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说话吗?你说出的话别人喜欢听吗?你是否意识到,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他是否能够吸引对方注意力呢?在语言魅力上多下功夫,你也可以成为出口成章的人。1.深沉含蓄,一种成熟的标志
不懂含蓄的人,其心胸就像一封封被摊开的信,让人一览无遗,毫无城府可言。所以,成熟的人应该是深沉含蓄的,不可锋芒太露,亦不可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应该把锋芒沉淀在宽广的胸怀中,含蓄的自我控制,深藏不露方为真正的胜利。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深沉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巨子招致杀身之祸。
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曾国藩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他率领的“曾家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之际,马上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告诫他的弟弟,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越有功劳越得低头做人。
曾国藩给弟弟的警告,语重心长地教诲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知悉“随处有乘除”。曾国藩引用这个典故同时也说明,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即使成名成家了,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
猖狂、傲慢的反面是谦逊、深沉。不是表面的恭敬,外貌的卑逊,而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猖狂之害,发自内心的谦和、含蓄,常常能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能自我克制,懂得进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待人以礼。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
深沉含蓄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懂得个人的想法应该深藏不露,不让别人窥探到。这样可以增加神秘感,不但使别人无法洞察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且还会让自己显得高深莫测。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个寡言少语的君主,让他权威的形象闻名世界的一句话就是“朕即国家”,简洁明了又富有气魄。
一次在宫廷里的会议,贵族和大臣为了国事争论不休。他们各抒己见,争执不下,而路易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聆听,脸上挂着难以猜测的表情。待双方分别陈述完毕,路易看着两人不动声色地说:“我会考虑的。”然后就走开了。
“我会考虑的”是路易十四用来回答各式各样请求的简短而有力的答复之一。
路易十四的深沉使周围的人诚惶诚恐,任他摆布,这正是他权力的基础。圣西蒙描述他说:“没有人像他一样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言辞、自己的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他创造了奇迹,威望也因深沉而得到了提升。”
其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年轻时曾经以长篇大论而闻名,深沉含蓄是他后来自我克制和修养的结果,说得越多,自己的秘密和真实想法泄露得也就越多。相反,别人会因为他的深沉而张皇失措。
在绝大部分的领域内,说得越少就显得越神秘。当学会了闭上嘴巴时,实际上就获得了更多拥有权力的机会。
因此,成熟的人更应该明白,如果想要用言语慑服别人,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越不能掌控大局。而你说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
很多时候,你的深沉会迫使对方自我防卫,他们会紧张兮兮地以各种评论填满沉默,他们不经意就会泄露自身的弱点,甚至事后还会推敲你的每一句话。你的魅力也会因为别人的关注、猜测而增加。所以,一定要控制说话的冲动。“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话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收回。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语,讥讽别人的话千万不要说,否则,付出的代价会远远超过得到的满足。
深沉含蓄,缄默是金。即将做的事不必直说,即使你志得意满时,也不可趾高气扬,已说的话也不必照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场叛乱。李列耶夫是其中的一名叛乱领袖,在叛乱平息后被判处死刑。
行刑当天,李列耶夫奇迹般的把绞刑架的绳索挣断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样的情况就是天意,是上天要赦免李列耶夫的罪。
尼古拉一世见状决定顺从天意释放李列耶夫。可是,确信自己安全了的李列耶夫站起身来,并喊道:“俄国人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还能做什么大事呢?”当时尼古拉一世已经签署了赦免令,但听到他说的这些话就改变了决定。尼古拉一世说:“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于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点评:
成熟的人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甚至故意显示自己的平庸,以免祸及自身。遵循深沉含蓄这一原则,是韬晦之计,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2.一针见血,更能控制全局
有人会问,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更有效的控制全局?最会说话的人,自如说话的人,往往都是语言简洁明了的人。因为在会说话的人看来,好口才在精而不在多。一针见血,才是语言的精髓所在。
口才差的人,往往就会喋喋不休,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反而还认为自己很棒。事实上,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一针见血,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自己所说的意思。
一次毕业典礼上,整个剑桥大学的大礼堂里,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在等待伟人丘吉尔的到来。
终于,在随从的陪同下,丘吉尔准时到达,丘吉尔脱下他的大衣递给随从,接着摘下帽子,并慢慢地走向讲台,站到讲台上,默默地注视着台下的观众。
一分钟后,丘吉尔才缓缓地说出了一句话:“NeverGiveUp!”(永不放弃!)说完这句话,丘吉尔穿上了大衣,戴上帽子,离开了会场。整个会场鸦雀无声,顷刻间掌声雷动。
这是丘吉尔一生中最后一次演讲,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他仅仅用了几个字,就将自己要演讲的内容说了出来,语言贵精不贵多。丘吉尔就是这样一针见血的表达了自己的目的。
