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张秉贵
张秉贵(1918—1987),男,汉族,北京丰台区人,中共党员,1955年参加工作,生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78年又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之后,又当选为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1987年9月18日,因病离世,时年69岁。
生平
1918年的一天,张秉贵出生在北京丰台一户农家四合院里。虽然,贫穷的生活使这个农家已经没有了多少欢笑,但小张秉贵的出生多多少少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
转眼间,张秉贵已经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进了一家私塾念书,在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弟子规”等之后,转到了平民学校,又学了国语、算术。很快,捉襟见肘的生活使这段美好的上学时光结束了。为了生活,8岁多的小张秉贵和本村的穷人去打执事,就是给婚丧嫁娶的人家当仪仗队。每天早上,东方刚刚露出光亮,妈妈就喊醒了小张秉贵让他早起,小小的他就穿着成人的号衣,扛着金瓜跟着大人们一溜小跑,但仍然追不上。一位好心的大叔替他拿了执事,让他空跑紧跟,直到整队时才还给他。等人们坐下休息“打尖”时,小张秉贵往怀里一摸,早晨妈妈给自己带的贴饼子不见了,大概是在路上摆弄号衣的时候丢掉的。他一声不言语,勒勒裤带,默默地蹲在一边。别人见他没吃东西想分点给他,他说:“我早上吃过饭了。”他挨着饿打起执事硬挺下来。把执事送回杠房,赶紧往家跑。一进村口便看见妈妈在门前等他。“天都过晌了,你只吃了一个饼子,饿了吧?”张秉贵嗫嚅地说:“饼子丢了。”说着把刚挣下的一吊钱(十枚铜元)如数交给妈妈。妈妈见了满脸汗水的孩子,一面心疼地掉泪,一面急忙抱柴火给儿子做饭。
11岁时,张秉贵去了纺织厂做了一名童工。不幸的事情又一次光临了。纺织厂车间遭遇火灾,张秉贵虽然奋力抢救,但由于火势很大,最后连自己的行李都没有抢出来。干了一年多,不但没挣到多少钱,而且身上还留下了挨打的血印和疤痕。
17岁时,张秉贵几经周折,经人介绍来到了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铺当学徒。张秉贵还清清楚楚记得,当他把去德昌厚杂货铺当学徒的事情告诉妈妈时,全家都十分高兴。那晚吃过晚饭后,张秉贵高高兴兴地收拾行李。妈妈在一旁看着,回忆着往事。前几次出门,都是她替儿子拆洗缝补,收拾行李的,虽然尽量拿出家里最好的衣服被褥,也没有一件像点样的。这次,她没有动手,儿子的全身打扮和全副铺盖都是用他自己织布挣的工钱置办的。不容易啊!
妈妈最清楚,张秉贵从小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总是穿哥哥们剩下来的。上私塾的时候,是借了件大褂穿着去见先生的。到地毯厂学徒,穿的是旧衣服,干了一年多,失业回来,衣服穿烂了,身上却留下了挨打的血印和疤痕。后来儿子学会了织布,仍然穿着破衣短衫。那时手艺人只能挣到微薄的工钱,他便想学买卖改变现状。听哥哥说,市面上最讲究衣帽取人,进商店学徒也必须穿长衫,于是省吃俭用,积攒了一年多,才置办齐备。
德昌厚铺规很严,伙计徒弟平日不准回家,一律住在店里。但店里并没有宿舍,除了掌柜于子寿之外,20来个人晚上都在柜堂里临时搭床睡觉,连柜台上也得睡人。张秉贵进了店后,白天忙完一天,晚上跟着师兄们忙活搭床准备睡觉。张秉贵刚来,自然没有床板,只好和另一位师兄一样睡在栏柜上。柜台宽不过二尺,平躺还可以,翻身就得格外小心。经过紧张又劳累的一天工作,张秉贵躺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从山下使劲往上爬,刚到山头,又突然掉进深谷。此刻,他重新躺下,却睡意全消。回想起在地毯厂学徒时是睡在毛线包上,在织布厂学徒时是睡在小阁楼上,如今好容易从手艺地到了买卖地,没想到仍然没有床睡觉。他不愿意相信命运,努力排除着幻想破灭的隐忧。不知什么时候入睡的,感觉刚睡了一小会他就被师兄推醒了,一看五点多了,他连忙起身,麻利地卷起铺盖,便跟着干起活来。伙计们陆续起床后便洒扫店堂。有人擦拭货柜货架、陈列商品,有人到门外支帐子、摆货摊,各干各的活,井井有条。张秉贵主动打个下手,又机灵,又听话,很得师兄们的喜欢。不几天,他就被派了差事:接替师兄姚德才伺候掌柜。于子寿掌柜很难伺候。他伺候人出身,开小绒线铺起家,雇佣学徒由少到多;后来请王雨田当了事掌柜管理日常业务,他便住在这个小天地里颐指气使,作威作福。当时能够进柜房伺候他的,还是被选出来的聪明能干的徒弟。早晨,于子寿比别人起床晚。张秉贵在店堂里外忙活,还得随时听着柜房的动静。于子寿一起床,就得赶快进去问一声:“掌柜您起来啦!”接着是倒夜壶,叠被褥,打漱口水,洗脸水,扫地,擦拭桌椅,收拾房间,然后给掌柜的沏好茶,问问还有没有别的事,才能再到店堂里去干活,还得留心听候掌柜召唤。白天,于子寿不在店时,张秉贵就站在店门口。看到顾客走近就把玻璃门拉开。掌柜的出进,也得同样拉门问好。于子寿出门骑自行车,擦车便成了张秉贵的差事,每根辐条都得保持新的一样。于子寿喜欢养鸟,张秉贵就得按时喂食喂水、打扫鸟粪。为了生活,小张秉贵咬牙坚持着。
