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拙劣的管理者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绝对相信自己,却不放心下属,他们经常疑神疑鬼,并且无节制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试问,这样做真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好处吗?古人云:“无为而治,乃治之本也。”身为管理者,应该坚持“少管精管”的原则,给员工足够的自由度,重视下属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裹住他们“思维的灵性”,使得他们举步维艰。
1经营企业靠的是“王道”,而非“霸道”
经营和管理企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叫“王道”,一个叫“霸道”。所谓王道,指的是做一个产业,要和别人合伙来做,一起把产业做大,让大家都有钱赚,使大家的路越走越宽。所谓霸道,是指一人独大,这个产业我全做,形象地说就是“走我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就是典型的“霸道”经营。
企业管理者如果坚持王道的经营策略,而是走霸道路线,甚至走“贼道”路线,那么不但损人,而且终将损害自己。有这样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有个县级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公司的老板赵先生也越来越牛气。同行王先生想拜访赵老板,和他洽谈一个很好的合作项目,但是去了几次,都没见到赵先生。因为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接待客人。最后一次,王先生终于见到了牛气的赵老板。
对于王先生的来访,赵老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热情,他坐在老板椅上,身子都没动,接过王先生的名片,也只是看了看,然后对王先生说:“我们公司是当地的行业老大,不会和你们这样的小公司合作的,而且我告诉你:两年内,我们将会垄断这个行业……”
赵老板不过是一个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企业老板,他的霸气体现出来得更多是愚昧和可笑,一个不懂得与同行搞好关系,不懂得与同行合作的企业,恐怕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因为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往往依靠几个主要产品或业务赢利,有些产品或业务并非行业最强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他的能力很强,有很多优势,但在某些方面,他也有不足。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认清形势,认清自己的劣势,通过与同行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那么就可以实现双赢,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再者,从竞争态势上来看,在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形成“一强多弱”的格局之后,即便“一强”处处占据上风,但如果“多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一强”,“一强”也不一定能完胜。而且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的口碑很重要,“一强”能否聚拢下线企业,能不能得到其他企业的支持和消费者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实力再强也不要处处显露“霸气”,因为做人不能太“霸道”。
某公司的张经理发现市场上出现了窜货,于是向总经销商反映情况。总经销商对此反应冷淡,嘴上对张经理说:“我马上派人去查,查出来就要严厉处罚。”但过了几天,总经销商依然没有查出货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没办法,张经理只好亲自出马,去零售商店询问情况,通过层层查下去,最后发现是总经销商自己窜的。张经理非常气愤,但为了赚钱,不好与总经销商撕破脸皮,但是心里却想着:“你和我耍心眼,看我以后怎么对付你,吃了我的,早晚让你吐出来!”
案例中,那位总经销商的行为不仅是“霸道”,更是“贼道”。他在经商中违反了诚信原则,用非正当手段牟利。这种做法只会引起合作伙伴的极大反感。这样的总经销商,早晚会砸烂自己的招牌,因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一家实力较强的企业,也许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你的成功会引起同行的敬重。但是管理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天下是自己的,霸道得不可一世。要知道,得人气者得天下,无论你的企业实力多么强大,如果“失道”,必然寡助。李嘉诚那种“有钱大家赚”、“要对手不要敌人”的经营思想,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学习。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却没有任何“霸道”作风。相反,他处处表现得很平和,对待同行企业,十分尊重和友好,充分彰显了“王者风范”。当年牛根生等企业家组成一个团队,一起来拜访李嘉诚,当时李嘉诚已经79岁了,但他早早地守候在电梯前。当代表团从电梯里走出来时,他一一和他们握手。席间,李嘉诚逐桌坐下,和每一位成员亲切交谈,回答他们的提问。当代表团告别时,李嘉诚再次将他们送到电梯。从李嘉诚的表现和他一贯的经营思想来看,他所奉行的是“王道”经营思路,绝非“霸道”经营思路。
李嘉诚曾经说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俗话说得好:“多一个帮手,就多一条出路。”做生意也应与人为善,而不能不顾同行的利益,否则,就很容易树敌,就会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孤立。反过来,如果像李嘉诚那样,即使自己是一家独大,也懂得与人合作,并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达到利益均沾,虽然短期内可能少赚一点,但从长远来看,会获得数不尽的合作机会和源源不断的利益。这样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
2管理者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智慧
