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心怀大志的少年英雄 > 第十四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赖宁
第十四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赖宁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3516  |  更新时间:2015-03-26 16:58:24  |  分类:

爱国教育

从小有大志

赖宁

赖宁,1973年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赖宁上学前,由外婆带着。他白天黑夜地央求外婆讲战斗英雄故事,红军呀,董存瑞呀,黄继光呀,邱少云呀,他听了还想听,一直到自己能记熟讲述,还说:我也要当红军,当战斗英雄。恰好,赖宁的二叔是一位解放军战士,从部队转业回来时,给赖宁讲了许多革命英雄的故事,还送给赖宁一颗军帽上的红五星。小赖宁可高兴极啦,立即要妈妈给安在帽子上,并对着衣镜将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扶了又扶,看了又看,还立正、敬礼,欢呼着:“我也是解放军啦!”后来,又拿起自制的木枪,摆出一副英雄的姿式,拍了这张照片。从那以后,这红五星和照片成了赖宁的心爱之物,一直珍藏在身边;还经常拿出来看看,边看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不久,电影闪闪的红星在石棉县放映,赖宁理所当然地成了最热情的观众。他看了不止一次,每次都看得很认真、很仔细;看完回家,还一次又一次地央求外婆、妈妈讲潘冬子的故事。每次听故事时,总是瞪着一双大眼,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句话。他对英雄人物的这种崇拜、敬爱的神情,常常使外婆和妈妈也为之感动。听完故事,他还郑重地取出自己珍藏的红五星反复细看,问道:“我这红五星和潘冬子的红五星是不是一样的?”当听到“当然一样喽”的回答时,他高兴得跳起来,大叫:“我也要当潘冬子!”然后,背起玩具枪高唱,“红星闪闪放光彩……”

赖宁幼年时立下的志向已闪耀出引人注目的光华,但毕竟是幼稚的。上小学后,他更加喜欢听英雄故事,也有更多的时机了解英雄们的事迹。如去烈士陵园扫墓,听邻居邹伯伯讲上甘岭战斗等。他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读得多了,想得多了,也更懂事了。到四年级时,赖宁由崇拜解放军战斗英雄,而扩大到崇拜古今中外的一切杰出人物。特别是读了李四光的故事后,他极其佩服李四光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而且,故乡那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山上五颜六色的石头,曾经引起他无限美妙的遐想,也引起过无数动人的美梦,此时正在激起他对李四光的心灵呼应。大山养育了赖宁,赖宁也想将自己的青春献给大山。这就是渴望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像李四光那样的地质学家。

这已不是幼稚的模仿,或盲目的崇拜,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一种初具雏形的崇高理想。因而,他在一次谈理想的中队主题会上,当许多同学还在像他以前一样表示长大后要当解放军、当军官时,他却像大人一样以缓慢的语气说:“我长大了要像李四光那样,当一个地质学家!”

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想时,他也不再像“我也要当潘冬子”时那样稚气地摆出一副“英雄姿式”,而是严肃地说:“咱们这儿到处都是大山,不是已经发现许多石棉矿了吗?一定还会有其他宝贝,我要把它们找出来献给祖国,这就需要学习李四光。”后来,他还表示“要当一个探险家”,去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为祖国争得荣誉”。这时,赖宁已开始将自己的志向直接与祖国联系起来了,这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毅力与意志的训练

赖宁十分重视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训练自己的毅力和意志。就如何对待时间而言,人们也许都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却是常常浪费宝贵的时间,事后悔恨万分,决心珍惜时间,但到头仍如既往。显然,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树立崇高的志向和理想,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毅力和意志。在这方面,赖宁也有过悔恨,但他能毅然发愤,决心培养自己珍惜时间、严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一个星期天,按照排列的顺序,正好轮到赖宁和周玄、周伟三人办黑板报。他们上午8时就来到了学校,领粉笔、擦黑板、分配稿件后,就商量如何抄写。经过再三讨论,决定将黑板一分为三,各抄三分之一,“责任承包”。

俗话说:“一个孩子吵,两个孩子闹。”何况是三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呢?他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折腾了好一会儿才安静下来,准备抄写。但这时赖宁又感到累了,懒洋洋地打不起精神,就走到旁边去翻阅报纸。后来,动手写了两个字,又觉得不行,擦掉再写。周玄他们也是如此,才写两个字,发现歪了,又嚷着要打格子;格子打歪了,又重来。时间过去了半个多小时,还一个字也没有写成。

安静一会儿,刚刚写四行字,周玄又开了个玩笑,逗得大家嘻嘻哈哈笑个没完,在笑声中一会儿乱写,一会儿又乱擦,等到闹累了,才发觉已经9点多钟了。大家这才认真起来,较着劲儿写,并着肩儿画。但刚完成一半任务,又松了气,散了神,开始互相欣赏,彼此吹捧,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摆”起来,待肚子里发出令人难受的响声时,他们才惊呼起来:“天哪,11点了!”