张秉贵是个有心计的人,侍候掌柜之余,只要有一点机会,他总是向店铺的师傅们学习商品知识和售货技术。师傅们教他认货,辨认胶鞋的尺码,记住十几种香烟的牌号。张秉贵发现商品的商标背面或包装的不显眼处写有一两个字,打听是什么意思,师兄告诉他这是标价的暗码。以前一般商店都用“由中人工大天主井羊非”以各个字出头的数目代表从一到十的数字,德昌厚还有自己专用的暗码,从一到十是“协祥从地起,德福自天来”,即使是同行也就很难识别了。为了能熟记,张秉贵只能在晚上记这些新东西。但睡眠时间太少了,清晨5点多起床,手脚不停地忙到深夜12点以后,甚至1点多才能上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端着饭碗睡着了,有时蹲在厕所里栽倒了。尽管如此,在店堂里还必须强打精神不得流露出倦意。实在支持不住,就到后柜去用凉水洗把脸或冲冲头,再不就暗自拧一下大腿。平时不论谁干着活打盹了,师兄弟们都会互相提醒一下,以免被掌柜发现而失去饭碗。
虽然大家已经很小心地尽职尽力,但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再者,如果掌柜故意找事,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不断有人被掌柜解雇。被解雇在那时对于学徒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事情。那不仅意味着是失去工作,而且往往被人认为没出息,再找事都很费劲。师兄弟被解雇,使张秉贵更加小心忍气吞声地工作。虽然他对师兄弟深表同情,也对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本质有了初步认识,但也无可奈何。
小心翼翼的张秉贵第二年就被派到柜台去卖油。对此,张秉贵自己也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个学徒在这么短时间就能接待顾客了,是少有的事。张秉贵在家时也打过油,穷人心心相通。现在油提在手,他非常认真地做到秤平提满、准斤足两,果然赢得了顾客的好评,熟识的人还在掌柜面前夸奖几句。掌柜觉得他忠厚老实,人缘不错,也很欣赏。掌柜自有生财之道。张秉贵零卖煤油公平交易,可以为他赢得良好声誉,而昧心赚钱的生意则是在幕后进行的。当时,德昌厚经营煤油、汽油,进货大多是53加仑一桶的“白桶”杂牌油,然后用亚细亚、美孚或德士古的小桶分装。这一改装,不仅次油可以卖好油的价钱,而且可以分次卖,分量会多出一些,这样会多赚一些。
张秉贵穿起长衫站柜台卖油,只是在每天傍晚打油人多的一段时间,其余时间他还得穿着短褂在库房里当苦力。在那里,他学会了分装和焊口的技术,从早到晚和油打交道,衣服上、鞋袜上满是油污。每小桶油30斤重,只有一个小环可提,德昌厚每天倒腾一二百桶油,出库入库,码上卸下,很少间歇时间,日久天长右手中指吃累过重,竟至变成畸形。张秉贵咬牙坚持着。但新的噩运降临了。德昌厚存油的库房发生了一次失盗,掌柜决定派张秉贵搬进库房睡觉看门。库房很小,张秉贵只能在油桶上垫点纸板当作床铺。他躺在“床”上有苦难言:不干吧,好容易熬到上了柜台,一旦解雇就会前功尽弃;干吧,这比睡柜台更其不幸。以前,一天闻够了呛人的汽油味,晚上还可以换换空气,现在连这点“享受”也得不到了。他苦恼、彷徨、进退两难,但终于抗不住过度的疲劳,就在浓烈的汽油味中睡着了。这样一住就是一年多。油库禁绝烟火,冬天奇冷难耐。张秉贵衣单衾薄,常在小腿抽筋中冻醒,直至留下了寒腿的痼疾。就这样,张秉贵还在咬牙坚持着。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紧接着,北平沦陷了。这阶段,德昌厚生意清淡了,张秉贵被派到厨房干活。岁月匆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压抑了很久的人们奔走相告,古城又一次迎来了春天。谁知道,在这之后,北平又经历了4年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城真正的春天终于来临。张秉贵十分开心,这一年,张秉贵已经30岁了,30岁是个成熟的年龄,但张秉贵却觉得自己还很幼稚。
为了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张秉贵主动参加了成人夜校,他开始在柜外天地里驰骋,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张秉贵参加了社会的专题讨论。来自不同行业的20多位店员,都是夜校的同学,就关于社会发展史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启蒙教育,各抒己见,发言很热烈,讨论也比较深入。解放一年多了,工会法公布也半年多了,但是工会会员的发展很不平衡,至今还有许多店员没加入工会。为了担当起改造资本家的重任,1950年下半年,张秉贵被选为东城区百货业工会第三组联会的组织委员,积极投入了发展会员的工作。随着会员的迅速增加,工作顺利开展。当时,政府正在提倡新商业道德,实行明码实价,要求做到“货真价实态度好,秤平斗满尺码足”。同年10月,张秉贵参加了市总工会店员工会召开的积极分子会。会后,张秉贵便更加积极地关心国家大事,注意社会动向,他的柜外天地更广阔了。
1955年秋天,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25岁以下营业员。尽管按照这个规定,当时已经36岁的张秉贵是没有资格当选这里的营业员。但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张秉贵内心欢喜到了极点,回到德昌厚,他站在柜台里掩不住满脸喜气。师兄弟们猜出可能有什么好消息,但也没有询问,直到营业结束,他才对大家宣布了这个喜讯。晚上,张秉贵向于掌柜、王掌柜辞去工作,请会计结清账目。张秉贵办完手续,便和大家畅谈起来。有人表示祝贺,有人表示羡慕,也有人感到惊讶。原来,工会推荐张秉贵去百货大楼应试,店内同事们并不知道。此刻,他才详细地讲述了全部过程,并且强调了参加夜校学习的受益,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政治和文化。当时正是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高潮的前夕,已经有了同仁堂、稻香村等名店公私合营的试点榜样和经验。因此,张秉贵勉励师兄弟们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协助相关部门完成改造和学习的任务。下午,张秉贵从德昌厚把行李搬到百货大楼安排好的宿舍里。从此,他有了固定的铺位,再不用每天搭铺了。