在企业中,有一种领导说出来的话“一言九鼎”,全体员工非常拥护,积极按照领导的意图去执行任务;有一种领导说出来的话却“一文不值”,全体成员不屑一顾,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被迫去服从。这两种领导的差别在于,前一种领导靠的是智慧、权威和个人魅力来领导员工,后一种领导是靠单纯的权力来管理员工。
领导者的权威留存于员工的内心,权力却是浮在表面上的。员工当面对你敬畏,背后对你异常钦佩,这是权威的作用;员工当面对你点头哈腰,背后却说你非常糟糕,这是权力的作用。作为领导者,肯定希望用智慧和权威领导员工,而不是用权力“压迫”员工。因此,你必须认清领导智慧与权力在管理中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
众所周知,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权力,领导者本身的职位就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力,没有权力,便不称其为领导。权力的力量就使别人服从,如果运用得当,权力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如果使用不当,权力就会成为“暴政”的工具,成为强制员工服从的外在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对你产生反感,他们很难发自内心地服从你、支持你、认同你。
不少领导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是领导,就应该对员工呼来喝去,就有权“专制”——说一不二,一言九鼎,员工必须绝对服从。否则,就用权力来强迫员工、处罚员工。而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不会这样做,他们深知:打动员工、赢得员工敬意的最好办法,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带领团队。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足以证明领导者的能力对整个团队的重要性。有能力的领导者在团队里,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超群的智慧,能赢得下属的敬佩和拥护。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有较好的内在品格和个性魅力,这样一来,他的威信就会逐步树立起来,在工作中他就会一呼百应,大家都会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安排和管理,这样就很容易将工作做好。
领导者的权力是职位赋予的,但领导者的影响力则产生于他本人的能力、素养和品质。权力的运用往往依靠高压,而影响力的发挥则表现为发自内心地赢得对方的认同、打动对方的真心。权力可以通过个人的资源、势力去影响他人的行为,而影响力则能促使他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的改变。
影片葛底士堡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展现了张伯伦上校处理逃兵的过程。当时一批逃兵被抓之后,逃兵的一个代表向张伯伦抱怨:“我们在战争中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受到了很多虐待,我们厌恶战争,我们想回家……”
张伯伦是怎样处理的呢?他没有动用手中的权力,严惩甚至枪毙这些动摇军心的逃兵,而是对逃兵说了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这场战争非常重要,如果北方军失败了,那么我们就将失去最宝贵的自由。既然你们不想战斗下去,那你们就走吧,我不会处罚你们。在你们走之前,我只想告诉你们:我们都渴望回家,但是如果战争失败了,即使我们回家也将失去意义。”
最终,这些逃兵改变了主义,他们重返战场,全军团结一心,取得了葛底士堡战役的胜利。
在这个故事中,张伯伦上校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拥有处罚士兵甚至枪毙士兵的权力。但是他没有用权力镇压逃兵,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办法,说服逃兵重返战场,最后他成功了。也许他的成功不在于他的说理多么有说服力,而在于他这种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感染力。
要知道,很多军官在战争中,往往动不动就向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大吼大叫,甚至用枪口对准他们,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如果张伯伦也这么做了,也许逃兵会屈服,但这往往是口服心不服,结果人在曹营心在汉,又谈何战斗力?这种服从是暂时的,一旦有机会,士兵就可能再次哗变,甚至“临阵倒戈”,这种结果是非常可怕的。而张伯伦通过个人影响力打动了下属,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内在的、长久的。
事实上,战场上的将军领导士兵,与企业中的领导者管理下属,道理是一样的。看看今天的中国商界,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影响着企业员工,用自己的能力带领企业迎着世界趋势锐意进取,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能取得骄人的战绩,这也使他们在员工心目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领导者的智慧表现在很多方面,既表现为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上,还表现为按制度办事,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上,也表现在日常管理中,与员工和谐相处上,等等。如果你想树立自己的影响力,那么不妨动用聪明才智,想方设法让员工“服你”。在这方面,英特尔公司总裁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曾经有段时间,英特尔公司的员工经常迟到。公司领导者对迟到者处以批评、扣工资等处罚,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后,总裁想了一个办法,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并站在门口迎接员工。迟到的员工见总裁在门口迎接自己,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责感,他们发誓不再迟到。那些没有迟到的员工见总裁来得比自己早,便提醒自己:明天我要来得更早一点。渐渐地,员工迟到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毫无疑问,总裁先生的做法是充满智慧的,他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给员工树立了一个标杆,让员工自觉地向他看齐。这样一来,不用发火动怒、不用扣钱惩罚,员工迟到的现象就得以解决。试问,这难道不是高明的管理智慧吗?所以,如果你的员工上班也经常迟到,那么请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经常迟到,是不是我不重视员工迟到问题?同时了解员工迟到的原因,而不是用权力来处罚员工。
