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官场财经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 > 第3章 ↓巴菲特的投资精髓
第3章 ↓巴菲特的投资精髓
作者:张兵   |  字数:22626  |  更新时间:2009-12-11 15:09:13  |  分类:

官场财经

第一节长期持有:购买优秀公司的股票

“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

巴菲特用这句话来表明自己长期持有的态度,他奉劝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以后不要再把目光放在短期的股价波动上。“对于优秀的公司,短期的股价波动没有任何意义,你应该关心的是它的经营业绩,这才是你的切身利益。”巴菲特在长线投资方面,一直是全球股民的典范,他从不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方面的专家,而是坚持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去选择投资对象。比如他会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财务状况,未来的成长性,市场的空间,现在面对的问题,还有潜在的竞争对手。

以此,巴菲特确定这家公司是不是优秀的,是否具备长期投资的可能性。他说:“如果你问我愿意持有一只股票多长时间,我的回答是永远。”他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他甚至先假设第二天股票交易市场就关门,一直到许多年以后才重新打开,恢复交易。他反对短线的操作,认为那只是无谓地浪费金钱和时间,那种行为享受不到投资带来的乐趣,操作绩效并不理想,甚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巴菲特的长期投资之道很像龟兔赛跑,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它跑跑停停,思维过于活跃,目标并不专一,以至于在路上睡起了大觉,而跑得慢的乌龟却一直坚持自己的节奏,步步前行,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在股市中,跑得慢的乌龟同样会战胜跑得快的兔子,以短线的操作频繁进行不同股票买卖的投机者,就好比对目标无法坚持的兔子,时而进市,时而出市,短时期内积累了大量的买入和卖出的次数,消耗掉了过多的交易费用。而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则是一直向着既定方向努力地不断前进并到达目标的乌龟。有人说,巴菲特就是那只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乌龟,他长期以一倍多的优势战胜市场,这个秘诀就是长期持有优秀公司的股票,最终收获大牛股。要知道,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70%的基金经理连市场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他的七只重仓股,都是在买入后一直持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一动不动。巴菲特对优秀股票的持有时间,比很多人的婚姻维持时间都要长。对企业准确的判断,对投资前景充满信心,让他的收益率一直远远高过市场的平均水平。

巴菲特的长期投资之道就是:寻找业务、管理和业绩一流的好公司,长期持有,就像对待自己最心爱的人,要有和她过一辈子的打算。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但却是一个坐上升值火箭的幸运的乌龟。因为时间会给你最好的答案,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间从来不会欺骗你。

0巴菲特教你学投资第3章巴菲特的投资精髓0“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却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对于这句话,巴菲特解释说:“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要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下一家一般的公司。”他告诫投资者,优秀企业的前景和回报会随着岁月的流淌和经营时间的加长而越来越高,而一家平庸的企业,则会在光阴的逝去中逐渐露出它并不值得投资的价值,甚至会让投资者遭到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把钱放到坏公司的身上,你持有的时间越长,对你就越不利。”巴菲特进一步向人们解释,表明了长期持有的投资法则中,有一项基本原则要格外注意,那就是对投资目标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将关系到你的成败。

时间给了巴菲特最好的回报:他在1976年以4571万美元买进了GEICO保险公司,持有20年,赢利达23亿美元,增值了50倍。1989年,巴菲特投资6亿美元买入吉列刀片公司的股票,一直到2007年年初,持有18年,赚了45亿美元,投资收益率为75倍。巴菲特以13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是在1989年,至2006年,持有17年,赢利高达83亿美元,涨幅为64倍。1973年,巴菲特以1062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持有33年,2006年的年底,增值为1288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127倍。这也是他持股期限最长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只股票。如果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间就会像一瓶正宗的贵州茅台,越久,它的芬芳就越是醉人。相反,如果你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时间就是一粒带点甜味的慢性毒药,当它毒发的时候,渗入五脏六腑,你已经无药可救,损失也将无法弥补。

在全球的投资界,没人比巴菲特更理解这一点。或者说,只有他是决心最坚定的长期投资者,相信时间是上帝赐予理性投资者的最完美的财富列车。他甚至说:“对于好的股票,死了都不卖,我们希望与企业终生相伴。”他还公开地声明,像华盛顿邮报、GEICO、大都会/ABC公司这三种主要的股票,他希望能够永久地保留,决不卖出。

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吗?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1987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中引用了恩师格雷厄姆的话,表达了他对股价波动规律的看法:“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它则是一台称重机。”短期市场中的投机成分尽管可以决定股价的高低,但在长期范围内,企业的质量才是股价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股价总是在波动的,这无可避免。但在巴菲特看来,格雷厄姆的这句名言就是股价波动的永恒规律。股市给予投资者最大的回报,是股价在长期的波动中表现出来的向上趋势,而不是短期的涨跌带来的收益落差。格雷厄姆认为,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两类最重要的因素是内在价值和投机因素,这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股票的市场价格围绕着它的内在价值不断地波动,或高或低。短期内,内在价值只有部分地影响市场价格,况且价值因素受公司经营的客观情况影响很大,并不能够被市场或交易者直接地发现,要看清真相,必须通过大量的谨慎真实的分析。所以,投资者往往通过感觉或者第三者的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这些情况都间接影响了市场价格。

因此,市场价格经常偏离股票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不用怀疑,问题是如何理性地分清股价与内在价值的比较,进而把握长期的投资机会。投资者要明白的是,在目前的波动中,价格是在价值之上,还是在价值之下。

格雷厄姆的解决办法是“市场先生”理论,他说,假如一个投资者拥有一家公司2000美元的小额股份,同时他还会有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伙伴,就是市场先生。市场先生每天会把自己对其股份价值的判断告诉投资者,并且根据这个判断提出建议。投资者根据自己对该公司的业务发展的前景的分析,有时会觉得市场先生的想法应该是正确和合理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市场先生过于兴奋或者过于忧虑,以至于投资者觉得它的建议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是愚蠢。如果投资者足够聪明、自信和理性,那么他就不会每天按照市场先生的建议来处理自己的股份,他应该明智地根据公司关于其经营和经济状况的报告,来形成自己最正确的判断。“市场先生”的寓言出现在格雷厄姆于1949年完成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对股市中的价值规律作出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这一理论被巴菲特所接受,并将之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独特的坚持长期持股的理论。

短期来看,市场是投票机,意味着市场在短期内的价格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风险。但是从长期看,市场又是一台称重机,故而在长期的趋势内,市场价格的总体走势是稳定上涨的,必然会对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作出正确的合理的反应,这对投资者来说又是好事。