于是,三个人都向自己的阵地发起了最后的冲击。在粉笔的唰唰声中,仅十多分钟便大功告成,收兵回城。

在回家的路上,赖宁没有了话语笑容,也忘掉了头上的烈日炙风。他在严肃地检查自己的行为:两个多钟头写一半黑板报,而十几分钟写了另一半,这说明什么?白白浪费了两小时啊!这样懒散,管不住自己,还能干什么大事?还谈什么为国争光?他简直想把自己狠揍一顿。

总结这次的教训,赖宁立即开始训练自己珍惜时间、严守时间的习惯。

还有一件小事,更能小中见大。这就是:跳楼梯。

赖宁在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与曾伦在院子里玩。他突然问:“跳楼梯,你能跳几梯呀?”曾伦说:“三梯。”接着就跳上去了,但很费劲。赖宁也跳了三梯,同样觉得不轻松。他提出了建议:“我们练跳吧,说不定可以跳上五梯。”于是,他们拟定了训练计划,并立即开始实行。训练的办法是在脚上系两根绳子,绳子上捆一块石头,然后负重起跳。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被跌得鼻青脸肿,但不肯停止,每天放学后坚持练习,进步显著。几天后,就能跳上四梯,甚至可以跳上花台。

在这一成绩的鼓舞下,赖宁他们决心跳上齐腰高的的乒乓台。一个星期天,他们开始向乒乓台进军。赖宁弯腰运气,大胆起跳,一下子蹦上了乒乓台。他高兴极了,在乒乓台上跳着喊着:“我胜利了!”但他的朋友曾伦却怎么也跳不上去。赖宁便热心地给他指点、示范,不料,小腿撞在乒乓台上,皮破血流。后来,留下了一块疤痕,作为这一事件的“历史”记载。

在许多儿童的生活中,恐怕大都创造过这种“业绩”。所不同的是赖宁能从这种小事中悟出某种道理。就这件小事,他写了一篇题为疤痕的文章,总结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像跳楼梯一样,不管跌倒一次、两次……有志者事竟成!”

由于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训练,进入小学高年级时,赖宁已获得了班主任郭老师这样的评价:“赖宁的最大特点是胸怀宽广。”有一次,王耀同学不小心碰了赖宁的鼻子,一时间血流如注。郭老师和同学们都吓坏了。郭老师一边帮赖宁止血擦洗,一边批评王耀。赖宁当时虽然十分难受,但心平气和地说:“郭老师,他不是故意的,您别批评他。”

中午放学时,赖宁还担心王耀心里不好过,特意去安慰他,说自己的鼻子流血是老毛病,不要紧,叫王耀放心。

书籍使我大开眼界

看到赖宁的英雄事迹后,有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赖宁生活在一个四周环山、文化教育薄弱而又较为闭塞的偏远山区,而且还只是一个小小少年,为什么能懂得那么多,看得么远,有那么大的志向、那么宽的胸怀呢?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观的,客观的;学校的,社会的;教师的,家长的,等等。但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书籍。它是赖宁的导师。赖宁在我的小传中说:“书籍使我大开眼界。”

赖宁爱书,喜欢读书,也读得认真、读得多。每年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问他要什么礼物,他总是一句话:“要书!”每次得到心爱的书籍,他总是笑逐颜开,马上翻开读起来。他自己也说:“我迷上了看书。”而且,也取得了公认的成效。他上小学三年级时,就获得了四川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比赛一等奖。

赖宁读书的范围很广泛。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人物传记,也有现代的英雄故事;有文艺作品,也有科学知识。你只要翻翻他的私人藏书就知道:这里有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司马迁、唐太宗、毕升、李四光、八十五天环游地球、“太阳神”号海上历险记等,还有200多册连环画;此外,他上学不久,家里又为他订了中国少年报、红领巾、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语文报、少年百科知识等报刊。这是赖宁非常珍惜的一宗“私人财产”,是他最引为自豪的一笔宝贵财富。

书籍,给了赖宁以丰富的滋养,使他精神强健,心智活跃;同时,博览群书无疑给赖宁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使他如同雏鹰翱翔于长空,眼界拓展了,心胸开阔了。