员工迟到问题只是管理者的问题之一,在管理中,你还会碰到很多问题,但无论碰到怎样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动用你的权力去“镇压”你的员工,而要试着用感情、劝说、说理等软的办法,用你的个人品行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员工。
当然,对于明确的制度规定,如果员工违反了,该罚还得罚。当然,要记住:罚不是目的,不能罚完了事,而要用你的影响力,引导员工走向你所期望的方向。
3领导者个人魅力大小决定团队气场大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魅力,个人魅力可以展示自我的外在形象,无形之中传达出我们的正能量。在企业中,领导者尤其需要强大的个人魅力。
优秀的领导者除了具备优秀的领导才能,还应有与众不同的魅力。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领导才能的一种反应,是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带领队伍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领导者的魅力能让领导者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使他在团队中充满威信,去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
曾4次被美国国际投资者评为“世界最佳饭店”的泰国曼谷东方饭店,有一个十分出色的总经理——库特·瓦赫特·法伊特尔。他在泰国是个很有声望的人,曾被泰国秘书联合会数度评为“本年度最佳经理”。正是在他的管理下,曼谷东方饭店才有蒸蒸日上、嘉誉满天下的盛况。
法伊特尔的管理秘诀就是“大家办饭店”,他把东方饭店当成一个大家庭来经营。在饭店内部,除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之外,法伊特尔的个人魅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饭店的总经理,作为饭店的最高负责人,法伊特尔从来不摆架子,他对每个员工都十分和蔼。无论是哪个员工遇到了困难或疑问,都可以直接找法伊特尔面谈。
在管理企业中,法伊特尔十分重视感情交流,他经常为员工及其家属举办各种活动,比如,生日舞会、运动会、佛教仪式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触,大家的距离就拉近了,这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融洽彼此的关系、凝聚团队人心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在东方饭店,从看门的人到出纳员,每个员工都充满着荣誉感。在这里,员工不仅有丰厚的工资,还有丰富的福利待遇,比如,免费就餐、年终红包、职业保险、年终休假、紧急贷款、医疗费用等等。这些对推动员工积极工作,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在这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认为,领导者必须有知识、有学问、有铁血手腕、有手段,但实际上,真正高明的领导者不会以拥有这些为荣,相比之下,他们更重视用个人的修养、亲民、和蔼的姿态,表达对员工的尊重和重视,使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凝聚人心。当领导者具备了这些特质时,他的团队成员就会紧密团结在他周围,形成一个气场强大的团队。
在中国历代君王中,不乏优秀的领导者,但说起唐太宗李世民,我们不仅要用优秀来形容他,还要用“个人魅力强大”来形容他。早在当秦王时,虽然他的地位不及兄长李建成地位显赫,但是他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能人志士追随。当他登上皇位之后,满朝文武,智者云集。后来,他们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打造了一个“贞观之治”。
在位期间,李世民从来不像其他权贵一样发号施令、玩弄权术,而是选择身体力行,为文臣武将做出示范。行军时,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并把下属视为知己;打仗时,他不畏强敌,冲锋在第一线;决策时,他不独断专行,而懂得倾听他人意见,通过集思广益来制定策略。正是因为这些超凡脱俗的个人魅力,李世民才能让一群桀骜的草莽豪杰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并终生为他效力。
身为管理者,你的个人魅力与团队的气场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的魅力强大,大家就容易在你的影响下抱成一团,凝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领导者的魅力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来培养。一般来说,领导者可以在这样几点上努力修炼自我:
(1)高贵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孟子在滕文公下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这就是君子的人格魅力。而有些企业领导媚上欺下、耍两面派,这就是最大的人格缺陷。作为领导者,最应具备的人格就是正直、行事光明磊落、有责任感、有担当。
(2)独特的风格
所谓独特的风格,指的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如果管理者没有自己的风格,就很难出类拔萃。这种独特的风格,不是处处长杨、标榜自我,而是一种适合于己、业已成熟、便于识别、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比如,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搜狐公司的张朝阳,他们就是有个性的领导者。
(3)大胸怀、大气魄
一个人的魅力不是取决于他的身高有多高,而是取决于他的胸怀有多宽广。就像林则徐写的一副自勉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璧立千仞,无欲则刚。”试想一下,如果领导者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怎么称得上有魅力呢?怎么可能赢得他人的追随呢?
