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2728  |  更新时间:2015-09-25 09:20:45  |  分类:

儿童教育

海瑞不畏强权勇于抗争

名言

有公心,必有公道。

——傅玄

故事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的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

海瑞为政清廉,为人正直。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们敬为“海青天”。

在奸相严嵩掌权的日子里,严嵩父子及其党羽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海瑞当时出任浙江淳安县的知县。他秉公办事,对严嵩及其同党,一点不讲情面。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胡宗宪仗着有后台,到处敲榨勒索,谁敢不顺他心,他就收拾谁。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要是换了别的县,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被派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笔大钱,他是绝不肯放过这个地方官的。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的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党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等到严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才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

解读

海瑞不畏强权,不为自身考虑,勇于执法,他关心的只是正义是否得到伸张,犯罪之人是否被绳之以法,从来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让他留下了千载美名,也为后人树立了效仿的榜样。

王翱为官廉洁不徇私情

名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故事

王翱是明代自成祖至景帝的五朝重臣,从一名普通官吏到吏部尚书,为官几十载,却始终公正处事,勤政用贤,廉洁奉公,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虽然位高权重,王翱却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他对自己的家属子女管束很严,有时到了让一般人觉得不近情理的地步。他的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常常接女儿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因为女婿在郊外为官,女儿每次回娘家都不很方便,所以每当接来送去,贾杰都发牢骚说:“你父亲是吏部尚书,正管理着各级官吏,只要他老人家尊口一开,我就可以像摇树叶一样被摇到京都。何必这么麻烦地接来送去呢?那样的话,你们母女也可以常相陪伴了。”女儿回到家把这个意思对母亲讲了,王翱夫人觉得这事也不算过分,对王翱这个掌管全国官吏的吏部尚书来说,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有一天,趁着王翱高兴,王夫人备了点酒菜,眼看酒过三巡,便婉转地把女儿的请求说了。可是没想到,王翱一听勃然大怒,斥责说:“亏你说得出口,我这不是借手中的权力徇私情吗?如果在外地任官的人都提出如此要求该怎么办?”他越说越恼火,拿起酒杯就摔了过去,夫人的脸都被划破了。一席家宴就这样不欢而散,王翱也愤然离去,回到朝房,一连十几天都没回家。从此以后,女婿调转京城的事没人敢再提了。一直到王翱去世,也没把女婿调进京城。

王翱有个孙子才学很一般。本来他已经受到特别的优待,有了一定的职位,可是他嫌官卑位低,想通过科考求得晋升。可毕竟才疏学浅,自己也知道凭真才实学难以过关。于是,他通过关系弄到一份试卷,准备参加当年的秋试。王翱知道后,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王翱严肃地对孙子说:“你如果真有考中的才学,我能忍心埋没你吗?你明摆着不具备应试的条件,假如主考官照顾了你,就会有一位真正具备应试条件的人落选。再说,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位,何必强所不能,存非分之想呢!莫不如继续刻苦攻读,成就学业后再去应试。”说完当即撕了考卷,扔进火里烧了。

王翱身居显位,但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因为他政绩突出,家境清贫,皇帝每年都赏赐给他不少金玉束带、锦绣衣物,或是银币玩器,但他从不动用,长年穿着普通的衣装。

一次与他关系很好的太监出于对王翱的尊重,拿出四颗西洋明珠相赠,以留作纪念。王翱怎么也不肯收,最后,太监流着泪说:“这些明珠绝不是我收受贿赂所得,而是先皇将郑和所购得的西洋明珠赏赐给身边的侍臣,我得了八颗。今天送一半给你,作为纪念,请一定收下。”看到太监如此真心诚意,王翱很感动,只好将明珠收下,缝在上衣夹层里保存着。

后来,王翱回京执掌吏部时,那位太监已经过世。王翱几经求访,找到了太监的两个穷侄子,对他们说:“你们的叔叔一贯奉公守法,在世时对你们要求很严,你们现在生活一定很困难吧?”两位年轻人回答说:“确是如此。”王翱又说:“如果有什么致富的打算,我可以帮助你们。”没过几天,他们向王翱说了自己的打算,王翱马上把保存的四颗西洋明珠送还给太监的两个侄子了。

解读

从政清廉,持家勤俭,待人公正,这是王翱一生遵循的人生准则。为人难做公正,家事公正,公事公正,对人公正,对己公正,均很难做到。要想做到公正,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公正之心。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