学习的独特之处

从小学到初中,赖宁的学习成绩都是拔尖的,一直担任学习委员。这当然与他的勤奋刻苦、聪明好学分不开,但还远不只这些。正如他的班主任郭老师所说:“赖宁学习知识,有他的独特之处。”“独特”在哪里呢?这就是他为了干一番大事业而好好学本领的强烈愿望,就是那股子不同寻常的钻劲、牛劲、认真劲。

赖宁上课听讲总是全神贯注,从不走神,生怕漏掉一个字。而且常常是一边听讲,一边思索,力求及时消化。

有时,赖宁那种认真劲使教师也对他很佩服。在一次劳动中,杨老师看到赖宁把挖出的草根,一样一样地放到嘴里咀嚼,还闭上眼睛细细“品尝”。杨老师感到奇怪,走到他跟前问:“你在做啥子”?

赖宁见是杨老师,连忙吐出草根,递给杨老师看,问这种草是不是属于某某科。杨老师辨认后点头称是,又问:“你是凭嚼草根判断出来的吗?”

赖宁有些调皮的笑了。杨老师望着赖宁在想:这个学生很特别。他在学习中不是一般的认真、钻研,而且注重实践,学用结合。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注重实践的方法,确实给赖宁的学习带来了良好的效果。一次,他捞到一些蝌蚪,就用几个玻璃瓶装水养起来,每天仔细观察,一直看到蝌蚪长出脚来,逐渐变成青蛙。后来,他写题为我喜爱的小动物——青蛙的作文,以其描写的真实、具体、生动而获得好评。

注重实践,再加上那股子牛劲,有时也使赖宁干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壮举”。

语文课讲了蟋蟀的住宅后,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别的同学都是写蚁洞呀,鸟巢呀,赖宁却别出心裁,想写马蜂窝。马蜂窝的里面是什么样子?那么多的马蜂是怎样住在里面的?他要亲眼看看。于是,他冒着危险多次去捅了马蜂窝!

有什么比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学到知识更令赖宁高兴呢?他在攀登一文中深有体会地说:“什么事情,只要努力,不怕其苦,定能尝到成果之甘甜。”

赖宁在学习知识时钻劲很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遇到难题”就“硬着头皮认真思考,最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这种独立思考、不肯盲从的精神,常常使他的任课老师赞叹不已。

不管赖宁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他这种学用结合、手脑结合、独立思考、反复钻研的学习方法,的确有利于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赖宁在学习上是一个不知满足的人。一方面,他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弄懂弄通,而是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已经牢固掌握;另一方面,他也不满足于自己个人学好,还非常重视维护学习纪律,促使全班的同学都好好学习。

在学习上,赖宁也不是一个“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的人。

赖宁身体瘦弱,眼睛近视,因而体育课成绩总是不佳。但他决不是一个埋头读书、不爱体育活动的书呆子。相反,他是个好动的孩子,对体育课也很重视。

后来,赖宁一直很重视锻炼身体。他除了认真上好体育课外,还在课余时间跑步、爬山、滑冰等。他在体育课学习方面,也自行开辟了“第二课堂”。

有一次,赖宁参加的绘画班去山里写生。休息时,大家唱唱跳跳,兴高采烈。赖宁自告奋勇地说:“我来表演一个节目:‘倒挂金钟’。”说完,就攀上一棵松树,将双脚勾住树枝,头下脚上地垂吊下来,双手还做了几个动作。大家为他的精彩表演热烈鼓掌。这可以说是赖宁自创的一个体育锻炼项目,也是他坚持体育锻炼的成果。

对于体育锻炼,跟学习其他知识一样,赖宁有着明确的目的:“要锻炼好身体,以便将来适应工作需要。”

赖宁的课余生活内容丰富。除了阅读课外书籍,进行体育锻炼外,他还绘画、写字、弹琴、吹笛、走棋、集邮、钓鱼、游戏、整理标本、做各种小试验等,当然还有参加劳动。

赖宁的绘画和书法曾分别获得雅安地区少年绘画比赛二等奖、全县少年书法比赛一等奖。在美术培训班学习绘画,赖宁还是那股认真劲。他是这个班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却是学习成绩最好、学画最为刻苦的学生。他去上绘画课风雨无阻,从不缺课;在课堂上仔细听讲,认真练画。有一天下大雨,赖宁怕湿了布鞋,下课后就光着脚“吧嗒吧嗒”地跑回家,笑嘻嘻不以为苦。回到家里,立即开始做绘画作业。

