入死是为了什么,有时候感情的维系比利益的维系更为重要。此时此刻,抛出一些肺腑之言,的确可以鼓舞士气,甚至笼络人心。
太祖在位时,郭进任西山巡检,有人告发他私通河东的刘继元,可能会叛变。太祖很生气,认为此人诬陷忠良,命人把他绑起来送给郭进,让郭进处置他。郭进接到人后,没有杀他,对他说:“你能为我夺取刘继元的一城一寨的话,我不但不杀你,还要为你请求赏赐官职。”过了一年多,那人果然引诱刘继元的一座城来归降。郭进将此人的事情禀报了朝廷,请朝廷加封此人官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人将他送回给郭进。郭进再次请求说:“您这样做,使得我失信于别人,以后就不能再用人了。”太祖因此加封了那人的官职。
现代企业,到底应该如何用人,是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还是另辟蹊径,寻求其他方法呢?
长期在企业内部管理人事,对于企业当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现象大为多见。在企业管理当中,这句话最大的分量不是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激励。每当老板们对自己的员工宣称自己的用人标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时,受重用的员工便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突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信任,继而心甘情愿地为老板效力。
对员工来说,工资、职位、福利等个人利益永远是最重要的。但有一个规律是,“人才择贤主而归附”,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下工作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所以各位老板们也请不要忘记,无论什么时候,摄取人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老板们对人心、人性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用人不疑,疑人照用”、“用人需疑,疑人需用”,这些都是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观点的颠覆。然而这些观点的派生并非全无道理。把握住“疑”,你才能带领企业走上真正的用人之道。
011员工是风筝,制度是线,老板是放风筝的人
有人说,一个好的老板要学会放风筝。风筝的这头是老板,风筝的那头是员工,而连接老板与员工的那根线,则是制度。这句话包含了三个含义:给员工自由,用制度管理,领导者要负责调控二者的关系。
每一个员工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期望自己能自由自在地翱翔。他们期待自己能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有所作为。这时候,老板就应该让员工以自己的方式来达成工作目的,而不是去给予束缚。风筝本就应当飞翔在空中,如果只是被挂在墙上欣赏,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给员工机会,让他们去展示自己的风采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胸襟和气魄。
但是,每个人都想要完全摆脱束缚,而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需要制度这根线来拴住员工,让他们有所顾忌。
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指出,“制度”被视为约束个人的自利行为、防止社会落入自然状态的重要手段。这并不难理解,人人都愿意获得更多,但是获得不能建立在他人的损失之上。现代社会已经摆脱了丛林法则,而摆脱的方法就是通过制度的制定。
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后制度主义者,在旧的制度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替代新古典“经济人”假设的“规则人”假设。他们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并非要追求理性最大,相反,其行为多数按照既定的规则和制度行事,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效益最大化。
一个企业有多种制度,例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和考评制度。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限制下级和上级的行为,让他们无法为所欲为。制度给员工的活动划定了界限,在界限之内可以自由飞翔,但是一旦触碰到边界,就会被制度所束缚。
比起制度,老板的作用更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当制度太过紧绷,让员工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老板就适当松松手;当员工飞得太高,老板就拉拉绳子,不要让线断掉。领导艺术就在这一张一弛之间体现。领导不需要亲自参与生产,也不需要时刻调整制度,老板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手段。
例如人情,就可以成为制度以外的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做出处理。适度的“法外开恩”,也是公司运作的“润滑剂”。比如,员工在流程上违反了规定,按照规定你追究了他的责任,扣了他的绩效,但是下班之后,你们便可以好好地沟通一下,说明情况,甚至领导做东喝上两杯,员工心里的阴影和不快肯定会慢慢消除。
没有风筝,放风筝就成了一纸空谈;没有线,风筝也许在一时飞得很高,但是终究会被风无情打落;而如果没有那只抓住线的手,整个系统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凭借这个系统,员工才能在竞争大潮中如鱼得水,自由驰骋。
012善待能力强过自己的部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领导者,并不意味着任何方面都比下属强,而下属在某些方面可能强于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领导者害怕下属的光芒掩盖住自己,时间久了难以驾驭下属,更怕下属爬到自己头上,于是对能力强过自己的下属采取种种限制。他们宁愿把重要的工作交给能力平庸的下属,也不愿意把工作交给能力超过自己的下属,而且明里孤立能力强的下属,暗里打压他们,恨不得把他们逼走,以让自己高枕无忧。这就是所谓的“武大郎开店”——只愿意任用比自己矮的人,不愿意任用比自己高的人。时间久了,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对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如果管理者不善待能力强过自己的人才,而是处处与他们作对,不信任他们,不重视他们,无疑会伤了他们的心。有朝一日他们离开了企业,对企业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而当他们进入竞争对手公司时,对企业则是巨大的威胁。因此,明智的管理者往往会善待能力强过自己的下属,通过善待、重视他们,获得他们的真心辅佐和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大贡献。
摩托罗拉创业初期,有个名叫利尔的工程师及时加入,他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无线电工程,有极为出众的才能。他的到来,让一些老员工和管理者产生了危机感,他们时不时地刁难利尔,出各种难题为难他。更过分的是,一位管理者趁摩托罗拉的创始人保罗·高尔文出差办事时,找了个理由把利尔开除了。高尔文回来后得知了此事,把那个管理者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然后命他马上找到利尔,重新高薪聘请他回来上班。后来,利尔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什么才叫“善待”呢?对人才而言,最好的善待莫过于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信任他们,授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同时,从小事上表达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真心辅佐。