古语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说话也一样。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口才好,其实并不是指他在别人面前如何会侃侃而谈,或同样一件事经他嘴一说就能天花乱坠;而是说他只说一句话就能说到别人心里去,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如果只是不着重点地废话连篇,可能根本抵不上一句有根有据的话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俗语“豆腐多了都是水,话多了都是唾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完成了这一历史创举,这是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离开地面飞行的日子。之后,他们到欧洲旅行。
在法国的一次欢迎宴会上,各界名流都来庆祝莱特兄弟的成功,并希望他们能给大家讲讲话。再三推托后,大莱特走向了讲台,而他仅说了一句话之后就匆匆走下讲台,但就是这一句精彩的话,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莱特完全可以详尽地介绍自己科学发明的经过,也可以谈论自己的实干精神。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他的一句话已高度地概括了创造的艰难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因为就这一句话,就足以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但是,有的人却能将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过: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长篇大论,这就说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在说什么。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话语能简短而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
据说,有人曾去询问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一针见血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五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五十美元;当慈善家讲了十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二十五美元了;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五美元;慈善家又讲了一个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时,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二美元钱。马克·吐温原本决定捐助五十美元,最后却变成偷走二美元钱,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在与别人交谈时,我们其实只要能抓住关键点不放,将主要的意思说到,就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效果了。
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那位慈善家本来只需五分钟就能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地拉长到六十分钟,致使他的说话形象一落千丈,说话风格令人生厌,这怎能不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以至于恶作剧地从那位慈善家的钵子里偷走两美元钱。
一位著名律师曾说过: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七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六点占上风,而我在最后的第七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一针见血的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邹韬奋先生只用了一句话,就将鲁迅的精神说了出来。在当时,他的演讲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
点评:
说话一针见血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真正会说话的人绝不是多说话的人,他们往往都是语言简明扼要,而且能做到简中求准,一针见血的道破天机,更有效的掌控全局。
3.把握说话节奏,养成好的说话习惯
要养成“好的说话习惯”,不仅指要准确掌握说话的内容,关键要掌握好说话的节奏。节奏该怎么掌握,指的是说话时能够清楚明了、轻松愉快、考虑周到地口头交流信息,从而给对方留下一个自信、诚恳、活泼开朗的良好印象,使你的交谈获得成功。
说话的内容是由你的见解、跟对方会面的目的以及你性格中的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它绝大部分取决于事先的准备和才能。说话的节奏则取决你个人的说话习惯,包括精神状态、声调、口音、语言的格调、音量、音调高低、快慢速度、措辞、表达能力等方面。
不论身在何处,不论你要给谁留下好印象,有一条规则你需要遵循:努力把话说好,把握说话节奏,养成好的说话习惯。
提到说话习惯的问题,就不能不提怎么样把握说话节奏的问题了。下面六种语言节奏是口才高手们所经常运用的,你若能有效地掌握就能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凝重型
这种节奏听来一字千钧,句句着力。声音适中,既不高亢,也不显低沉,重点词语清晰沉稳,次要词语不滑不促。用于发表议论和某些语重心长的劝说、抒发感情等。
舒缓型
舒缓型节奏,是一种稳重、舒展的表达方式。声音不高也不低,语速从容,既不急促,也不大起大伏。说明性、解释性的叙述,学术探讨等宜用这种节奏。
紧张型
紧张型节奏,往往显示迫切、紧急的心情。声音不一定很高,但语速较快。用于重要情况的汇报,必须立即加以澄清的事实申辩等。
低沉型
这种节奏使人得到低缓、声音偏暗的效果。语速偏慢,语气压抑,语势多下行,用于悲剧色彩的事件叙述,或慰问、怀念等。
高亢型
高亢的节奏能产生威武雄壮的效果,声音偏高,起伏较大,语气昂扬,语势多上行。用于鼓动性强的演说、叙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宣传重要决定及使人激动的事。
轻快型
轻快型节奏是最常见的,听者不费力,而多扬少抑。日常性的对话,一般性的辩论,都可以使用这类型的节奏。以上这六种节奏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但又互相渗透,有主有辅,只有适当把握,才能显示出技巧的内在力量。
除此之外,想要养成好的说话习惯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1)认真倾听
说话技巧的一半是听的能力。听得多,就能获得更多的谈话资料,就越能学会如何去说服对方,如何塑造你想表现的形象。其实听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2)适时表达你的意见
交流是双向沟通。在不打断对方谈话的原则下,适时地表达你的意见,这才是正确的谈话方式。用心去找出对方谈话的价值,并肯定它,这不仅会鼓励对方更兴致勃勃地说下去,而且也是获取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的绝招之一。
(3)用好肢体语言
据统计,口头语言只占整个“语言”表达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剩下的百分之八十是非口头语言的陈述。科学家相信在表达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感情时,“肢体语”所起的作用比口头语言要大得多。一个会说话的人,他的非口头语言能补充口头语言的意思。但要注意使你的非口头语言和你的口头语言完全一致,只有那样你才能表现出你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