格雷厄姆说:“股票市场本身并没有时间进行这种最接近于科学的思考。尽管没有什么正确的价值衡量方法,它仍然必须先把价值确立起来,然后再寻找其根据。因此,股票价格不是精心计算的结果,而是不同的投资者反应在股市中体出来的的总体效应。它对实际数据并不作出直接反应,只有当这些数据影响买卖双方的决策时它才作出反应。”

巴菲特汲取了这一理论营养,提出了自己更新的看法,他认为最佳的持股方法就是对短期内的价格波动不予理会,不去关注价格的暂时动荡,只需盯住企业本身的发展走向。他说:“在可预见的长期内,市场终究会给你一个真实的答案,那些偏离价值的股票市场价格,最后会向它的内在价值回归。”所以,他鼓励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做长期投资,不要沉溺在短线投机的泥塘里。

第二节集中投资: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

“集中投资原则类似于一夫一妻制”

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当遇到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时,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和集中投资,也就是将股票适当集中,长期持有。巴菲特说:“手中的股票有多少才算合适呢?我建议控制在5只以内,以便于跟踪。”很多股民仅有几十万的资金,但却买了三十或四十只以上的股票,如此分散的持有就非常危险。这么多的股票,以个人的能力,对整个盘面很难做到正确的全面的追踪,容易造成信息的混乱。在中国,许多股民都在这么做,笔者觉得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学习巴菲特的方式,重仓参与最有把握的几个市场机会,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将回报增长到最大化。

集中投资策略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到自己熟悉的公司上,因为这类公司的基本面的信息容易收集,易于了解,它具体的经营情况也较好掌握。那么如何才能最客观地了解到公司的情况?巴菲特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做这项工作,一是对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分析,二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行估算,综合评估股票的价值和股价升值的潜力,最后作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巴菲特是1989年投资的。当时在巴菲特眼中,可口可乐的基本面是:最大的软饮料销售商;全美最好的品牌;拥有最好的分销渠道;有最低成本的生产商和瓶装商;高现金流,高回报,高边际利润;估算未来10年内,可口可乐的收益可达到35亿美元,增长3倍。你看,这6条信息这么一摆,非常清楚地反映出了可口可乐强劲的发展前景,和它高收益率的投资回报,几乎各个基本面都是无懈可击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就可以确定该股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于是再进行集中投资,重仓参与,这就相符于巴菲特说的“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你虽然只有一只鸟,但已经在手中了,是切切实实的在手的利益。如果鸟儿都在林子里,就算有10只,也是不确切的。

巴菲特的集中投资原则类似于一夫一妻制:找最优秀的企业,最了解的行业,最小风险的投资机会。持有的股票越少,组合业绩也就越好,而且是在赢的概率最高时投下最大的赌注,它带来的回报也是惊人的,无可比拟的。

“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鸡蛋和篮子”是投资界关于资产分配这个关键性投资概念的一个著名的比喻,出自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克维茨的口中,并由此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一派。他们的主张是:人们应该把财产看做是鸡蛋,增值方式是篮子。人们应该将它们放在许多不同的篮子里,再放到不同的地方,万一不小心碎掉了其中一篮,你至少不会损失掉全部的财产。这是分散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单个的集中投资远不如投资组合的分散投资的总体回报大。并举例说,不同的资产类别,像股票和债券,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甚至很低,他们的表现彼此关联不大,不会受到对方低迷的过多影响,这就给了人们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机会。就像股市有时很疯狂,但债券市场却非常的平静。如此一来,鸡蛋最好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使投资分布在彼此相关性很低的资产类别上,以减少总体收益面临的风险。这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你都留有后手,所谓狡兔三窟,总有一条道路可以让你畅通无阻。

许多投资者都赞同马克维茨的观点,事实上全球大部分股民都在这么做。但是巴菲特反对这个理论,反对过于分散的投资,他说:“投资者应该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去看好它。”巴菲特的理由是,在时间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决策的次数就成了投资成功的重要因素,决策次数少的成功率自然比决策多的投资成功率高,就好比独生子女,他总比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受到的照顾要好,受到的教育也更合格,可能打到100分甚至更高。如果你一口气生上十几个孩子,你很难让他们都能接受全面、良好和公正的教育,总会顾此失彼,无法兼顾,结果就是这些孩子平均发育不良,每个人只能得到60分甚至更低。巴菲特说:“人们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太多的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

美国的财富杂志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证明了巴菲特的观点有着巨大的事实依据,那就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因为分散化的投资策略,进入亿万富翁俱乐部。这份杂志因此得出结论说:通过分散投资获得巨大的财富,是今天这个世界最大的投资谎言之一。

实际上,分散投资面临着很多的不足,第一,当出现投资的系统性风险时,比如投资组合被市场证明是失败的,那么就难以规避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一切无法挽回;第二,这种分散作战的投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产组合的利润提升能力。毕竟,在巨大的市场中,10万元的单股投资就好比水滴之于大海,收益率并不会高,而1个亿则有着质的不同。比如,同样为10元的初始资金,股价1元,组合A由10只股票组成,每样股票买一股,组合B则由5只股票组成,每样股票买两股。假设B组的5只股票,A组也都购买了,随后,这5只股票的价格翻番,其他的价格没有变化,那么A组和B组的收益率则分别为50%和100%。

显然,A组由于投资过于分散,那些没有上涨股票,将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水平拉低了。

再举一个例子,接替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管理人斯坦利,以德国马克去做空美元,当投资出现赢利时,索罗斯问他的投入是多少,斯坦利回答说:10亿美元。索罗斯对数目之少感到惊讶,他说:“当你对一笔交易感到有最大的信心时,你必须全力出击,需要足够的勇气,或者说,用巨额杠杆挖掘利润需要勇气。如果你对某种事情判断正确,那么你投入多少都不应该算多。”在这里,即使是投机之王索罗斯,也肯定了大资金进行集中投资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究竟应该把鸡蛋集中放到一个篮子里,还是分散地放在许多个篮子里,这种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归根结底,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集中看管一个篮子总比看管多个篮子更容易,因为成本更低,但问题是,能否将看管唯一的篮子的风险降到最低?巴菲特之所以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因为他在投资之前总是会花最长的时间、付出最多的精力去考察投资的合理性。当他在了解了所有的细节,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后,才会作出投资的决定。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也应该向巴菲特学习详细周密的分析,拒绝那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避免过于匆忙地将手中的鸡蛋扔到自己不了解的篮子里。在这里,笔者想说的,需要多少个篮子的问题其实并不关键,最重要的是不要放错篮子。

对普通股民来说,应该采用集中投资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你的钱并不太多,分散它还有意义吗?