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头一天上班。他穿起洁白的工作服,站在糕点组柜台里,充满了新鲜感和幸福感。他不时用手抚摸一下胸前闪着银光的圆形证章,或者低头看上一眼:“京百——2765”。他感到自豪,这是北京市百货公司统一的号码。从现在起,自己就是这个集体的一名成员,不,不只是这个集体,自己是国营商业的工作人员了。
实际上,张秉贵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自从1955年11月,在宽敞明亮的柜台前体面地为顾客服务,张秉贵就感到无比光荣,他由此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张秉贵的年龄是组里最大的,经验也是最丰富的。他带给大家的第一个印象是谦恭和蔼,使人很愿意和他接近,对人热情相待,通过柜台传递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和温暖。
当时,在北京整个商业系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习杜凤珍热情为消费者服务的精神和“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职业态度。杜凤珍是1953年9月到百货公司东长安街门市部当售货员的,现在已调来百货大楼,就在二楼针织品部柜台上。张秉贵非常认真地听了杜凤珍的经验介绍,并且利用班前班后的余暇时间反复观察杜凤珍售货,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听了杜凤珍同志的经验,我有三点体会。第一点是要明确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以前我在私营商店工作。一向认为众口难调,一人难称百人意。但杜凤珍能做到‘使每个顾客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什么原因呢?私商把顾客当财神爷,因张秉贵在为顾客服务为他开商店是为了赚钱,即使低声下气顾客也不可能都满意。我们社会主义商店是为人民服务,为同志服务,不存在低三下四的问题。如果有一位顾客不满意,能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吗?第二点体会是‘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并不是被动的。这个口号的实质同样是让每个顾客都满意。百,不过是多的意思。它表达了售货员的气魄和高标准,没有很高的能力是做不到的。我站了20年柜台,也没有碰到过百问的顾客,更没有做过拿百次的生意,无论买卖双方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杜凤珍体会顾客心理,分析顾客爱好,根据特点介绍商品,正是为了大大缩短顾客的购买时间。这对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本领。如果答复的语言不恰当或者拿出的商品不对路,我们不厌不烦,顾客也会厌烦的。第三点体会是成长道路。杜凤珍参加工作才两年就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和境界,我的工龄几乎是她的10倍,成就却不如她。主要因为她是在革命熔炉里成长的,她得到的有利条件我们大家都具备。我要珍惜这难得的条件,把以前在私营商店里浪费的时间夺回来!我有决心学好杜凤珍的经验,有信心达到杜凤珍的水平——让每个顾客都满意。”
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习的影响。一位顾客要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嫌买得少没有理睬,而去接待购货多的顾客。那位顾客向公司提了意见,同事们批评他。他说:“我多售货,是想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有什么不对?”党支书认真而耐心地回答:“我们社会主义商业,不仅要赚钱,更主要的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通过我们售货员的双手,把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送到顾客手中。”张秉贵的心里顿时亮堂了,从此,他改进了工作方法,千方百计为顾客着想。他最后总结说:“我们售货员要胸中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张秉贵是从黑暗的旧中国里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工、学徒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典型。他由一个被压迫者,变为社会的主人翁,思想上、感情上的变化成为他做好工作的动力。他在德昌厚伺候掌柜的时候,一次在给掌柜捶腿时,以为掌柜睡着了;劳累一天的他想停下来歇一会儿,却被掌柜一脚踢在胸口上。还有一次,他为一个国民党士兵取冰棍时,等的时间长了点,那个国民党士兵一拳打在他心口上。而在新社会,他接待过一名有病的顾客,帮她选择了几种适合的点心。过了几天,这位顾客还专门带着礼品到柜台来看望他。新旧社会强烈的对比,更坚定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一次,有两个女顾客说他“服务态度还行,就是动作太慢”。张秉贵便从包点心下手,努力提高速度。以前在私营商店工作时练包包很讲究式样,并不注意速度。因为顾客不多,差一两分钟无人在意,有时为了避免晾柜台,还特意稳住顾客多待一会儿。现在当然不适应了。这样他除了在柜台上边干边练之外,一下班,宿舍便成了练功的地方。他买了一斤硬点心和一把点心夹子,利用废包装纸练起包包来。码好摆开,摆开再码好,包了拆,拆了又包,自己看着表记着时间。练了两天,包装纸换了好多张,硬点心也弄碎了。他又改了办法,找来些像点心大小的木块瓦片代用,继续苦练,越练越起劲,常常干到深宵。
