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礼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七章 治国之道1
第七章 治国之道1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1550  |  更新时间:2015-03-19 11:12:26  |  分类:

儿童教育

本章介绍礼记中的一些治国之道,如“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古代为君之道;“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的古代臣子之道;“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的古代选才之道;“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的古代节俭之道。这些道理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家庭、个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国君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会让事业失败;国君谨慎处理,就可以让国家安定。

传说古代有一个非常喜爱骏马的国君,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骑,曾许以一千金的代价买一匹千里马。但派去买马的人走镇串乡,像大海里捞针一样,三年过去了,连个千里马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这时,一个宦官便自告奋勇地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只须您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到时定会如愿以偿。”国君见他态度诚恳、语气坚定、仿佛有取胜的秘诀,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个宦官东奔西走,用了三个月时间,总算打听到千里马的踪迹。可是,当宦官见到那匹马时,马却死了,但宦官并不灰心。他想,马虽然死了,但它却能证明千里马是存在的;既然世上的确有千里马,就用不着担心找不到第二匹、第三匹,甚至更多的千里马。于是,他当即用五百金买下了那匹死马的头,兴冲冲地带着回去见国君。宦官见了国君,开口就说:“我已经为您找到了千里马!”国君听了大喜,迫不及待地问道:“马在哪里?快牵来给我看!”宦官从容地打开包裹,把马头献到国君面前。看上去虽说是一匹气度非凡的骏马的头,然而那马惨淡无神的面容和散发的腥臭使国君禁不住一阵恶心。

猛然间,国君的脸色阴沉下来。他愤怒地说道:“我要的是能载我驰骋沙场、云游四方、日行千里的活马,你花五百金买个死马的头献给我,居心何在?”宦官不慌不忙地说:“请国君不要生气,听我细说分明。世上千里马数量稀少,不是在养马场和马市上就能见得到的。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好不容易才遇见一匹这样的马,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头,仅仅是为了抓住一次难得的机会。这马头可以向大家证明千里马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有决心去找,就能找到。我用五百金买一匹死马的头,便等于向天下昭示了国君买千里马的诚意和决心。一旦消息传扬开去,千里马即使在深山密林、海角天涯,也会被养马人牵到国君面前来的。”

果然不出宦官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

记得有位相声演员说:“人长了口,一为吃饭,二为说话。”的确,有了口,人可以妙语如花,“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有了口,才能被称作能说会道,生就一副好口才。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吐舌如兰,把话说得圆满而动听,所以日常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因为一句话而得罪了人、办糟了事,甚至丢了性命的事情发生。

有一位顾客在药店买了八支针筒,回家后发现有一支是破的,于是就拿去换:“你好,昨天我在这儿买了八支针筒,其中有一支破的,您看……”

店主满脸微笑,和蔼地说:“好说好说,我们马上给您换。老陈啊,你快到里面把针筒换一换。”然后对顾客说,“对不起,请稍等一下。”顾客换好了针筒,临走时很客气地说:“真谢谢你们,你们的态度真好,真会做生意。再见!”

谁知,当他正要往外走时,店员老钱又把他喊住了:“喂,你等一下,我告诉你,今天算你运气好,碰上老板高兴,以后可没这样的好事喽。要是我们天天都为顾客换针筒,那生意就别做了。谁知道你的针筒是不是家里的小孩弄破的呢?谁叫你买的时候不看仔细?”

这位顾客本来满怀感激,这下子可恼火了,他指着店员嚷道:“你当我是不讲道理专贪小便宜的人啊!你施舍我?你以为我愿意冒着大热天,浪费时间再跑一趟吗?你们卖了东西还想不认账?你还想不想做生意?你……”

这次争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却因为店员的几句话而得罪了顾客。如果店主从生意的角度考虑,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就可能会惩罚甚至辞退这个店员,那么到最后损失最大的就是店员了。因为几句话而丢了工作,实在是不值得,而里列耶夫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丢了性命,更是得不偿失。

里列耶夫是沙皇俄国时领导自由分子叛乱的头目。失败后,他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判处死刑。也许是上帝想帮他一把,在他被推上绞刑架的时候,套在他脖子上的绳索却突然断了,他猛然跌落到地上。按照当时的习俗,发生这样的事情会被当成是天意,犯人常常会得到沙皇的赦免。

里列耶夫站起身后,向着行刑人员大声喊道:“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笨得连绳索都不会做!”

一名行刑人员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并说:“陛下,里列耶夫这样说:‘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笨得连绳索都不会做!’”

听到这样的话后,尼古拉一世说:“那么,让我们来证明事实正好与他所说的相反!”

