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芙蒂蒂像
文物名片
出土地点:埃及阿玛纳
制作年代:公元前14世纪
出土时间:公元1912年
材 质:彩陶
文物掠影
纳芙蒂蒂(意即“美丽的人来了”)是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埃赫那吞的王后。虽然埃赫那吞发起了在古埃及史上极重要的宗教改革:仅崇拜太阳神阿顿的一神信仰运动,但纳芙蒂蒂的生平却没有留下多少相关记载。有些学者认为她可能出身于埃及皇室、也有可能是外族的公主,或是当时一个高级政府官员的女儿。纳芙蒂蒂在当时也许曾与埃赫那吞一起治理过埃及。纳芙蒂蒂与埃赫那吞共育有六个女儿,其中一个名叫安卡苏纳蒙的后来嫁给了纳芙蒂蒂的继子图坦卡蒙为妻。埃赫那吞在位的第十二年起便不再有关于纳芙蒂蒂本人的历史记录,不过这究竟代表她是换了个新名字,还是从那时起已不在人世便不得而知。她也有可能在其丈夫过世后凭借自己的身份继任为法老,并统治埃及一小段时间。
纳芙蒂蒂的半身像被认为是雕刻家图特摩斯于公元前1345年所雕。这尊雕像上面并没有纳芙蒂蒂的名字,不过它所佩戴的王冠同纳芙蒂蒂的相同。
纳芙蒂蒂像约有47厘米高,重约20千克。整座雕像是以石灰岩为核心,表层则覆上彩绘的灰泥。雕像的脸孔近乎于完全地对称,不过左眼却缺少了右眼所有的镶嵌物。右眼的瞳孔是一块由蜂蜡固定并涂有黑色颜料的石英,眼窝则是未经修饰的石灰岩。纳芙蒂蒂戴着一顶现在被称为“纳芙蒂蒂帽冠”的蓝色王冠,冠上饰有一条代表王权的金色带子。这条饰带像条缎带一样水平的环绕着王冠,在脑后打结;一条现已毁损的圣蛇则装饰在她眉毛上方。脖子上围着有花朵图样的宽领装饰,雕像的耳朵有些受损。而图特摩斯之所以夸张化了纤长如蛇般的颈项长度和戴着王冠的头部重量,也许是有把这尊优雅的半身像类比为纤细花茎上硕大花朵的意图。
埃及古物学家大卫?席维曼认为纳芙蒂蒂像反映了古典的古埃及艺术风格,与埃赫那吞统治时期出现的那种线条较柔和,也较有律动感的阿玛纳风格不尽相同。这座雕像的实际功用是什么并不清楚,但有些人认为它有可能是雕刻家参考用的模型。
文物故事
1912年12月6日,由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哈特所率领的德国东方学会在阿玛纳发现了纳芙蒂蒂像。在图特摩斯的工作室遗址内发现了这座雕像与其他一些以纳芙蒂蒂为主题的未完成半身雕像。博哈特的日记提供了这次发掘的主要文字记录,他在日志中这么写道:“最栩栩如生的埃及艺术品就这么突然出现在我们手里,你简直无法用文字形容它。你必须亲眼见识这尊雕像。”
德国东方学会档案处一份标示日期为1924年的文件描述了1913年1月20日时,博哈特与埃及一名资深官员会面讨论德国与埃及该如何分配1912年的发现成果。根据这份文件的作者,也就是德国东方学会当时在场的秘书的说法,博哈特“想要为我们留下纳芙蒂蒂像”。
人们怀疑博哈特刻意隐瞒了这座雕像的价值,不过他否认曾经这么做。
虽说德国考古学家菲利普?范德伯格以“极富冒险精神且无人能出其右”来形容德国的这次大收获,但美国的《时代》杂志却将其列为十大被掠夺的艺术品之一。博哈特对埃及官员出示了一张“未将纳芙蒂蒂像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的照片;这座雕像在埃及古文物审查首长古斯塔夫?乐菲伯前来检查时被严密地包起,收在一个盒子里。相关文件揭露,博哈特将纳芙蒂蒂像说成是石膏制成的,从而误导了审查员;但德国东方学会把这个事件归咎于审查员的疏忽,并指出纳芙蒂蒂像是物品交换清单上的第一项物品,声称这整件交易是公平的。
纳芙蒂蒂像自从1913年被运往柏林,然后献给阿玛纳发掘企划的赞助人詹姆士?西蒙后便藏于德国。纳芙蒂蒂像一直是西蒙家宅的展示品,直到1920年西蒙将雕像与其他一些从阿玛纳发现的艺术品于一同出借给柏林博物馆。
虽然其余的阿玛纳艺术品在1913年到1914年间进行了公开展出,但在博哈特的要求下,詹姆士?西蒙隐藏了纳芙蒂蒂像。1918年时,柏林博物馆考虑过将雕像展出,但再次因为博哈特的要求而放弃。纳芙蒂蒂像在1920年时被永久地捐给了柏林博物馆,博哈特在1923年时发表的一篇文章向大众揭晓了纳芙蒂蒂像的存在。1924年,纳芙蒂蒂像终于以柏林的埃及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的名义公开展出。在1939年柏林博物馆的新博物馆关闭之前,这座雕像一直在该处展出;而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柏林的博物馆清空了所有的艺术品,将它们全部运往安全的场所。
