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麟武昌首义元老
邓玉麟,名世泰,号炳三。土家族,湖北巴东人。年少读书,乃弃学贩贸于宜昌、沙市间。先后入宜胜、宜防等营当兵。后投湖北新军第八镇三十一标充正目。1910年春加入共进会。同年10月,经汪定忠介绍,至南京投江督卫队,并至镇江运动缉私,巡防各营以及盐枭。
1911年4月,应孙武电召返鄂,与党人共谋将运动重心转向新军。孙武以邓熟悉军伍及会党情形,命其开设同兴酒楼于武昌黄土坡以联络士兵。7月初迁巡道岭,更名同兴学社,继续活动。邓与妻谢氏,惨淡经营,一日一餐,典当俱尽,只剩一件蓝布长衫,而革命之志不衰。他对促进文学社、共进会联合亦出力甚多,起义指挥部成立后,任联络。汉口宝镑里机关遭受破坏,邓即日报告武昌小朝街指挥部,指挥部决定于9日晚发难,命邓向南湖炮标传达,因武昌城防戒严,当设法出城时,指挥部已遭破坏,及深夜赶至南湖炮标,为时已晚。10日夜起义爆发,与孟华臣、蔡汉卿等拖炮出,与王鹤年破弹药库取炮弹,集合士兵,宣布:“今日之举,有进死,无退生,尽力进攻,占据武昌,以待各省援应。”随即领全标士兵携炮十二尊,由中和门入楚望台,与吴兆麟、蔡济民、熊秉坤、高尚志等会合。邓分炮为三处,与吴兆麟携炮登蛇山,猛袭督署。武昌光复,任职都督府谋略处,继任军务部参议,第七协统领。汉阳保卫战中,身先士卒,督所部十三标血战7小时,夺回扁担山、磨子山,全标生还者不及百人。汉阳失守,邓自率预备队由洪山进驻城内,以示收复汉阳的决心。南北议和时,邓以金口为兵家必争之地,若和议决裂,进可直捣蔡店,控制敌后,退则可沿新堤至岳州,以图再举。乃以所部十三标驻金口,十四标及敢死队驻牌州、黄陵矶一带,确保武昌安全。旋协扩编为镇,被任为第四镇统制。
1912年年初,“群英会”倒孙武事件起,邓以与孙接近,辞统制职,改任都督府顾问。不久被调入京任总统府军事咨议,授陆军中将。后反对袁世凯称帝,走避上海。护法运动兴起后,至广州任大元帅府参议。及北伐,一度任国民军左翼军第一路司令,攻荆州,克宜昌,直抵五蜂、长阳。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掩护共产.党人董必武离开武汉,致被蒋介石抄家,遂愤然去职,去上海徐家汇经营“亚洲养蜂场”,以实业救国。抗日淞沪之战时,每见我军获胜,必立高楼挥旗致敬。上海沦陷,弃家绕道香港归鄂,寄居秭归香溪,并集资筹办煤矿。1940年,归故里巴东,定居石桥,曾资助办学。曾援救共产.党人鲁觉民等出狱。后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
邓玉麟武昌首义元老
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列为开明士绅。1951年3月,以当地暴动案被误杀。1982年6月由县人民法院平反。辛亥革命71周年前夕,县人民政府为之兴建墓碑。
邓仲元孙中山的忠勇战将
邓仲元,名铿,字仲元,1886年生于广东梅县。
童年喜听太平天国故事,对孙中山宣扬革命,极为向慕。1900年郑士良奉孙中山命在惠州起义,更加深其影响。随考入广东将弁学堂,第四期毕业。在堂时,即秘密加入同盟会。历充学兵营排、连长,陆军小学校长,常以民族革命思想灌输学生和士兵,任征兵委员赴兴梅地区时,喜与当地进步人士相结纳。
1910年广东新军起事失败,同盟会人士再接再厉,筹备在广州重新起义。著名的黄花岗之役前,因清吏吸取教训,防备森严,以致先期入城同志,不易获得居停。邓仲元为掩护党人活动,乃慨以其父开设在小东门之广丰米店为担保,使立足问题顺利解决。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又复收容若干同志,潜伏下来,继续从事革命运动。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统筹部决定迅速响应,谋克广东,以为声援。惠州起义时,邓仲元为陈炯明所所部的参谋长。惠州起义先从淡水发动,当时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激战数日,几濒于危,卒因身先士卒,加上有土著帮会为助,终于击败敌军,进驻惠城,迫使清提督秦炳直投降,并收其部将洪兆麟为团长。翌日,广州亦告光复,则与惠战之先声夺人有影响。
广州光复后,胡汉民被举为都督,任邓仲元为陆军混成协协统,负责广州卫戍工作。
1911年12月间,胡汉民赴南京,由陈炯明以副督暂代理广东都督,乃调邓仲元任都督府陆军司司长。至1912年春,邓仲元又协助陈炯明整编广东部队,计编成正规陆军两师一旅。同时将各路民军进行编造,成立省警卫军近百营。未几,都督府改制,陆军司裁撤,改任邓仲元为都督府参谋长。
之后,胡汉民派邓仲元为琼崖镇守使,并授以陆军中将。邓仲元赴琼后,锐意规划,革故鼎新,初颇致力于开发实业,乃以“二次革命”变起,被迫离职。