“当投机看起来轻易可得时,它是最危险的”

在投资市场上,永远是想投资的人多过已经开始投资的,收益少的人多过收益高的,落泊失意的人多过点石成金的。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巴菲特认为,正是因为投机看起来轻易可得,才让大部分人都带着博取最大利益的想法走进股市,他们不是怀着投资的目的,而是抱着一赌定输赢的投机心态。有太多的人都想成为暴发户,希望第二天早晨醒来就可以从筒子楼搬进海滨别墅,永远告别节约用水的苦日子。可是,真有这等美事吗?造物主从来都是如此公平,给你最大诱惑的同时,也会同时埋伏一枚毒性最大的尖刺。在你通往金山的路上,那条看似最快捷的道路下面,往往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以让你万劫不复的陷阱。

“那将是危险的开始,永远不要有博取最大利益的想法。”巴菲特说,“短线投机往往依靠市场的概率,这就注定了成功者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都会沦为市场的牺牲品。”他说到了本质,少数人投机成功的收益,总是来自于大多数人投机失败的损失,只不过是总量不变的财富在一瞬间变换了主人的口袋罢了。

巴菲特杜绝投机,就是因为短线靠概率,中线靠技术,而长线操作和集中投资才能展现投资者的智慧和眼光。那才是投资家的游戏。对于市场来说,集中长期的投资也是有益的,利于巩固金融市场的稳定,推进经济的真正发展。

投资大师罗杰斯也从一个侧面同意巴菲特的这句话,他说:“我总是发现自己埋头苦读很有用处,我发现如果我只是按照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图,而不是需要别人告诉我该怎么做。”罗杰斯呼吁投资者要抵御表面的诱惑,遵从内心的判断,而不是头脑发热,跟风投机,做那些肤浅和有伤体面的事情。那些最热闹的场面,获利者其实寥若晨星,大多数都是去赶场的看客,既损失时间,又浪费钱财。

巴菲特和罗杰斯一样,都是讲了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这是财务积累的基础,为了并不确切存在的市场机会,如果你去冒大险,你更有可能以大损失而不是大赢利来收场。你全身伤痕累累,却仍旧两手空空。除了收获惨痛的教训,你一无所获。

索罗斯说:“在金融市场上,生存有时候意味着你必须及时撤退。”必要的时候,保守反而是安全的。明知上空到处都是炽热的子弹,你偏要端着枪跃出坑道,可是勇敢的精神和壮烈牺牲的美名从来不是战争的真实目的。战争的目的是胜利,不是让你变成死人。这和资本市场一样,投资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无谓地烧钱。

巴菲特说:“如果证券的价格只是真正价格的一个零头,那购买它们则毫无风险。”

我们怎么理解来这种观点呢?本世纪最出色的两位投资大师给予我们的忠告恰恰就是如何少冒险,即便一个投机的市场机会看起来它的回报是那么的美妙,我们也要看到它背后蕴藏的不动声色的市场波动——它也有可能是市场先生为我们精心准备的骗局,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鸿门宴。嗅到一丝风险就马上撤出也是不对的,绝不沾染带风险的游戏,前提是你对投资目标的分析像巴菲特那样准确,像索罗斯那样敏感。

很多投资常识方面的专家教导我们:一分风险一分回报。但在巴菲特看来,这是不对的,最大的风险也常常意味着毫无回报,而最大的回报,或许它的风险系数是最低的。“一切取决于你的投资性质,你对投资对象的分析和对市场的调查,你是否愿意与它终生相伴,是否做好了长期承担责任的准备。”巴菲特告诫全球的股民,“你一生要干的事业无非是,寻找一个在风险极小甚至不存在风险的机会,把所有的本金都投进去,然后跟着它一辈子赚大钱。”

说白了,依旧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无限扩展。相反的例子是索罗斯,他是利用市场缺陷进行投机的对冲基金的代表,也许他对巴菲特的这句话并不认同,但索罗斯每隔几年确实就有大伤元气的时候,比如他成功阻击了英镑,但他在东南亚就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说明再高明的投机者都无法保证自己次次都赢,哪怕是最轻而易得的机会,危险往往就在里面毛腰等着你,伺机给你重重的一击。以投机的方法,很难持续几十年地复利长成,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就可以做到,在财富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并不影响自己轻松愉快的生活。巴菲特说,关键是克服各种机制的缺陷,以及人性的弱点,找到好企业,集中投资,长期拥有,就会获得满意的回报。

投机很复杂,也很痛苦,一旦失败,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投资则是一项智慧的行为,它是生活化的商业活动,而不是投资者的人生负担。

巴菲特不喜欢冒险,坚决不做投机行为,但他的价值投资法依旧回报惊人。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表明他已经成功地在市场上圈走了一兆美元以上,几乎没有遇到过可以让他伤筋动骨的地雷公司。他的投资生命也很长,四十多年后仍然屹立在股票市场,而且获利已达千亿美元。

“如果你有40个妻子,你不会对任何一个有清楚的了解”

对于投资组合的集中和分散,巴菲特的评价说:“如果你有40个妻子,你不会对其中任何一个有清楚的了解。”这和“生孩子”理论是一致的,独生子总是让父母印象深刻。尽管投资的组合原则是集中还是分散更加有益,人们到现在尚无明确定论,但巴菲特的这句话是建立在确实的事实依据之上。他绝大多数的资产都是从为数不多的几只股票上获得的,而不是“娶40个老婆,从每个老婆身上获取一点微薄的利润”。他反对分散投资,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但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集中投资一直都是巴菲特的重要策略,他坚信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己努力的人,而“市场就像上帝”。他说:“但是与上帝不同的是,市场从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将资金分散在许多不同的投资项目上,看起来尽管十分壮观,但真正的实效到底有多大呢?投资者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多样化分散投资最大的弱点就是,使得人们缺乏对企业进行充分的了解、管理,以及理性正确的运作,最终会迷失自己,损失财富。

巴菲特也曾经采用过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由百种以上的股票构成投资组合。但巴菲特后来发现,他就像拥有了一座动物园,而不是股票的多样化组合。随后他转向了芒格和费雪的理论,开始着重了解他所投资的企业,进行集中投资。费雪便表态说他赞同将鸡蛋都放进同一个篮子里,而不是到处都摆放着篮子,那样只会使投资力量过于分散,并不足以规避风险。

费雪说:“投资者为了避免风险,最后的结果却是许多篮子里装的全是破鸡蛋,而且,投资者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这些篮子里的全部鸡蛋。由于投资者过于迷信多样化的投资理论,结果他们对自己所投资的企业的性质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这无疑是个悲剧。”

