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作者:高士振   |  字数:5320  |  更新时间:2015-09-14 11:16:17  |  分类:

人物传记

吴铁城

江西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

吴铁城,1888年3月9日生于江西九江,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平湖乡。

吴铁城幼年,由其父延师教授经史、英文等课程,继入美以美会设立的九江同文书院读书。1909年同盟会会员林森从上海调往九江关任职员,在交游中和吴铁城相识,逐渐成为好友。他们共同设立“浔阳阅书报社”,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场所,吴经林森介绍加入同盟会。

随后,吴铁城利用其父在商会中的地位,联络新军官兵和帮会力量,开展了一些反对清朝统治的秘密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前,吴铁城负责同武汉方面的革命党人相联络,担任詹大悲主办的大江报通讯员,彼此间常通信息。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吴参加策动九江新军标统马毓宝于10月23日宣告独立。九江军政府成立,由马毓宝任都督,林森负责对外交涉,吴铁城任总参议官,负责办理与军事有关的民事工作。

11月中旬,吴铁城、林森等被选为江西代表,赴上海、南京参加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12月下旬孙中山从海外归国,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接见代表时,了解到吴是同乡的年青革命党人,决定将他留在身边工作,孙中山辞职后,于1912年8月北上会见袁世凯,吴也随侍在侧。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决定发动反袁的武装斗争,派吴铁城和居正赴江西催促李烈钧首先发难。“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党人,吴铁城亡命日本,不久进明治大学,学习法律。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吴铁城首批加入。翌年,赴檀香山办理党务,任华侨自由新报主笔。曾以“吴丹”的笔名,抨击袁世凯的帝制活动。袁世凯政府通过外交机构,对吴进行起诉,由美国法院审理,经过一场辩论,宣告无罪。1916年春,吴返国,在香港、澳门等处进行反袁活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电召吴铁城回广州。广东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吴铁城任大元帅府参军。次年军政府改组,随孙中山回上海。

1920年,吴铁城和孙科等到香港办理粤军由福建回师广东的策应工作。11月孙中山回广东重组军政府,吴乃任参军职务。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吴改任总统府参军。11月孙中山赴广西准备出师北伐,吴留守广州,随后出任香山县“民选县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吴铁城在香山县组织地方团警抗击陈军。在抵抗陈军失败后,他经香港转赴上海。嗣又奉孙中山之命与古应芬、孙科赴港设机关,主持策反及接应讨陈的军事工作。

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通电讨伐陈炯明,广西的桂、滇军奉命组成西路讨贼军,沿西江东下,连克肇庆、三水,直逼广州。粤军许崇智等部在福建组成东路讨贼军经汕头向广州方向进攻。吴铁城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军司令,带领沿海民军也向广州推进,配合西路讨贼军驱逐陈炯明军出广州。2月,孙中山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经费奇缺,吴铁城曾为之筹集款项,以济急需。旋吴铁城被任命为广州市公安局长兼省警务处长,工兵局筹饷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等职。东路讨贼军第一路部队改编为广东省警卫军时,吴兼任司令。1923年10月25日吴铁城被指定为中国国民党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他曾主持设立警卫军讲武堂,吸收部分青年学习军事,办了二期,至1924年5月并入黄埔军校。1924年9月,吴随孙中山北伐,任行营警戒兼代大本营参军长。10月广州商团发动叛乱,吴奉命率警卫军参加平叛,重兼广州市公安局长,还兼任国民党广州市党部委员及组织部长。

吴铁城江西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

当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时,吴铁城和胡汉民、伍朝枢等,“表面随和而实际抱阳奉阴违态度”,“他们本来也是不赞成改组国民党,不赞成三大政策的,但是他们在当时革命形势节节向前推进的情况下,只有暗中反对,消极怠工却不敢公开说反对的话。”实际上吴铁城等早就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作为反共活动的据点。孙中山逝世后,1925年8月坚决捍卫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到谋杀。当时吴铁城身任公安局长,他不仅参与反对廖仲恺的活动,而且在知道有人要加害廖的情况下,竟然撤去党部大门的警卫。廖案发生后,又对被捕的凶手和嫌疑犯多方优待,引起了左派人士和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蒋介石为抑制粤系势力乘机先撤去吴铁城广州市公安局长职,随后于1926年5月30日将吴扣押起来,囚禁于虎门横档炮台,直到同年10月才获释放,吴离开广东前往上海。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吴铁城表示支持。1927年6月吴铁城重新被起用,先是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