开始,住在宿舍里的同志们并不理会,后来见他练个没完,便有些议论了。有的老职工讥笑他,说他想当杂技演员;年轻人则说他包的已经够快了,再练没有必要。他都不去理会,同铺住的人也有点厌烦了。有人在入睡前问他:“老张,你还再练一会儿吗?”他听得出人家在催促,心想木块瓦片的声音会影响人家睡觉的,便悄悄收拾起来,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磨盘上就着街灯的亮光继续练起来。他不但练包点心包,而且练装点心盒,练捆扎技术。尽管夜凉如水,却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每天接待的人次增加了将近一倍。讥笑他的人佩服了,认为没有必要的人也跟着练起基本功来了。以前一笔业务至少得三分钟,现在不到一分半钟就可以完美地做好。一次,快下班时,顾客不多了。本商品部的一位同志来到柜台前说要买三斤点心装个点心盒,等着急用。张秉贵立即动手,快拿、快称、快装盒、快捆扎,同时把账算好。不料那位同志既不接点心,更不付钱,却哈哈大笑指着腕上的手表说:“行!这算一次‘柜考’吧!以前我观察过你,这样一笔业务至少得三分钟,现在不到一分半钟了。”说完嘻嘻哈哈走开了。
组里的同志们替张秉贵抱不平说:“真是岂有此理,哪能这么开玩笑?”张秉贵却微笑着解开点心盒,轻轻地把点心放回原处,平静地说:“他关心着我的工作,应该感谢他。”
为了苦练售货基本功和全身心投入柜台工作,他和妻子相约:常年住在单身宿舍,每星期休息时才探家一次,而且在休息日的下午赶回商店。直到退休,这个规矩近30年始终未变。他还嘱咐妻子,没有急事不要向柜台打电话。他的妻子崔秀萍忠于丈夫的嘱咐,身挑工作和家务两副担子,几十年从未因私事打电话到柜台。有一年旧历腊月廿八,她临产了,门口正好修路,不通汽车,她艰难地走到医院生下孩子,也不敢惊动忙于春节供应的丈夫。直到年三十夜,张秉贵送走最后一批顾客,深夜回家吃团圆饺子,才发现炕上多了一个胖小子。他夸赞妻子说:“我的贡献中有她的一半。”
1956年年初,张秉贵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觉得:先进应该是指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自从来到百货大楼,他就给自己订下这个奋斗目标。现在评上先进工作者,更激发了他争取入党的愿望。张秉贵下定决心,主动向党员学习,同党员接近,凡有吃苦的事便抢着去干。不料,流言非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他靠近组织是拍马,是有意讨好领导;有人说他多干工作是献殷勤,目的是想当组长;还有人说他刚评上先进工作者就申请入党,简直太不自量。面对这些非议,张秉贵感到十分困惑。为此,他找到党小组谈心,也作为向党汇报思想,他把听到的议论和自己的想法如实地、无保留地谈了出来。党组织即使给了张秉贵以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在那之后,张秉贵听取意见就不要求人家每句话恰到好处,而是要善于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1957年4月3日,张秉贵的入党申请经支部大会通过了。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誓言:永远向前,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张秉贵当上先进工作者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年轻顾客,风风火火地来到糕点柜台前,对一位中年售货员说:“我赶着去上班,就买两块桃酥,请你先给拿一下,粮票和钱都准备好了,正合适。”那位售货员正接待着顾客,没有理睬。买桃酥的年轻人连说两遍不见回答有点急了,大声嚷嚷:“我赶着去上班,你听见没有!”售货员仍不理睬。当时,张秉贵手中也正在捆扎一盒点心,但他见此情景,便主动招呼:请这边来,我给您拿。那位顾客连声道谢,买到桃酥,匆匆上班去了。没有理睬顾客的售货员瞪了张秉贵一眼,事情也就算过去了。不料晚上关门之前买桃酥的顾客再次来到柜台前,写下了表扬“2765”同时批评那位同志的意见。组长在班后会上宣读了这条意见,提请大家注意。
第二天,张秉贵一进柜台,那位没有理睬顾客的同志怒气冲冲,冲着张秉贵就嚷:“我对你有意见!”张秉贵立刻想到昨天那两块桃酥的事,但他还是虚心地问:“什么意见?”“你别装糊涂!你讨好顾客捞表扬倒叫我受了批评,光彩吗?”张秉贵正要解释,又有人甩出风凉话,“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算什么先进工作者?”“别那么说,人家是先进,不踩着别人能显出自己高吗?”看来解释并不容易,何况在柜台里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他只好说:“我欢迎大家批评,不过你们说的不是那么回事。等小组会上我再仔细谈吧!”