(4)寻求你自己的独特风格
避免养成贬低自己的习惯。提出可以让对方感觉“这个问题很好”的问题,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说话留有缺口,不要把话说绝,欢迎对方讨论。交谈时,内容应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因人而异。注意自觉塑造自身角色,自知偏于呆板者应活泼些;偏于拘谨者应大方些;偏于严肃者应和蔼些;偏于轻佻者就稳重些;偏于傲慢者应谦逊些;偏于锋芒者应含蓄些……
(5)说话要注意语境和场合
有些人在交际中主观上缺乏场合意识,对人说话直出直入,惹人厌烦恼怒,落个常常把事情办砸的结果。也许他们对人很诚实,但是遇事时往往只从个人主观感觉出发,以为只要有话就应该说,心里有什么嘴上就说什么,不管什么场合环境就往外捅,结果有意无意地冒犯了人。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点评:
说话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就像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将语言的节奏化作优美的乐谱而随指轻弹,演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旋律。他们对语言节奏的掌握也能随心所欲,他们说话时引经据典,抑扬顿挫,诙谐幽默,引人入胜,与这样的人谈话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语中要害最关键
语中要害,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是会说话的人赢得听众的重要的说辩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心烦和厌倦。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可见,和什么样的人说话,都要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明白自己的意思,要让对方被自己说服,就必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语中要害,简练、有力的几句讲话,便能使人趣味不减。
一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没有再推辞,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这不能不说是乡党委书记把握问题的关键,语中要害的功效啊!
任何人如果能把语中要害的说话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来说,就足以成大事,其意义也将非同一般。
汉朝时的上林苑,是一处专为皇帝打猎嬉、游玩戏消遣而建造的一大片园林。但丞相萧何认为园林奢侈,应该缩减,便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刘邦一听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抓捕萧何入狱。当时的法官、廷尉昏庸、谄媚,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治罪紧要关头,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事情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一般说来,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下,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的事情无疑就会好办多了。
点评:
关于说话抓住关键的要点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语中要害,这样绝对可以避免你的听众感到心烦意乱。
5.肚里有“货”,才能对答如流
一个人如果能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也许是个律师,或是教师、艺术家等三教九流的人物交流十分钟,他就是一流的交际人才。因为能和各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交谈十分钟并使他感到有兴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完全是考验你真才实学的时候。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要想做到口吐莲花、对答如流,首先必须充实自己,做到“利其器”。
因为充实自己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毕竟没有人相信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能够应对如流。你虽然不可能对各种专门学问都有精湛的研究,也不能对每一个人都谈论同样一件事情,但是,一些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如果能巧妙地运用一般常识,那么应付他人十分钟有趣的谈话,想必并不困难。
而充实自己的聊天素材就是这样的一个利器,有了这个宝贝,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有一家发廊总是生意兴隆、人潮不断,有人问他们老板客人多的原因,发廊老板回答说,是理发师善于和顾客攀谈、闲聊的缘故。又有人问了:怎样使理发师善于和客人交流呢?“简单得很!”发廊老板说:“我把各种报纸、杂志都买回来,规定理发师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一定要阅读,就当日常功课一样,那样他们自然会得到每天最新鲜的谈话材料,以博顾客的欢心。”
发廊老板的这种方法,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你也可以在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看到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看的好文章勾出来,要是能剪下来则更好。写下其中的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每天只要一两句,两三个月就发现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想起它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发挥,说得自然一点、顺口一些,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能的警言或是谚语,日积月累下来,你的口才会越来越纯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生动有趣、有条有理。
而当你要应用它们的时候,也必然注意,一定要加入你自己的想法、观点。所以,每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决不能像背书一样,或者像鹦鹉学舌一样把记得的话重述一遍,而是利用这句话说明你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或观点,支持别人,或证明你认为对与错的道理。
对于口才,仅仅伶牙俐齿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有“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对答如流的程度的。那么具体来说,究竟怎样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对答如流呢?
