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347  |  更新时间:2015-09-13 13:11:19  |  分类:

儿童教育

徐有功忠实履行“守正行法”

名言

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

——申鉴·政体

故事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上皇帝宝位宣布将国号由“唐”改为“周”。这一做法受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她依靠一批酷吏如周兴、来俊臣等人,用严刑峻法来镇压反对派。

有一回,七名大臣被捕,周兴等人判了他们死罪。武则天这次则想从轻发落,说:“古人之所以杀人,是为了禁止乱杀人;我这一次想反其道而行之,用放生来制止杀人。我要赐这七名罪犯不死,大家说行不行。”来俊臣抢着说:“以生止杀真是陛下仁慈的发明,比古人高明多了。但是这七人罪大恶极,还是不要从他们开始吧!”话音未落,另外一位大臣立即上前启奏说:“陛下提出了慈悲宽大的办法,我是完全拥护的,天子无戏言,您已经说不再杀他们,就不应再杀他们,但是来俊臣故意违背陛下的旨意,如果听了他的话,将此七人杀掉,那么陛下今后用什么来示信于天下呢?”

武则天一看,这位大臣是司刑副官徐有功,官职比来俊臣小得多,却敢理直气壮地说话,心中暗暗高兴。于是大声说道:“徐卿说得有理,这七人一律免死!”接着,武则天又说:“寡人一向赞赏敢说真话的人,徐有功敢说真话,寡人任用他做‘左肃政台侍御史’,负责复审大案要案,我想他一定能尽量避免冤案!”

徐有功一听,连忙跪下辞谢,说:“臣难以承担这么重大的职责!”武则天感到奇怪,说:“寡人提拔你,为什么要推辞呢?”徐有功说:“陛下用臣下任执法高官,臣下若守正行法,就一定要招来许多诽谤,那样就会置臣下于死地了。”武则天一听乐了,说:“我这‘左肃政台侍御史’,就要用敢于守正行法的人来当。我倒要看看一个守正行法的人怎么会死!”

武则天于是放手任用徐有功。徐有功在复审案件中,改正了许多周兴、来俊臣等人重判的案件,救活了许多人的性命。

一次,来俊臣将一宗大案呈奏武则天,并要处死案犯。武则天一看,是一件涉及谋反的案子,正要对案犯判死刑表态,徐有功说:“陛下,这件案子臣下复审时,已认为不应当重判。”武则天很奇怪,问:“为什么?”徐有功说:“此案的主犯已经处死了,本案犯是从犯,经查与主犯并无直接勾结,处死则是朝廷不当!”

武则天不爱听“朝廷不当”四字,周兴乘机说:“徐有功故意为死囚说话,其罪当诛!”武则天大怒,说:“来人,将这个故意为叛逆说话的人,推出去斩首!”

徐有功当场被绑了起来,当他被押出殿门时,回头看武则天一眼,义正辞严地喊:“臣虽死,法终不可改!”说完,挺直胸膛大步迈向刑场。

这时,长安城内一片肃静,刽子手正等待着行刑的时刻。武则天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一些,突然想起徐有功说过:“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徐有功确是履行了“守正行法”的原则,处死他倒是自己失去信用了。于是,她下了紧急命令:“快传旨,赦免徐有功,官复原职!”

解读

人很难做到在重压下还能秉持公正之心行事,但也正由于不容易做到,才凸显这种品质的可贵。徐有功就是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的一个,他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狄仁杰护法犯颜直谏

名言

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战国策

故事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步入仕途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他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后来转为大理丞。

大理丞是唐朝主管刑法的大理寺主官的副职,负责定刑。按照规定,大理丞定罪后,须经大理正审核。

狄仁杰为人刚正廉明,公正执法,兢兢业业,一年中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一万七千多件案子,没有一个冤诉的。为此,狄仁杰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扶善除恶的大法官。

为了维护法律制度的公正性,狄仁杰甚至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唐高宗父亲唐太宗的陵寝)上的一棵柏树。唐高宗大怒,下令将其斩首。

狄仁杰向唐高宗奏道:“陛下,权善才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权善才敢砍昭陵的柏树,让朕落下不孝的名声,必须杀了他!”

狄仁杰神色不变,据理力争道:“犯颜直谏,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件极难的事。但臣认为遇到桀、纣之君时,这事才难;如果遇到尧、舜之君时,这事就容易了。权善才误砍昭陵一棵柏树,法不至死,而陛下却要杀他,这是不顾国家法律,不能取信于民啊!陛下这样做,百姓将如何措其手足啊!今天,陛下如果因为昭陵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千载之后,人们将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因此,臣不敢奉命杀掉权善才,以致陷陛下于不义。”

狄仁杰义正言辞,法行公正,终于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解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纵是君王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外容情是允许的,但法外容情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力和喜好的基础之上的。

包拯铁面无私审判舅舅

名言

赏当贤,罚当暴。

——墨子

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而留名青史。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公辞别年老多病的父母,到京师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考中进士后,包拯曾在朝中做官,也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其中包括出任庐州知州。

包拯刚一到庐州,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就都来看望他,包拯热情地一一接待了他们。

包拯上任不久,听说庐州府衙所处的合肥县告状的比以前猛增,感到很奇怪,于是便到合肥县衙去了解情况。

包拯到了合肥县衙,亲自审阅老百姓的诉状,发现有告他亲友的,尤其是告他舅舅的特别多。诉状上说他舅舅联络乡绅,抢占民田,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使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包拯看过之后,非常气愤,问县令道:“这些案件你为何不审理?”

