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别让不好意思毁了你 > 第九章 活学妙用“不好意思”,在应酬中游刃有余
第九章 活学妙用“不好意思”,在应酬中游刃有余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2051  |  更新时间:2015-02-27 10:30:24  |  分类:

社科心理

应酬是我们每个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得不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应酬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想要了解的信息、达到想要的目的。应酬场合是我们迈向成功的重要转折点。要想在应酬当中如鱼得水,不得不注意的就是应酬策略。采用正确的方法是我们成功的催化剂。在这些策略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不好意思”,就能够在应酬中游刃有余。

1不善于应酬,怎能平步青云

在今天,“应酬”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并且广泛应用到工作当中。应酬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包括处事技巧、方法,还包括沟通的技巧、言语、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它不再是人们思维定式中的逢迎拍马、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也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忍让,它更确切的意义是指因人、因地、因时的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了解对方想法和动因,并且使自己在短时间内适应所接触的人,在他人不知不觉当中掌握社交主动权,使社交活动或者事情向着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

学会应酬,掌握必要的交际技巧和处事技巧,甚至有时候主动“承认”一些并不是你犯的错误,给别人台阶下,一方面会使你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另一方面也会使你的事业平步青云。当然,在主动“承认”一些并不是你犯的错误时,我们没必要感觉到“不好意思”,正是因为你的技巧,才使事情圆满解决。

有一个著名的公司里每年都会招一批新职员,这是为了保持员工队伍年轻化,使他们充满激情,每年新员工入职的时候,总裁也都会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与新员工见个面。

总裁正拿着新员工名单与新员工一一对应。

“黄祎(wi)”

全场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应答。总裁只好又念了一遍。正在纳闷怎么无人应答的时候,一个新员工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我是黄祎(y),不叫黄祎(wi)。原来也总有人把我的名字念错。”人群中发出了阵阵低低的笑声。总裁的脸色有些不自然,觉得十分尴尬。

正在这时候,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报告总裁,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非常不好意思,请您原谅我,我下次一定会注意的。”

“工作不能马虎,下次一定注意。”总裁挥了挥手,继续念了下去,刚才的尴尬气氛顿时消解了不少,这个小风波也很快被大家遗忘掉。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之后,公司内部传出消息,那个小文员即将被升为公关部经理。

其实,小文员被升为公关部经理也是在预料当中的,通过那天的“小事件”之后,总裁非常清楚,小文员是个深知应酬技巧的能手,并不是小文员把字打错,而确实是总裁把字念错了,小文员一句简单的“不好意思,是我的错”,表面上看是在主动承认错误,其实是在给领导一个台阶,这时候,正处在困窘状态的领导自然对细心体贴的下属心怀感激,成功“着陆”之后,平步青云自然离你不远了。

其实,故事中的小文员是一个聪明之人,他懂得“和稀泥”的艺术。但是这个词,总是让人们觉得是一个贬义词。人们总是觉得和稀泥的人没有原则,不坚持真理,把明明一清二白的东西弄得模棱两可。其实,反过来考虑一下,到底又有多少事情是必须要分出是非对错呢?像故事中的小文员虽然用一句“不好意思”承担了错误,但是错误明显就不是他犯的。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必要分清孰对孰错,这就是“和稀泥”的艺术。如果真的为了这点小事争得你高我下、你死我活,那么损失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还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和稀泥”的角色,互相退让一步,这样既顾全了两个人的面子,又把小事化了,避免了把问题严重化。打圆场是一门技术活,“和稀泥”、打圆场的核心就是: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总之,一句简单的“不好意思”,却能从小事当中显出大智慧。

在职场上,领导始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他的威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任何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都不会故意去冒犯顶头上司,也会努力让领导避免尴尬。一个聪明的下属,不仅不会独揽功劳,而且还会在关键时候把错误揽过来,给领导足够的面子。自己承认错误,只是暂时会让你觉得“不好意思”,但是长远来说,这样做表明你才是懂得为人处世的那个人,你才会比别人有机会平步青云。

在生活上,也尽量避免让他人处于难堪境地,你的举手之劳对你来说轻而易举,但是可能会在别人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好印象。任何人都愿意充当好人,不愿意充当坏人,愿意听到赞美,不愿意受到惩罚,所以,有时候承认错误,让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丢点面子,把过错留给自己,但是保全了他人的面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何乐而不为呢?