首先是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做到头脑里面有“东西”。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为此,可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经验。如学好演讲学、逻辑学、论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其次,一定的记忆能力。记忆力也是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我们的演讲词、论辩词包括谈话的一些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通过记忆把演讲、论辩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登台演讲或进行交谈、论辩时,才能张口即来,滔滔不绝。如果记忆力不强,到了台上,一紧张就会丢三落四,甚至张口结舌。
我们在积累知识时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否则,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又什么都忘了,是不行的。
培养记忆力是要下点苦工夫的。记忆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自己从学习中寻找、总结一些记忆规律,供自己使用。也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总之,我们只有过目成诵,才能出口成章。
梁文以口才伶俐见长,有人向他求教有什么诀窍,他说:“很简单,看他是什么人,就跟他说什么话。例如,同屠夫就谈猪肉,对厨师就谈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问:“如果屠夫和厨师都在座,你谈些什么呢?”他说:“我就谈红烧肉。”
因此,要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就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比如遇到律师时,即使你不懂法律,你也不妨和他谈谈最近发生的某件案子,你可以说这全是报纸上看来的,然后就让他来发表意见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每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材,绝不仅仅是谈话的题材和资料而已,它们的每一个事实、每一句话,都向你说明了什么,都向你提供了一些对人和事物的看法,都在影响你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在你吸收它们的时候,你不是毫无主见地去吸收的,在你应用它们的时候,也不是毫无目的地去应用的。
点评:
训练口才、运用口才,并非没有常规可循。首要前提都是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胸有成竹”,如果再加上你的巧舌如簧,绝对能做到对答如流,为你奠定成功口才的基石。
6.“谦虚”过度会给人没用的感觉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伟人的名言,也是千真万确的道理。然而,并不是任何场合、做任何事都需要如此“谦虚”,因为如果有人“谦虚”过度,反而给人一种“真没用”的感觉。
有些人随时随地都骄傲自大,炫耀自己,相形之下,那些谦虚谨慎的人的确要好得多。一个人谦虚是应有的美德,但是不可谦虚过分,过分谦虚就变成无能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谦虚”一类的话,也要视场合及身份而决定运用与否,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实实在在、诚恳热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要见人就点头哈腰,低三下四,只要自己有能力,该自夸时就自夸。
毛遂若不勇于自荐,这个人才就可能被埋没了。苏秦、张仪游说列国,苏秦鼓吹合纵,张仪宣扬联横,就是自赞自夸其外交方针、军事策略如何高明。由此看来,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外交舞台与上层社交场合,自赞自夸就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
但在后来,可能是受到“谦虚使人进步”的影响,使得大家对表现自己、夸赞自己形成了错误的见解:视自谦自贬为美德,视自赞自夸为狂妄。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人际交往频繁,新的知识和新的人才不断涌现,你的优点别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自赞自夸一番,有谁知晓呢?
一次,一个著名企业的老总在一所学校的大礼堂演讲。这名老总很有威望,是德国人,而且他是第一次来中国演讲。来听演讲的同学们,都听得都很认真,有的人还一边做着笔记。大礼堂里面鸦雀无声,除了偶尔有热烈的掌声响起,就只有老总一个人的声音在回荡。
演讲者为此感觉很奇怪,心想:如果我是在德国演讲,同学们早就站起来对自己提问或者进行争辩了。而现在不仅气氛不活跃,而且除了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之外,没有一个人附和或反应,莫非是自己的演讲很糟?