1913年冬,邓仲元遄往东京,谒见孙中山,请示尔后革命方略。由于历史教训,孙中山坚主重新组织中华革命党,并强调党员要立约宣誓,盖用指模,绝对服从总理领导。邓仲元当即加入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成立之初,邓仲元即被任为军务部副部长,佐许崇智策划革命军事。广东方面,孙中山原拟派朱执信负讨袁总责,因朱对宣誓盖指模一节,尚存观望,故暂末给予名义,而由邓仲元赴港负广东方面军事活动之责。
1915年10月,邓仲元在日本奉孙中山命与陈其美、许崇智同赴南洋筹募讨袁军费,轮至上海,因形势急迫,陈其美秘密登陆,驰往浙江策动军事。邓、许抵新加坡后,得东京总部电令,许崇智返沪协助陈其美,邓仲元则回港协助朱执信。
1916年4月,邓仲元潜入增城,策动旧部防军统领徐连胜反正,为该部营长蔡炳寰阻挠,举事不成。返港后,又命罗翼群等赴汕起事,刚克汕头,竟为岑春煊系之团长莫警宇所夺。五月间,邓仲元再入增城,促徐连胜袭击石龙,克之。邓仲元乃出任中华革命军东江总司令,与广州、惠州、东莞三面来犯之敌苦战月余,以机智勇敢,使敌人狼狈溃退。
邓仲元孙中山的忠勇战将
同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总统,任命陆荣廷为广东督军,朱庆澜为广东省省长,调龙济光为海防督办,率军移驻海南。至是,广东讨袁军事结束。邓仲元赴上海谒孙中山,被留筹划党务、军务。1917年,随孙中山率海军南下护法,遂赴省参与密议。是年冬,爰有援闽粤军之建立,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仍以邓仲元为参谋长,邓仲元受命之后,广揽军事人才。当时粤军二十营中,实际仅有枪五千,通过地方人士的支持,增募了近十个营,力量始稍充实,乃草拟援闽全盘作战计划。同年5月17日,全线开始向福建进攻。数月之间,连克闽西二十余县,总部进驻漳州,以邓仲元之力为多。
从1918年至1919年冬,全军兵员已达二万余人,为入闽初期的三倍,因而正式编为两个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邓仲元仍任总部参谋长。
1920年春,孙中山见时机已经成熟,电令回师广东,驱逐桂系。陈炯明初时态度暧昧,仲元始则敦促陈炯明服从命令,继则争取李厚基(闽督)之支持或中立,免遭蹑后之袭击。布置既定之后,乃于1920年8月,以参谋长资格,统率第一军。在作战过程中,以邓仲元所部进展为最快,不旬日便占领汕头,使桂系仓皇失措。
由此岑春煊把持下之军政府,土崩瓦解,广东以次底定。孙中山先即以总理名义任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随在11月自沪返粤,重任大元帅。
回粤之役,邓仲元劳苦功高,照旧任总部参谋长,并兼任第一师师长。
当是时,陈炯明以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事务纷繁,将粤军总部公文概交邓仲元签判,邓仲元虽系参谋长,实际上已代行总司令职权。邓仲元为人廉正不苟,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陈炯明亲属咸存畏惮。邓仲元以参谋长身份,经常直接指挥宪兵,对军中不肖分子包烟庇赌者毫不徇情。
1921年春,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来粤,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授予北伐全权,方筹备就职之际,桂系军阀陈炳焜即发电反对,陈炯明借口谓不宜遽就总统职,且谓粤省一隅力量,固不足以当北洋军阀及各省之敌,若冒险北伐,难免桂军有乘虚蹑我之虞云云。唯孙中山既受大命,义之所立,岂能中止。后经邓仲元居间斡旋,始于5月5日就非常大总统职。未几,桂系军阀集重兵于粤桂边境,欲进窥南路,乃于6月间分路讨伐桂军,是为“援桂之役”。当粤桂双方在西江南路激战之际,桂系沈鸿英军企图掠取广州。邓仲元乃率留守广州之第一师往御,不旬日击溃沈军凯归。西江南路亦次第击溃桂军之主力,分克梧州、南宁。随后又分兵肃清龙州、百色等处残敌。另路许崇智军亦进克桂林、柳州。至是,桂系军阀遭到完全覆灭。
当1922年1月,孙中山在桂林准备由湘北伐时,曾分电各省各军首长亲自或派代表来桂林参加军事会议。陈炯明接电后,态度殊不积极。邓仲元曾一再与之商讨,最后始派罗翼群代表出席以应付,而在请示解决北伐饷械未有结果时,陈炯明却离穗返海丰,以致罗无法赴桂,邓仲元亦无可奈何。湘督赵恒惕借故建议取道江西北伐,使孙中山不得不改弦易辙。
陈炯明既倡联省自治,阻挠北伐,而在孙中山自桂回粤后,又曾免陈之职,俟后虽经调解。陈却暗和吴佩孚勾结,其间虽曾回驻广州,因受宵小包围,对邓仲元亦渐疏远。
1922年3月间,有政学系岑春煊亲信周善培者,前广东将弁学堂总办,要求前来广州。邓仲元以师生关系,特赴港迎之。3月21日傍晚,回至大沙头广九车站,突为奸徒用手枪袭击,腹部中二弹,尚负创追蹑凶手,不获。急登车回省长公署见陈炯明,随入医院救治,延至23日4时,不幸逝世。嗣后,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追赠陆军上将,葬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侧,并亲书其墓碣。
