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庄子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一章 大道存天地
第一章 大道存天地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2216  |  更新时间:2015-03-18 14:53:11  |  分类:

儿童教育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庄子所谓的道是高度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天地之间的这个大道。只有这样,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才能达到和谐而有序的境界。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不材之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致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豕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南伯子綦到商丘一带游玩,看见一棵长得与众不同的大树,可以遮蔽上千辆套四匹马的大车在它的树荫下。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的材质一定很特别吧!”子綦抬头看了看大树的树枝,全都弯弯曲曲的,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看了看大树的树干,木质疏松,从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不能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了舔它的树叶,口舌就溃烂受伤;用鼻子闻了闻它的气味,人好像大醉了一样,三天三夜都醒不过来。子綦说:“这真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树,因此长得这样高大。唉,神人也像这样显示自己的没用处啊!”

宋国荆氏那个地方,很适合种植楸树、柏树、桑树。这些树长到直径一两握粗,想做系猴子木桩的人便把树砍去;长到三四围粗的树,想做高大屋梁的人家便把树砍去;长到七八围粗的树,想做整副棺木的富贵人家又把树砍去,因此这些树木都不能享尽天年,而半途夭折于刀斧之下。这就是有用之材的祸患。古人祭祀献祭品时,不会把白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疮疾病的人投河祭神。巫师认为这些是不吉祥的,但在神人眼里,这些才是最大的吉祥。

三国时期,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处于劣势。当他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拜访时,竟然顾不得穿好衣服,打着赤脚就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毕恭毕敬。许攸被曹操的这份真诚所打动,于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助他一臂之力。最后,礼贤下士的曹操依靠这个“小角色”的力量打赢了官渡之战。

曹操雕像

但是,曹操也曾吃过“小角色”的亏。西川的张松是一个容貌很不出众的人,但他胸怀大志,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心想做出点成就来。当他听说曹操因为没有西川的地图,无法进一步拓展疆域,于是就拿着地图去献给曹操。然而曹操见到张松时,见他一介草民,容貌猥琐,便心生不喜,态度十分傲慢,眼睛连抬都不抬一下对张松说:“你见我有什么事吗?”张松急忙说道:“我想求个一官半职,为您效劳,这是……”还没等张松把话说完,曹操就说:“那好吧,你就先留下吧。”曹操还是没有看张松一眼。张松很快产生了“轻贤慢士”的感觉。张松从曹营出来后,就积极联系刘备的军队,把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算是事业上的一大损失。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以长论短,也许外表越是不成材的东西反而越有价值。曹操不就是因为忽视了小角色的人物,而最终遭受了挫折的吗?所以,我们对事物应该一视同仁,取其所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领导者在用人时,常会用老木匠的慧眼,去识别“不材之木”和“真材实料”。有些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却纯洁;有些人看似呆头呆脑,但做起事情却是游刃有余,这是因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是那些貌似强大、华而不实的人,往往正是一些“小角色”的能力,左右事情的结局。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还是看人都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是你取得成功的必备因素。

死生为昼夜

死生为昼夜。

人的生死就如天有昼夜交替一样,是自然的规律。

庄子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庄子正叉开两腿坐在那里,一边敲着瓦盆一边唱歌。

惠子怒斥他说:“你和夫人一起生活了多年,她为你生儿育女。如今年老而死,你不哭就已经很无情了,现在还在这里敲盆唱歌,你不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她刚去世的时候我怎么会不悲痛呢?但细细想一想,起初并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更没有元气,存在于恍惚的大道里。一变而有元气,元气变化而有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今天她又变化而为死亡,这种生死变化如同一年四季的交替运行。她如今安息在大道之中,而我却呜呜地在旁边哭泣,这是不懂得生死的道理,所以我不再哭泣了。”

庄子将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想厚葬他,他说:“我以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用星辰做珠玑,用万物做陪葬,我的葬品还不丰厚吗?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弟子们说:“我们非常害怕乌鸦、鹞鹰啄食你的身体。”

庄子反驳道:“露天有乌鸦、鹞鹰啄,土葬有蝼蛄、蚂蚁食,从乌鸦、鹞鹰嘴里夺来再喂给蝼蛄、蚂蚁,多么偏心啊!”