在演讲结束的时候,老总终于忍不住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期待着同学们踊跃地回答,可令他失望的是,大家因为谦虚,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位老总心里想,只要哪位敢站起来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不管他回答得对不对,我都会为他提供一个到德国深造的机会。
这时候,江文斌站了起来,说出了自己理解的答案。老总为他鼓掌,同学们都以为江文斌的回答得到了老总的认可,可出乎意料的是,老总却说:“你的答案是错的。但你的回答为你赢得了一次出国深造的机会。”
德国老总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同学们都很后悔,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自己就起来回答问题了,而且我说不定自己的答案还是正确的呢。可是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最后,老总说:“谦虚过度会给人没用的感觉,也许你们都知道正确答案,但你们因为谦虚没有说出来,我只能把这个机会送给这位同学。”
老总的话让同学们醍醐灌顶。在人才济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机会不会无缘无故跑到你面前来。如果要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别人对你的注意,你就要适当地表现自己,不卑不亢。在工作当中,不要把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隐藏起来,要告诉你的领导你能够做到,让领导赏识你,这样你才有机会发挥你的才能。在公司召开的会议上积极踊跃地发言,提出自己独特、鲜明的观点;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把工作做漂亮,然后让大家分享你做好工作的快乐。如果过于谦虚,不把自己的构想说出来,领导只会认为你是一个无能的人。
现在是这样一个年代,谦虚等于无能,你有本事,可是不说出来,怎么能让人知道呢?比如现在的招标答辩、招聘口试、评定职称、推销产品等,哪一个离得开自赞自夸呢?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过分谦虚呢?
首先,学会自赞自夸,但要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科学规律。如果夸大其词达到了违反生活常规的地步,反而事与愿违,只会降低其可信度。
其次,表现自己明确目的、有的放矢。招聘人才、购买商品,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而要了解对方的所急所需,就必须事先对人才市场、商品市场搞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再者,表扬自己既可以直接出自本人之口,也可以转借他人之口,最好还辅以如奖状、奖品、名人评价、新闻传播媒介的表彰等证明,增强其可信度和说服力。
另外,要避免过度谦虚、易引起听者反感的毛病,而要小贬大褒、轻贬重褒,既能体现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能给人谦虚的好印象,并且无损自己美好的形象。
点评:
如果有人至今仍一味苛求为人谦虚、不能张扬的做人原则,那么我们不禁要为其不争而感到欷歔,试问曹操“煮酒论英雄”是不是自夸?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不是狂妄?不要再用谦虚来充当借口,大胆的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吧!
7.说的越多越显平庸,沉默也是一种力量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适时的沉默也是一种力量,沉默与说出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更恰到好处的效果。
以前,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尤其是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无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印刷业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沉住气。”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卖主依然一言不发的倾听着。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350万美元,一个子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交了。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的倾听往往会给你带来益处。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可以避免失言。许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极力表现得礼貌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不恰当的话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生涯中,不仅是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也是颇有影响力的。他凭借他的睿智,风度,谈吐无不为世人所倾倒,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两国打开了外交的大门,使世界格局为之一变。基辛格到北京与周总理谈判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周总理去为他送行。基辛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诚恳地向周恩来担保:回去后一定多方奔走,争取早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基辛格越说兴致越高,竟不顾外交辞令,开出了时间表:“大约一年。”周恩来始终微笑着,传达出内心的赞赏和谢意。
就在飞机起飞不久,基辛格收到了发自美国的电报。原来,就在前一天联大会议上,恢复席位的提案已经通过!这当然是件好事,可他想到:这么重大的事情,周恩来肯定当时就接到了汇报,就对自己说“大约一年”的时候,面对基辛格兴致勃勃、热忱相向的面孔,周总理若直接告之以真相,以基辛格的身份,他岂能不觉难堪!即使他才高八斗绝能从容应对,那也只是我方搭台让人唱戏而已,周恩来总理选择了沉默。只是报以友好的微笑。
研究谈话节奏的学者们认识到,有张有弛的谈话在人际交往中至为重要。谈话的艺术的作者、心理学教授格瑞德·古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正确的交流由两个方面构成:既被人关注,又关注别人。安静、专心的倾听会产生强大的魔力,使谈话者更加心平气和、呼吸舒畅,连面部和肩部都放松下来。反过来,谈话者会对听众表现得更加温和。当你发怒、焦虑或自己想大发雷霆时,请你喝上一杯水或是握着自己的双手,然后露出你的微笑。这种简单的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控制住情感。
从前有个使臣送给国王三个金人,并说:“陛下,这三个金人,一样高一样重,外表造型也一模一样,但是它们之中有一个是最珍贵的,不知贵国之中是否有人能识出?”