赖宁学画很专心,不怕困难。他在美术培训班结业后,自己动手画油画。但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什么东西也没有。于是,他收集破烂儿拿去卖了一点钱买油彩、画布、画笔,但再也没有钱买画刀了,便动手自制:他找来一段钢片,用锉刀锉好,装上把子,再放到火中烧,冷却后就成了一把画刀。接着又自制画框,寻找调色的替代品。一切就绪后,便投入了创作活动。他整整画了四五天,终于画出了他的第一幅油画。事后,赖宁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我的第一幅油画。他写道:“虽然画得不怎么样,但我看着画,胸中便涌起一股自豪感,因为这是我用自己的力量画出的第一幅油画。”

至于他第一幅油画上画的那匹四蹄腾空,仰天长啸的深褐色骏马,则更是赖宁自己豪情壮志的一种抒发了。

从赖宁学习绘画的态度和绘画作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是为了好玩学画,而是指导他绘画的王老师所说的:“他学画是为了多学一样本领,是为实现他的远大志向服务的。”

热爱科学,勇于实践

赖宁的妈妈说他“喜欢探索”。曾任美术培训班指导教师的王煜周对赖宁很熟悉,这位有着敏锐观察力的画家是这样描绘赖宁的:“赖宁身上看不出一丝野性,文质彬彬的,完全是个文弱书生。他习惯低着头,背着手走路,像个小老夫子的模样。嘴唇厚,闭不很严,低头看人。有时观察很专注,有时也东张西望。”

是的,这是一个有特殊性格的少年形象。我们无法从他的外貌推断他的内心世界,但看到他这副模样,人们都会有这种感觉:他总是沉浸在思考、探索之中,似乎在思索如何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在这里,我们先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是保护森林。文中先说明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写道:“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绿色的水库。五万亩森林的蓄水量达一座10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的容量。森林为人类净化空气,吸滞尘埃。一公顷的阔叶树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一公顷的柳叶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0千克,一公顷松树林一年可吸滞尘埃34吨。”

最后,文章还分析了滥伐森林带来的严重危害:“由于土地没有植物根系的攥抓,也被雨水冲走。仅黄河、长江每年带走的泥沙就有26亿吨,相当于600万亩良田。世界上现有2万5千种植物濒于灭绝。黑色金子,犀牛也仅存400多头,而可怜的老虎,我国现在只有几十只。”

看到这种严密的分析和确凿的数据,谁也不会怀疑作者是位科学工作者。而实际上,它是一个13岁少年的作品。这位少年就是赖宁。有一个高中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由衷地赞叹说:“赖宁是块当科学家的料子!”

真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气质。特别是他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似乎在冷静叙述的文字下面汹涌奔腾,不可抑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倔强地要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少年形象!

热爱科学,是赖宁从小培养起来的一种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感情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执着。赖宁是在一个有浓郁的科学气氛的环境中生活成长的。他家住在水电局宿舍,邻居都是搞水电工程设计的;赖宁的爸爸是水电局局长,成天想的、读的、说的、做的都与水电有关。这对赖宁有着无形的巨大影响。所以,他从小就喜欢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包括那些与科学有关的传记和文艺作品毕升、李四光、八十五天环游地球等,都是他极为珍爱的读物。而且,他还养成了一种习惯,即遇到什么东西都要深入探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弄个一清二白。

赖宁的小脑袋里,装着的是一个广阔的科学天地。即使在他的作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赖宁热爱科学、向往科学事业的强烈感情。他初中一年级的寒假作业是办手抄报。赖宁的手抄报取名为石头报,上面抄有他写的水晶石等文章。从报名到内容,无不表现出他热爱大自然,要向大自然索取宝藏的科学热情。

“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要行动。”赖宁博览群书,歌德的这句话他当然知道,也理解。他自己就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恰恰相反,他肯想肯干,也敢想敢干,总是巴不得立即将自己的愿望变为实践,早点“尝到成果之甘甜”。他在读十万个为什么时,几乎天天要做几个小试验:懂得的,想通过试验来证实一下;不懂的,要通过试验来解开疑难。

赖宁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的朋友们佩服之至,也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关于他的这类行动,有许多小故事至今仍为他的老师和同学所津津乐道。

赖宁就是这个品性,说干就干。他说要当地质学家,知道地质学家爬山越岭需要强健的身体,而他的身体却比较瘦弱。他说:“身体不行,可以锻炼嘛!”从此,他开始跑步,还从大渡河边装回细沙,叫妈妈缝了两个沙袋,绑在双腿上练脚劲,坚持了很长时间;同时,他还开始登山活动,想积累经验,以为后用。