张秉贵感到委屈。他本来是为了避免顾客跟那位售货员吵起来才接过这两块桃酥的生意的,不料竟受到这么大的误会,而且很难辩解。果然,“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说法不胫而走,有人对张秉贵产生了新的看法,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回到宿舍,有人前来规劝:“你以后别那么热情了,顾客得寸进尺,不能惯坏他们。”还有人进行威胁:“你刚刚入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当心不能转正!”
张秉贵在认真思考:如果在以前,我宁可宣布不当先进工作者,也不会受这份气。可是现在不能!个人名声事小,群众怎么看党员就是大事了。先进,决不能脱离群众;但有责任帮助群众提高认识,辨明是非,不但要经得起误会,而且要善于转化。他主动找那位没有理睬顾客的同志交换意见,对方说:“你受表扬我挨批,有什么好谈的!”拂袖而去。他碰了钉子,没有灰心,两次三番,主动接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人终于坐在一起倾心交谈了。对方说:“请原谅,是我误会你了。”张秉贵说:“我不是为了消除对我的误会才找你。咱们组正在争取成为先进集体,团结才有力量。让咱们两人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给大家带个好头吧!”
1958年2月,北京市天桥百货商场提出了改进商业工作的倡议,以优良的服务态度受到广泛的赞誉。在“学天桥、赶天桥”的热潮中,天桥商场的五大服务标兵便成为一时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张秉贵是市劳动模范,具有丰富的柜台经验,但他没有丝毫自满,而是主动地、虚心地去天桥商场学习,精心研究五大标兵的不同特色和优点。他每周轮休回家路经天桥,总要用半天甚至更多些时间在天桥商场观摩。他由整体观察到具体地剖析每个售货动作,从仪容表情、柜台语言到售货技巧,处处精心琢磨。
百货大楼树立了47名标兵,当中有张秉贵和他的第一个徒弟席满林。学标兵与当标兵自然不一样,张秉贵对标兵的含义又有了新的理解。
他问席满林:“你知道什么是标兵吗?”“标兵就是榜样。”“为什么树标兵呢?”徒弟一时没有回答上来。他又问:“标兵该怎么当呢?”“好好干呗!”“如果不被树为标兵不也得好好干吗?”徒弟又答不上来了。
张秉贵沉思片刻,才说:“依我看,领导树标兵是为了推动全面工作的。你和我都当标兵,肩上的担子加重了。你知道吗?”他向徒弟讲了自己学天桥的经验,他说:“天桥的五大标兵固然各有不同的特长和优点,但他们不是孤立的,他们共同的作用是带动全场售货员。上级号召学天桥,天桥商场就是全国商业、服务行业的标兵。咱们百货大楼是首都最大的百货商店,在这里当个名副其实的标兵,更应该时刻想到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对推动全市以至全国的文明经商起什么作用啊!”张秉贵这样带徒弟,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张秉贵荣誉勋章
1958年的10月,张秉贵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心情振奋,神采飞扬。他作为北京市的劳动模范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这次国庆观礼,张秉贵接触了工交财贸各路英雄,有闻名多年初次见面的老模范,也有年龄还不及他一半的青年俊杰。他虚心请教,边学习边思考。这些英雄各有突出的感人事迹,而这些事迹又都是伟大时代中伟大业绩的组成部分。这次国庆观礼给了张秉贵很深的启示,使他更加觉得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群英会的精神在百货大楼广泛传播,张秉贵所在的糕点组出现了人人争当先进的可喜局面。别的柜台组来此观摩的人,已经不只是看张秉贵一人操作了。他们有的赞叹他的手艺精湛,更多的人在学习他善于找差距的精神,把关心群众生活的指导思想具体地落实到各自的工作中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秉贵在用实际行动贯彻群英会精神。
一次,一位老年顾客来到柜台前,指定要买货架顶上陈列着的点心。张秉贵告诉他那是模型,不能出售。老者不信,坚持说以前买过。张秉贵便踩上凳子从货架顶上取下一盘放在柜台上请顾客看,同时耐心解释:“以前的确用实物陈列过,现在改进了,因为直接入口的食品应该避免灰尘污染。为了顾客的健康,我们用模型代替实物了。”老者戴上花镜,仔细地端详着模型连连点头说:“佩服,佩服。模型制作的太好了,不光是可以乱真,简直比真的还吸引人。这是哪儿买来的?”张秉贵回答说:“不怕您笑话,我们自己制作的。”老者摘下眼镜,打量着张秉贵说:“好样的!你替顾客想得太周到了。”兄弟组在柜外观摩的同志也围了过来,啧啧称赞。有的同志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些日子一下班他就往地下室跑,原来是干这个!”