众大臣纷纷上前观看,但没有一个能够说出答案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上前说:“陛下,我能辨出哪个是最珍贵的。”国王大喜。
老臣走上前去,从口袋中取出一根丝线,从第一个金人的一个耳朵穿进,结果,丝线从另一个耳朵穿出。丝线从第二个金人的一个耳朵穿进,结果丝线从口中穿出。在试第三个时,丝线从耳口穿进,却掉进了肚中。
原来那三个金人便代表世俗中的三种人,一种是对别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知倾听;一种是从耳朵听进,便从口中说出;只有第三种人懂得倾听,又知道沉默,所以说第三个金人便是最珍贵的了。
沉默有时候胜过激烈的争论,它可给对方以有力的还击,同时也会尽显沉默者的大度与智慧。
点评:
一个人话太多就会给人平庸之感,而懂得适时沉默的人才会给人一种智慧的力量。但是,沉默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尽量避开矛盾话题,以免造成双方不应有的冲突,从而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8.随便发怒的是疯子,而不是有修养的人
轻易的发怒会让人失态,不过说气话也只会让人蒙羞。我们在与对手较量时,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被他的三言两语就给激怒了,那不是有修养的人的所为。要知道公牛就是被斗牛士的红布惹怒,贸然出击,才最终丧命的。
对于有修养的人来说,没有一种胜利比战胜自己及自己的冲动情绪更伟大,因为这是一种意志的胜利。即使当激情影响你的时候,也不要让它影响你的地位,特别是当你的地位对你很重要时。这是避免麻烦的明智之途,也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捷径。
“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领导者必备的修养,没到这层次的领导不会有什么作为。用隐忍代替怨气,以理性克制想当然,这套功夫,现在叫“情绪管理”,也叫EQ。
一个有修养的人绝不会像疯子一样对待他人,他会冷静地面对棘手问题。当一个人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时,这个人离失败就不远了。
飞扬跋扈的拿破仑将军爱发怒是出了名的,一次,在奥地利大使奥特涅面前,拿破仑就因为不够冷静,暴露出自己的软肋,而在外交上败给了老奸巨猾的奥特涅。
在拿破仑侵略俄战争失败后,俄、英、普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军,开始了反攻战争。拿破仑虽然仍能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趋势还是每况愈下。而此时,法国的盟国奥地利的态度则变得十分暧昧,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以停止结盟相威胁,向拿破仑提出了种种条件,但拿破仑断然拒绝了这些条件。
一天,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马尔哥利宫会见奥地利使者梅特涅。拿破仑腰悬宝剑,腋下挟着帽子,威仪十足地接见梅特涅。他想借此机会威胁梅特涅,并且探听他最近和俄国沙皇会谈的结果。
问候了弗兰西斯皇帝,又说了几句事先想好的客套话后,拿破仑面孔一沉,就单刀直入:“原来你们也想打仗。好吧,仗是有得你们打的。我已经在包岑打败了俄国,现在你们希望轮到自己了。你们愿意这样就这样吧,在维也纳相见。”拿破仑越说越火大,“本性难移,经验教训对你们毫无作用。我已经三次让弗兰西斯皇帝重新登上皇位。我答应永远和他和平相处。我娶了他的女儿。当时我对自己说:‘你干的是蠢事。’但到底是干了,现在我后悔了。”
梅特涅看到拿破仑已经因为愤怒,而忘掉了自己的尊严。于是他愈发冷静,故意刺激拿破仑这头好斗的野牛。他提醒拿破仑说:“和平取决于你,你的势力必须缩小到合理的限度,不然你就要在今后的斗争中垮台。”
拿破仑被彻底激怒了,声称任何同盟都吓不倒他,不管兵力多么强大,他都能战胜。接着,他说他对奥地利的军备有准确的了解,每天都收到这方面的详细情报等等。拿破仑甚至激动地说:“你不懂得一个军人是怎么想的。像我这样的人,不太在乎100万人的生命。”说完,他把帽子扔到一边。梅特涅并没有替他捡起来。
在梅特涅这无言的蔑视下,拿破仑只得继续说道:“我和一位公主结婚,是想把新的和旧的、中世纪的偏见和我这个世纪的制度融为一体。那是自己骗自己,现在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我的宝座会因此而倒塌,不过,我要使这个世界埋在一片废墟之中。”这明显是一种威胁,但是梅特涅无动于衷。
见威吓不成,拿破仑突然献媚地问道:“好啦,你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你不会对我开战吧?”梅特涅马上答道:“陛下,你完了!你的易怒已经把什么都给我讲清楚了。”不久,奥地利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一贯以权谋多变著称的统帅拿破仑不能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连连失态,说些大话、气话,想借此胁迫梅特涅。但很显然,在这次外交会面的较量中,胜利者是梅特涅,而不是拿破仑。
梅特涅因为冷静处事,不失时机地以言辞激怒拿破仑,使其暴露内心世界,幸而不辱使命。梅特涅的话语不多,但他一则表达了对欧洲和平的看法,即取决于拿破仑;二则也得出结论,拿破仑固执己见,不思变通,在欧洲联合进攻下,其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后来的结果,真的被梅特涅言中了。
愤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怒气会让你失去别人对你的敬意。随便发怒的人,会把一点点小事看得像天一样的大,过于认真让他们夸张了自身受到的伤害。而别人则会认为这样的人缺乏自制力而更加轻视他。易怒的人,应该将怒气和冲动转为有建设性的工作,避免怒气冲冲,要尽量保持心情平静。