第二天,里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架。这一次,绳索没有断。

应该说,是一条舌头害了里列耶夫的性命。所谓“祸从口出”,人在开口说话之前,要先动动脑子,想清楚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能说应该怎么说,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欢心,达到你想要的目的,否则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凤阳。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一个伙伴,想凭过去的交情弄个一官半职。于是,他来到京城余陵,找到了一个被封为大将军的放牛伙伴,在他的引荐下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明太祖朱元璋

那人趴在地上磕过头后说:“万岁,您还记得当年吗?”

朱元璋问:“当年什么事情?”

那人说:“万岁,您记得当年有群小将军,他们上高山,骑角马(牛),大战豌豆城,跑走了汤元帅,活捉了豆将军,凯旋而归。”朱元璋记起了儿时那次偷豌豆的事,又见他说得那么巧妙,顾全了他皇帝的面子,一高兴就给来人封了个县令。

另一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听说这件事,也从老家凤阳赶到了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嚷大叫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啊!你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有一次,咱俩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都卡在了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

这位老兄还在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讲我的这些丑事,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里放。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杀了这个穷哥们儿。

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出来结果却大大不同。可见,会不会说话,话说得中不中听是多么重要啊!

古人云:“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生。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意思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因为即使十句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夸赞你,但是只要你说错一句话,就会遭到众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取得了九次成功,也未必能得到奖励和赏识,可是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在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在心里打个小九九,确定此话不会惹来别人的猜忌愤恨,不会有损于良好的社交形象,然后才能说出来,否则不如闭嘴不说。

大学里的这句话是说,一句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这告诉了我们一个“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要谨慎言行。在日常生活中,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惜,真正能管住自己的嘴的人却不多。

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君子说:“指挥军队打仗,如果打了败仗,就应该以身殉国。负责治理国家,如果使国家动荡不安就应该受到贬谪,放逐外出。”

塞上有个善于养马的人,名叫塞翁。有一天,他的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恭贺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当时,他家里很富裕,又有许多好马,恰好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肆侵犯,年轻健壮的男人在战争中战死的十有八九,而他的儿子却因为是跛子而能够活着。

塞翁失马,祸与福同在,失与得并存。可见,人世间的失与得往往是矛盾的,如果过分在意得失,只会自寻烦恼。

在对待得失荣辱上,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据论语记载:“子文三次做官,担任令尹,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生气的神色。”不计较得与失,做起事来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有更大的得。

1980年夏天,一个姓周的医生出差到上海,发现街上许多人或拎着、或抱着大捆大捆的文件夹、财务册。他疑惑地走进文化用品商店,方知上海正在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原有表格、账册要全部更新。当他知道单位从商店买回去的这些表格账册,还得自己加工编制时,顿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印制出适合各单位企业管理的表格、账册,利润不就滚滚而来了吗?”

说干就干,周医生连忙买下几份不同格式的表册,又购得一本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他的家乡苍南县金乡镇是有名的穷乡。回家后,他埋头制作了一套包括财务、设备、档案、物资等14类企业管理的表格,将这上百种表格委托家乡的一家印刷厂印刷,同时发动家人和亲友,按照上海市工业企业名录大全上提供的地址和单位名称,写信封,塞样张,寄订单。他发出了8700封征订信,花了上千元,几乎是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在急切的盼望中,有1000多家上海企业寄来了订单。忙碌了两个月,他售出了7万余本文件册、账册,净赚6万元。

那时候的6万元可是天文数字,但周医生并没有满足,而是买来了印刷机、切纸刀、装订机等设备,一家文教用品厂就这样成立了。1982年春天,他及时捕捉到上海开始评定“文明企业”的信息,便又来沪推销他独家生产的“文明企业验收台账系列产品”。1983年岁末,国家决定对工业企业评定“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称号,他又抢先为上海企业升级提供系列用品。1992年,在国务院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条例下达前,他及时向上海国有企业送来了据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企业管理账册……如今,周医生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一年的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心里总是掂量着得与失、利与害,前怕狼后怕虎,到最后只能错失良机。

1973年,英国有一位叫科来特的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在美国,他结识了一位美国朋友。大学二年级时,美国朋友对他说:“科来特,我们退学吧,现在财务软件很走俏,我们一起去开发财务软件,我们现在学的进位制已经够我们用了。”科来特也看到了财务软件的前景,可是他无法接受退学这一建议,因为他是来求学的。

10年时间一晃过去了,科来特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而那位退学的朋友则在这10年里进入了美国亿万富翁的行列;1992年,科来特拿到博士后学位,而他的朋友成为美国第二大富翁;1995年,科来特认为自己可以研究开发当时设想的财务软件了,但是他的朋友却已经开始研究更为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了,并且很快推向了市场,而且就是这一年,他的这位朋友成为世界首富——他就是比尔·盖茨。