2识破不点破,让对方面子上好过

朱自清先生说过:“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可见具有高超的说话水平,在应酬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备高超的说话水平,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同样,具备高超的说话水平,也是成就一个人的强大的工具,使人前途顺畅的一个重要手段。

具备高超的说话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识破不点破。尤其是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说话的艺术显得格外的重要。

当你指责他人错误的时候,你的出发点本身是充满善意的,但是指责他人,是对对方才智的挑战,如果不注意方式,可能会严重地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进而伤害彼此的感情。这样的行为,就算对方能理智地接受,也坦诚地赞成你的见解,但是在对方的内心里,总不免会留下阴影,如果今后你们再有交往的话,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些小过节的影响。所以,在应酬当中,有时候识破,但是并不点破,让双方心中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达到目的了,说出来,不一定就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有一位年轻的律师,他办事一丝不苟,从来不马虎,是一个充满上进心的年轻人。因为他非常勤奋,表现也非常出色,法官允许他参加了一个倍受关注的案子的辩论,年轻的律师觉得自己能够获得这样的锻炼机会非常难得,所以他非常重视这个案子,反复研究好了多次,悉心准备了好久,希望能在这个案子上展露出自己做律师的才华。但这个案子牵涉一笔巨款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这是案子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让这位年轻律师大伤脑筋。

在辩论一开始的时候进行得非常顺利,年轻律师表现也很优秀,无论是从辩论、回答问题,还是协助法官工作,都是无可挑剔的。法官对这位年轻的律师也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但是到快结束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有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一个简单问题,犹豫许久之后,问这位年轻的律师:“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是不是?”这位律师怔了一下,还是立刻鲁莽地否定了法官的话:“不是。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话音一落,整个法庭内立刻安静下来,法庭内的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位年轻人,对这种行为感到意外,因为,没有人当众指出过这位赫赫有名的法官的错误。法官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场内的气氛令人感到恐惧。突然的寂静,让这位年轻的律师也惊呆了,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该当众指出这个问题,不过话已说出口,无法收回。辩论也一时陷入僵局。

在这件事情中,很明显,那位年轻律师的回答是对的,他诚实地指出了法官的错误,但法官却没有因为他的正直果敢而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在这件事情当中,他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指出一位学识渊博,声名远扬的资深前辈的错误,说话方式并不恰当,态度也不那么友善。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我们也比较难接受,更何况是一位名人呢?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位年轻人应该顾及法官的面子,而不是赤裸裸地把他的错误指出来。他可以用委婉的方式提醒这位赫赫有名的法官,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到识破不点破,给他留足面子。年轻人可以这样回答:法官大人是在考验我吗?非常不好意思,这个我不太清楚,等辩论结束的时候咱们再探讨好吗?或者其他类似的话,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小律师巧用一句不好意思,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解了法官的围,法官自然会非常感激他在众人面前给自己挽回的面子,那么对他的好感也会多几分,年轻人的事业也许会因此而得到帮助。

喜欢赞扬而厌恶遭到批评是人类本性,就像女人天生爱美一样,人们对赞美的需求也一样非常高。在人与人的应酬当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当众直接指责别人,使别人面子下不了台。如果必须要指出的话,也一定要委婉、温和,点到为止,双方都心知肚明即可,千万别把话说得太绝对,要让人容易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注意的。首先,要把话说“好”。