赖宁四处登山找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探险活动。他的邻居、对赖宁十分喜爱的邹伯伯是这样描绘这位小探险家的:“这娃娃倔得很,他决定干什么,别人是挡不住的。有一天早晨,我看见他扎起裤腿,背着水壶和装矿石的包,拿着棍子在路上走。我喊住了他,问:‘上哪儿去?’他说:‘探险去!’我不放心地问:‘怎么就你一个人?’他微微一笑,说:‘有个伴当然好喽,可万一他摔伤了,我负不起责任啊!’任我怎么劝,他一点也不动摇,还是独自向大山走去。”

好一个胆大决心大、不畏难和险的探险家形象!不久,赖宁的探险活动引起了几个朋友的兴趣,于是他也就有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行”。他再也不是一个人了,而是有了一支小小的队伍。于是,赖宁建议成立一个“探险队”,大家一致赞同,并推选他为队长。

赖宁越来越着迷于探险。他在我的小传中写道:“有一部分时间被我用来和一个好朋友一道去攀登莽莽大山,好几次死里逃生,可我越发喜爱着探险。到五年级时,探险已成了我的唯一嗜好。”以赖宁那种不畏艰难危险的勇气和坚毅而言,我们真可以称他为“小探险家”。你若不信,只要看看下面两件事,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称呼他。

石棉县地势极为险要。四周是崇山峻岭,大渡河是波涛澎湃。外地人到这里来,从大渡河边走过时,头上悬岩,脚边惊涛,真感到耳鸣目眩,不敢迈步;如果再登上河边的峭壁,那更是头晕心悸,两腿发软。而赖宁和他的探险队员在这里却如履平地,怡然自得。

有一次,赖宁攀上悬岩时,突然脚下一滑,从岩边掉了下去。伙伴们失声大叫“赖宁”“赖——宁”,却寂然无人答应;他们吓呆了,都认为赖宁这回完了,因为下面就是汹涌咆哮的大渡河,谁掉下去也不会有别的结果。正当大家慌成一团时,赖宁竟奇迹般地从岩下爬上来了。伙伴们高兴得直想哭,但赖宁却若无其事地说:“没有什么。一棵树挡住了我,虚惊一场。”说罢,又带领大家继续向高处攀登。

也许,会有人说,赖宁这些小孩子去探险找矿,完全是为了好玩或出于好奇心。不,决不是这样。赖宁写的攀登一文,可以说是他们这种活动的理论总结。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说的:“我最喜欢的一条警语,便是鲁迅说的‘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我的体会是:路是不会自然有的,只有开辟才能有路;只有刻苦思考,才能攻克难题;只有奋力攀登,才能矗立山巅。”

品学兼优,严于律己

在小学期间,赖宁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老师和同学一致认为,赖宁是一个品学兼优,身心俱佳,要求全面发展的典型。

赖宁是个很诚实的孩子,有错认错,知错改错。他做了事,从不隐瞒、推诿或辩解,总是老老实实地向老师父母承认。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他在课桌的抽屉底板上刻了一龙头,老师批评时,他承认了错误;放学回到家里,他又立即向妈妈认错。妈妈也批评他:“你是班上的干部,应当爱公物嘛!老师批评得好。”赖宁真诚地说:“是我错了。我一定要想办法把桌子补好,今后再不这样了。”

刚上中学时,赖宁有一次在教室里打扫卫生,不小心打坏了一只日光灯管。他主动承担责任,并在第二天便将赔偿灯管的钱交给了老师。还有一件类似的改错行动,则是赖宁牺牲后由他妈妈根据其生前嘱咐完成的。那是赖宁牺牲的前几天,他为了检验自制玩具手枪的性能,进行“射击”试验,结果把他们宿舍楼房顶上的玻璃窗打破了几个小孔。赖宁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问他:“打坏了公家的玻璃怎么办?”赖宁说:“要赔。用我的零花钱买玻璃赔,请妈妈帮我办。”

可是,这件事还没有来得及办,赖宁便牺牲了。妈妈含着热泪,按照儿子生前的愿望,用他积攒的零花钱买了玻璃,请人把被他打破的玻璃换了下来,还把买玻璃的发票烧在他墓前,让他诚实的灵魂得到安慰。