巴菲特说:“就像一个人娶了很多老婆,结果最后连她们的面容都记不清了。”他信奉集中资产组合进行经营的理论,只持有少数几个企业的股票,而且他对这些企业均有很深入的了解,长时间的持股,均衡稳定地获取收益。这就好比一夫一妻制,两个人甜蜜地过日子,互相了解,彼此协助,生活越来越幸福。而且,集中对少数企业进行长期持股,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来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某种投资。他相信,以这样认真负责的精神来考虑投资什么、以什么样的价格进行投资这两个问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在这一点上,巴菲特还深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影响。凯恩斯主张将大部分资产都投在几种可以计算出投资价值的企业身上,而不是像蜜蜂一样到处乱飞。

在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上,巴菲特引用了凯恩斯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那些你了解、且对其经营深具信心的企业身上。有人将资金分散在一些他们所知有限的投资上,以为这样就可以降低风险,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巴菲特同时表明,他希望能够在市场上同时发现两到三家可以让他具备充分信心的优秀企业。这又回到了巴菲特的“妻子”理论:娶40个让你记不清面容的普通女子,不如只拥有3个绝世美女。

集中投资必须是长期投资,如果你问他持股的最理想的期限,巴菲特的回答当然是“永远”。在他眼中,那些前景很差的企业,价格再低也不能接手,而一家优秀的大公司,则千万不要把它出售。既然你的妻子美丽又有智慧,为何还要离婚呢?

第三节安全边际:投资永不亏损的秘诀

巴菲特神奇的“15%法则”

如何投资才能获得安全的回报?巴菲特认为,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一定要确保该股长期内可以获得至少“15%”的年复合收益率,如此才能保证自己的投资安全。这就是巴菲特神奇的“15%法则”。而且,如果找到正确的股票,并且以一个最合理的价格来买下它,这个收益率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巴菲特说,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收购价格,即使股票业绩很好,也有可能获得比较差的年复合收益率。投资价格和投资收益是相互关联的,价格越高,潜在的收益率就越低。但是,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只要能确保15%的年复合收益率,就能给予自己的该项投资最大的安全系数。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巴菲特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来对该股10年后的交易价位进行估计和预测,并在测算平均市盈率和公司的赢利增长率的基础上,和当前的价格进行比较。巴菲特说:“如果将来的价格加上可以预期的红利,无法实现15%的年复合收益率,那么我建议将它放弃。”

15%的年复合收益率的测算,牵扯到几个基本的数据变量:

1现在的每股收益水平。

截至到你开始估算之前,该股连续12个月内的每股收益。也可以再前推一年,以两年内的每股平均收益来作判定。

2利润增长率。

可以使用该股过去的增长率来对未来的增长率进行估算,也可以运用分析师的一致性增长率进行估计。

3股票交易的平均市盈率。

假定现行的市盈率会继续下去的想法是错误的,必须对经济过热和低迷阶段的不同的市盈率进行通盘考虑。因为无法预测今后10年内的市场情况,所以最好选择该股长期以来的平均市盈率。

4公司的红利分派率。

对该公司将来可能分派的红利进行估算,这是必须做的事情,因为这些红利将被加到你的总收益中。比如该公司曾有将40%的年收益作为红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预期在下一个10年会有这个比例的年收益返还给你。

掌握了这些基本面,就可以对这家公司股票未来具有多大的收益率进行模糊但却正确的估算。巴菲特提出的“15%法则”是建立在投资回报安全线之内的不败原则。

“第一条是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是永远记住第一条”

巴菲特说:“我的第一条投资原则是,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是,牢记第一条!”这句话被华尔街人称为经典的“一号投资法则”。多么质朴的道理啊,投资者没人想做让自己亏损的生意。事实上,永不亏损也是很难做到的,但作为投资者来说,这是最高的也是最安全的境界。

从1965年到2006年,巴菲特经历了三个熊市,遭到了三次全美经济危机,但他的投资组合只是在2001年出现过负收益。那年他亏损了,可他仍旧战胜了大势,这么辉煌的业绩被人称为奇迹。巴菲特给初级投资者的忠告是:在保本的基础上赚钱,这是保护自己的重要原则。他比喻说:“如果投资了1美元,假如一开始你就亏了一半,那想扳回来就需要100%的收益,这么大的反差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他主张选股的标准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收益”。可是,大部分投资者却将这个次序颠倒了,人们只看到犹如镜花水月的收益,尚未到手的巨大利润,却忽视了安全的基础。就像一个人只看到万丈深谷的对面长满了香甜的果子,却没有注意脚下的独木桥是否结实。巴菲特的意思是,追求收益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不然那些建立在沙滩上的漂亮别墅很快就会被潮水卷走了。

“永远不要赔钱!”巴菲特的这句话,索罗斯不止一次地引用。他们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都非常重视避免无谓的损失,有人说也许这是他们两人唯一的相同点。第一制胜的投资习惯是什么?是保住资本!任何人的投资策略都必须把这一项作为基石,因为巴菲特以他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指明了这样做的关键意义。“投资首先是学习如何保护投资,而不是如何赚大钱。”华尔街人都知道这句话,能够保护本金,首先就是在取得利益。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连踏上华尔街土地的资格也没有。

巴菲特从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最完美的投资,相反他也认为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无风险的获益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他最大的追求不过是能得到“接近零风险”的投资机会。故而,投资者对于成本的保护就成了首要之重,要让自己的投资组合通过合理的配置,减少风险,并且达到预设的收益目标。在他看来,市场带来的短期风险并不可怕,如果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短期风险不会对自己的资本造成根本性的损伤,只有投资路线的错误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发生一次就足以血本无归。所以巴菲特才一生坚持价值投资,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大企业,尽可能地规避长期风险。

在一般人眼中,如果赔了钱,大概都会计算损失了多少元。但是巴菲特不仅会计算损失掉的钱,还会将本来可能赚到的钱包括在内。他在伯克希尔的一次年会上说:“我最糟糕的决策就是20岁的时候去了一家加油站上班,让我损失了20%的净资产,我估计那家加油站让我损失了大约8亿美元。”他看到的不仅是现实的东西,而且还有未来的可能回报,某一部分的资金损失总会涉及到另一部分可能发生的资金损失,叠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失去了它在行业内原有的位置,竞争力出现了根本性的下降,或者你已不再想像对待自己的伴侣一样拥有这家公司,那么你的最好选择是马上将它卖掉。否则,必然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资金损失,造成对该股投资的亏损。长期持有并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死抱到底,对于股价的短期波动可以不关心,但一定要密切注意该公司的经营情况。