庄子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死后就变成别的物质。人和动物一样,死了就死了,死后的形体就是一堆烂肉,所以没必要厚葬,所以庄子说“死生为昼夜”,死与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庄子还说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亡以待尽”,这些都体现了道家自然的生死观。死之时也是生之时,在死亡中孕育着新生,如凤凰涅槃一样。

大声不入于里耳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

美好而雄壮的音乐不被世俗的人所欣赏,而折杨、皇华这类通俗的歌曲,听后人们便会哈哈大笑。

宋玉又名子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机敏,谈吐文雅,所以楚王经常邀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之宫,或游于云梦之泽。因为宋玉师从屈原,秉承了屈原的品格与气质,是继屈原之后的楚国第二大辞赋家。他多才多艺,尤其精通文学和音乐,故而常遭到同僚们的毁谤攻击。

宋玉一生创作了很多辞赋,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宋玉

有一天,在楚王游乐的兰台宫,有这样一段对话。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是其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大概的意思是说,楚襄王对宋玉说:“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什么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呢?”

宋玉回答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

宋玉得出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这和庄子所谓的“大声不入于里耳”的意思大体相同。

东汉末年,有个叫牟融的学者,他对佛经有很深的研究,但是当他给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总是用儒家的论语、尚书等经典来阐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经来回答。

儒家学者对他的这种做法提出异议,牟融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你们都熟悉儒家经典,而对佛经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经向你们做解释,不就等于白讲了吗?”接着,牟融给他们讲了“对牛弹琴”的故事,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痴如醉。在阳光明媚的一天,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种清静怡人的环境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的热情。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虽然他弹得非常投入,琴声悠扬动听,但那牛依然如故,只知道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优美的琴声。

公明仪非常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是实在欣赏不了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于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首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很专心地听起了乐曲。

牟融讲完故事后接着说:“我用儒家经典解释佛义,也正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者听完,全都信服了。

牛不懂得欣赏音乐,这是谁之过呢?是对牛弹琴之人的过错,还是牛的过错呢?很显然,过错在于弹琴人对欣赏对象不加选择。正因为能够欣赏自己音乐的人非常少,所以世人常发出“知音难觅”、“得一知音足矣”的感叹。

音乐只有能够欣赏它的耳朵才能获得美好的享受,而对无法欣赏的人来说无疑是徒劳,甚至是一种折磨!但就音乐而言,高雅音乐与通俗乐曲之争,古已有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其欣赏的群体,这又是明摆着的事实。撇开音乐不谈,这个道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体会到,比如交谈,对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话,否则双方无法进行沟通,话不投机。

惠子笑庄子无用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总是大而无用。”庄子说:“明白什么东西没有用处,才能与你谈论什么东西有用。大地并不是不广大,人其实所用的只是脚踩踏的一小块。然而,如果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他的土地全部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么你脚踩的那点土地还够供你使用吗?”

惠子说:“当然不够使用。”

庄子说:“这样说来,无用的东西的用处也就很明显了。”

南北朝的时候,东晋官员贪污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结果导致了大规模的民变。

有一个名叫石勒的羯人青年家庭穷苦,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活,他在故乡武乡给人做苦工。当时并州刺史司马腾为了筹措粮饷,大规模地抓捕胡人贩卖给人做奴隶。有无数的穷苦青年都被官员逮捕,每两个人戴上一枷,押到山东的奴隶市场,面向大商人和大地主出售。石勒被抓去时只有二十一岁,有好几次差点病死在路上。一开始的时候,石勒被卖给一个大地主做奴隶,后来他趁机逃跑了,参加了附近的一个农民起义军,起义军的领袖汲桑便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石勒。

过了不久,石勒独自成立了一支军队,汉赵帝国任命他为将军,让他在中原一带打游击。由于他卓越的指挥才能,他的军队就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从一个贫穷的苦工、一个奴隶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将军,最终建立了后赵王国,成为一位皇帝,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石勒的出色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只看年轻时的他,那么他就是个苦工,没有人会想到他能当将军甚至皇帝,而时间证明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所以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一概而论,用庄子的话说,看似无用的东西,等到用它的时候,便知道无用的用处之大了。

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言行一致,对待任何事物没有偏见,不用主观去决定客观,不轻易对事物妄加判断。辨别一个事物的有用与无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

展示自己的衣服,在服装上加色彩文饰,不停地变换表情和姿态,以逢迎世人,而不认为自己是在献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而且彼此是非观念相通,而不认为自己是世俗之人,真是愚蠢至极了。知道自己愚蠢,不是最大的愚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不是最大的迷惑。最大的迷惑是一辈子都不明白大道;最愚蠢的人,终生都冥顽不灵。三个人同行,其中有一个人迷惑,所要实现的目标还可以达到,因为迷惑的人少;如果其中有两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且达不到目的,因为迷惑的人多了。