赖宁非常尊敬老师。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老师都会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好,节假日常到任课老师家里去看望,帮着做事。他牺牲前一个月,听说小学时的老师郭玲君老师病了,就约了几个小学时的同学一起去郭老师家探望。他问寒问暖,忙这忙那,还与郭老师一起回忆他在小学时的学习和生活。

对老人,赖宁也很孝敬。平时,每当吃好菜的时候,他总是先给外婆、爸爸、妈妈的碗里夹送,要他们多吃;家里若有糕点、糖果,赖宁也总是让老人们先吃,如果哪个老人不在家,他就先留下一份,然后自己才吃。外婆逢人就夸自己的外孙“是个乖孩子”。

开展学雷锋活动,对赖宁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他更加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只想到自己,想不到别人”,活着就“没有多大意思”,因而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要求更高了。当时,他和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学雷锋小组,读雷锋的故事,学习雷锋日记,帮助班上有困难的同学,还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个小组的活动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它对赖宁的思想成长和精神健康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赖宁学习雷锋,公私分明,对不良行为坚决制止。在日常生活中,赖宁把自己的东西送一点给别人,那是常有的事。但若是公物,则另当别论了。他们的教室安装新门窗,附近有的人总是想乘机来偷。赖宁发现后,便坚持巡逻守卫,防止公物失窃。

赖宁还以雷锋为榜样,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他很少向家里要钱去吃零食、买玩具;爸爸妈妈给他的零花钱,他都积攒起来,或者买书,或者购买做试验需要的器材;除了逢年过节遵照大家的要求穿上新衣外,他平时总是喜欢穿旧衣服。老师和同学们有时打趣地问:“你为什么老爱穿旧衣服,像个农村的孩子?”赖宁认真地说:“穿旧衣服有什么不好?爬山方便。”

赖宁还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从他主动当劳动委员的事情,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小学六年级时,因为临近毕业,学习紧张,劳动委员不干了。班里的劳动没有人抓,环境卫生越来越糟。赖宁觉得光靠自己一个人干还不行,想组织全班的同学一起劳动。

劳动,使赖宁的思想和身体都得到了良好锻炼,同时也为他的写作积累了素材。他的种丝瓜、我的第一次劳动、家务事等文章,形象地记述了赖宁在家参加种瓜、锄草、浇水、倒垃圾等劳动过程中的喜悦心情。读了这些文章,一个边擦汗水,边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甜蜜地笑着的劳动少年形象,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们脑际……

赖宁对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这与他的父母祖辈出身于劳动人民当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有亲身感受和深刻认识。平时,赖宁生活节俭、衣着朴素,被人们称为“农民的孩子”,他也以此为光荣;放学后,赖宁常跑到附近农村去,帮助家住农村的同学放牛或一起干农活。劳动人民的默默苦干、任劳任怨、勤劳朴实、勇敢坚强,总使他想起“为人们做许多事情”的普普通通的牛。

孤立起来看,这一件件日常琐事简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如此合乎逻辑地集中在赖宁身上,却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优秀少先队员所必备的许多可贵品德,尤其是那种严于律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

“我的家乡——偏僻遥远的石棉县,虽然没有出产珍珠玛瑙,虽然不比繁华的城市,可是别人却羡慕这里,我们也为之感到自豪。”

“我家乡的大渡河日夜不停地为县城奔波,大山为县城的绿化尽了全部力量。我们能不为有这两个热爱家乡的勇士感到自豪吗?别人也能不为之羡慕吗?”

这两段文字,摘自赖宁的我们这里的山和水一文。人们读后,都会为这种热烈、浓郁而又真挚的乡情而深深感动。赖宁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真是爱得深切,他为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由衷地感到自豪。

他笔蘸深情地写道:“山上的一草一木绿得那么可爱,微风吹拂,花香飘来,令人心旷神怡。”多么秀丽的家乡山啊!

他又写道:家乡的大渡河则是“河面上旋涡重重,波浪打在岩石上,溅起一人多高的烟波,远远望去,就像千军万马掩杀过来,令人惊心动魄”。多么壮观的家乡水啊!

赖宁就在这山水之间生长。他从小立志要为改造家乡的山水,使家乡繁荣富裕而贡献力量。所以,一旦有人毁坏或践踏家乡的山水,他就怒从心起,痛加斥责。

赖宁看见大渡河被严重污染,原来碧波滚滚、水清见底的河水,现在却腥气扑鼻,人们甚至说宁愿吃一条蚂蟥也不吃河里的鱼。在河畔见闻一文中,他眼含热泪地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大渡河!”