的确,这是张秉贵的又一贡献。他在努力寻找本组工作上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习惯做法。他从糕点厂借来模子,从美工室借来颜料和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在地下室用泥巴制作了几十盘糕点模型,惟妙惟肖,以致许多人没有看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陈列过的商品降价处理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商业对群众的关心和负责。
为了促进所有的部门共同进步,张秉贵被调入了糖果组。隔行如隔山,张秉贵心里底数并不大。他恳切地说:“领导上给我个新的学习机会,请同志们多多帮助。”组长说:“你是老售货员,两组业务大同小异,没问题!”话虽然这样说,但张秉贵还是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而且首先抓住糖果组交易频繁这个特点在争分秒上下功夫。
糖果组是个长方形货岛,周围有14个玻璃柜台,南北两面共有8个3层的大型分格货架,112块明亮的玻璃挡板里面,各种包装精美的糖果五光十色,争艳斗丽。硬糖、软糖、奶糖、酥糖、巧克力糖……足有上百个品种。北京的、上海的、广州的等地方名产,各具特色。张秉贵很快就熟悉了。
张秉贵在给顾客称糖果
糖果组的顾客比糕点组多,常常围满柜台,甚至自动排起了长队。如何节省时间成为主要矛盾。顾客要求急,张秉贵也力求快,但是有的顾客往往是轮到购买时还没有拿定主意,售货员只好拿着秤盘等候,耽误了不少时间。根据这些情况,张秉贵总结出“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法。就是在接待第一位顾客将近结束的时候,便问第二位顾客买什么,双方先有个思想准备,同时向第三位顾客打招呼,也请他做好准备。这样做,售货员固然辛苦些,但取得了顾客的配合,售货效率自然提高了许多。他的工作法引起了小组内外的重视,带动了许多同志。“我们只有珍惜顾客时间的义务,绝没有浪费顾客时间的权利!”成为糖果组内外传诵的名言。
早晨,第一批顾客进店。4个年轻人一块儿拥到柜台前。这个说:“我先来的,先给我拿。”那个也说:“我头一个到的。”张秉贵连忙笑着劝说:“同志们都很忙,都想早点买完。我们售货员尽心尽力为顾客节省一分一秒,是不是?哪位的事儿更急点就先买吧!”这一说,年轻人反而互相谦让起来,“我不急,您先给他们拿吧!”“不,不,我也不急”张秉贵快速操作,一一送走,看看表共用了4分多钟。能不能再快点呢?他想。
“那位同志,您有什么急事吗?”张秉贵注意到排在后面的一位顾客连连看表,便越过几位顾客向他打招呼。原来那位顾客要赶火车,剩下半小时了。于是,张秉贵便主动对排队的顾客说:“既是这样,排在前边的同志就让一让好吧?我一定加快给他拿,回头也这样给您拿。”赶火车的顾客连声道谢。张秉贵说:“您别谢我。要谢,您就谢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啊!”这位顾客买了好几种糖满意地走了。张秉贵看看表,足用了2分钟。能不能再快点呢?他想。
为了再快些,张秉贸把每次售货归纳为问、拿、称、包、算、收6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上动脑筋、挖潜力。此外,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使说话亲切动人、言简意明,他又自学了语言学。
称糖需用的时间,伸缩性很大。有时一抓差不多,几秒就成。有时抓少了,添秤;抓多了,减秤;减多了还得再添,添多了重又再减;反复几次,有时能超过一分钟。于是,他下决心练“一抓准”的本领。为此,他每天早来晚走,反复苦练,抓了秤,秤了抓。各种糖果的块型不同,重量不同,全凭眼力和手感,要做到一抓就接近准确,很不容易。但为了节省顾客的时间,他终于练出了过硬功夫。有时一抓正准,有时添减一两块糖就成了。所以被誉为“眼是天平手是秤”。他那一抓正准的技艺被评为“一抓准”,往往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学习中的张秉贵
糖果的品目繁多,价格各异。售货时如果没有记准价格,在售卖时还要回头看一次货架上的价签,这至少耽误3秒。张秉贵算了一笔账,每位顾客买3种糖,就耽误9秒。按一天接待400位顾客计算,倘能做到不回头看价,就可以节约一小时。为此,他下功夫记牢各种糖果的价格,售货时不再回头,每天可以多接待几十位顾客。张秉贵为顾客争分秒的精神,常常使顾客感动而主动配合。还有,为了加快结算速度,张秉贵苦练了“一口清”,所谓“一口清”是指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晚上,张秉贵一回到宿舍,就钻进了数字的王国。那是一张抄满几百行数字的表格,列出各种糖果每斤每两的钱数。原来,他在苦练心算的本领。一会儿是“先加整后加零最后出总数”,一会儿是“先加后减速算法”,一遍遍心算,一遍遍用算盘检验,误差越来越少,终于甩掉了算盘。即使顾客分斤掰两地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数。在递出商品的同时,报出应收多少钱。
每每糖果新品种上市,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场都要推出免费品尝的促销方式。为了更好地向顾客介绍,张秉贵前后品尝过230多个品种,实践经验积累得越来越多了。为了弄清糖果的制作过程,张秉贵还到食品厂参观,从配料、熬糖、冷却、切块成型直到包装出厂全部了如指掌。从此,他介绍商品和回答顾客询问更准确了,时间也大大缩短了,顾客也更满意了。
节日,比平日忙得多。顾客排起长队,张秉贵越忙越精神,满头大汗也不理会。
“啪!”一位顾客伸手把秤盘按住了。张秉贵不由一愣:怎么得罪顾客啦?只见顾客满面笑容:“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排在后边的顾客也说:“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他说声谢谢,擦了把汗,端起茶杯匆忙地喝水。又有人说:“请您喝足了,我们多等会儿没关系。”在这样的热情关怀下,他更感到柜台上的一分一秒无比珍贵了。