邓泽如为孙中山革命筹款最力者
邓泽如,名文恩,字远秋,号泽如,以号行,1869年3月19日生,广东新会县人。
邓泽如侨居国外,亲身体会到侨胞受歧视和压迫的痛苦,希望祖国在政治上进行改革。
1907年,邓泽如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挂罗庇分会会长。翌年,邓与爱国华侨李月池设立麻六甲(今马六甲)中华书报社,传播革命思想。1909年,孙中山将同盟会南洋支部由新加坡迁往庇能(即槟榔屿),胡汉民为支部部长,胡因去香港无暇兼顾,该支部事务逐由邓泽如主持。邓对同盟会的工作认真负责,无论是在筹款方面,还是在发展会员、联络同志方面都能尽力而为。
邓泽如自加入同盟会后,即承担筹款任务,诸如钦廉、防城、镇南关、河口,及广州新军起义各役军费的募集,他无不力任艰钜,接济军需,支持革命。当时在华侨中募捐起义经费困难很多,经常碰壁受阻,但他能任劳任怨,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筹措款项,邓泽如与孙中山通信数十次,凡孙提出的要求,邓总能全力办好。因此受到孙的称赞,孙曾赞誉邓等“筹饷之功,必与身临前敌者共垂千古而不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邓泽如应召回国。到南京后,孙拟任邓为广东省都督,邓以“泽本商人,素无政治军事之学识……自度才力不胜”谢绝。后胡汉民督粤,劝邓出任实业司司长及官钱局总办,他也没有应允。邓为谋国家建设,力主开办银行,振兴实业,曾在广东调查矿藏,准备偕华侨投资经营。1913年,邓与国民党广东省支部订立了承办英德、花县灰石矿合同,但因“二次革命”失败而中止,他仍回南洋重理旧业。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函邓泽如在南洋创立支部并筹款,他得信后立即奔赴各埠开展工作。部分国民党人反对孙建立新党,邓坚决支持孙中山,受邓影响的南洋多数同志亦均站在孙中山一边。同年年底,中华革命党在南洋设立筹饷局,邓任英、荷两属各埠筹款委员长。1915年,孙中山先后派许崇智、邓仲元到南洋宣传党义及办理筹饷事宜,邓泽如在许等协助下,以中华实业公司名义招股数十万元,后将此款源源汇交东京总部和广东朱执信、上海陈其美等,作讨袁活动经费,为废除袁氏帝制作出了贡献。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继续掌握中央政权。1917年,孙中山率海军南下护法,邓泽如依孙的指示在南洋经营“军事内国公债”,收银3万余元。1920年11月底,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邓应召归国,任内政部矿务局局长兼广东矿务处处长。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邓泽如脱险避往香港,很快同孙中山取得联系,并筹款助孙讨逆。8月,邓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即以支部长名义发表讨陈宣言。10月,又与古应芬、林直勉等组织讨陈办事处,邓为第三科主任,负责“关于经济之运动及收支各业务”。同月,孙中山派邹鲁任驻港讨逆办事机关特派员,派邓任理财员。他们齐心协力,数月之内筹得军饷40余万元,大部用来联络滇、桂军东下讨伐陈炯明。
1923年,邓泽如进一步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历任大元帅大本营建设部长、两广盐运使、大本营参议等职,经常列席政务会议,参与商讨大事。
邓泽如为孙中山革命筹款最力者
同年冬,孙中山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代表的帮助,决定改组国民党,委派寥仲恺、邓泽如等九人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廖、邓并为特别会议召集人,共同负责筹备改组事宜。但是,邓泽如完全辜负了孙的期望,根本反对国共合作。他竟纠集林直勉等十一人联名写信给孙中山,说共产.党利用国民党改组的机会“施行阴谋”,“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声称国民党将被无形消灭。他们还拟定了一个限制跨党办法。由于受到孙中山的严肃批评,表面上不得不有所收敛。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邓泽如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但仍未改变其反共立场。