“好”的意思是,批评别人的语言要深思熟虑加工之后再表达出来,避免盲目直言不讳,要保证话语说出来之后,气氛仍然能融洽,没有人因为你的言语而丢面子,下不了台;还要保证言语说出来后,对话能够继续下去,不至于让前后的人因为你的一席话而处于尴尬状态;“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出来的话必须让犯错误的人受益,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你的话语就是废话。

其次,要言简意赅。

当你当众批评他人错误的时候,言语越少越好,点到为止,最好能一两句就使对方明白,双方心知肚明即可。如果你出言不逊,当众点破他人错误,使对方陷于窘境,很容易使他人产生反感。正确的做法是,点到为止,然后转移话题,不要让众人过多关注这个过错。要知道精练而有技巧的语言可以使事件得到圆满解决,又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但愚笨的言语不仅会让他人感到难堪,甚至使事情恶化。

3主动出击摸清喜好,方能和对方“投缘”

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虽然也明白有些好听的话只是别人在奉承、吹捧你,但是在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还是会喜笑颜开,心花怒放,对别人好感也不知不觉地多了许多。

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夸奖他事实上并不拥有的美德。”这句话也表明,在人际关系中,话语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而且我们要熟悉对方的喜好,从对方偏爱的地方下手,然后投其所好,多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对他多加赞美,这样,才会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好的基础。

多说一些别人喜欢的话,做一些别人喜欢的事情,不要主观认为这些言行是虚情假意,它们不是曲意迎合,更不是虚伪的奉承,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巧,没准你就会因为这些“小聪明”而受益,办事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有一对夫妻结婚十年,感情一直很好,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一直没能生育孩子。无奈之余,妻子便养了几只狗,把感情寄托在这几只小宠物身上,对它们宠爱有加。

一天,丈夫下班刚回到家,妻子就向丈夫发牢骚:今天下午来了一个推销员,他十分卖力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当时,小狗们在他的脚底下欢快地跑来跑去,但是他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还一个劲地躲开它们,表现出厌恶的表情,他的行为让她很生气,因此她没有买那个推销员的产品,连他的话也没听进去,就赶紧把他应付走了。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汽车推销员,由于上次对那个推销员的印象不好,这位妻子对这位汽车推销员非常冷淡。但是,这位汽车推销员仿佛很了解这位妻子似的,一进来没有说过多关于推销汽车的事情,而是率先对这位女士养的几只狗逐一进行了赞美,说这几只狗都各有特点,有的很可爱,有的很英俊,有的一看就非常聪明,还说女主人对小狗照顾得非常周到,小狗个个都神采奕奕,干净整洁,接着又谈论小狗的品种……

听完他的话之后,女士心情非常好,就像遇到了知己一般,立刻对这位推销员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跟女主人讨论完小狗之后,这位汽车推销员才开始讲汽车的事情,还时不时逗一逗小狗,表现出对小狗的喜爱,最后当推销员表明自己的来意时,她非常高兴允诺推销员周日和她的丈夫面谈。

星期天很快就来了,推销员如约而至,他非常懂得揣摩人的心理,不一会儿就说服了这位先生,使先生当机立断,买了他的汽车。

由此可见,投其所好是多么重要!故事中的第一个推销员就不懂得赞美他人,不懂得投其所好,无法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最终失去成交的机会。而另外一位推销员,却不是这样,他一进来就观察到这位女主人家养了好几只小狗,就猜出女主人特别喜欢宠物,便暂时避开自己要推销的产品,主动出击,从宠物身上着手,投顾客所好,说她最爱听的话,获得好感之后,再介绍自己的产品,最终获得成交的机会。

的确,你和他人谈论他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也是他人对你产生信赖的时机,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建立之后,工作就会异常顺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要认为,投其所好是虚情假意的表现。适当的赞美,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不可多得的良策。

其实,不仅在销售时投其所好非常重要,在平常的应酬当中,摸清对方喜好,挑别人喜欢的话题,也是谋事的关键的一步。人们对于赞美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在你需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直接表达又难以达到目的时,可以先观察其喜好,然后赞美他,进而打动他,如此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要想做到投其所好,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懂得察言观色,二是赞美要得体。