(4)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以身作则,可以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团队氛围。领导者做得好,下属们还敢胡来吗?许多优秀管理者的例子都告诉我们,管理者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着下属的积极性,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率先垂范,树立榜样,是一个领导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5)睿智的头脑
领导者是决策者,必须要有睿智的头脑,想问题、做决策应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尤其是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要冷静地思考,泰然处之,而不能慌不择路,这样才能聪明地处理问题。
(6)渊博的学识、学习的心态
一个有魅力的领导,应该是一个爱学习、有学识的人,同时,他们还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懂得虚心请教、耐心倾听、乐意与下属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让领导者扩充学识,还能使他们显得有亲和力、谦逊、温和。
总而言之,领导者若想打造个人的魅力,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样一来,个人魅力定会油然而生。
4企业一定是先做精、再做强、后做大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为了能让企业健康迅速地发展壮大,每个老板都必须考虑一个问题:是先把企业做大、再做精、后做强,还是先把企业做精、再做强、后做大,还是先把企业做强、再做大、后做精?
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什么样的理解都有。但有两种相对集中的答案,相当一部分老板认为:应该先把企业做精、再做强、再做大,理由是把企业做精是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才能图谋发展,才能做强、做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把企业做大、再做精、再做强,理由是市场竞争太残酷,只有迅速做大,抢占市场的份额,才能占据足够的资金,才有机会做强、做精。
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但选择哪种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呢?答案是先把企业做精,再做强,后做大。而先做大企业,再做强、做精企业,这种发展模式适合资金充足的老板。因为只有资金充足,才能迅速做大,快速抢占市场。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投资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自己的血汗钱,金钱有限、资源有限,只有选择卧薪尝胆式的修炼,等到产品做精了,才有出头之日。
世界沐浴产品行业,品牌林立、鱼龙混杂。不过,有一家企业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德立精工,尤其是它那句“求精做细,就是德立”的口号,更是让人耳熟能详。
德立精工从一家生产沐浴配件的小企业,发展成行业第一家自主研发全套沐浴产品的公司实属不易,其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亚洲的众多国家,它坚持从客户的淋浴感受出发,专注于每个细节,求精做细,这使它多年以来稳步发展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企业。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德立开始走上自主研发的新道路,率先推出了多种创新产品,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不经意间,德立精工在业内的知名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在行业内遥遥领先。那么,它的发展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先做精,再做强,后做大。
德立公司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特别完美,每一环节都要严格控制。很多低端的沐浴房产品把玻璃、拉手、滑轮、胶条等半成品买回来,经过简单组装就对外出售。而且在组装过程中,不注重产品质量,但德立公司不会这么做,他们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密封胶条和磁胶条、滑轮、拉手等部件,并对组装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让德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众多沐浴产品企业中脱颖而出。
德立公司表示,他们会继续坚持“先做精、后做强”的理念,不盲目求大,而是重点考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供应能力、代理商的生存质量等等,稳固地提高公司的实力。
把企业做大做强,是很多老板的梦想,他们都在试图通过产业整合,或融资手段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但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企业盲目做大做强会导致其偏离主业投资,甚至加速企业的灭亡。正确的出路是先把企业做精,再做强,后做大。
在自然界中,一颗树苗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树的质地要好,可以抵抗风雨寒暑;二是要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长大的潜力。如果一颗树苗生长速度很快,但是质地不好,就算长得再大,也无法成为栋梁之才。如果树的质地很好,但是生长速度很慢,或者没有长大的潜质,也难以堪当大用。
其实,一家企业也是这样。只有同时具备了内在的素质和生长能力、生长潜质,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毫无疑问,企业先做精,再做强,最后做大,是企业健康发展、稳步壮大的必由之路。只有做精了,企业才能健康,只有做强了,企业才能持续,只有做大了,企业才能稳定。
有一家公司,在十几年中,只做音乐播放器和手机,而且只做了五个型号的音乐播放器和两种款式的手机,你觉得这家公司有希望吗?在这个山寨机猖獗的时代——看看深圳数码产品的小作坊,一天就可以制造出几十种产品,再看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公司,一年少说也会推出几十种型号的手机……