据说,在孔融10岁的时侯,他和父亲一起去了洛阳。当时,洛阳有个叫李元礼的人,社会地位很高,影响也很大,官至司隶校尉。因为他多才多艺,道德高尚,前来拜访他的人非常多。但是,只有李元礼的亲戚和才华出众的社会名流登门拜访,守门人才给通报。孔融几次央求父亲带他去拜访李元礼,父亲生怕他不懂事,得罪了这位大人,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孔融的请求。

孔融画像

有一天,孔融瞒着父亲独自去拜访李元礼,他向守门人行了个礼,用充满童真的声音说:“李大人是我的亲戚,我要进去见他。”

守门人见他文质彬彬,一举一动都很得体大方,像是书香门第出身,就进去通报了李元礼。孔融被请进客厅后,李元礼并不认识他,就问道:“你真是我的亲戚吗?”

孔融答道:“说来话长,过去您的祖先老子和我的祖先孔子有师生关系,因此我和您自然是老世交了。”听这个孩子如此镇定自若、自圆其说,在座的宾客都非常吃惊。李元礼不禁赞道:“好口才,真是个神童啊!”

这时,门人进来禀报说:“大中大夫陈韪到。”陈韪大摇大摆地来到客厅,听见大家正在赞赏一个年纪不大的孩子,他感到非常好奇,忙着询问事情的缘由。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伶俐,并不意味着长大了就会有出息。”

大家都觉得他说的话没有道理,但碍于情面又不好反驳。厅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我想,陈大人在小的时候一定也很聪明伶俐吧。”孔融不慌不忙地回敬陈韪说。

陈韪想:“这不是用我的话来回击我吗?说我小时候聪明不就是说我现在是个没出息的笨蛋吗?”陈韪满脸涨得通红。

大家看到这位大官人尴尬地站在那里发愣,都不由得暗自发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是可贵的,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毕竟是少数。庄子还认为如果一群人中不自知者占了多数,就会影响行事的最终目的,所以他说,三个人中如果有一个迷惑的,还能达到目的,而如果有两个人迷惑了,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了。正因如此,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独处,而不主张与众人一起生活。这个观点有正确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当正确对待。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阴阳之间相互照应,相互掩盖,相互制约,四季相互代谢,相互产生,相互消灭,欲望、厌恶有来有去,于是也就有起有落,雌雄动物交配,于是常有新生命出生。安全与危难之间相互更替,祸与福之间也相互转化,缓急相互摩擦,聚散相互依存而成。

汉武帝时期的董偃就是一个聪明人。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她号称窦太主,嫁给了堂邑侯陈午。陈午死后,窦太主寡居,已经有50多岁了,却和董偃私通。董偃少年时和母亲相依为命,靠卖珠维持生计,13岁时便跟随母亲出入窦太主家。

汉武帝刘彻

窦太主身边的侍从经常在她面前说董偃容貌俊俏,窦太主便召见董偃,说:“我替你母亲抚养你吧。”于是,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府中,教他读书、写字、相马、驾车和射箭。

董偃成人后,窦太主在家的时候,他就在内中侍奉;外出的时候,他就为她驾车。董偃为人温柔可爱,因为他与窦太主的关系特殊,公卿贵族们都与他交友,满城都称颂他,号称董君。

窦太主非常喜欢董偃,甚至广施钱财帮他结交士人,她还吩咐手下的人说:“董君需要钱财,只有一天用丝帛超过千匹,用金子超过百斤,用钱超过百万的时候,才需要告诉我。”

安陵人袁叔是董偃最要好的朋友,他对董偃说:“您暗地里侍奉公主,随时都有可能被皇上处罚,您打算就这样若无其事地过下去吗?”

董偃惶恐地说:“其实我心里也很害怕,但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

袁叔说:“您何不告诉窦太主让她把长门园献出来,这个地方皇上一直想要得到。要是这样做了,皇上知道此事是您筹划的,那么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是您不这么做,让皇上主动提出来,那时他又会怎样看待您呢?”