点评:
让自己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仅是愤怒,一切冲动的情绪都要受到控制。修养会在发怒的过程中消耗殆尽,自尊心也会因此严重受挫。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易怒的疯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
9.有风度的谈吐才更吸引人
在日常的说话、判断或讲座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话,这个人说,我们就很愿意接受,而换成另一个人说,我们就不但不愿接受,而且还会产生一些反感情绪。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人说话的态风度问题。
所谓说话的风度,是指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使自己的说话具有风度,是增强自己说话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说话风度,往往可以让人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无论是企业家说话中那刚毅稳健的气质,还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或是政治家那稳重雄健的言论,都会令人仰慕不已、倾心无比。正如西方戏剧家所说的,谈吐的风度是一个人美丽的特殊再现形式。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风度正是外在语言和内在气质的恰当配合。首先,风度是一种品格和教养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优雅的个性情趣,其说话必然是粗俗鄙陋、琐秽不雅。其次,风度是一种性格特征的表现。比如性格温柔宽容、沉静多思的人,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包含浓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犷豪放、性情耿直者,则说话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再次,风度是涵养的一种表现。这主要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后,风度是一个人说话的选词造句、语气腔调、手势表情等等的综合表现。如法官在法庭说话时,则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咬文嚼字、逻辑缜密。
许多文学大师就非常懂得在别人的攻击和恶语相向时,保持风度的必要性。有一次诗人歌德的作品,被某一位无知的德国批评家进行了尖锐的指责,歌德当然不能示弱,于是也进行了反批评。结果是这位批评家对此耿耿于怀。
一天,歌德在公园里散步。这条小路很窄,只能通过一个人。恰巧,他那位批评家迎面走来。批评家冲歌德嚷道:“我向来没有给傻瓜让路的习惯。”歌德不慌不忙地让到一旁,笑容可掬地说:“而我恰恰相反。”这个无知的批评家像斗败的公鸡一样,红着脸匆匆走了。
无独有偶,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学者去访问诗人海因里希·海涅。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他想污蔑一下海涅。他明知道海涅是犹太人,便这样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塔希提岛吗?”诗人说:“不知道为什么,你说吧”。学者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十分冷静地回答说:“不过这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要是我们一起到塔希提岛上去,那时的情形将会怎样呢?这个学者顿时语塞无言,十分尴尬。
我们在说话时表现出的风度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洋洋洒洒、侃侃而谈是风度,只言片语、适时而发也是风度;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是风度,温文尔雅、含而不露也是风度;解疑答难、沉吟再三是风度,话题飞转、应对如流也是风度;轻声慢语、彬彬有礼是风度,慷慨陈词、英风豪气也是风度。
每个人在培养自己的说话风度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另外,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其说话的风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与在家里跟家人闲聊时,则表现为两种相差甚远的风度。
说话的风度是每个人身上的一种自然特色,是与时代相吻合的。我们反对脱离时代追求风度;我们也反对脱离自己的个性、身份去讲究风度。任何单纯模仿、没有个性的说话都毫无风度可言。
点评:
在工作单位,你的风度无时无刻不在为工作成绩的提升服务;在公共场合中,你的风度是你在人生大舞台中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胜的保障。所以一定要学会以生动、通俗的谈吐表达出个人风度的技巧。
10.交际场上要表现得“世故”一点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心机,个性单纯,自信心比较强烈,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做到最好,就一定会得到认同。其实,社会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要在交际场中立足,不懂一点“人情世故”是不行的。