尽管现实如此残酷,但是这家公司依然能强大到无法撼动,它的名字让人们为之疯狂,它早已是时代的代名词,它就是美国的苹果公司。提起苹果公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它推出的产品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款,但是其市值一度超过了Google。这不得不令人佩服。
乔布斯经营苹果的思路就是专注,就是求精。他把所有的研发、市场和推广都专注于一个产品上,甚至只有一种型号、一种颜色,不留任何后路。正是因为苹果公司坚持做精,苹果的产品才能以质取胜,风靡全球。乔布斯坚信:只有专注,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苹果公司每款产品横扫全球市场,缔造王者之气的原因所在。
把企业做精,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要对核心业务投入100%的技术、心血和精力,把它做到极致。有人说,市场经济就像地上撒了很多钱,你一定要先捡离自己最近的钱,因为你比较有优势。同样的道理,你要做自己最有优势的产业,并用心做好,这样你永远不可能空手而归。只有把企业做精了,你才有希望把企业做强、做大。
5管得越少,成效越好——让管理回归简单
在管理界,流传着杰克·韦尔奇的名言:“管得少,就是好管理。”杰克·韦尔奇认为,管理者没必要事必躬亲,什么事情都对别人不放心,粗鲁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过程。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形成一个怪圈:上司管得越多,部属越束手束脚,并养成依赖、封闭的习惯,最后把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而且,领导者什么都管,最终只会累坏自己。
尤金·杜邦是美国杜邦公司的第三代继承人,他是一个典型的专权者,凡事事必躬亲,大包大揽。在掌管杜邦公司之后,尤金坚持实行“恺撒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专制统治,绝对掌控管理权力。公司所有的决策和许多细微的决策,都必须由他来完成。所有的支票都由他亲自开,所有的契约也由他签订。他亲自拆信复函,做利润分配,周游全国以监督几百家经销商。
每次在会议上,他总是不断地问别人,别人一一回答。这种管理方式使杜邦公司的组织机构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弹性,面对市场的变化,他们很难做出正确而及时的决策,导致公司遭受致命的打击,濒临倒闭的边缘。
而且尤金本人也陷入了公司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痛苦不堪。1920年,他因体力透支而去世,公司的董事长和秘书兼财务部长,也相继累死。
每每看到累死的管理者,就感觉他们的命运如此悲催。事实上,将管理者击垮的不是管理上的繁杂事务,而是他们自己。198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管理大师德鲁克发表了一篇名为即将来临的新组织的文章,里面就很好地诠释了他“少管”的管理理念。
在杰克·韦尔奇看来,要想通过“少管”达到“管好企业”的目标,领导者需要符合4个条件:
(1)精力。领导者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整天打不起精神,不管是身体的问题,还是精神状态的问题,他都没法当好领导。杰克·韦尔奇认为,当领导者有充沛的精力时,他才能够激励大家实现团队目标。
(2)激励。领导不光要自己精神十足,还要能激发别人充满干劲。当领导者把权力下放给部属之后,他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员工活力,帮他们实现各自的目标。
(3)敏锐。平时领导者可以把权力交给部属,但是当团队遇到困难,在问题很复杂或两难的处境时,领导者必须有当机立断的能力,绝不能优柔寡断。
(4)实施力。实施力其实就是执行力,这一点杰克·韦尔奇看得很重。他认为,有些领导者充满精力,也能激励别人,也有决断力,但是做什么事情都虎头蛇尾,就是出不了成果,这对团队的影响非常不好。领导者只有充当执行力的典范,才能在部属心中产生威信。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创业初期员工只有一百人时,我总是身先士卒,坐在他们面前,走在他们面前,员工增加至千人时,我采取分层负责的管理方式,员工上万人之后,我只是站在他们旁边,合掌感谢他们为公司效命。”
松下幸之助明白:企业发展要靠众人的力量,所以,他非常重视人才,重视授权。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少管甚至不管,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修养,通过自律来影响全体员工,比如,关心员工、鼓励员工,对员工表达爱,通过自身的积极工作,带动整个企业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员工自觉地对待工作,自觉地遵守公司的制度。
越是放心不下他人的领导,越是喜欢从头管到脚,结果越管越独断专行,反观部下依赖性越来越强,不仅丧失了原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还会做事畏首畏尾,在无形中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管得多并不是好事,但管得少也要能管得住,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让每个人都学会自我管理。
只给职不给权,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拍板,这只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企业领导人不要死抓权力不放,要舍得让下属表现,敢于让他们放手去做。被称为鞋业大王的环隆企业集团创始人蔡长汀,不仅敢于放权,更敢于把权交给“外人”,这也正是环隆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之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蔡长汀四处开疆扩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分公司的数量也随之越来越多,除了“环隆电气公司”和“美国国际开发公司”交由儿子和女婿管理外,其余分公司均是年轻精明的青年管理者。
当时,蔡长汀这种大胆放权的做法并不为人所理解,不少人都认为他是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事业拱手送给了外人经营。对此,他却十分想得开,“交给后生小子啦,我乐得当太上皇不管事啦。”蔡长汀管得少,也很少过问每笔生意的成败,这就让他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信息,开发市场,联系国际业务。