县令见是告包公舅舅的案件,便说:“那些告状的都是无理取闹,我已经命人把他们打回去,现在再也没人来告了。”

包拯把脸一沉,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无理取闹呢?你凭什么随便打人?”

县令一时摸不清包拯心里是怎么想的,就说:“包大人在这里当知州,他们专告大人的舅舅,岂不是无理取闹?”

包拯问道:“我舅舅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可是事实?”

县令想:做官的哪有不护着自己亲人的?于是笑着对包拯说:“包大人,这事下官尚不清楚。不过,即使是真的,为了大人的面子,下官也不敢……”

包拯把眼一瞪,满脸怒容,命令道:“你身为县令,就应该为民做主。可你不察明案情就责打告状的百姓。你这样做,按理应该撤职查办。念你是初犯,我今天暂且饶了你。不过,这些案件一定要抓紧审理!”

县令心里很矛盾:这些案件怎么审理呢?如果依法办案,犯人早该逮捕归案了。但是,谁知道这样做是福是祸呢?将来包大人要是在其他事情上找茬儿,我怎么吃得消啊?不审理吧,眼下包大人又这么严厉,一定要让我秉公执法。”他左思右想,顾虑重重,于是便哀求包公道:“包大人,这些案件就算了吧,以后我一定秉公审案,严肃执法,望大人恕罪。”说到这里,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包拯见县令跪在自己面前苦苦哀求,知道他在处理这些案件上左右为难,便让他站起来,问道:“这是难题吗?”县令还是一再推诿,请求不要再审理这些案件了。

包拯见县令还是拗不过情面,心里不禁一阵厌恶。他把袍袖用力一甩,厉声说道:“限你三天之内一定要将这些案件报到州里,否则唯你是问!”说罢,转身便离开了县衙。

县令不敢怠慢,第二天就将与包拯亲友有关的案件都上报到州里去了。

包拯审阅了这些案宗后,立即派两个捕快去捉拿舅舅归案。舅舅见捕快前来捉拿他,跳上前去就给捕快一人一个耳光,骂道:“瞎了你们的狗眼!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们庐州知州包大人的舅舅,谁敢捉拿我!”

两个捕快急忙跪倒在地,连声说:“我们不是县衙的,我们是包大人手下的。”

舅舅怀疑自己听错了,问道:“怎么,是包拯派你们来捉拿我的?”

两个捕快交换一下眼色,满脸赔笑,连声说:“不,不,不!我们不是来捉拿你老人家的,我们是奉了包大人的命令前来请你老人家过府叙谈的。”

舅舅又问道:“此话可是真的?”

两个捕快又互相看了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绝对是真的!”

舅舅豪横地说:“不管是真是假,舅爷我也不怕。我外甥是知州,量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你们两个快起来,舅爷就跟你们走一趟。”

舅舅坐轿来到府衙,一个捕快跑去禀明包拯。包拯命他们先把舅舅关押起来。

舅舅一见要关押他,立即大吵大闹,不肯随捕快走。他几次喊着要见包拯,但包拯一直不见他。

夜里,包拯一直放不下这件事,考虑着如何处理舅舅。夫人董氏也为舅舅的事焦躁不安。夜已经三更了,两人还翻来覆去睡不着。

董夫人问包拯说:“舅舅犯了法,你就不能讲点情面吗?”

包拯没有吭声,只是叹了口气。

董夫人又问:“今天舅家表弟前来讲情,你说什么也不答应。咱们刚回来不久,你就这样做,人家会不会说你无情无义呀?”

包拯解释说:“夫人,不是我无情无义,是舅舅太不自爱了。我身为百姓父母官,坐镇庐州,应该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如果舅舅犯法可以免刑,别人犯法又怎么办呢?法律无情,六亲不认。你跟我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董夫人说:“话虽是这么说,但你就不能法外开恩,宽容一次吗?”

包拯耐着性子说:“夫人有所不知,自从我做官后,亲友借我的名声横行乡里。尤其是舅舅,他联络四乡豪绅为非作歹,百姓怨声载道,县官又不敢管。我若宽容舅舅,这庐州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又如何在这里做官啊?”

第二天包拯穿戴好,正准备升堂审案,他的儿媳崔氏急急忙忙地走了进来,跪在包拯面前,含着眼泪说:“公爹在上,容儿媳敬禀:舅爷犯了法,理应治罪。但自从孩子他父亲去世之后,家中一切事务全由舅爷家照管。若不是舅爷家,我这么一个年轻寡妇如何度日啊?公爹如果审理舅爷,绳之以法,儿媳于心不忍,望公爹开恩。”

崔氏是包拯的儿媳妇,而且现在是他晚辈中唯一的亲人了。包拯在瀛州做官时,他的独生子不幸死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任上,儿媳崔氏只得怀抱幼小的孙子回到庐州老家。孤儿寡母无法度日,多亏舅舅家为她照管家务。包拯在扬州做官时,他唯一的孙子又不幸夭折。只剩下一个年轻的崔氏,日子就加更不好过了。为了包家的名声,崔氏誓死守节,永不嫁人。这时,又是舅舅家为她支撑门户,一直到今天。包拯的父母去世后,包拯回家守孝,舅舅又多方照料他,一直到他外出做官。

包拯说:“舅爷对你好,对我也好,这些咱们都应该记住。但他犯了法,我如果不秉公执法,老百姓会怎么想呢?其他官员又怎能为民伸冤呢?”

最终,包拯还是按朝廷律法审判了舅舅。

解读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但这个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不代表冷漠,不代表无情,相反,却代表了公正。对国家公正,对社会公正,对他人公正,这样的人是国家的顶梁支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必将获得人们的爱戴和敬重。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