“世故”的人就该为人谨慎,说话小心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做人处事的世故学问,无疑是有益的。在现实中,有正人君子,也有奸佞小人;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懂世故、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惹祸上身。
小华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一家贸易公司上班。虽然小华能力很强,工作上进,但一直非常努力地干了几年,他也没有得到提升的机会。而当时与他一起进公司的人有的都做了主管,可小华还是一个最底线的员工。其实,同事们都知晓其中的原因,只是小华自己老是想不清楚。
有一次,当主管正和公司老板一起来办公室检查工作,当老板和主管走到小华的办公桌前的时候,他突然站起来,对主管说:“经理,我想提个意见,我发现咱们部门的管理比较混乱,有时连一些客户的订单都找不到。”
也许你会说,小华也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并且想改进工作。是的,他的本意不错,但我们要了解人性的另一个方面,谁也不愿让人当众出丑,即使有些人能做到前仇不计,但忘不掉当众受辱的难堪的凡人更多!所以这件事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后果:一方面双方心里都有疙瘩,受到指责的人因为有损自尊,终究不能释怀;指责他人者心里也总是担心挨整,时时提防。另一方面可能埋下了将来争斗的种子,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波,主管当场接受意见,但可能耿耿于怀,要伺机报复。
也许小华说的是事实,但此事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一般说来,那种真君子、大度量的上司虽有,但大多数上司还是不想让人当众指责自己工作中的疏忽和漏洞,特别是当着自己的老板,这样会影响你上司的前程,即使你说得再对,如果他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职位,他还会感谢你的提议吗?
要知道不顾“世故”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主管对你不满,也许会做出一些对你不利之事,如:冰冻你,不给你事做。你脸皮再厚,也不可能每天闲着没事吧!或者鸡蛋里挑骨头。明明你工作干得不错,但他就是不满意,总是挑毛病!也可以给你作出不良的业绩考核。业绩不好,加薪、升官还有希望吗?分化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造成你的孤立!等等,最阴险的,就是当众给你难堪。例如在开会的时候批评你,作为主管,他有报复你的能力!
其实,真正懂得“世故”的人,从来都是低调内敛的,他们从不自恃有才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如果你真有才华,也千万别显示你比别人聪明,那样不仅会让失去更多的朋友,还会招来忌恨。
小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编辑,他编辑的杂志很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因此很受欢迎,有一次还得到创新奖。一开始他还很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却失去了笑容。他告诉一位朋友说,他的上司最近常给自己脸色看。
这位朋友问清楚他的情况后,指出了他犯的错误。原因是这样的:小江得了创新奖,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因此除了新闻部门颁发的奖金之外,另外给了他一个红包,并且当众表扬他的工作成绩,并且夸他是块主编的料。但是他并没有现场感谢上司和同事们的协助,更没有把奖金拿出一部分请客,他的上司刘主编从此处处为难他。遗憾的是,小江不相信朋友的分析,结果三个月后就因为待不下去而辞职了。
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自然是小江贡献最大,但是他也不能独享了这份荣誉,这让上司怎么想?自然觉得他目中无人,恃才自傲,其次因为小江的才华也让他产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小江自然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换个角度来看,自傲对自己确实无益,除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外,还会使自己丧失许多理性的东西。另外,居功自傲者身边,由于其“功成名就”,容易出现一些“抬轿子”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出自对成功者的佩服尊敬,但往往不排除有那种别有用心之人。所谓上房抽梯,让你爬得高摔得重正在于此。
因此,从相当大程度上来讲,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功”,不仅仅是一个性格修养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于“人情世故”的大问题,在特定的条件、情况下,它甚至是一个有关生死选择的重大问题。所以说人要在社交场合表现得“世故”一点是不无道理的。
点评:
今天的处世哲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故”再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在交际、办事的过程中,要获得成功,要取得他人的支持,不顺应社会大环境,不顾及“世故”的大学问,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