察言观色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应酬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应酬当中,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谈话只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重视他人的人。人们都喜欢和那些与自己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能够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人交往。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人在细微之处传达的有用信息,并适当地加以利用和赞美,当别人了解到你关注的地方正好也是他所喜欢的,你就会赢得对方的好感,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就为进一步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只懂得观察是不够的,赞美的话还要得体。虽然赞美的话人人都喜欢听,但是赞美的语言也不是随便夸奖几句就可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当看到一个用拐杖走路的老人,你夸奖他:这位老先生,您腿脚真利索。也许你的本意是觉得老人借助拐杖可以走得这么顺利,是非常不易的。但是在老人听来,这句话更像是在讽刺他,老人肯定不愿意跟你谈话。这时候你应该避开老人的腿脚,而说,这位老先生,您看起来真年轻,哪像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或者说老先生您精神状态真不错!老人听到这几句话,就算不是真的如你所赞美的那样,但是至少他不会排斥你,甚至会觉得你这个人懂事,会说话。接下来的沟通会就“如履平地”。

此外,赞美的话还要注意分寸。比如,你见到一个小孩,当着母亲的面赞美孩子是投其所好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小孩看起来呆呆的,但你却对这个母亲说,他看起来非常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这样的语言在这里就非常不合适。虽然每位母亲的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热切希望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但是你这样过分地夸奖让这位母亲听起来却虚情假意、毫无诚意,因为这位母亲非常清楚自己孩子的表现。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说,你孩子皮肤真白,或者身体真健壮等。这样,既体现了你观察细致,也会给他人留下好感。

总而言之,在应酬当中,要想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有魅力的人,那就记住,多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主动出击,投其所好,找出对方的兴趣所在,取得他人对你的赞同和认可,这是致胜的法宝。

4言多必失,少说多听

在西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雄辩是银,倾听是金。而在中国也流传着“讷于言而敏于行”和“言多必失”名言。这些名言的深刻寓意是在教育我们要少说话,多倾听,多办事。在人的身体上,也长着两只耳朵,一张嘴,也表明要少说话,多聆听。在一些场合中,不说话是不礼貌的,但是过多的话语有时候会引起人们反感。在必要的时候,闭上嘴巴充当一个有素质的倾听者,反而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使你在应酬中游刃有余。

当然,不要觉得在众人聚集的场合,仔细聆听别人的言语而不说话会让你感觉到“不好意思”,你可能会担心出现冷场的局面,使气氛变得尴尬,其实,学会聆听并不是要我们不说话,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才说,要说得恰到好处。可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不好意思”,也许它会成为你人生重要的致胜法宝。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外国的使者来到一个大国朝拜,向国王进献了三个用黄金做成的小人,这三个小人看上去金光灿灿,而且做工也异常精致,一看就是异常宝贵的珍宝,国王一看到这三个小金人,就非常喜欢,对它赞不绝口。可是小国的使者却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大国国王回答出来,才可以把小金人送给国王当礼物。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国王绞尽脑汁地想这个问题,反复研究这三个小金人,但也没发现它们三个有什么不同之处。无奈之余,只好下召令请来全国各地有名的手工艺人进行鉴别,但始终没能找出它们的区别。离约定的期限越来越近,国王的脸色也渐渐阴沉下来。

正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一位已经退位的外交大臣自愿申请帮国王鉴别这三个小金人。国王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刻毕恭毕敬地将老臣请到宫殿之上,请他鉴别。老臣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稻草,依次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在场的人都不清楚老大臣在做什么。

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的稻草立刻从嘴里出来;第二个稻草也从另一个耳朵处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就没出来,直接进到了肚子里。老臣当场告诉皇帝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外国使者也露出赞美的笑容。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有时候,语言的价值不是在于说多少,而是在于能够时刻管住自己嘴巴、懂得聆听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说话的效果可以决定我们办事的结果。如何在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获得你想要的结果,了解到对方的想法、感情,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多去聆听。