同年6月,他违背“一大”决议,再次发难,与张继、谢持一起以国民党中央监委会名义,向孙中山和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提出所谓弹劾书,攻击“中国共产.党员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加入本党为党员者,实以共产.党党团在本党中活动,其言论行动皆不忠实于本党”,“希即从速严重处分”。孙中山、廖仲恺等不为所动,7月,国民党中执会决议发表宣言,表明坚持“一大”路线,“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别,惟以其言论行动能否一依本党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仍望我诸同志在此时期中继续努力……屏除疑惑”。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暂时代行大元帅职权,邓泽如及国民党内一部分右翼分子聚集在胡的周围。他们先是反对改组大本营、成立国民政府的决定,想要把持中央,贯彻其排斥共产.党的主张,为此邓曾出面上书“弹劾政治委员会未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而发表政府改组”,被廖仲恺等人驳回;以后他们又多次策划“清党”,以排斥共产.党人,并谋划对付左派人物问题。他们尤恨廖仲恺,必欲除之而后快,甚至不惜采取暗杀手段,由胡毅生、朱卓文等收买凶手,于8月间将廖杀害。
廖仲恺遇害后,胡汉民、林直勉等与廖案有关或有重大嫌疑的人多逃跑、被捕或被软禁,惟邓泽如得到蒋介石等人的庇护没有受到触动,且被任命为财政部长。但他心怀畏惧,很快离开广州。同年11月,邹鲁、谢持等人在北京召开西山会议,邓虽未到会,却暗中出钱资助。
1926年1月,邓泽如再次当选为国民党二届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4月初,吴稚晖等人以中央监察委员名义抛出所谓弹劾共产.党案,叫嚷对共产.党首要人员进行非常处置,邓也从日本赶回,表示完全赞同,并领衔通电,大肆污蔑国民党三中全会和武汉联席会议为共产.党所操纵,极力否认会议所采取的坚持革命、反对蒋介石独裁的各项措施的合法性,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提供了依据。9月,宁汉沪合流成立特别委员会,邓被任为海外部长,政府委员和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但因国民党内各派政客及新军阀争夺激烈,他随胡汉民滞留上海未去就职,不久特委会也无形解体。
同年11月,张发奎、黄琪翔等在广州兵变,拥护汪精卫,反对桂系。12月又爆发了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州公社起义。邓泽如按照李济深、胡汉民和桂系的需要,自上海急电南京国民党中央,指责汪精卫等对于张、黄兵变“不独参预逆谋,实为发纵指示”,对于广州公社起义“则为养奸成祸”,乃是“主谋正犯”,要求派兵去粤镇压。以后邓与古应芬奉派赴粤调查,共同炮制了一个报告书,说汪等“罪过丛积,已非朝夕”,应“通缉归案,依律从严处理”。
1928年2月,蒋介石在汪精卫等人支持下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仍以邓泽如为国民政府委员。而邓反对蒋汪合作,且对蒋过去一度伪装左派不满。
1929年,邓泽如继续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监委,但他态度消极,很少过问政事。此后数年,他除游山玩水,看书写字外,曾把从前所经历及搜集的有关国民党历史的材料编成八册初稿,于1930年交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后以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为书名出版。
1931年2月,胡汉民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被蒋所扣,邓泽如支持胡,于同年4月联合古应芬、萧佛成、林森以四监委名义对蒋加以弹劾。随后部分国民党政客和西南军阀在广州开“非常会议”,另组“国民政府”与蒋对立,邓为该政府委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宁粤议和,于11月召开国民党四大,邓仍被推选为第四届监委、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及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4年12月27日邓泽如病故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