1930年5月发生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蒋介石派吴铁城、张群再次去东北争取张学良反对冯、阎。终于促成张学良于9月18日发表拥蒋通电,随即挥师入关,造成蒋军的胜利和冯、阎军队的瓦解。吴因此立下了大功,从而更加受到蒋的赏识和重用。

1932年1月吴铁城奉命继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1937年4月,吴铁城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9年春,吴铁城往重庆,受蒋介石密令,主持港澳国民党的党务工作兼管福建、广东的对外宣传。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吴铁城赴香港,后转往台湾,任“总统府资政”等职。1953年11月19日在台北病死。

吴禄贞

密捣北京清廷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

吴禄贞,字绶卿,1880年3月6日生,湖北省云梦县吴家台人。吴禄贞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6岁即就读于家塾。1895年父亲病逝,家道衰落,吴禄贞弃学入湖北工程营当兵,不久考入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吴禄贞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是为我国第一期留日士官生。在日本,他结交了许多革命志士,经常在一起商讨救国大计。是年他毅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成为兴中会的早期会员,从此更坚定了民主革命的信念。他和在日本的热血青年团结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周围,和当时在日本颇有势力和影响的康、梁保皇党作了坚决的斗争,使不少受康、梁君主立宪思想迷惑和影响的青年觉悟,聚集在革命的旗帜之下。

1900年,孙中山在日本镰仓召开会议,研究了国内形势,决定配合义和团运动,在珠江和长江流域同时发动起义。吴禄贞随即回国与唐才常共同组织了“自立军”起义。因起义走漏风声,惨遭失败,唐才常被捕后被杀。吴禄贞虎口脱险,潜回日本复学,1901年冬毕业于士官学校。

1904年5月,吴禄贞由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良弼推荐到北京清政府练兵处任职。吴禄贞和革命党人认为这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好机会。1907年7月,吴禄贞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到奉天。时值日本侵略者挑起“间岛”争端,吴禄贞负责延吉边务,他不辞辛苦,亲自率员勘查边界,测量绘图,草拟调查延吉边务报告书10万余言,用大量确凿的证据说明此地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他团结当地军民与侵略者针锋相对,寸地不让,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吞我国领土的野心。这是清末外交史上少有的胜利。

清末,作为维护封建统治军事力量的“旗兵”已腐败不堪。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军,建成北洋六镇,以后成为清王朝主要依赖的军事力量。此时,革命党人筹措白银2万两,贿赂当权者庆亲王奕劻,为吴禄贞谋得第六镇统制的职务,12月23日得到清政府的正式任命。为把领导权控制在革命党手中,使这支队伍为革命所用,吴禄贞上任后随即开始整顿。六镇是袁世凯培养的嫡系部队,各级军官一向由袁世凯的党羽和爪牙把持。吴禄贞企图改造整顿的计划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强行撤掉了大烟鬼十二协协统周符麟的职务,准备安排革命党人担任,但遭到了陆军大臣荫昌的抵制,另派袁世凯的亲信吴鸿昌暂署,使他的改造计划很难得以实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烈火熊熊燃烧起来,行将形成燎原之势。惊恐万状的清王朝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前往湖北镇压,并抽调吴禄贞所辖第六镇十二协南下。吴禄贞见武昌起事,形势逼人,希望能和义军接触,配合南方行动。遂立即到陆军部自荐,请求随军前往。清廷对吴禄贞早有戒心,他的请求不但未得到允准,反遭申斥,令其回保定待命。这时屯兵滦州的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滦州举行兵谏,拒绝执行清政府的命令,并提出“十二条政纲”,迫其停战,实行立宪。南有义军起事,北有军队骚动,清政府内外交困,如坐针毡,经过一番密谋,决定派与张绍曾有同学之谊且有深交的吴禄贞为宣抚使去滦州平息动乱。吴禄贞一到滦州不但不“宣”、不“抚”,反而鼓动张绍曾不失时机,尽快采取革命行动,调集滦州二十镇进军丰台。吴禄贞由保定进逼长辛店,蓝天蔚的第二混成协作后援,形成夹击之势,攻占北京,策应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由于张绍曾犹豫不决,使这一计划,未能付诸行动。

吴禄贞密捣北京清廷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

1911年10月21日,山西革命军击毙巡抚陆钟琦,宣布独立,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清廷惊惶,电令驻防保定的六镇十二协协统吴鸿昌连夜率军开赴石家庄,进军太原,镇压革命军。吴禄贞在滦州接到消息后,心急如焚,深知六镇如与山西民军开火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遂派革命党人何遂急赴保定任十二协参谋随军前往防止发生意外。吴禄贞与张绍曾商议,准备进一步联合山西民军以实现南北夹击,推翻清廷的计划。11月1日吴禄贞经北京、保定匆匆赶回石家庄,即派副官周维桢持函到山西会见阎锡山,商谈组织燕晋联军共同举事事宜。11月3日吴禄贞又派何遂到娘子关与山西义军东路总指挥姚以价会晤,希望能与阎锡山亲自会面,经姚与阎锡山联系,商定11月4日在正太路娘子关车站谈判。何遂当夜返回石家庄向吴报告。