如果你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对别人讲,在短时间内,别人可能会觉得你口才不错,认为你这个人容易沟通。但是时间久了,你就剥夺了别人说话的机会,别人就会感到厌倦,无心跟你继续沟通下去,事情自然办不好。

要知道,沟通不是演讲,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是单方面的热情,另一方肯定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反感。在沟通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说重要,聆听更重要。在聆听的过程中,你才会了解对方的想法,清楚对方的目的,会更加了解对方,知道采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别人才可接受。这样做,才可以在应酬当中掌握主动权,使整个过程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因此,学会聆听是锻炼应酬能力的一门必修课,那些真正懂得交往,在社交圈内如鱼得水的社交家,都愿意并且善于做一个倾听者。

但是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那么,做一个好的聆听者,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任意打断别人的话。

在任何场合中,无论和谁交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这样是对他人起码的尊重。尊重他人是我们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原则。别人正在说话的时候,贸然打断别人,是非常不懂礼貌的行为,是粗鲁而没有教养的体现,是非常容易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的行为。就算你对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你也不能突然打断谈话,然后开始另外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况且,冒失地打断别人,把别人惹怒,还容易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让整个谈话无法进行下去。

其次,要有耐心。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需要持久的耐心。你要在别人诉说的过程中,保持兴趣,还要对讲话人表现出你的兴趣,让对话继续下去,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比如说,在类似座谈会的场合中,没经验的人很少注意倾听别人发表的观点,甚至对他人的观点不加以思考,而胡乱解释别人的观点,陈述的时候也不注意言辞,以至于产生激烈的冲突,使会场上的气氛非常不和谐。会场看起来讨论得非常激烈,而真实的情况是整个会场的秩序非常糟糕。有经验的人则会在会议刚开始的时候注意聆听别人的观点,把它们搜集、整理、归类,仔细思考他人观点,而会议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他们才提出经过他总结后的要点,给大家一点建设性意见。这种人才是最会抓准时机、最擅长表达的人。所以,要保证自己说出的话有分量,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要多思考。在聆听别人谈话的时候,有经验的谈话对象,往往是那些说话不多,但是最注意用心思考的人。对于别人表达出的凌乱不成型,甚至前后矛盾的观点,他们会加以整理、分析,最后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表达出他的观点,这些人是维持整个应酬顺利进行的核心人物,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所以,懂得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会从精神上掌握交际活动的核心。

因此,少说多听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要想学会它,需要在平时的交际中多留意、多观察。

5大智若愚,在适当的时候装聋扮哑

生活中,聪明地办事会赢得他人赞许。但是,一味扮演聪明角色,甚至耍小聪明,就不可取了。须知,真正高明的处世之道是“大智若愚”。尤其是在适当的时候装聋扮哑,不但是有利的生存技能,还能通过圆融的相处艺术建立你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帮你赢得好人缘、增加信任感。

也就是说,聪明要分场合、分时候。在需要你聪明的时候,当仁不让,头脑清楚,总揽全局,做出正确的决定,关键时刻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在不需要你聪明的时候,要学会顾全大局,不能一味认真执着,和对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样会让他人认为你过分的聪明,锋芒外露。与其这样,不如装一下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而无友,只要你懂得装傻,而不是真傻,那就是大智若愚,是至上之人。

春秋时期,楚王为了拉近与大臣的距离,经常请宴请大臣们,而楚王也会专门为臣子准备好上等的美酒佳肴和歌舞,以显示他对大臣的重视。有一次,楚王又邀请臣子出席。席间歌舞妙曼,气氛融洽,楚王和臣子的兴致都很高。楚王下令让他最宠爱的妃子依次给他的属下敬酒以示敬意。但是就在这时候,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桌子上所有的蜡烛,顿时,屋内一片漆黑,众人乱作一团。