柜台内,张秉贵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事例不胜枚举:
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子就哇地哭开了,嚷着要吃糖。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算账。”她感激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张秉贵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
一位排在队尾的顾客,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又抬头看看墙上的电钟,神色不安。张秉贵忙问这位顾客:“您有什么急事吗?”“我急着赶火车……可我想买点首都的糖果。”张秉贵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并告诉也去火车站坐几路车。
一位解放军战士买糖,见张秉贵正忙着,连连说:“甭包了!”并拉开大旅行包就让他往里倒。张秉贵听他口音是四川人。他想,四川天气热,糖闷在包里会发黏,就坚持替这位战士包好并垫上蜡纸,捆得结结实实的。
一位农村打扮的顾客要买一角钱糖。张秉贵想,钱虽少,但也要让顾客多尝几样,就挑了经济实惠的糖给他配了4样。
由于熟悉顾客和商品的特点,张秉贵甚至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顾客推荐商品:对于消化不良的顾客,他介绍柠檬糖或咖啡糖;对于肝病患者则介绍水果糖;对于嗓子不好的顾客,他便建议买薄荷糖……为了工作,张秉贵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售货30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次,从来没有和顾客怄过气,吵过嘴,态度始终是那么和蔼可亲。难道张秉贵从未遇到过不顺心的事,难道这么多顾客中没有不讲理的?对此,张秉贵是这样回答的:“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哪能没有一点烦恼、痛苦呢!‘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红卫兵把我的奖品、奖状都没收了。‘黑标兵’、‘假劳模’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但我坚信,这不是党的一贯政策。尽管内心非常痛苦,但我仍不忘党的领导,仍和过去一样,满腔热情地接待顾客。是真是假,是红是黑,让事实,让顾客去评判吧!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决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一次,一位女同志来到柜台前,张秉贵满脸笑容地问她:“同志,您想买点什么?”“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说完,她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去。张秉贵想:她准是遇着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于是上前对她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糖果,味道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女顾客终于被他的热情感动了,原来,这位女顾客正和家里孩子生气。临走时,张秉贵还提醒她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从此,她成了张秉贵的朋友,还经常带孩子来看望张秉贵。
张秉贵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本职工作密切联系起来,他经常这样对人讲,“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张秉贵一进柜台,就像战士进入阵地,精神状态非常饱满。普通售货员一般早晨精神饱满,服务态度较好;下午人疲倦了,不太爱说话,也懒得动弹,对顾客就容易冷漠。张秉贵却不然,从清晨开门接待每一个顾客,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个顾客,自始至终都能春风满面,笑容可掬。他到了退休年龄,体力明显不济时,一上柜台还是表现得生龙活虎。到了下班后,他却往往步履蹒跚。同事们说他是“上班三步并作一步走,下班一步变成三步迈”。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闻名中外,而张秉贵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
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人们以能从他手中买到糖果为荣。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
张秉贵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重仪表,天天服装整洁,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顾客见了才会高兴地买我们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卖食品的,如果不干不净,顾客就先倒了胃口,谁还会再买我们的东西啊!”因此,他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张秉贵经常听别人对他说:“我也是您的顾客,今天就让我为您服务一次吧!”