对一般的投资者来说,保证本金的安全,才可以给我们更大的投资信心。你连本钱都保不住,还谈什么挣钱呢?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先保本,再求赢利。

巴菲特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一号法则的投资者只要牢记价值投资理念,辛苦总不会白费,永远在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即便暂时亏损,也能够缓慢爬升,最终的优秀业绩亦会是令人惊讶的。

“不管你有多少钱,少花点钱”

巴菲特告诫大家,在投资中要珍惜财富,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不要总是幻想一夜暴富。巴菲特在投资和生活中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他的生活方式简单、传统、节俭,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公司内,即便拥有如此高的身价,他也从不铺张浪费,20多年来,他的年薪一直都维持在10万美元,没有奖金分红,也没有股票期权。在财富500强的所有的首席执行官中,他的薪水是最低的。

这一点在读者们看来,可能难以想象,一个拥有几百亿财富的人,竟比全世界大部分的白领拿的薪水都低。可是,他又是全球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也是美国大公司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首席执行官。他优秀的生活作风就像一个大大的特写,呈现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面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人最常用的书画用语:高山流水。就是这种淡然低调的意境。他让人们都知道,巴菲特是你的合伙人,在为你勤奋地工作。而且,他没有把股东们的共同财产拿去为他自己建造任何纪念物,购买任何纯私人用品,没有徒劳地浪费一分钱。

生活低调的巴菲特不喜欢张扬,不爱抛头露面,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公司年报和分析资料上,私生活十分的低调和安静。巴菲特说:“我住在一个有损市容的地方,过着我最喜欢过的简单、传统和节俭的生活。”他在奥马哈市东面的办公区域正是被当地政府宣布为有损市容的地区,这里既有富人区,也有大量的贫民窟。可是巴菲特一点不在意,他坚持着量入为出的生活原则,坚持以最低的成本进行投资运作,哪怕是手中持有着最充足的现金。在他看来,现金越多越是对己有利的资本,但最好一分钱都不要浪费。他对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很少负债或者最好别负债。”比如直到他成为一名百万富翁以后,才为自己的合伙人公司添置了一台价值295美元的打字机。奥康纳(奥马哈共同基金总裁)回忆说:“他总是说他不需要打字机,一点不需要,我向他推销了很长时间,直到他勉强答应,但他并没有购买昂贵的总裁型打字机,而是选择了标准型打字机,每家公司的职员办公室都会放上十台八台的那种机型。”

无疑,在巴菲特眼中“保住现有财富”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说:“不管你有多少钱,少花点钱!”这已经成为了巴菲特投资制胜的习惯:总是在市场低迷时入市,总以最低的价格收购最好的企业。他把钱袋子捂得紧紧的,是“简单和精明的投资者”的典范人物,为全球所膜拜。他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天才,而是将成功的关键归结于自己的理性和常识,他认为是自己找到了一条“殊途同归的投资至理”,“只不过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做,而我恰恰这样认真地做了,我才获得了成功。”

“每次交易都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明确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提出来的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为了将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衡量和估算,找出内在价值与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当两者之间的差价达到某一程度时(即安全边际),就可以对该公司股票进行投资。格雷厄姆说,尽管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涨落不定,但很多公司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价值,这个变化是稳定的,如无意外,长期内不会变化明显,除非公司迅速扩张或迅速衰落。合格的投资者,就应该可以精确而合理地去估测这一内在价值,以便与市场价格作出对比,然后决定是否投资。

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格雷厄姆首次提出了安全边际的概念,他说:“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炼成四个字:安全边际。”巴菲特赞同并且遵从了这一原则,他的收购和投资,都在是以价值投资理念作为操作的核心,以安全边际的概念作为收购时机的参考。安全边际的概念可以被用来作为试金石,能够区分开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只要是真正的投资,都会需要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这个安全边际是可以通过实际的数据和正确的推理得到证明的,以求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巴菲特说:“安全边际是投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他特别赞同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人最后一章中对匕首理论的反对,作为所谓匕首理论的反方:“安全边际”的概念,巴菲特说:“我读过这句话已经42年了,至今我仍然认为安全边际的概念非常正确。很多投资人忽视了这个非常简单的投资座右铭,从而导致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遭受重大的损失……我们在买入的价格上坚持留有一个安全边际,如果我们计算出一只普通股的价值仅仅略高于它的价格,那么我们不会对买入产生兴趣。”

其实在正常的情况下,为投资而去购买的一般的普通股,它的安全边际也就是其大大超过了现行债券利率的预期获利能力。假设我们以10年为一个周期,股票赢利率超过债券利率的典型超额量有可能达到所付价格的50%,这个数据所提供的空间对投资者来说就是非常安全的。这个安全边际可以让投资者避免损失,至少会将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再延伸可知,如果有20种或者更多种的股票都存在着如此高的安全边际,那么投资组合获得理想结果的可能性将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低的。在明确安全边际的基础之上,对于成功的概念几乎不用去做任何精确的预测,因为安全边际往往决定一切。

没有使用过安全边际概念的投资大师费雪也指出,成功投资的根本,在于发现和利用市场严重低估某只股票的错误。他所称的这个“错误”就是安全边际,市场对股票和公司低估的错误越大,其投资的安全边际也就越大,这正是所有的价值投资大师都在强调的根本规律。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就会形成安全边际,这个差额越大,安全边际就越大。于是,价值投资总是能够持续地战胜市场,因为它利用的投资机会本身就是市场的错误,而市场终究是会改错为正的,当市场改错为正的时候,就是价值投资获得回报之时。这个回报会源源不断,绝非短线的差价投机者可比。

明确安全边际,就是减少风险,同时增加投资回报。只有明确了安全边际,才能对股票市场巨大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作出预防,保证自己的资金不受亏损,降低投资风险。围绕着安全边际,买价越低,赢利可能性越大,亏损的可能性越小,同时战胜市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四节巴菲特成功投资三“不要”

几十年的投资生涯,巴菲特身上聚集了太多的光环,有无数的成功案例可供我们汲取。但是巴菲特成功投资的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呢?事实上,在纷纭繁乱、鱼目混杂的市场中,巴菲特的三“不要”原则保证了他可以在长时间内取得大部分人做不到的成果。

“不要迷信华尔街和听信谣言”

巴菲特劝诫人们不要迷信华尔街,不要听信谣言,要坚持内心的投资原则。很多正在跌价的股票被华尔街的专家戏称为“烟屁股”,但是巴菲特却积极地跟踪购买,并不会计较这些股票短期的得失,更不去理会华尔街的各种小道消息。因为在他看来,谣言越多,就越意味着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介入的机会,越是被华尔街看低的股票,它的安全边际可能反而越大。