在管理上,蔡长汀的秘诀只有十六个字,即“一日知人,二日善用,三日放权,四曰无私。”一方面可以让下属独当一面,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养精蓄锐,看准商机和市场,随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这也管,那也管,这并不能证明你管理本事大,而恰恰说明你管得不够好。好的管理是不再需要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少的管理才是最好的。不少公司原本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结果因为领导管得太多,反而让这些制度成了摆设,原本简单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复杂。
所谓“君忙国必乱,君闲国必治”,企业管理者也是一样,管理的本质在于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做,既然给了下属职务,那么,就要将相应的权力也交给对方,“扶上马,不撒缰”的做法只会挫伤员工的自尊心,对公司的发展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6无为而治——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
作为企业领导,你的任务不是处处管着、处处监视员工,而是建立一个能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人才的制度,让员工自发地对待工作。因为一个企业最好的控制方法,就是来自于员工的自我管理。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经典名言:“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管得少却能管得好,是因为各种制度、措施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良好制度的规范下,员工的自觉性、责任感、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这对减轻管理压力、简化管理环节、提高执行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这一点在下面的例子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苏州某工业园区实行体制规范、政策透明的“授权管理”,先后制定了45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里面清楚地规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哪类问题应该怎么做,都规定得非常详细。在“授权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员工们发现,领导亲自过问事情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却在园区内逐渐形成。
由于少了很多管理环节,一些项目审批、海关物流、外事管理等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十分简单而有效,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8年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仅2002年全年的GDP总额就达到了252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
管得少并不是说管理者的作用被弱化了,恰恰相反,由于在管理上变“人”治为“法”治,真正实现了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企业,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管理者可以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去做企业的战略规划。
台湾奇美公司是一家生产石化产品ABS的企业,该企业虽然比不上王永庆的台塑公司,但它的生产力是同行企业的4倍。在20世纪70年代,其产品掀起了石化业的一场革命,其产品质量之高、价格之低让同行的美国和日本企业都畏之如虎。公司想要投资的地方,众多的美日厂商都会退避三舍,不敢与之竞争。
为什么奇美公司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呢?这得益于公司董事长许文龙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虽然许文龙挂着董事长的头衔,但这是一个十足的虚名,他就像英国女王一样,对企业内部的大小事,根本就不参与管理,而是全部授权给部属。许文龙从来不做任何书面的指令,即使偶尔和主管们开会,也只是闲聊家常。很多时候,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图章放在哪里,更奇怪的是,他连专门的办公室都没有。因为他很少在办公室,而是经常开车去外面钓鱼。
有一次,他在外面钓鱼时,突然遇到大雨,于是他就开车去公司避一避雨,顺便看一下公司。当员工看到他时,竟然惊讶地问道:“董事长,没有事你来干什么?”他想了想说:“对呀!没事来这干什么?”说完,一溜烟地开车离去了。
许文龙的例子启示我们,老板一定要信任员工,充分放权。“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你别看许文龙什么都不做,实际上他对奇美的发展情况心明如镜。“无为”是让企业在制度、文化的规范下,非常自然有效地运行,就像钟表上了发条,尽管你不在钟表旁,但是它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停止运行。
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曾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在张瑞敏看来,“无为”中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是非常重要。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企业发展成果。张瑞敏说:“所谓的‘超级领导’,就是当你的下属没有你的管理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反观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缺乏无为而治的勇气和自信。据一份权威的调查分析报告称:“中国企业每个层次上的管理者,大概都把80%的时间用于管理,把20%的时间用于工作上。”许多管理者习惯于崇拜自己、相信自己,对员工不放心,经常不礼貌地干预员工的工作,从始至终都不敢放开下属的手,每个环节、每道关他们都要严把。管理者忙得团团转,到最后企业却在生存的边缘上苦苦挣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者管得太多造成的。