董偃豁然开朗,叩头拜谢道:“一定照您说的去做。”

董偃马上去见窦太主,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窦太主马上奏报皇上,决定把长门园献出来。皇上非常高兴,把窦太主园改名为长门宫。董偃也因筹划了献长门一事,将祸事化于无形。

真正的祸福转化之机,是在心而不在外的,心善则种福,心恶则种祸;而眼前一时一事的祸福,是由自己之前所造的善恶来决定的,因此对于祸福的根源,既没有彻底看清的可能,也没有彻底看清的必要。对于有道德的人来说,应该是无视祸福的,应该是“但尽人事,各凭天命”的。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有的做了斧柄,还来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结果将自己烧干。桂皮可以吃,所以人们才砍伐它;漆树可以利用,所以人们才割它。世上的人只知道有用之材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之材更大的用处啊!

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他的徒弟要去齐国,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土地公庙旁有一棵大的栎树,树的粗干圆径有百围,用它的材料可造十几艘船。围观的人非常多。可是匠石连看都不看,向前走去不停止。他的徒弟看了一番,才追上匠石问:“自从我们追随先生学艺,还未曾见过如此好的材料,先生却连看都不看就往前走,这是为什么呢?”匠石说:“罢了,不要再多说吧!那是‘散木’,没有用的木头,用来做船,船就要沉;用来做棺材,是会腐败的。”到了半夜,匠石梦到这棵栎树来到梦中,并对他说:“你说我是个没有用的‘散木’,要是我对人真的有用,早就被人砍去当材料了,我哪还能长得这么高大?你这无用的‘散人’,怎么知道‘无用’的好处呢?”

伊索寓言里一则关于荆棘与杉树的故事。一棵杉树骄傲地对一丛荆棘说:“你一点用处也没有。像我,到处都有人要我去做屋顶、造房子,以及做各种用具。”荆棘回答说:“你真是个可怜的东西,只要你想起斧头和锯子临身的痛苦,相信你就愿意自己是一丛荆棘,而不愿意长成一棵杉树了。”

皮毛丰美的狐狸和身上有彩纹的豹,栖息在深山远地,在岩穴里藏匿;白天伏居夜晚出来,即使饥渴不堪,也要远到没有人的地方去觅食,非常谨慎。然而即使这样,还是不能避免罗网和机关的祸害,就是因为身上有好看的毛皮为它们带来了灾祸啊!越绝书·吴王占梦中:“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意即擅长游泳的人,反而是最容易溺水的,很会骑马的人最容易摔下马,人们往往因擅长某一技艺,而大意招致失败。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同类相求,同声相和,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这是自然的规律。

一次,孔子在路途中迷了路,看见田中有两个隐士长沮和桀溺在耕田,就让子路去问路。长沮问子路说:“那位站在车上握着马鞭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子路回答:“是。”接着,长沮故意不回答子路的问题,却意有所指地说:“这位孔丘先生应该是位‘知津’(知道路的人)。”说完就没再理会子路了。

子路只好再向桀溺请教。桀溺也劝子路说:“现在天下这么纷扰不安,你们要和谁去改革它呢?与其跟着逃避坏人的人,不如跟着我们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子路问路碰了一鼻子灰,回来报告孔子。孔子说:“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改革了。”此即孔子说的“吾非斯人之徒”。

楚国的隐士接舆一边唱歌,一边经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要和接舆讲话,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无法和他交谈,所以尽管面对当时纷乱的局势,孔子仍企图改变政局,是个有所作为的人,与那些隐者是不同类、不同道的人,所以那些隐者也都不愿与孔子攀谈论说。

由“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去反向思考,若是不同类不同声,就如同孔子所说:“道不相同,不相为谋。”志向目标不同的人,不能共谋于事。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思都是说志趣相同的人自然会走到一起。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脂膏虽然烧完了,但是火种却流传下来,谁也不知道火的尽头。

老聃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唁,但秦失只哭了一会儿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非常不解,更不能接受他的行为,就去质问秦失:“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回答说:“是的。”

老聃的弟子继续问道:“既然是朋友,你觉得这样吊唁,可以吗?”