格雷厄姆也曾说:“一个人离华尔街越远,对其所谓股票市场预测与选择买卖时机的主张也就越发怀疑。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说,华尔街并不值得真正信任。”巴菲特对这句话深以为然,他将公司总部放到了偏远的奥马哈市,远离纽约,表明了他对市场预测毫不相信的态度。他不去预测市场的短期动向,也不相信华尔街的任何人能够预测这一点。而对于市场的长期走势,他认为更是不必预测,因为经济大势总是会向好的方向驶去。巴菲特说:“股票预测的唯一价值是使财富的统计数字好看一些,如此而已。”对于某一只股票,他从不去预计在什么时间内,它的市场行情会上涨或下跌,他的目标并不在这上面。由此,他还总结出了“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样的经典投资名言。

巴菲特的理由是,由于机构投资者(比如华尔街的那些专家们)的行为往往不稳定或者不合逻辑,而个人只要坚持考虑简单的企业基本面的情况,就能够轻易地获得收益。所以,个人与大的机构投资者竞争时,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倒是相反,华尔街经常犯下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按照巴菲特的说法,个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卖出股票时,才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对于华尔街的信息,巴菲特建议个人投资者有选择地进行参考,而不是全盘依附在上面,就像寄生在宿主的身体内,一旦这个宿主死亡,那作为寄生者的投资个体,也将会无处可逃。

投资者必须为市场的变动做好财务和心理上的准备,必须能够料到普通股的价格是经常会波动的。那么,如果你进入股市,你就必须具备承受价格跌落一半还可以毫不慌乱的能力。做到这些的巴菲特取得了成功,他甚至对华尔街不以为然,他经常在几乎整个华尔街都仇恨或漠视某个好企业的时候收购它,购买它的股票。换言之,他经常与华尔街的“仇人”亲密有加,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听从华尔街的“判决”而远离这样的企业。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和通用食品公司的股票时,整个华尔街对他嗤之以鼻,幸灾乐祸,等着看他的笑话。然而事实证明巴菲特的这两次收购都是大获成功,股价早已翻了四到五倍。当年的主流言论,如今看来不过是可笑的短视之语。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第3章巴菲特的投资精髓即便在金融恐慌期间,巴菲特也不怕作出重大的购买决策的胆识。此时在他眼中,依旧不会正眼瞧华尔街的专家们一眼。他说:“造成证券低价最普遍的原因是悲观主义,有时是弥漫全部的,有时又仅局限于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我们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我们喜欢由此产生的价格(安全边际),乐观主义是理性投资者的敌人。”巴菲特笑言:“如果大家都是乐观的,那我就没饭吃了。”

“风险是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巴菲特以此告诫大家,学会投资,再做投资,不要做无素质的糊涂人,更不要做随风倒的墙头草,要辩证地去看待投资与市场的关系,要与市场的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要担心经济形势和股票涨跌”

巴菲特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时,要与之保持距离。巴菲特从不担心经济形势,也从不认为股票的涨跌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过去的一年来,美国股市就像高台跳水,急速下降,损失掉的财富接近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这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人们欲哭无泪,政府手足无措,可是巴菲特却气定神闲。在他看来,灾难同时意味着机会。巴菲特早就提醒过他的股东,想要投资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并且使自己免受市场先生控制的“市场情绪”的影响。巴菲特说:“那些可以摆脱市场情绪的感染和左右的人,才是理性的投资者,他们具备成功的条件。”他将格雷厄姆的忠告牢记在心,眼睛一直盯着企业,而不是股市。

可是,股民们入市后却经常容易受到价格变动或经济短期形势的影响,心态的急剧频繁变化,控制着股民们的买入或卖出。人们的投资行为仿佛变成了一种本能,无法理智思考,大脑作出决定的动力完全来自于数据的变化。这是股民群体中经常发生的投资心魔。巴菲特早就了解了这一点,他一直重复着自己的投资观点:不要关注股价的短期变化,不要理会经济形势的短期波动。他说:“人们习惯把每天短线进出股市的投机客称为投资人,就像大家把不断发生一夜情的爱情骗子当成浪漫情人一样。”

巴菲特告诫人们不要试图利用股票的涨跌进行短线价差的炒股,这只是带有对市场伤害性的赌博,不可能会赢,幻想着每天都赚5%~10%是几乎不现实的。“如果你能做到,那就是说你肯定比巴菲特更有钱。”他开玩笑地说,“想要股市从事波段操作,那是神做的事,可不是人做的事。”那么面对风云变幻的股市,人们应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的建议是:在投资中拒绝完美主义,因为庄家洗盘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预计的,不要因为小利益而耽误了大行情,不要因为小变动迷失了大方向,要鼓励自己战胜贪婪和恐惧的人性弱点。

四个字:长期持股,坚决持有。

因为巴菲特经常说:“我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我购买股票的依据是,假设他们在次日就关门大吉了,或者五年之内绝不会重新开放。”他把目光放在未来的10年。既然如此,市场的短期变化对投资的成败就不是那么重要,市场的反应是否足够有效也并不关键。巴菲特说:“股价波动导致的风险存在与否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他的核心理念正是如此,投资股票从根本上来讲是投资企业,既然是投资企业,那么最应该关注的是企业本身的经营,而不是股市的动向。

“血泪换得的教训——不要投机、切忌冲动”

巴菲特说:“投机是最危险的行为。如果你说我成功在什么地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从不让个人感情影响我对市场的判断。”这句话告诉人们,他从不冲动,也从不投机,因为这两项行为在市场上换来的,是到处血泪一样的教训。

投机者的投机行为源自于人性的贪婪。贪婪是人性的弱点,要克服贪婪的心理,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强制设定赢利目标。当投资收益率达到心理预期的时候,马上出局,不要回头,更不要犹豫。比如说,中线获利30%出局,短线获利5%出局,如果做到这一点,或许投资成功的概率会相应提高。可是,事实上人们很难做到,因为贪婪经常会鼓励他的主人继续向前走,但他却不知道究竟在哪一步会遇到一个深不可测的陷坑,可是他就是要这么走下去。

盲目跟风的行为经常来自于对投资群体对市场的过度信任,人们不知道某一个热点在什么时候会结束,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露天的炭火将永远是热的,却不知道市场的温度永远都是有高有低。或许当你开始跟风的时候,这只股票已经到达了其价格上升的最高点,已经没有了再攀升的空间,而你恰恰便是以最高价购入了它的股票。那么它一旦开始下跌,你的损失将是最惨重的,而且没有任何挽回的机会。巴菲特说,解决的办法是对自己选定的投资品种要有充分的理由,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不以别人的意见为基础的独立分析),不要看到有的股票涨得快,就急不可奈地去购买。只有纯粹的投机行为才会去追逐那些涨速最快的股票,而且每当买进一只股票,就期待它下个礼拜马上涨到最高点。巴菲特说:“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对于中长期投资者来说,买进股票后,不要期望它立刻上涨,而是应该关注它在未来到底会有多大的市场机会。”

