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狮浮雕
文物名片
出土地点:伊拉克尼尼微
制作年代:公元前6*5年
出土时间:公元18世纪
材 质:石
现保存地: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文物掠影
猎狮浮雕出土于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Nineveh),雕刻时期为新亚述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5年。
在古代的亚述国,猎狮被认为是帝王的运动,是君主保护其子民的责任象征。
狩猎场面紧张而逼真,是亚述艺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们描绘了雄狮的放逐、追捕和杀戮。
上图是亚述王巴尼拔(公元前668~前631年)的尼尼微宫内一块表现国王狩猎生活的大面积浮雕的局部。亚述王朝所有的壁画和浮雕都离不开歌颂帝王的主题。那时的美术,实际上就是赞颂统治者形象的工具,而狩猎生活又是尼尼微宫内所有浮雕中最集中最精彩的艺术主题,占据着宫殿的中心地位。
浮雕中表现了狮子被国王巴尼拔的一支箭射中,血从口中喷出的场景。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人们会认为作者表现的是对那只奄奄一息的动物的同情。但狮子代表的是仇视城市文明的一切事物。
美索不达米亚的皇室猎狮传统历史悠久,类似的场面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国王与雄狮的关系后来可能被引进西欧导致了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那时狮子图案开始用于装饰皇室纹章。
这种描绘猎狮生活的形象在其他几块浮雕上也各有特色,戏剧性很强,如《流血的狮子》、《负伤的牝狮》、《抬着击毙的狮子的猎人们》等等。雄狮的中箭与亚述王的勇猛,构成了一对强烈的矛盾,从而显出亚述王的勇敢与威武,达到艺术品的创作意图;同时,它也是巴尼拔尚武精神的反映。
文物故事
阿舒尔城邦的居民最初为印欧语系的胡里特人,后来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等进入亚述地区,他们逐渐与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亚述人。其语言为阿卡德语之方言,文字为楔形文字。当阿卡德王国与乌尔第三王朝强盛时,亚述受它统治。公元前2006年获得独立。古亚述最高机构为阿舒尔城邦贵族长老会议。公务人员有一年一任的名年官(即以其名名其任职之年),管理财政经济,由抽签选出。土地为公社所有,定期分配给大家族使用,很少买卖。奴隶较少,社会主要劳动者为承担公社义务的自由民。中介贸易具有重要意义,部分贵族和商人从事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而致富。约公元前2000到前1000年,奴隶制大地产逐渐形成 。约公元前17世纪初,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占领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广大区域,自称“天下之王”。他死后,亚述先后被古巴比伦王国和米坦尼王国所统治。
公元前14世纪中叶,亚述的乌巴利特一世(约前1365~前1330)击败米坦尼,建立强大的亚述帝国,史称古亚述帝国。此后亚述统治者采用亚述王的称号,并继续向外扩张,击败喀西特巴比伦,并将米坦尼的领土降为行省,尼努尔塔一世(约前1294~约前1208)击败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占领整个两河流域,并把首都从阿舒尔迁往图库尔蒂—尼努尔塔镇。此后,亚述还有过几个首都,但阿舒尔城仍然是帝国宗教中心,在亚述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亚述时期,政体已过渡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名年官和长老会议只具形式,专属于国王的官吏已经产生。国家常备军已存在,其来源主要是自由民。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贷者以及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除战俘和外地买来的奴隶外,还存在债务奴隶。经过短暂的衰败,至提格拉?帕拉萨一世(约公元前1115~约前1077在位) 时亚述国势复兴 。公元前11世纪末,在阿拉米人(Aramaean)迁徙浪潮打击下,再度衰落。
新亚述时期即新亚述帝国。公元前10世纪,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为其长期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给养。征战初期以掠夺为目的,以极度凶残为特色。自亚述纳西拔二世(前883~前859在位)后,亚述遭到被征服地区人民强烈反抗,与乌拉尔图王国的战争也屡遭失败,许多被征服地区重获独立。自沙尔马内塞尔三世(前858~前824在位)以后 ,由于经济衰落、对外战争失败和统治阶级内讧,亚述进入危机时期。公元前746年,军事将领提格拉?帕拉萨夺得王位,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剥削。改革后重新开始大规模扩张。击败乌拉尔图,占领叙利亚,亚述进入全盛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庞大的官僚制度 。经过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在位)、伊萨尔哈东(前680~前669在位)的征服,亚述已变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奴隶制大帝国。亚述巴尼拔与埃兰—巴比伦同盟进行了漫长的战争。其统治末年,发生内战,被征服地区纷纷独立,帝国迅速走向灭亡。在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打击下,阿舒尔和尼尼微先后陷落。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其地为米底和巴比伦所分。
亚述艺术