老聃

秦失说:“这样做可以。以前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刚才我进去吊唁时,看见有年长的哭他,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的人哭他,像哭自己的父母。你们聚集在这里,必定有不想说的话而说了,不想哭而哭了。这是违背天性增加俗情的,忘记了天性的享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有时出生,是你们老师的应时;有时死去,是你们老师的顺乎自然。应时而生而又顺乎自然而死,那么哀乐就不能进入身心,古人称这是自然的悬解。”

后来,庄子提出了“薪尽火传”这个观点。意思就是,老聃虽然去世了,他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像火种一样一直流传下去。

下面故事里的王后正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导致樱桃树在她的国家绝迹了。

很久以前,有一个园丁,他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里种着各种花草,但唯独没有的就是樱桃树。而在这个国家里,仅有三棵樱桃树,而且三棵樱桃树都种在王后的花园中。

园丁一直很想拥有樱桃树的种子,让它在自己的花园里生长。但是很少有人见过王后花园里的樱桃树,因为王后的花园是被高高的城墙围住的。园丁每天都在想办法,最后他决定给王后写一封信,乞求送给自己一些樱桃树的种子。

王后收到信后,没有给园丁种子,只给他回了一封信,老园丁接到信时头发都已经掉光了。王后在信里说:“既然你的花园里什么都有,缺棵樱桃树也是应该的。”

园丁不甘心,又给王后写了一封信,王后过了很久才给他回了一封信说:“你已经很老了,你的花园里一直没有樱桃树,又何必非要种上樱桃树呢?”王后还是没有给园丁种子。

园丁给王后写了最后一封信,他没有再要樱桃树的种子,告诉王后说:“也许你收到我的信时,我已经在天堂了。我已经不需要樱桃树的种子了。”

一天,王后来到她的花园里,发现三棵樱桃树都枯萎了。后来,这个王国再也没有樱桃树了。自私的王后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最爱,而且是永远的失去。

庄子是齐生死的,他认为活着死了一回事,人如能齐生死,则不以死为死,其死不是死,死是新生的开始。生是气之聚,死是气之散,生死如昼夜的交替,是万物的自然状态,故不以生为喜爱可乐,不以死为讨厌可怕。

保存火种以取暖并熟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迄今为止,人类还在创造发明各种火种火源,以使柴、煤、油、气等各种燃料更方便地供人们使用。任何一种燃烧材料都可能用尽,但火种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物质上的火种如此,精神上的“火种”更是如此,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不正是一种精神的“火种”吗?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一方面看不见另一方面,从另一方面看就知道了,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住在一座华丽的宫殿里,宫殿内有许多美丽珍贵的东西,有随时听候他命令的仆役,而他只要等着别人服侍就行了。

国王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和权力,当然许多人都很羡慕他。一天,国王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你多么幸福啊!你拥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国王说:“你真以为我比其他人更快乐吗?”

“难道不是吗?”朋友答说,“看看你拥有无数的宝藏,掌握着最大的权力。在这世上,你没有任何烦恼,谁能拥有比你更美好的人生呢?”

国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互换一下各自的位置怎么样?”

于是,他们真的这样做了。第二天,国王的朋友被带进宫里,所有的仆役被命令要像对待国王一样服侍他。他们为他穿上了皇袍,给他戴上了一顶金冠。

他坐在宴会厅的餐桌前,桌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海味,还有稀有的名酒、美丽的花卉、美味的香水和欣喜的音乐。他仰卧在柔软的床垫上,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当他把一杯茶端到嘴边想要喝的时候,感觉天花板上好像有东西悬在他头顶上,那东西差点碰到他的头,原来是一把剑!

他的笑容从脸上散去,脸变得惨白,手也不自觉地颤抖着。他不想再享受这些美味和音乐了,只想赶紧离开那个位置,远远地躲开。因为那把剑只用一根细细的马鬃吊在天花板上,尖锐锋利的剑刃闪闪发亮,直指他的眼睛。他立刻跳起来想逃走,但又惊恐地慢慢停下来,唯恐他的一个细小动作弄断了那根细细的马鬃,而那把利剑直扎过来,所以他一动不动地呆坐在那里。

国王问道:“你怎么了?你对这些美味不是没有胃口吧?”

朋友窃窃私语道:“那把剑!你难道没有看到吗?”

国王说:“我当然看见了,我每天都能看到它,我把它悬在头顶上,用它来提醒自己一定有人想谋害我。也许有的臣子会嫉妒我的权势,想谋害我;可能有人会散布不利于我的谣言,人民想推翻我;邻近地区的国王可能会派兵夺取我的疆土;我可能会做出一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国家的灭亡。如果想掌握国家大权,你就必须承担种种风险。你要明白,这些风险是伴随权力而来的。”

世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和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谁也离不开谁。庄子的这句话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大道的观点来俯视万物,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的角度来看,万物没有不自以为尊贵而以其他事物为卑贱的;而从世俗观点来看,万物的贵贱并不在物自身,而在观看物的人。