很多人都渴望成功,却又对眼前的利益和可能行动失败的后果对比分析,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最终一事无成。

记得有位老人曾说过:“得失,得失,有失才有得。”所以,我们要学着放下得失心,以淡然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到那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不但让你的生活中少了很多烦恼,还能让你改掉犹豫不决的毛病,更果断地去决定一些事情。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因某一次的失败便痛不欲生。重要的不在于你是否以身殉职,而是在于你是否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下一次作战做好准备。失去了不忧愁,得到了也不欢喜。得失心太重的人,生活里不但会多很多烦恼,还容易形成做事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的习惯,以致错失良机,难成大事。

国君死社稷

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国君应为保卫国家而死,大夫应与士卒同存,士应死于执行国君的政令。

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被调到京城去任职。临行时,六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受城南深山区百姓的委托,来给刘宠送行。

刘宠向老人们道谢说:“我这几年,没给大家做多少事。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大老远奔波前来送我,我实在承受不起啊。”

老人们说:“我们住在深山大谷里头,很少到外边来。从前,城里的官员们只知道贪钱恋物,白天要,夜里要,闹得鸡飞狗跳,百姓们睡觉都不安生。自从您当太守,官员们不去骚扰了,甚至夜里狗也不叫了。几年来,我们安居乐业,一心感念太守。听说太守要走,大家都舍不得,大忙时节,托我们几个老人来送一送,表表心意。”说完,每人拿出一百文钱给刘宠路上用。

刘宠感动地说:“父老们过奖了,我做得比你们夸奖得差得多。大家的心意我收下了,这钱,还是带回去吧!”

老人们坚决不肯,刘宠只好从每人手里选了一文钱象征性地收下,老人们才称谢作别。刘宠看老人们走远以后,将收下的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水里。

人们知道这件事后,纷纷称赞,并且给刘宠起了个美名,叫作“一钱太守”。

岳飞是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的父亲岳和、母亲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家庄客,耕种为生”。十九岁时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像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疆,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公元1140年,正当岳飞奋勇前进,胜利在望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秦桧夫妇跪像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公元1142年8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公元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二十六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无论是仁君还是贤臣,若能为保卫社稷而奋力拼搏,那么他就一定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为了国家和百姓谋福利的人,即使人们都不说,但是人们在心底都会诚心地拥护和爱戴他;有了民众的支持,即使身陷绝境,也会绝处逢生。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的情感,人才有了动力和勇气,才有了无坚不摧的奋勇杀敌的力量。

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若将队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子思说:“古代的国君,在任用臣子的时候是依礼行事的,在免去臣子官职的时候也是依礼行事的,所以才有为旧君服丧的礼节。而现在的国君,在招致人才的时候,像要把他抱到膝上似的宠爱,而罢免臣下的时候,又好像要把他推下深渊似的。像这样做,离职的臣子不带领别国的军队来攻打故国,也就不错了,又哪里还有为旧君服丧的呢?”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产生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越王勾践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勾践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伍子胥雕像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种画像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造反。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力气,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是不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赵普说:“原因很简单。国家混乱,藩镇权力又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南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而是这两个人没有统率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若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啊!”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头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石守信像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南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先和大家干了一杯,然后说道:“我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呢?”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呢?”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部下将士之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过个晚年。我和你们再结为亲家,彼此间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了!”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了。

兔死狗烹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在他们打天下的时候,能够知人善任,能够与臣子共享甘苦,然而一旦黄袍加身,就把那些曾经为自己卖命的臣子一个一个地除掉了。

国奢,则示之以俭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在国人竞相奢侈的时候,就应表现出节俭的作风;在国人崇尚节俭的时候,就要表现出切实按照礼的规定去做的态度。

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晚年的生意失利固然是由于左宗棠、李鸿章两党政治势力的竞争所致,但和他一生生活上的奢靡也有很大关系。可能和小时候贫困的生活环境有关,胡雪岩在发达后,对于所赚的钱很少有“节俭”这个概念。

胡雪岩

胡雪岩一生除了原配夫人外,还娶了十二房姨太太,号称“东楼十二钗”。他娶的这些姨太太个个年轻貌美,大多贪图的是胡雪岩的钱势。她们嫁到胡家后,更是挥金如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来,胡雪岩的事业遭受打击而垮台,虽然和这些姨太太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胡雪岩没有把精力分散在她们身上,而更多地投入到生意上,那么也许就不会让李鸿章等人有空子可钻,他也许不会那么早就衰败了。