请中国股民记住巴菲特的话吧,市场机会=上涨空间,现在的股价无法说明未来的任何问题。巴菲特说:“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香车和侍者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仍不愿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待得太久了。现在,人们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了。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最危险。”

对于自己的投资,巴菲特最后说:“我只能给大家(股东)带来合理的回报。既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安全的。”

第五节巴菲特成功投资必备心态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要有足够的耐心

许多人以为成功者必须具备高智商,这种观点其实太过绝对。想做些成就,智商当然不能太低,这里是有个底限问题,比如不能是傻子,不能是植物人,不能笨到连1加1等于2都不知道。但全世界高智商的人何止上千万呢,巴菲特、索罗斯和比尔·盖茨这类的人物又有几个?我们纵观巴菲特的投资历史,挖掘他的经验总结,分析他的投资策略,也没见他有多少让人无法理解的高智商的投资逻辑。相反的是,他的投资哲学恰恰通俗易懂,犹如在纸上信手拈来,几乎就是一些生活基本常识,比如坚持、信心、耐心等,均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那么为何只有巴菲特能够执著地坚守这些品质,并把它们运用于投资领域?因为高情商的他比我们更了解生活,更了解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所以他成功了,我们还在观望。

微软的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曾到北京向大学生发表演讲,他说:“大家都以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领导的智商很重要,但实际上,情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智商。”情商是智商的驱动力,是智商的发动机,没有情商则智商毫无用处。美国一家著名的研究机构通过对188家公司的调查,测试公司的高级主管的智商和情商与工作表现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这说明什么?说明没有高智商的人如果拥有更高的情商指数,同样可以成功。

情商到底重要在什么地方,李开复说:“情商的大小,意味着你挑战可以克服的困难的勇气,接受不可克服的困难的度量,以及分辨这二者不同的足够的智慧。”勇气、度量和智慧,它们与知识是相互综合与关联的,单纯的智商甚至只能起到一些微薄和模糊的作用。高情商的人善于与人交流,富有自觉心、同理心,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和经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定位,能够轻松正确地作出关于自己未来的决定。自觉心就是自知之明,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这三项标准充分包括了一个人的外在的包容力和内在的展现力。这些东西,不是靠背书和考试就能学到的。

高人一等的情商赋予了巴菲特足够的耐心。对于尚未出现的好时机,对于看中的好公司、好股票,能够耐心地等待和持有,是巴菲特战胜市场的独门绝招。无论市场和股价如何变化,对于自己钟情的企业,他从不放弃,和它们做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同甘共苦。像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都已经持有了20多年的时间。从这点来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甚至今后也很难再出现另一个巴菲特。他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投资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同时还要看透市场的真相,心中有一杆明白的秤。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但聪明人最缺乏的却是巴菲特所独有的耐心和对抗市场波动的心理素质。

有人比喻说:“投资不是IQ164的人一定能够战胜IQ120的人,而是EQ高的人有更大的获胜机会。”巴菲特就是这个世界上情商最高的投资者。正因此,他的集中投资策略才战无不胜,只能模仿不可复制。但是,他对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认为,一个投资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九个:

必须有工作激情,对投资的过程能做到入迷,喜欢这项工作,但决不可对金钱贪心过重。

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善于等待,哪怕什么事都不做。

必须擅长独立思考,并能抵抗外界小道信息和各种谣言的的干扰,不盲从权威。

必须有安全意识,对自己的知识充满自信,但从不草率行事,拒绝顽固不化。

勇敢承认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坦诚自己有不懂的东西。

根据企业类型,有灵活性地进行投资,但切记,永远不要以比企业内在价值高的价格买进。

事业开始之前,最好有10到15年的时间集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培养经历。

聪明,但是诚实;坚持,但不固执。

可以做到专心,能够回避任何让人分心的事情。

九个条件里面,耐心排在第二位,是除了第一位的“投入精神”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因素。巴菲特说,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耐心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在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市场中,作为一个集中投资者,只有耐心地持股,安静地等待,克制一切不必要的欲望,才有机会在长时间内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成绩。短期的股价变化可能会受到诸如利率变化、通货膨胀和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是应该予以理解的,不必放在心上。当时间的跨度足够长时,外界因素的影响将趋于稳定,这时的股价才能更客观地反映持股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巴菲特认为,要等到这一天,就需要超强的耐心。而耐心的基础,是充分的自信,以及对市场大势的透彻的认识,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坚定的坚持。

巴菲特只要对某只股票感到满意,他就会去买,然后就是长时间的持股,他说:“哪怕接下来全世界的交易所关门10年也无所谓,我买了某只股票,就是想永久地拥有它,决不是因为感觉到它要上涨。”这些充分体现了巴菲特的耐心和对股票超越常人的理解。这并不是只有高智商可以做到的,全球大部分的高智商的人们,倒是都走在截然相反的道路上:他们疯狂地拥挤在各处交易大厅,频繁买进和卖出,做着鼠目寸光的短线投机行为。2007年中国股市最红火的时候,笔者经过证券大厅,里面人山人海,每个人的眼睛都在闪着炽热的光芒,他们都是智商上等的聪明人。就在过了春节后的不久,笔者再去,却发现人已经少了一大半。笔者就想,聪明人都哪里去了呢?