因为管得太多,管理者终日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抓制度、抓战略、抓落实,因而很难取得工作实效;因为管得太多,管理者顾此失彼,漏洞百出,问题层出不穷,使企业利益严重受损;因为管得太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严重受挫,会变得越来越束手束脚。时间一长,企业就会缺少活力,缺乏生机。
管理者管得太多,对员工的危害是致命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用“大象理论”来加以阐述。大象小的时候,饲养员用一条铁链将它拴住,使它无力挣扎。时间久了,大象就失去了挣扎的习惯,习惯了铁链。直到它长成大象,原本力气足够大,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铁链时,它也不去挣脱。
其实,领导者对员工管理过多、管理过严,最终也会把员工变成不想挣脱铁链的“大象”。员工会习惯性地依赖管理者,而不会积极地思考、创新,不会独立地、自信地完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可能获得成长,不可能变得出色。
因此,管理者应该从一开始,就放开拴住“小象”的“铁链”,即使你觉得员工能力不够,也要给他机会去尝试、去锻炼、去成长。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分担你的压力,帮你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愿景。
7领导者加强自我修炼,是“简约管理”的第一步
领导者如果想获得优秀的人才,首先应该加强自我修炼,让自己充满人格魅力。这样一来,人才自然会登门拜访,主动加盟你的平台,为你效劳。
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的品格、素质、知识、能力、道德修养等,人格魅力越大,权威性越大,影响力越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就越大。因为跟着有魅力的领导打天下,是绝大多数优秀人才渴望的事情。
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就是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他把“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句话挂在办公室的墙上,用来勉励自己。联想公司由20万元起家,发展成为如今资产上百亿的大型集团公司,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龙头企业,这与柳传志的个人魅力有巨大的关系。
柳传志说过:“创业的时候,我没高报酬,怎么吸引人?就凭着我多干,能力强,拿得少,来吸引住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同志。”这句话充分展现了柳传志个人魅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因为一家企业在创立之初,公司无法给员工提供高报酬,但柳传志却能身先士卒,多干、少拿,并且他的能力强,大家有目共睹,大家觉得跟着他干有前途,自然愿意跟在他身边。
下面这段话,从某个角度也能反映出柳传志的领导魅力。
“要部下信你,还要有具体办法,通过实践证明你的办法是对的。我跟下级交往,事情怎么决定有三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当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办法是,按你说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诉你,最后算后账,成与否要有个总结。你做对了,表扬你,承认你对,我再反思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你做错了,你得给我说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的话,你为什么不认真考虑;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想清楚了,我就坚决地按照我想的做。”柳传志如是说。
身为公司的领导者,想必你也有过替人打工的经历,在你选择一家公司时,什么因素最吸引你?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晋升空间,还是事业前景?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来说,肯定会选择事业前景,而跟随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打天下,市场前景是最光明的。
这一点在很多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比如,常山赵子龙一开始追随袁绍,但是不被袁绍重用,于是转投白马公孙瓒,但他发现公孙瓒魅力不够,跟着他没有什么前途,直到遇到刘备,他才觉得遇到了明主,从此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创业打天下。
我们不得不承认,领导者的魅力对人才的感召的重要性。不信的话,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两家实力相当的公司看中了一个人才,给出的待遇也差不多,其中一家公司的领导者涉嫌偷税漏税、走私,还有克扣员工工资的劣迹,而另一家公司的领导正直廉洁,多次受到媒体的褒奖,试问,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去哪一家公司发展?一般来说,脑子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后一家公司,这就是领导者魅力的吸引力。
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的精英都想去微软公司一展身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微软公司及其领导者本身魅力的吸引。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中途退学,其勇气和魄力可见一斑,在他的经营下,微软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其能力可见一斑。比尔·盖茨的勇气、魄力、能力等,都是吸引人才的地方,甚至很多人觉得在比尔·盖茨麾下工作,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所以,领导者一定不能忽视个人魅力对工地的影响。要知道,你的形象对公司来说,就如同一面镜子,你时刻向外反射着公司的情况。那么,领导者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重视人才,爱惜人才