随着亚述帝国社会财富的增加,在艺术上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宫殿巍峨,寺塔林立,这些宏大的建筑物内充满雕塑和壁画,至于王宫内的精致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从亚述美术的总体面貌来看,这一时期最精彩的作品,是王宫里的浮雕,尤其是那些充满激情的多人物场面。
亚述文化博采西亚各国(主要是巴比伦)之长,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豪尔萨巴德等地均发现亚述时期的宏伟的宫殿、神庙和其他建筑。建筑物饰有大量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亚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图书馆,藏有大量泥板文书,包括宗教神话、艺术作品、天文、医学等,是研究亚述历史的重要资料。
亚述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克北部,现名谢尔卡特堡。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在摩苏尔之南150千米。它为古亚述王国的第一个都城,也是古亚述人的主神阿舒尔的神宫所在。
20世纪初期,德国考古队来此发掘,发现其内城有圆墙围护,周长4千米。城东濒底格里斯河,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公元前1307~前1275年在位)曾在此建立大型码头。城北有底格里斯河河湾及悬岩为屏障,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5—前681年在位)在此建立一系列有凸出扶壁的城墙和名为穆什拉鲁的凸出的港口要塞,后者是粗石砌成的半圆形塔楼,这种建筑式样被认为是辛那赫里布首创。城西和城南则有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森纳谢里卜统治期间,此城有神庙34座,今发现者不到其1/3。已发现宫殿遗址3座,最老的宫殿为沙姆希亚达德一世(公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所居,后来成为墓地。居民区多在城西北隅。此外,塔庙及其他遗址亦有出土。亚述城破时虽惨遭劫杀,但延至公元前140年帕提亚王国兴起时,尚有部分居民,再后始日趋荒芜,湮没无闻。
相关链接
尼尼微是西亚古城,新亚述帝国都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东岸(今伊拉克北部)。意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隔河与今天的摩苏尔城相望。圣经中曾提到尼尼微城名:“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芜,干旱如旷野。”
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前8世纪,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将都城由萨尔贡城迁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作为帝国的首都,尼尼微一度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虽然繁花似锦,但在历史文献中,这座都城名声一直都不怎么好。亚述国王对在战争中不肯投降的战败国国民极其残酷。破城之后,亚述士兵残酷地对待城里的人们,焚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所以在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书籍典故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亚述的残暴激起了猛烈的反抗浪潮。首先是埃及独立,紧跟着是腓尼基、叙利亚和新巴比伦。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入尼尼微。最后一代亚述帝王为不被生擒,纵身跃入火海。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付之一炬。就这样,一代名城尼尼微和显赫一时的军事帝国亚述一起,从世界上消失了。
1846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发掘尼尼微,20世纪50年代后修复了部分城墙、城门和王宫。最早提到尼尼微城的文献是公元前18世纪的亚述泥板文书。汉谟拉比时期,巴比伦王国统治尼尼微。公元前14世纪,该城被米坦尼人占领,不久又重新落入亚述人之手。一个世纪以后,尼尼微成为亚述夏都。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前705~前681在位)时,正式成为帝国的新都城。公元前612年,该城被米底和巴比伦联军毁灭。
尽管尼尼微城的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但考古学家们还是找到了刻有浮雕的雪花石膏砖,如果将这些石砖沿一条直线铺开,则能绵延3公里。这一块块的小砖向人们讲述了童话般的王宫的修建情况。在辛那赫里布亲自率领下,工人们拿着铁锹,推着小车,车上装着缆绳和运输巨型飞牛所需的建筑器械。而其他的浮雕则讲述着如何开采大石块并送到艺术家的加工作坊制成雕塑的情形。从开采的石头中遴选的巨石是用船运输的。石块上凿出两个小孔用来系缆绳,还有一根缆绳把石头绑到船上。系在石头上的每根绳都有一队人(100人)拉,其中一些站在水中,另一些站在岸上。每队人的服装各不相同。有的人头裹缀有流苏的披肩,长长的卷发垂到肩上。有的人头戴绣花丘尔邦(缠头),头发缠在脑后。大部分的建筑工人穿着无袖短衣,他们中甚至有人完全赤裸着身体。雕塑工作有时就直接在岸边展开,渐渐的,凹凸不平的巨石变成了人首牛身雕像。之后,雕像便被运到王宫,确切地说,是把雕像放到一种类似船的拖橇上,用四根粗绳拖曳到王宫。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加快运输速度,工人们在拖橇下垫入滚木来拖动雕像。还有一些浮雕反映的是平台本身的修建情况。国王站在马车上,亲自监督施工。宦官驾驶国王的战车,仆人则举着国王的华盖。国王身边是侍卫,侍卫身后则是一长队手持长矛和葱头箭的士兵。宫殿侧旁开辟了一座大花园,里面修建了亭台楼阁和人工湖。在花园里,辛那赫里布收集了许多从战败国掠来的稀有树木、花草和动物。除此以外,花园里还开辟了池塘,天鹅和各类鸟儿在池中游动,给炎热的尼尼微带来些许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