正在下人们慌忙点灯的时候,有一位官员趁机摸了妃子的玉手,她也非常聪明,不甘心在黑暗中吃亏,为了使楚王能够抓住这个大臣,她就在脱手时把这个官员的帽带扯开了,只要点亮了灯,这个人就会露出马脚。随后,妃子急忙回到楚王身边,俯在楚王耳边悄声对他说:“刚才有人趁乱羞辱臣妾。我把他的帽带弄开了,只要一点灯,就知道是谁,楚王要替臣妾处置这个大胆的罪臣。”

楚王听了这席话,思考了片刻,但他还是没有按照她所说的去做,而是大声宣布:“今晚请各位臣子过来,就是想与众位爱卿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掉,让君臣共同畅饮一番。”这样,君臣都没有戴帽带,那件事是谁做的,也看不出来了。

就这样,楚王故意没有当众找出那趁机调戏他爱妃的大臣。对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是楚王不够聪明,害怕点灯以后找不到那位大臣,而是楚王觉得这种解决办法更好,可以拉拢那位大臣。果不其然,后来楚王意欲攻打郑国,有一将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一路英勇杀敌,过关斩将,一直打到郑国的首都,而这个人就是当年趁机调戏楚王妃子的那位。正是因为当时楚王没有惩罚他,给了他一个恩惠,他感激楚王,并发誓终生效忠楚王。

在这件事情上,那位大臣没有想到楚王会这样处理这样事情,他十分敬佩楚王的宽广胸怀,也对当时自己一时头脑发热做出的傻事而心有余悸。也正是因此,这位大臣日后才会真心拥护楚王。而楚王聪明地利用了难得糊涂这一点。如果当时楚王顾及“面子”,立刻抓住这位大臣,处置他,那么他就会损失一位给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楚王对他的下属所犯错误的包容与谅解,使他深得人心,为他以后做出的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他不成就霸业,谁能成就?

同样,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的聪明,追求所谓一时的“面子”,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反而会给别人留下过分悭吝、较真的坏印象,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当然,难得糊涂并不是无底线的放纵错误,也不是毫无无原则的姑息,它不是昏庸无能的体现,而是一种处事智慧。

过分聪明总是不自觉地与骄傲牵连,会让他人误以为你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普洛夫曾经说过:“不要让骄傲支配了你们。由于骄傲,你们会在该同意的时候固执起来;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没有这些过于聪明的表露,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谦虚,我们才会进步和成长,我们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说道:“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对小事必定得过且过;真正糊涂的人,对小事必定锱铢必较。对小事的锱铢必较是其糊涂的根本原因,而对小事得过且过则正是产生大智慧的根源。这教育我们,拥有才能不可全露,如果必须要表现,也应该适当保留,要知道,聪明外露,不如把智慧深藏。

事实确实如此,过分聪明,在一些场合中过分争夺自己的“面子”,不会有好结果,而那些在一些小事上装糊涂的人,并不是不要“面子”,他们才是真正睿智之人,他们对小事糊涂,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是吃一时之亏,却可以明哲保身,赢得别人的信任,在今后的事情上获利,处于不败之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人在大事上却决不会装糊涂,原则分明,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聪明,在应酬中游刃有余。巧妙地利用这点“面子”会让真正聪明之人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活得洒脱自在。

6放低姿态,让对方和你产生共鸣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家里,会哭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注最多,父母也总是把大把的精力放在这样的孩子身上,而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最后的关注对象,甚至有时候父母会忽略他的需求。同理,在人际交往中,放低姿态眼泪有时候也是求人办事的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人际交往的利器,我们可以利用它博得对方的同情心,让它在感情上倾向于你,进而达到寻求帮助的目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求人办事的时候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动不动要流下几滴酸楚的眼泪才是最好的姿态。而是要求我们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可以放低姿态,向强势的一方展示出你弱势的一面,这样能够调动对方的同情心,让对方对你的遭遇产生共鸣,进而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这个方法尤其适合女生,当面对异常强大对手的时候,可以用以柔克刚的方法,适当地利用眼泪来展示出自己柔弱的一面,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人认为眼泪是弱小的表现,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更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会让人觉得非常尴尬。其实不然,如果能利用好眼泪,在感情上占据优势,你就能掌控对方的感情线,赢得对方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如果所求之事是他分内的事情,他有责任解决问题,那么,眼泪会成为你成功的催化剂。