在百货大楼的30多年,张秉贵腰板挺直地站三尺柜台,接待了几百万顾客。他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10多万人次。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位顾客的心。
1960年我国粮食供应紧张,为此中央提出了全党动员,控制消费,广辟食源,低标准,发扬艰苦奋斗度过暂时困难的一系列具体措施,糖果实行定量供应。张秉贵响应党的号召,决心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一个小伙子买了二两糖果,连同购货证拿在手上掂来掂去,竟然当众说怪话:“你看看,二大两!这得吃一个月,每天不到一钱。咱们这还是社会主义哪!”张秉贵听了非常生气,但仍然和颜悦色地说:“同志,您别看轻这二两糖果。依我看,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啊!在旧社会,我生活过30年,糖果店倒是欢迎选购,可是有多少人家每月都能够吃得到二两糖果?那年月,吃不起糖果的人并不算少。你不信,还可以做点调查嘛!现在,咱们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国家有困难,就是咱们自己的困难。全市几百万人口,每人二两,每个月的供应量也是数以百万斤计的。你说呢?”小伙子不言语了。他不好意思当面认错,只是把糖揣在大衣兜里连声说:“得,得,您高明,您高明。”红着脸走了。旁听的顾客却啧啧称赞:“这位师傅真会讲话。”
一天,恰好柜外没有顾客,张秉贵的老叔突然出现在张秉贵面前,伸手递过购货证低声说:“证上的定量已经买过了,可家人还想买几斤糖,现在没有顾客,你看着办吧!”说着就往外掏钱。张秉贵连忙拦住说:“老叔,这事我不能办,请您担待点。”老叔说:“我是瞅见这儿没有顾客才过来,买一斤两斤也行,总不能让我白跑吧!”“老叔,这不行。家里要用,我的定量还没买,您就先用我的购货证买二两吧!”老叔发火了:“这点事都不办,你也太死心眼儿啦!我拿钱买,这还犯法不成?”“老叔,这是国家的规定,我是——”没等他说完,老叔便截住说:“好,好!你是六亲不认!”转身走了。张秉贵望着叔叔的背影无奈地摇摇头。
这期间,在柜台上,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顾客,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张秉贵总是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但是,一天下来,他却觉得异常疲倦,头昏眼花,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他暗自激励自己:现在是战胜困难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垮了。回到宿舍,上床休息。他卷起裤子,腿上一摁一个坑,浮肿得更厉害了。他不愿被人发现,不料同事老郭正好进来,想掩盖已经来不及了。老郭看了有些诧异。他们两人同住宿舍,却一直没有发现张秉贵也浮肿了。同志们见他的精神劲,称赞他身体特棒、热量特足,他硬撑着不露声色,更没有人知道他每月献出了10斤粮食。甚至说他定量不减,热量照常,当然有劲,他也没有辩解。此时,老郭发现张秉贵浮肿得比自己重得多。1960年年底,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伙食有所改善,浮肿现象基本被控制住了,张秉贵的体质也有所好转。
在商品供应暂时困难时期,张秉贵的出色工作赢得了店内店外一致好评。在店内,有的售货员服务不主动,瞧瞧张秉贵便心服口服了。百货大楼的竞赛办公室还组织部分标兵到各组巡回表演。张秉贵就先后到杂品组、皮鞋组、五金组、收音机组做过表演,发挥着榜样作用。国家的暂时困难度过了,经济形势好转了,张秉贵却病倒了。
1965年7月,国家规定高价食糖和糖果退出高价,实行平价敞开供应。柜台前重又挤满了顾客,甚至又排起了长队。张秉贵更加精神抖擞,看到欢乐的人流,他比吃什么糖果都甜美。
也许是过于兴奋,抑或是积劳成疾,张秉贵在柜台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异样感觉:头晕、肚胀、出虚汗、两腿酸软,不听使唤。困难年月都没有这样。经医院检查是肝炎,领导要求他住院,张秉贵从来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环境越安静,心情越烦躁。他虽已很疲劳,躺在病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朦胧中眼前还是顾客亲切的笑脸,耳边仍然是喧闹的喧哗声。连续几天,他都不能安静地休养。饭量更少了,体力更弱了,整天焦急不安地躺在床上想心事。
他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30多岁的女同志匆匆来到百货大楼,当得知张秉贵患病后,竟号啕大哭起来,“他怎么会得病?”她喃喃自语地走出百货大楼,来到协和医院住院部门口时,已是泪人一般。
终于,他的病有了起色,张秉贵便向医生请开半日工作证明。上半日班以来,他严格按照自己对医生所做的保证,上午上岗售货,下午回家休息。一进柜台,张秉贵简直如鱼得水。他用比以往更高的热情接待着每一位顾客。他把上柜台看作接受考验、经受锻炼的机会,从始到终一个劲,谁也看不出他与以往有什么区别。虽然是上半班,但只要一进柜台,绝没有人能看出他是带病工作的。出乎意外的奇迹:肝炎居然迅速痊愈,不久张秉贵就上全日班了。
张秉贵收了几个徒弟。作为师父的他不但工作上带徒弟,更从政治上关心徒弟们的进步。1974年10月,在食品部党支部大会上,吴建华和李莱同时被接受入党,张秉贵就是她们的入党介绍人。1978年2月,张秉贵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售货员们为有了自己的代表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央对商业职工极为重视,张秉贵又被选为常务委员。他勉励自己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当好代表,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嘱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然是普通售货员,但肩负着的已是不一般的责任。的确,张秉贵所想到的已经不只是自己的同行,而是整个阶级、全国人民。当他作为代表出席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进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会的时候,他的想法就更加明确和具体了。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张秉贵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87年5月2日深夜,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台上,张秉贵正在这里接受手术。当癌细胞全面扩散被确诊时,大夫、护士的心都禁不住哭泣:“张师傅啊张师傅,您的心里装着千百万顾客,唯独没有您自己,现在是太晚了,太晚了!”
张秉贵塑像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张秉贵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总结
张秉贵是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深受广大顾客尊敬和爱戴的优秀售货员。30多年来,他用自己独创的“一手抓”、“一口清”技术和自己胸中“一团火”的服务态度,热情周到地为广大顾客服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时至今日,他所创立的“一手抓”、“一口清”的售货技术以及“一团火”的服务态度,依然是商业服务战线上的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