巴菲特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测定一只股票的真正价值,不过一旦当我们发现这一点,并且认为这就是你正在寻找的股票时,你所要做的就是果断地出手,把它买下来。你不需要每天都盯着计算机,猜测股价下一步的变动方向,如果你相信自己对某个公司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你在一个合适的价位买下了它的股票,然后耐心地等待就可以了。”

他的耐心可以将持股时间定为“永远”,虽然他自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持股5~10年的时间,对于大量的短线投机者来说,是巴菲特认为的非常合理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内,经济政策和社会民生的变化都很大,股价的波动可能就会非常的剧烈。利率、经济景气指数及公司的管理层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进而必然地影响到股价的波动。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神经难免不受刺激,一旦看起来情形不妙,很多人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售离场,找个地方躲起来,哀怨地抚摸伤口。这时,对于集中投资者而言,就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智慧来对付由于股价波动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巴菲特说:“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那些很轻易就被短期行情打倒的人,最好远离股票。”

耐心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如果说智商就像人体的硬件,那么情商就像一个人看得见摸不着的气质。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质,只能是泯然众人,成功就像天上的月亮,离他遥不可及。

投资不应该受感情、希望和恐惧以及时尚的摆布

巴菲特在1950年读到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后来他坦言:“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使巴菲特建立了一个最主要的信条:只有当投资最有目的性的时候,才是最明智的。巴菲特解释说:“投资不应该受感情、希望和恐惧以及时尚的摆布。”这是投资的真谛,他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马上就领悟到了,也让他暗下拜格雷厄姆为师的决心。

感情、希望、恐惧、时尚,这是人类本身极其正常的情感。人类有追逐潮流的欲望,总是希望有某种风尚指引自己前进,免去自己的思考之劳。而在受到不确定的未来的考验时,人类又通常对困难变得恐惧和过度担忧。在成功似乎马上变成现实时,在形势越来越好时,人类也会失去理智,贪念占据大脑,主宰意识,控制自己的行动。对投资者来说,这些丰富的情感活动却不亚于“最邪恶的魔鬼”,它们经常会在最关键的时刻跳出来,干扰投资者的决策,从而使他放弃正确的策略,作出错误的举动。

投资是个充满迷信和内幕消息的领域,到处都有不明就里的人在频繁臆测,大量的复杂的消息就像无源之水,充塞着投资者的耳朵。没有人确定哪一条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也没人敢保证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似乎每个人都是骗子,包括自己。这时候,心理素质的稳定就成了成败的关键,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理清思路,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干扰,在多变的市场里比别人快一步,就能够拥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巴菲特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心理素质出色的投资大师,当大部分人都相信别人的嘴巴时,巴菲特只相信自己的本能。在股市中,有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对的事情,到最后经常就是错误的。群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真理并不在大多数人手里,事实上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在眼前晃来晃去,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力,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的表现比他们真正的智商低得多。但是巴菲特却是最冷静的那个人。

格雷厄姆说:“投资者的头号大敌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们自身。你可能拥有出色的数学、金融以及财会知识,但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绝不可能在投资过程中获利。”

我们要明白,投资不是消费,我们最好找人少的那条路走,大家都扎堆的地方未必就是好地方,投资不能跟风盲动。一定要像巴菲特那样,找到并且坚持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投资必须理性——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在巴菲特的投资历程里,会发现很多格雷厄姆的影子,那就是绝对的理性。格雷厄姆在自己的两部著作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中,都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投资者的群体感情是如何像传染病一样影响着股价的上下波动,以及感情的投资情绪是如何使股价波动变得不正常的。巴菲特同样看透了这一极具欺骗性的市场现象,正是无数投资者的热情使得市场出现了这种非理性的状况。

“如果你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就可以从中找到最佳的投资机会。”巴菲特指的是由此导致的价格被高估或被低估。价格的这一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况。格雷厄姆据此创造出了“市场先生”理论,讲述了市场的多变,并希望投资者理性地看清这一点。

巴菲特说:“决不能因为一只股票涨了就买入它,或者是看到它跌了就卖出。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一只好股票持续下跌时买进,而在它持续上涨时卖出……作为我来说,我会在人们都逃出股市的时候进入,而在人们都涌进股市时退出。”巴菲特的这一观点来自于他对“市场先生”的充分认识,如果只依靠市场的反应进行买入或卖出,早晚有一天会被市场欺骗。这是对市场的盲从,投资者应该克服自己对价格的恐惧感,在大多数的时间内对市场的行为不要给予太多关注,只需要去确定市场给你的价格是高或是低,然后依此作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巴菲特对“市场先生”从来都是不信任的,他告诫说:“真正理性的投资者,应该能够忘记股票市场,只去关心他的分红,还有这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就好了。”同样的观点在格雷厄姆那里也能够找到。如此理性的心态,保证了他们从来都不会与大部分人为伍,最后的事实往往表明他们这些特立独行者是市场中的胜利者,即便连市场都失败了的时候。

两位投资大师告诉我们,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必须是理性的,首先、要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投资,拒绝投机行为,去合理地赚钱。其次,要坚决地克服盲目的强烈的买卖欲望,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小心地看管好。巴菲特同时说:“如果我们太敏感,小道消息就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我的建议是,拿着股票回家,关闭门窗,戴上耳塞,最好10年后再出来。”他的这句话,反映了一个极其冷静的心态,只有像巴菲特一样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受市场表面现象的误导,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理性投资的几个重要建议:

对自己将要投资的股票、项目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如何操作,明白基本流程。所谓“不熟不做”,即是此理。

了解最基本的投资分析方法,对于如何了解公司的基本面,要有一套最正确的办法,如何可保证调查的准确。

对自己的经济实力有自知之明,不做超出自身负荷能力的投资。要确定投资的风险是自己可以承受的,对投资目标的赢利水平要有了解,也就是“不要亏损”。

不要将投资当成赌博行为,不要将全部法宝都压在一次的胜败上。摆正心态,将目光看长远,坚持长期持有,不受市场的短期波动的影响,像巴菲特说的“我们要做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

像乌龟一样投资,如兔子那般获利

投资就像龟兔赛跑,跑得最快的不一定会率先到达终点,更不一定是最后的大赢家。巴菲特宁愿做那一只慢吞吞的乌龟,跑得最慢,却最稳定,步步为营。这就是“像乌龟一样投资,如兔子那般获利”的真正蕴意。巴菲特说:“长期持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你选对了公司,就一定会最终战胜市场。”他给了我们处变不惊的心态,不受情绪化影响的投资决策,以及理性的持股策略,都在这句话中显露无遗。

投资是一种金钱与数字的游戏,是科学,但投资同时又是一个特别的领域,它需要一个人具备太多综合的素质。比如心理,巴菲特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只作出为数不多的几个决策的人,往往比那些每天忙碌着不断决策的人的成绩要好得多,这充分反映了决策次数的多少并非投资成功的重要原因。关键是决策的质量。乌龟只有一个决策,那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向前爬,而兔子则在赛跑的过程中三心二意、东张西望、想法不断,虽然自己腿脚神速,但最后到达终点摘取冠军的却是乌龟。

可以确定的是,是否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巴菲特说:“投资是一项社会活动,你只需要知道社会是在不断向前进步的,就可以了。”言外之意,他告诉我们,股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会划出一道向上的曲线,尽管在这一期间会有次数不确定的波动或下降,但这个整体趋势不会改变。如果你是那个笨得像乌龟一样相信这个质朴之理的投资者,尽管你对市场的反应慢得吓人,但你最后的收获也一定会像兔子的速度一样。,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