纳芙蒂蒂像起初被藏在普鲁士政府银行的地窖里,然后在1941年秋天被移往柏林的一个高射炮塔。新博物馆在1943年时遭受到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1945年3月6日,这座半身像被转移到德国图林根联邦州的梅克斯的盐矿洞。
1945年3月,美军发现了这座雕像,并将之转交给自己的艺术品支部。之后纳芙蒂蒂像被移往位于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帝国银行,在8月的时候,雕像又被运至位于德国威斯巴登的美国中央收藏据点,然后在那公开展览到1946年。1956年,纳芙蒂蒂像被送回西柏林,并于达雷姆博物馆展出。
早在1946年,东德就坚持要将纳芙蒂蒂像送回它战前的展览处:位于东柏林的博物馆。1967年,雕像被移到夏洛登堡的埃及博物馆,直到2005年时才被移送到老博物馆。最后,纳芙蒂蒂像终于在2009年10月,于柏林新博物馆重新开幕时再度以该馆最受瞩目的展品的身份出现。
自德国1924年正式向世界揭露纳芙蒂蒂像的存在开始,埃及官方便从未停止过将雕像送回埃及的要求。为此埃及在1925年的时候威胁若不把纳芙蒂蒂像归还,便要禁止德国在埃及的所有考古发掘活动。1929年,埃及政府提出了用其他艺术品与德国交换纳芙蒂蒂像的提案,不过被德国拒绝了。1930年,埃及试着再次发起协商,但是德国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回应。1933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又向德国提出归还塑像的要求。不过希特勒坚决反对归还,并且表示他会为这尊雕像盖一栋新的埃及博物馆,他说:“而就在这座博物馆的中央,纳芙蒂蒂这个奇迹会被送上王座……而我永远不会出让这皇后的头像。”当纳芙蒂蒂像在美国人手中的时候,埃及也向美国提出了交还雕像的要求,不过美国拒绝了,还建议埃及应与德国的新政权进行交涉。1989年,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德国参观了纳芙蒂蒂像的展出,并在柏林宣布:“这座雕像是埃及最棒的大使。”
直到今天,埃及仍然在为雕像的回归而不懈地努力着。
相关链接
纳芙蒂蒂半身像目前已经成为古埃及最著名、有着最多复制品的图像之一,它是用来推销柏林博物馆的明星展品,也同时被视为国际性的美感指标。“这座雕像展现了一个有着纤长颈项、优雅的弓型眉毛、高颧骨、细长鼻子,且红唇上带着富有活力的微笑的女性,它让纳芙蒂蒂成为古代艺术品里最美丽的女人之一。”纳芙蒂蒂像被描述成古代艺术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品之一,可以同图坦卡蒙的面具相提并论。
纳芙蒂蒂半身像已经成为柏林文化的象征之一,每年有将近五十万人前往参观纳芙蒂蒂像的展出。它被这么形容:“古埃及艺术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作品,甚至可以说它是所有古艺术品中最出名的一件。”纳芙蒂蒂的脸孔不仅出现在柏林的明信片上,也在1989年登上了德国邮票。
德国媒体在1930年把纳芙蒂蒂像当成了他们新的统治者,将其人格化为女王。成为“德意志普鲁士的艺术宝库这个皇冠上最珍贵的一颗宝石”,纳芙蒂蒂像会重新建立起德意志帝国在1918年灭亡后的国族认同。希特勒这么形容这座雕像:一个独特的杰作、一件出色的饰品,一样真实的宝藏。他还发誓要为这座雕像建一座博物馆来收藏它。到了1970年代时,这尊半身像还成了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德与西德国际身份上的争议点。到了1999年,纳芙蒂蒂像出现在德国绿党的竞选海报上,以“柏林需要强悍的女性”这个口号来允诺选民一个有着世界主义和多元文化的环境。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德国研究所的克劳狄亚?布雷格助教授认为,纳芙蒂蒂像之所以会成为德国国族身份象征的原因在于它有着能与统治过埃及的英国所拥有的图坦卡蒙相关文物相抗衡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