庄子是鄙夷荣华富贵的,他不愿牺牲自由和生命去换取一时的高官厚禄。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吃人家的饽饽,受人家的诃诃。楚威王聘他当宰相他都不做,他认为宰相也如用来祭祀的牺牛,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

秦始皇

到那时想做个自由自在的人,是不可能的。

春秋战国时,秦国之所以日渐强大并最后统一天下,与其善于任人唯贤、多用能相有很大关系。很多有本事的人在别的国家只能做普通的职位,到了秦国,只要有一套能让秦王信服的治国方略,秦王会立即委以丞相,使其各尽其能。

穆公重用百里奚,孝公用商鞅变法,惠王用张仪,昭王用白起、范雎,庄襄王用吕不韦,秦始皇用李斯、尉缭、王翦,他们都是天下第一流的能人,而且都不是秦国人,但都得到了秦王的信任和重用,秦国依靠诸贤将相的接力式奋斗,终遂一统天下之志,但这个丞相李斯在秦始皇去世后的日子便不好过了。因为胡亥任用赵高,一起谋杀了大将蒙恬和胡亥的哥哥扶苏,胡亥登基,做了秦二世。赵高指鹿为马,党同伐异,谗杀李斯。

李斯画像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官仓里的老鼠是好,住得好,吃得好,又没有人或狗来吓唬它。李斯做了一辈子“官仓里的硕鼠”,晚年腰斩,想变成厕所里的老鼠都不行了。刑场上的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再也不能和你牵着黄狗走出上蔡城东门打野兔子了!”多么凄惨啊!

从大道的角度来看,哪有什么贵贱多少之分呢?不要把行为执着在一个方面,以致和大道有出入。因为人事地位、职务尊卑,完全是带有时代特色的主观认识,并没有客观的标准。李白曾说:“长揖天子,粪土王侯。”如果说自然界的万物相对来说还有贵贱之分,那么社会人事的贵贱是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的。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万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制约的,彼此之间相互感召吸引。

有一次,晋文公组织兵力准备攻打卫国,行军途中遇到了公子锄。公子锄问文公想要去哪里,文公以实相告,公子锄听后大笑不止。文公问他为何如此。

晋文公墓

公子锄回答说:“我笑我的一个邻居。他送妻子回娘家,路上经过一片桑林。他注意到桑林里有一个采桑女长得非常漂亮,便穿过大路进入桑林与之谈笑。说话之间回头一看,路边有一个男子正与他的妻子打招呼,他的妻子也与之暗送秋波,早就把他撇在了一边。那个邻人本想逗引别人的妻子,但出乎预料的是别人也来逗引自己的妻子,你不觉得这很可笑吗?”

听完这番话,晋文公似有所悟,然后传令班师回朝,可是还没等军队回到都城时,就传来别国军队进犯本国疆土的消息。晋文公火速命令挥师北上,很快打退了进犯的敌军。

森林里有一朵瘦弱的小花,它长在了一棵非常粗壮的大树下。

小花一直都很庆幸自己能得到大树的呵护。不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而且火辣辣的太阳也晒不着自己,它的生活无风无雨、无忧无虑。

可是,好景不长。一天,突然有一些人来到森林里。只见他们拿着一个冒出浓烟并能发出很大嘈杂声的奇怪工具,一眨眼的工夫大树就倒在了自己面前,接着大树又被截成了一段段的树桩抬走了。

小花伤透了心,它不但为大树哭泣,而且为自己悲伤。它无助地哭喊道:“天啊,失去了大树的保护,我会被疯狂的大风扑倒,被倾盆的大雨砸扁,被毒辣的太阳烤干,我可怎么活下去啊!”

离它不远处有一棵小树安慰道:“别再哭了,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啊!没有了大树的遮挡,阳光可以温暖你,甘霖能来滋润你。只有这样,你瘦弱的身躯才能渐渐变得强壮起来,你才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如果你一直藏在大树的阴影里,你只能拥有短暂而黑暗的一生。”

小花不再哭泣了,因为它感觉到太阳正温暖自己瘦弱的身躯,突然感到有一股使不完的力气在身体里涌动着。

螳螂将捕蝉,却不知异鹊俟其后;异鹊得意忘形,却不知庄子正执弹待发;庄了凝神有所思,却不知早被守园人盯上了。相生相克形成世界的千变万化,相生相克衍生了世界万物,万物形成一个因果网,网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不论相生或相克,都互相感召,相生者此惠益彼。人一日见利忘身,则必为利所囿,看不到灾祸在其身边,结果将是利未收而祸已发。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