为了给“东楼十二钗”提供一个更大的住所,他在螺蛳太太的建议下,花巨资修建了一座新楼。为了建这幢新楼,胡雪岩可是费了一番心机,他请来当时杭州最有名的能工巧匠,让他们设计一个气势磅礴的宅院,好与自己的名声相匹配。这些工匠们凑在一起苦思了几日,拿出了一套方案:由于胡府临街毗邻铺面较多,因此可以将靠向胡府院墙的住宅全部买下,那样会使整个胡府增大许多,而且又避免了将老宅卖掉的尴尬。

胡雪岩听后连称妙计,心中欢喜,他准备修筑一幢专供“十二金钗”休憩的娇楼,取金屋藏娇之意。于是,当即吩咐管家去收买街房。由于胡雪岩开的价钱远远高于这些房子的实际价值,所以很顺利就收购了这批房子。收买街房后,胡雪岩立即遣人着手建筑新宅,并一再吩咐工程人员,用料一定要用最好的,不要在乎价钱。就这样,胡雪岩用别人造三个宅院的钱造了胡家大院。

胡氏宅院落成后,引来众人围观,但见华屋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大门前是两个巨大的石狮子,龇牙咧嘴,好不威风。据野史记载,胡氏宅院占地百亩,耗资以百万计,是当时杭州城内最大的宅院,其恢宏雄伟的程度连巡抚衙门也不能望其项背。

由此看来,胡雪岩的奢靡程度可见一斑。他不但舍得在娇妾身上耗费钱财,对自己的女儿更是娇宠不已。每个女儿出嫁,不但陪送大量嫁妆,而且连续举行一周的大宴。无论是不是他的朋友,只要到场就有酒可饮,有菜可吃,因此在当时,胡雪岩嫁女儿是全杭州城最轰动的新闻。到了那天,杭州城内简直万人空巷,大家都涌到胡雪岩家附近,幸运的能挤进去讨个酒喝,即使讨不到酒喝也无所谓,大多数人都为能看到这样盛大的场面而骄傲不已,因此胡氏嫁女也就成了杭州茶余饭后的谈资。

胡雪岩对待妻女如此,自己对于钱财更是没有数量的概念。他每到一处做生意,必定会去那里最有名的“堂子”吃“花酒”。虽然这些是经商不可少的应酬,但他往往是一掷千金,遇到自己中意的姑娘更是恨不得倾囊相待。俗话说:“勤以立业,俭以持家。”胡雪岩如此奢侈浪费,即使没有左宗棠、李鸿章两党政治势力的竞争,

李鸿章

恐怕其家道的衰败也是早晚的事吧。

可见,节俭与否,对于一个家庭的兴衰是有很大关系的,同时它也关系着一个人的品德与名声。历史上,有很多官吏就是因为节俭而著称的。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有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陋,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

于成龙

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便以槐叶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采秃了。

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观。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每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不得不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官袍和一双靴子,大家忍不住唏嘘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20里,哭声震天,竟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当年,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其实,保持勤俭节约并非难事,只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不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不铺张浪费就可以了。要说在这方面保持一颗平常心,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典范了。

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腕,但据说他的着装和修饰却非常简朴,日常生活也不修边幅,以至有一次去参加演讲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机当成了他本人,而把他当成了司机。这虽说是个笑话,但反映了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姿态。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从不摆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东西非常随便,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而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居然忘记了穿袜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中的伟大形象。

爱因斯坦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他却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不要求一定每天喝粥吃咸菜,也不要求一定要把衣服穿破穿碎,但只要在购物时想一想这些东西买回去是否用得着,点菜时想一想点那么多能否吃得完,再想一想那些贫困山区人民的日子就足够了。或者退一步想,节俭对于每个人来说,既可以减少开支,也可以养成不大手大脚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培养人具有良好品德的重要方面。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只有注重平时的一举一动,从俭出发,以俭为基础,然后才能合乎礼的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奢侈浪费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掉,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易挥霍,花钱没有节制,以致后患无穷。古人说:“出纳不问几何,其家必败。”无论任何人,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都是大有裨益的!

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苦,询于刍荛。’”

孔子说:“如果在上位者能斟酌人民的言论,那么人们就一定会尊重在上位者的措施;如果为君王者不斟酌考虑人民的言论,那么就违反了民心;人民不尊重君王的措施,那天下就大乱了。所以,君子用诚信忍让的态度来对待人民,那么人民也会以厚礼来回报君王。诗经·大雅·板篇说:‘先代的人们说过这样的话,国君要向樵夫咨询治国的问题。’”

君王在百姓面前不能居高临下,要不断问询人民的真正需要,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民心。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