领导者吸引人才的前提是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赵云当初之所以投靠刘备,是因为他知道刘备重视人才,知道刘备赏识他。如果刘备不重视人才,不赏识他,就算刘备魅力再大,恐怕赵云也不会为他卖命。
福特汽车公司是一家名气很大的公司,该公司的显著特点是:器重人才。有一次,公司的一台马达发生了故障,怎么也修不好,最后请人找来一个名叫斯坦曼的人来修。斯坦曼来了之后,看了看出故障的机器,然后指着电机的某处说:“这儿的线圈多了16圈。”当他去掉16圈线后,电机马上运转正常。福特当即觉得斯坦曼是个人才,邀请他来公司。但斯坦曼说,自己的老板对他很好,他不能离开。没想到,福特对他说:“我把你所在的那家公司买下来,你就可以来我这里工作了。”结果,福特真的买下了那家公司。
常言讲“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竞争最终归结于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领导者只有重视人才,爱惜人才,并想方设法招贤纳士,让人才看到你的诚意,你才能打动他们。
(2)礼贤下士,拥有优秀的人格
齐桓公得管仲,靠的是人格魅力,结果管仲帮他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得韩非子、李斯,靠的也是人格魅力,结果统一天下;刘邦得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也是靠人格魅力,最后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纵观古今中外,得人才者得天下,如何得人才?靠的是领导者优秀的人格所产生的感召力。一般来说,优秀的人格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拥有这些品行的领导者,才能称之为品德高尚的人。
身为领导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知识素养,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成长为优秀的领袖。要知道,没有人天生就是卓越的领袖,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你才能拥有渊博的知识,才可能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保持敏捷的思维、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带领企业展翅高飞。
8大胸襟、大气魄,成就卓越的领导者
企业管理是一个做人做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能否做到大肚能容、宽厚待人,能否做得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胸怀全局、心怀天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长远地发展。因为宽厚待人,才能广结人缘,才有可能得到员工的支持,因为胸怀全局,才不至于目光短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一种大气魄。
很多时候,大胸怀与大气魄是紧密联系的,很容易理解的一点就是:大胸怀表现为不与人计较,为的就是从长远来看,与人为善,使自己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些领导者嫉贤妒能,害怕下属抢了自己的风光,于是处处打压下属,这就是典型的缺少胸怀和气度的表现。
提到三国时期的周瑜,很多人就会产生刻板印象,认为周瑜嫉妒心强,心胸狭小,其实并非这样的。程普是东吴的老将,他原先与周瑜不和,两人关系相当紧张,但是周瑜并没有因程普对他不友好而报复。相反,他把程普的不友好抛之脑后,选择了大度宽容,后来,程普被他的宽宏大量感动了,两人成了挚友。程普还用“饮醇醪自醉”来评价与周瑜的交往,意思是与周瑜交往,就像喝了又浓又醇的美酒,让人神清气爽。由此可见,大胸怀是化解矛盾、消除隔阂的良药。
企业管理者不但要在做人方面有大胸怀,还要在做事方面有大气魄,这样才能让你的领袖气质影响更多的员工。李嘉诚当年创办塑胶厂时,将厂子的名字定为“长江”,他的解释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
在做人做事做生意的过程中,李嘉诚总是提醒自己多一点大度、多一点让利。他说:“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大志向和大气魄,促使李嘉诚不断将事业做大做强。
无独有偶,格力集团的董事长董明珠也是一个拥有大胸怀和大气魄的人。在营销界,她被誉为传奇人物。这不仅在于她为格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营销模式,更在于她对营销保持着与众不同的态度。
很多人在搞营销时,都会陪尽笑脸、说尽好话,跟在客户身后,服务周到,但是董明珠搞营销却不这样,她总是开宗明义地告诉客户:如果你不按我的规矩来,就别和我玩这个游戏。结果,客户围绕在她身边抢着付钱,还对她保持12分的敬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曾问董明珠:“你怎么敢肯定,客户会按照你的规则跟你玩游戏呢?”董明珠说:“因为我的出发点不是我个人的那一点眼前利益,我手中把握的是合作双方的长远利益。”看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客户愿意与他合作了。
另外,董明珠还是一个有大气魄、大格局的领导者,她的一位下属曾表示:“董总特别善于观察,而且反应敏捷,在你还没开口之前,她已经知道你要什么;她也会让你明白,她手里掌握的正是你想要的——她永远控制着大局的进程。”
领导者的大气魄、大格局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和企业长远的规划上。就像董明珠这样,站在“大格局”的角度上,统筹内部和外部的一切资源,将利益最大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在威盛电子董事长王雪红身上也有典型的表现。与董明珠向营销渠道的强权发起挑战大同小异,王雪红在威盛电子创立不久,就敢于向行业巨头英特尔叫板,结果一战成名。
王雪红向英特尔挑战并不是哗众取宠、借故炒作威盛的知名度,而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看准了中国电子公司不能永远都做“高级作坊”的趋势,必须拥有自己的芯片技术。结果,威盛在她的领导下,一点一点做技术,一点一点赢得市场,最终的结果是威盛和英特尔、AMD并称为全球三大芯片生产商。
敢于挑战是大气魄,这需要勇气,需要胸怀,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大格局上的把控。企业领导者就应该具备这些素养,要学会着眼未来,积极地为明天准备;要学会掌控全局,判断企业的健康情况,以此掌控企业的运营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