“救救我们的大渡河!”这一声呼喊,饱含着多少激愤多少爱!若不是对家乡有着骨肉般真情,哪来如此令人心弦震颤的心声?

但是,赖宁对家乡的挚爱,决不是那种陈腐狭隘的乡土观念。不,赖宁是一个襟怀广阔的孩子。他的心胸里装的是整个祖国。他爱家乡,因为家乡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看,他立志当地质学家和探险家时,就说要把家乡土地上的“宝贝”找出来献给祖国。他探险找矿,就是从家乡的山山岭岭上起步:他利用课余时间,与几个朋友一道经常对周围无数山峰发起一次次“进攻”,到处采石找矿;他的探险计划,是从石棉县开始,慢慢地“大至四川省”,当然以后就是大至全中国。

有一次,赖宁与好友李鲲一起去登山。他们一鼓作气,翻过一道山坡又爬上另一道山坡,穿过森林,攀上悬岩,一直登上最高峰。这时,他们敞开衣襟,张开双手,俯望大地,遥看远天,不由豪情满怀。赖宁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这才叫作祖国山河壮丽多姿!”

在这种情景中,他往往是一会儿稚气可掬,欣喜若狂,一会儿又像大人一样沉思默想,感情显得热烈而深沉。因为,他将眼前的山河与祖国连成一体,在抒发对家乡山水的感情时,也想到了自己对祖国的义务。小小赖宁,竟然提前挑起了这么重的担子……

对祖国的爱,贯穿于他14个春秋的短短一生,贯穿于他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在他的胸膛里,时时沸腾着这种热诚而执着的爱!

他立志当潘冬子式的解放军战士,是为了保卫祖国;

他立志当李四光式的地质学家,是为了把地下的宝藏“找出来献给祖国”;

他立志当中国的探险家,是为了“为祖国争得荣誉”;

他决心锻炼好身体,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

他努力学习知识,是为了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他看到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就呼吁人们“保护森林,绿化大地,为子孙造福”;

他看到有人违反规定钓鱼,就严肃地希望各部门注意保证国家“各项法律和规定的有效实行”;

他听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就奋笔疾书,怒斥“官僚主义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他对父亲,是希望父亲为祖国的“水电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他对自己,是时时提醒自己牢牢记住:“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我要为祖国繁荣而努力”;

……

祖国,时刻在赖宁心中。赖宁,时刻想到祖国。因而,他对祖国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校园里有一棵小树,是赖宁亲手栽上的。他经常为这棵小树除草、培土、浇水,还特意做了一块木板,写上“保护小树”四个字,插在小树旁。

少年百科知识报,是赖宁生前最喜爱的读物之一。在1990年3月3日这一期上,发表了一位小朋友纪念赖宁的诗。诗中赞颂赖宁道:“你吸收了大地的营养,你用绿色回报大地……”

是的,祖国养育了赖宁,赖宁用满腔热血回报了祖国。这也正是赖宁的心愿。你看:赖宁的座右铭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了时时警醒自己,不断加强这一信念,赖宁在一个星期天,顶着火辣辣的阳光,用放大镜把阳光聚集成光点烧木,把这七个字烧灼在一块木板上。此后,这块长30厘米、宽6厘米的小木板,一直放在赖宁身边。直到他牺牲时,这块小木板仍然放在他的枕头旁边。

赖宁的行动原则是:“当发生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损失时,……必须参加抢救。”在小学时,赖宁组织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学雷锋小组”。这个小组活跃在学校内外,开展了不少活动,不声不响地做了许多好事。“学雷锋小组”制订了一些行动规则,其中有一条重要规定,就是在紧急关头,小组成员要全力以赴地参加抢救国家财产。

赖宁雕像

赖宁的誓言是:“时刻准备为保卫国家财产而献身!”石棉山区是四川省的一类火灾区。赖宁读六年级时,有一天,山林发生了火灾。他发现后,立即同大人们一起投入扑火战斗。经过一番紧张的扑救,山火终于被打熄了。赖宁虽然衣服被烧破,手脸受伤,满身烟灰,但心胸中充满了自豪感。

第二天早晨上学时,刚走进教室就被班主任郭老师叫住,问:“赖宁,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又去探险了吗?”赖宁不好意思地笑着,摇摇头说:“玩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

三天后,全校集合时,校长宣读了镇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部送来的表扬信,表扬赖宁、王海、罗东等同学英勇扑灭山火的事迹。郭老师这才明白真相,找到赖宁问:“你脸上的伤到底是怎么回事?”赖宁见“秘密”已经暴露,只好“坦白”说:“救火划破的。”