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突然有一位老妇人来到律师事务所,她找到了正在办公的比尔律师,向他控诉她的悲惨遭遇。原来,她是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牺牲,无儿无女,她靠丈夫的抚恤金勉强维持生活。但是,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无理要求她交一笔好处费才可领取抚恤金,而这好处费占了抚恤金的一半,本来抚恤金只能勉强维持她的生活,再减少一半,更是雪上加霜,她当然不同意,而且这抚恤金是她丈夫为国牺牲才得到的,她也不允许别人剥夺她使用这些钱的权利。比尔听后决定免费为这位老人打官司。

在法庭上,因为出纳员是口头勒索,没有留下任何证据,被告指责原告无中生有,形势对原告极为不利。正在他们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比尔十分沉着、坚定,他眼含着泪花,回顾了英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欺辱,并当众讲述了美国是如何受到英国的残酷压迫,爱国志士如何奋勇护国,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为了美国的独立而献身的历史。

最后,比尔又提到这位老人,他说,她是众多牺牲的勇士的家属之一,在战争之前她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美满的婚姻,如果不是战争,现在她也会子孙满堂,而战争使她现在孑然一人,但享受着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自由和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还有一点良知吗?这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在向我们求助时,我们怎么能撒手不管?

说到动情处,比尔忍不住落下了眼泪,整个法庭里充满哭泣声,被告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非常不正确,不再否认自己的行为。法庭最后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在这场没有证据的官司中,要想打赢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老人胜了,这应该归功于比尔这位律师,他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关键时刻动情的眼泪,掌控了在场观众及被告的心理,激起了他们的同情心,赢得了他们的信赖。观众和陪审团也因为这些令人感动的故事,相信了这位没有证据的老人的控诉,以至于他们最后都开始为老人辩护,而那位出纳员,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良心发现,承认自己所做出的卑鄙行为。可见,有时候,采用合适的“眼泪战术”,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巧妙的办法。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有正义感、责任心、同情心,适当的时候利用这些,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步入社会之后,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实力远胜过你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么我们在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务必不可以“示强”,这样只能伤害到自己,而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眼泪战术”,向他示弱,来缩短双方的距离。以柔克刚就是这个道理,指用柔软的去制服刚强的。按照道家主张的学说,万物相生相克,强硬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强硬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以水为例,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以绳为例,绳子也相当柔弱,但柔弱的绳子却可把木头锯断。所以,眼泪有时候是办事的捷径。

利用眼泪战术的时候,要用适当的示弱来加大自己胜利的筹码。比如说,普通职员在上级领导面前可以显示自己经验、知识能力不足,见识窄,不擅长应酬等方面;成功人士可以向别人展示自己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让他人知道其实成功人士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失败经历,成功也并非万事大吉,而还要时刻警惕再次失败;漂亮的人可以向别人展示她的漂亮不是必要的资本,而自己缺乏的知识与能力,那些才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砝码;那些因为运气而成功的人更应该向别人坦诚,自己只是由于侥幸而成功,其实自己能力水平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有分寸地选择示弱内容,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信任,这样才会为进一步的交流做好铺垫,才会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心理基础。

使用眼泪战术要掌握分寸,有时候把握不好这个度,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要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眼泪,但不要无休无止,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但是程度太浅,往往又起不到博取他人恻隐之心的目的。所以,人应该懂得恰到好处的使用这一策略,运筹帷幄,这样才会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常胜将军。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