013做大事,须统观全局
全局是由诸多局部构成的,局部处理不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全局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抓全局时不能忽视局部,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以免顾此失彼。就像弹钢琴一样,要想弹奏出美妙旋律,必须用好每一个音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优势,为奏出好的音乐而服务。
心有全局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遇事皆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自觉做到从全局出发,以全局为重,为全局着想,放眼全局、融入全局、维护全局、服务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往今来,大凡成就伟业者,无一不是识大局、谋全局的战略家。胸无全局的人,看问题、作决策往往就事论事,目光短浅,也许能在一时干成一事,但绝不会一生都能干成事,最终难免贻误大局。善谋全局者,必定胸怀全局,眼界宽广,认识、分析、研究问题能够见微知著,统筹兼顾,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善谋全局者,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谋全局,是能力素质的反映、大家风范的体现和优秀品质的展示。
在管理中全局观的塑造更为重要,因此,要远离片面性眼光,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
俗话说:“胸中无全局,处事必离谱。”在分析事物时,要有全面的眼光,要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全部,既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又要看到不利的条件,千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要求你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多了解相关信息。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为老板,既要看到它们之间外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之间横向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纵向的联系。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形势在不断变化,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曲折中看透事物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地决胜于未来。
014既不能权力旁落,也不可大权独揽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是都不得要领。于是,他只好自己说出答案:“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刘邦的队伍里,有贵族出身的张良,有游士陈平,还有县吏萧何,屠夫樊哙,鼓手周勃……这些人在刘邦的组合下,在各自擅长的位置上做事,帮助刘邦打天下。刘邦用人不疑,大胆放权。当年他给陈平黄金四万两,却不过问此事,充分体现了对陈平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陈平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楚汉之争中,陈平利用项羽多疑的性格,通过黄金收买人心,成功使用了反间计,使得项羽把范增逼走,帮刘邦战胜了项羽。
与刘邦的英明授权相比,明太祖朱元璋的专制集权做法,就显得太过愚蠢。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专权的做法立刻暴露出来,他诛杀开国功臣,以廷杖、文字狱凌辱官员,废除了丞相,集大权于一身。这些专制的做法使得当时的读书人都不愿意出来当官,一时间人才凋零。同时,全国军政大权集于一人,致使皇帝政务十分繁忙。朱元璋虽竭尽全力,但是拼上老命也无法承担。
约翰·钱伯斯是思科公司的总裁,他就深谙授权之道。对此,有人戏称他是最乐于授权给下属的总裁,他本人也曾说过:“也许我比历史上任何一家企业的总裁都更乐于放权,这使我能够自由地旅行,寻找可能的机会。”
钱伯斯经常对部属说:“最有能力的管理者并不等同于大权在握、搞集权统治,一群人总是能打败一个人的,如果拥有一群得力的助手,就有机会创建一个优秀的团队、优秀的企业。但如果你不敢把权力授予助手们,那么他们的才能便无从发挥。这样一来,你的部门的效益就难有提高,你的影响力也将受到影响,这对你掌权非常不利。”
在钱伯斯看来,优秀的管理者不必大包大揽,事必躬亲,而在于合理地统筹安排人员做事。他说:“很久以前我就学会了如何放手管理。你不能让自我成为障碍,成为一个高增长公司的唯一办法就是聘用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比你更好、更聪明的人,使他们熟悉他们要做的事情,要随时接近他们,以便让他们不断听到你为他们设定的方向,然后,你就可以走开了。”
管理者要明白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你非常有才华,靠你一个人来指挥一切,你终究还是忙不过来的。因此,你必须学会有效地授权,让整个部门的每个员工都动起来,让大家自发地做自己擅长的工作,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15广泛结交社会名流
有一位名叫华尔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后,十分痴迷。这天,华尔跑到纽约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早上7点就到了威廉在第二间房子。高个子的亚斯达,一听少年问他: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马上柔和了起来,和少年交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华尔:你该去访问一下其他实业界的名人,于是,华尔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整个纽约的知名商人、总编及银行家。
在赚钱这方面,华尔所得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得到成功者的知遇却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已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心理学上,有一种所谓“趋势”的心理,就是结交、崇拜,依附有名望者的心理,这种心理绝大多数的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能与站在顶点位置的一流人物交往,并学习其观念、优点和做法,才能引导自己向上。名流中固然有名不副实者,但毕竟大多数人确有本事和才能,倘若能吸取他们经验和观点中的精华,对你的生活和工作必将大有帮助。
一位公关专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发展事业,人际关系不容忽视。费心安排的话,人际关系便能由点至面,进而发展成大树。有了大树,我们才能在大树的凉荫下休息,坐享利益。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在拓展事业的时候,人际关系越是重要。”
如果你立志在生意场干出名堂来,就要想办法接近社会名流,与其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一旦与你建立了信赖关系,你的命运可能会大为改观,甚至可能让你脱胎换骨,一步步走入上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