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304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0:11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20章

在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协助下攻克了摩揭陀的都城华氏城,自立为摩揭陀国王。之后,他组织起了一支大军,据称有3万骑兵、9千战象和60万步兵。他攻打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河流域建立的军事要塞,夺取了旁遮普,使摩揭陀的国土从孟加拉湾延伸到阿拉伯海。之后,他又南下攻打中印度诸国,将领土扩张到德干高原。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在同一帝国的统治下,旃陀罗笈多成为这一历史荣誉的拥有者。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一世率军入侵旁遮普,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在前302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旁遮普的统治,并将一个女儿嫁给旃陀罗笈多,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和约的签订确立了孔雀帝国的大国身份,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国都向华氏城派出了常驻使节。

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宾头沙罗巩固了这个国家,并向南扩展了国土,累计攻灭了十六个国家。至此,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等广大区域。传说中阿育王继承王位充满血腥和暴力。阿育王的母亲天生丽质,聪慧过人,也正因如此,在她进宫后,受到了宫里妃子们的忌妒,被分配做了剃须师。但此女并无怨言,她巧妙地利用了一次为宾头沙罗剃须的机会,得到了他的宠幸,被纳为王妃,并身怀有孕。正值国王母丧除忧之日,生下一个男孩。宾头沙罗便为他取名为阿育(“无忧”之意)。

虽然阿育从小就聪慧过人,而宾头沙罗却认为他品性顽劣粗暴,不足为爱。但奇怪的是,阿育竟受到了众大臣的拥戴,并在一次占卜国王继承人的仪式中被相师选中。但宾头沙罗却不愿让阿育继承王位。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身染重疾。此时他的长子修私摩被派往德叉尸罗公干。宾头沙罗命令阿育速去叫回修私摩,要把国事托付给他。但大臣们却不愿这样做,他们给阿育涂上黄姜汁,说他有病不能前去。宾头沙罗心中忧愤,病情加重,奄奄一息,大臣们却又拥着阿育前去觐见国王,说:“这是王子,愿大王授与王位。”宾头沙罗惊怒交集,一言不发,众人便把王冠戴在阿育的头上,国王长叹一声阖然而逝。阿育于是登上了孔雀王朝的王位。

阿育王刚登上王位,他的几位哥哥便对他的登基表示反抗。他们逃出都城,会同从德叉尸罗返回的大哥修私摩,公开对阿育王宣战。战争一直继续了四年,阿育杀死了他的99个兄弟姐妹,才最终于公元前268年举行了正式的登基典礼(灌顶信仰式)。

“黑阿育王”时代

阿育王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阿育王即位后,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在统治初期他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他还开始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是历史上著名的嗜血君王之一。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最南端的部分除外,历史上很少有北印度的政权能征讨到这里),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努力实践“达摩”规范,包括诚实、仁慈和非暴力。

“白阿育王”时代阿育王的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他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佛教的传播取得了质的飞跃。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要对其他宗教宽容,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阿育王亲到各地去朝礼佛的圣迹,修建佛塔,访问有名的大德高僧,阿育王又在全国名胜地方的大山崖上,刻上佛的教导,使大众都能看到佛的教诲。这些文物至今还在那里屹立不倒,成为印度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无比瑰宝。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