11月4日,清廷突然宣布任命吴禄贞为山西巡抚。这一任命是想用高官厚禄笼络吴禄贞;再就是叫吴禄贞与山西义军互相残杀,清政府坐收渔翁之利,其用心可谓毒辣。当天上午有一列由北京开往湖北前线运着军火辎重的火车,开进石家庄车站,吴禄贞当即下令扣留,并奏请停战,痛斥了荫昌及冯国璋在汉口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下午1时吴禄贞轻装简从,如约赶到娘子关与阎锡山谈判。吴禄贞慷慨激昂的演说,使山西义军疑云顿消,大家一致推举吴禄贞做燕晋联军大都督,阎锡山、张绍曾为副都督,温寿泉为联军参谋长,至此燕晋联军宣告成立。会上决定,迅速采取革命行动,定于11月7日凌晨晋军与六镇在石家庄会师举行起义。吴禄贞回石后,派副官王孝镇连夜到武昌,邀请湖北军政府同时行动,直捣汉口清军之背,南剿袁世凯。密电张绍曾等“迅率师来会”。并谎报清廷“已招抚晋军混成一协、巡防二十余营”,以制造假象,稳定清廷,11月6日夜,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迤东不远的电报局楼上(旧址在现电报局街)召集中级以上军官开会,宣布7日凌晨举行起义,规定兵士均以白布为箍,缠左臂为标志,以便在黑暗中能分清敌我,行动中凡有不服从命令者以军法从事。部署完毕,吴禄贞想到明天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兴奋万分,匆匆赶回设在正太车站的行辕。

石家庄是京汉路和正太路交汇的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吴禄贞控制这个交通枢纽,等于掐住了清统治的咽喉。在革命风潮的沉重打击下,此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的清廷,不得不又请出了被赶回河南彰德老家“养疾”的袁世凯,起用他为内阁总理大臣,企图用他来收拾无法收拾的局面。清廷与袁世凯对吴禄贞早有忌心,吴禄贞在石家庄的所做所为使他们大为忧虑。吴禄贞是袁世凯篡权和清廷能得以喘息机会的最大障碍,是他们的心腹大患。于是,他们在精心策划着一个除掉吴禄贞的大阴谋。11月5日,被吴禄贞撤职的原十二协协统周符麟和军咨府第三厅厅长清廷奸细陈其采已先后窜至石家庄进行秘密活动。何遂等人看到这些反常现象,立即向吴禄贞报告,希望他提高警惕。6日午后由北京到石家庄投奔吴禄贞的孔庚也从北京带来消息,说军咨府已开会、准备派人来石暗杀他,希望他加倍注意。何遂建议调山西革命军来充当卫队,或换个地方住。可是吴禄贞却满不在乎地说:“骑兵营长马蕙田担任警戒,他是我的心腹,靠得住。”骑兵营长兼卫队长马蕙田是吴禄贞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官,因善于逢迎耍两面派,长期得到吴禄贞的信任。吴禄贞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自己所信任的人,贪图2万元的赏金卖了他,充当了可耻的刺客。11月16日深夜,他在火车站司令部开会,至次日凌晨,马蕙田率领军官多人突然撞入。他见势不妙,企图夺门而出,被凶手击倒,头亦被割走。参谋官张世膺和副官周维桢同时遇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刚刚建立起来的燕晋联军,因吴禄贞被刺遂宣告平息,北方的革命形势也骤然低落。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表彰先烈,下令对吴禄贞以陆军大将军例赐恤,追赠吴禄贞的亲密战友、同时遇难的张世膺烈土为陆军少将衔,周维桢烈土为陆军大都尉衔。3月14日,黄兴等人在上海张园举行追悼吴禄贞活动。孙中山亲撰祭文,并派他的秘书长代表他出席了追悼会。

1913年11月7日吴禄贞烈士遇难2周年之际,石家庄人民和山西人民在吴禄贞烈士牺牲的正太车站北边择地修建了吴公祠和墓园,将吴禄贞的遗体由娘子关迁葬于此,同时将与他同时遇难的张世膺和周维桢烈士的遗体也移入墓园,安葬在吴禄贞墓的两侧,三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塔南北并列屹立在园内。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