不是偶然成为英雄的

1988年3月13日,八级大风刮得天昏地暗。下午3点左右,由于石棉县附近一家工厂的信号线在大风中摇荡,碰到高压线上,导致电线短路喷火。火星掉到干枯的草地上,烧着了干草。顿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迅速向四周蔓延。不久,海子山上下浓烟滚滚,烈焰熊熊,如同一片火海。国家的森林资源,以及附近的电视卫星转播站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这天是星期日。赖宁的爸爸在办公室绘制水电站的设计图纸,妈妈因发烧头痛,昏睡在床。赖宁在家照顾妈妈。他做完作业后下楼解手,刚走到楼房外面,便发现海子山方向火焰冲天。他大吃一惊,高叫:“不好,森林起火了!”

当时,并没有任何人来通知他,也没有任何人来动员他,因为他还只是一个小小少年。但是,火就是命令!对于赖宁来说,扑火救林是他的神圣职责。所以,他想也没有想一下,连告诉妈妈一声也来不及,便毫不犹豫地冲向火场。

这是石棉地区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山火。在大风中,火舌高达二三十米,火浪以每秒十几米的速度向前泛滥,一片片森林草地被大火吞没。一千多人的救火大军在堵截、扑打。其中,有个哪里危险往哪里冲的小个子,那就是我们的小赖宁。他满头满脸满身乌黑一片,同王海等伙伴一起,无所畏惧地不断冲到烈焰之中奋力扑打。

这儿的山火终于被扑灭了。赖宁还不放心,到处察看,发现烧焦的松林里,还有树干在冒烟,草堆里还有余火,便拿起一根松树枝用力扑打。这时,王海、周伟也跑到了他身边,一起扑打。赖宁边打边愤恨地说:“这么大的火,烧了这么大的一片林子。是谁引起的,该判刑!”

打完这里的余火,赖宁与王海等怀着紧张战斗后的轻松心情,谈论当晚的电视节目。赖宁惋惜地说:“可惜,现在晚了,再向虎山行看不成了。”

王海他们都笑了。但笑声未了,只听赖宁又豪情满怀地大声说:“我们要再向火山行了!”

当时,在现场指挥救火的凌副县长看到天色已晚,命令用汽车将学生、妇女和老人全部送下山去。赖宁、王海、周伟等也被拉上了汽车。当汽车在下山途中加水时,突然又有一片大火卷上山来。赖宁发现后,身子一纵便从汽车上跳了下来,向火冲去。王海、周伟和其他人也纷纷跳下汽车投入扑火。

这儿,堆放有不少早已砍下晒干了的树木,容易着火,因而火势猛烈。赖宁他们围上齐扑猛打,到火被扑灭时,天已全黑了。经过将近四小时的拼搏,赖宁和伙伴们饥渴交加,疲惫不堪。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啊!

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上山去找水喝。当时,还有些地方的火尚未完全熄灭,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围歼”。赖宁、王海、周伟三人互隔20米,向山上爬去。突然,风向猛地一变,火又烧烈了,而且凶恶地向他们迎面扑来,烧到了他们身上。王海、周伟想熄掉身上的火,就地一滚,殊不知一下子滚下了山坡,在混乱中,在浓烟里,赖宁与伙伴们失散了,大火还在熊熊燃烧。可我们的小赖宁在哪里呢?王海、周伟和防火队员们当天夜里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

第二天早晨,大火终于被扑灭。人们也终于在昨夜火势最猛的海子山南坡过火林带,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人们一下子静默了,老半天没有一个哭出声来,只是哀伤地望着他:他右臂紧紧地抱着一棵小树,像是要用尽全力保护它;额头顶在土坡上,左手撑地,右腿弯曲,呈向上攀登的姿式。赖宁啊,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攀登吗?是的,他为了保卫国家的财产,面对危险,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还要奋力攀登,并真正登上了生命价值的最高峰,实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人生追求!

“他是偶然牺牲的,但却不是偶然成为英雄的”这句话,是赖宁的校长说的。同样,赖宁的邻居,常与赖宁对弈的邹伯伯也说:“这娃娃身上确实有些英雄气质,他能成为一位少年英雄不是偶然的。”

赖宁之所以能在烈火中“凤凰涅槃”,重生为一个少年英雄,首先取决于他的主观努力和自我教育。他的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他的发奋求知,勇于探索;他的严于律己,从小做起,都使他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在短短的人生途程中放射出异常灿烂的光华!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