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一言九鼎
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故事
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先生在他的处世上有一条原则:不要轻易许诺给别人,许诺以后就要兑现。这条原则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一天,林肯正在自己开办的律师事务所里清扫房间。这几个月以来,生意一直都不好,林肯心里很着急,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那么,这个事务所离关门也就不远了。
正在这时,有一个满面愁容的贵妇人模样的女人走了进来,“哎呀,先生,您是这里的律师吗?”
林肯答应着,请她坐下,让她安静一下。
女人惧怯、悲愤的心情流露在眉宇之间,看上去,她很焦急。她如泣倾诉着自己的委屈。她的小儿子阿姆斯特丹错误地结识了一批恶人,整天与他们混在一起,还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个名叫福尔逊的,别人借了他钱,他要阿姆斯特丹与他一起去讨债。
一天晚上,他们俩趁那个人刚从酒店里喝得大醉出来,把他劫到一个僻静处,由阿姆斯特丹放哨,福尔逊“审讯”那个人,向他索要钱财,那个人声称自己没钱,福尔逊一气恼捡起一个酒瓶子便使劲砸了下去,谁知,竟将那人砸死了。后来,福尔逊主动投案,诬陷阿姆斯特丹是杀人凶手,警方对此深信不疑,即将判刑。
那个女人又说自己跑了好几家律师事务所,但没有人敢出来受理,最后她说:“先生,救救我的儿子吧!他是无辜的。如果官司打赢了,我决定付10万美金的报酬。”10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使正处于拮据中的林肯简直有点惊呆了,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来回踱着步,面如冷铁,不说一个字。
“先生,难道您不相信我的话吗?”女人有点失望。
“不,尊敬的女士。我首先想到的是事实。事实,懂吗?事实是律师的金子,事实是律师行路的拐杖。没有事实,任何一个高明的律师也打不赢官司。所以,在没有获得事实以前,我只能是半个哑巴。”
“先生,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假如您说的是事实,而且也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事实,那么,事情就成功啦,您儿子就有救了。”
女人凝噎片刻,才说:“先生,您的稳健、智慧,使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林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与案子有关的线索,最后凭借铁的事实、超人的智慧和雄辩的口才,他拯救了阿姆斯特丹,赢得了这桩众所周知、几乎已经败局的官司的胜利。因此,林肯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信任,他的事务所的生意也日益好起来。
解读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做人就应该讲信用,遵守诺言。不轻易许诺他人,但是一旦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故事中林肯为了遵守自己的诺言,不惜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案件线索,最终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和高贵品格赢得了别人的敬佩和信任。
高允言行不二
名言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康德
故事
魏世祖太武帝时期,高允与司徒崔浩奉命一同著成国纪。高允任侍郎、从事中郎兼任著书郎。他精通天文历法,在著述过程中,经常匡正崔浩的谬误,令人叹服。
当时,有著作令史闽湛等人乖巧奸佞,深得崔浩信任。见崔浩注释的诗、论语、尚书、易,便上奏章,说马、郑、王、贾所注述的六经,疏漏谬误之处很多,不如崔浩所注精微,因而请求将这些在境内流行的各家注述书籍统统搜集收藏,颁发崔浩的注书让天下人学习。同时请求世祖赐命,让崔浩再注释吹捧礼记,以使后生晚辈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义理。有人抬轿子,大事吹捧,崔浩飘飘然不知所以。吹捧有功,崔浩心中有数,决不能亏待,上表推荐,称赞他有著述才华。
不久,闽湛又怂恿崔浩将其撰写的国纪全文刊刻在石碑上,立于交通要道,求永垂不朽,并借以彰明崔浩秉笔直书的事迹。高允听说后,忧心忡忡,料知崔浩这样得意忘形,必无好结果。他非常担心地对著作郎宗钦说:“闽湛所作所为,实在是岌岌可危,恐怕会给崔浩宗族招来永世大祸,我们也很难幸免。”
高允料事如神,不久果然事发,崔浩因撰写国纪触怒了世祖,被收押再审。此时高允在中书省供职,恭宗己被世祖立为了太子,曾由高允讲授经史,对他很敬重,见高允因参与国纪的撰写也将受到牵连,就设法救助。他派东宫侍郎吴延请来高允,让他留在宫内。第二天,恭宗奏明世祖,命高允陪同自己进宫朝见。到了宫门口,恭宗说:“现在你和我一同进去见至尊,进去后我自会为你疏导,至尊如果询问,你只要依我的意思回答即可。”
二人进宫面见世祖,恭宗小心翼翼地说道:“中书侍郎高允一直在儿臣宫中,与儿臣相处多年,一直小心翼翼,儿臣对此十分清楚。他虽然与崔浩共事,但位卑言轻,受崔浩制约,罪在崔浩,请赦高允不死。”世祖召高允近前问道:“国纪是否皆为崔浩所作?”高允回答道:“太祖纪为前著作郎邓渊所撰,先帝纪及今纪,臣与崔浩同著,但崔浩综理全面,事务繁杂,虽是共撰,其实也不过总审裁断而已。至于书中注疏,臣所做多于崔浩。”世祖闻言大怒:“如此来说,你的罪岂不是比崔浩的更大,岂能放你生路。”恭宗见世祖发怒,感觉事情不妙,马上插嘴解释辩白:“父皇息怒,高允不过是一介小臣,恐惧迷乱以致语无伦次。臣过去曾详细查问,高允都称国纪为崔浩所著。”高祖再问高允:“果然如太子所言?”高允面无惧色,从容做答:“臣才疏学浅,著述多有谬误,有违圣恩,又触怒天威,臣已知罪,罪该灭族。臣死在即日,不敢胡言妄说,欺蒙圣听。太子殿下因臣随侍左右讲授经学多年,可怜臣下,故极力为臣请求宽免,其实殿下并未曾问臣,臣下也无此言如实奏报,不敢隐瞒。”世祖听后,怒气顿消,对恭宗说道:“真是直言不讳!这也是人情所难,临死而不巧语饰过,岂不难能。且为臣不欺君,告朕以实情,真是忠贞之臣。虽然有罪,也可定免。”于是,高允得到了赦免。世祖随即召来崔浩,命人审问,崔浩惶恐迷乱,不能应答,哪似高允,事事申说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这下世祖愈发恼怒,命高允拟写诏书,将崔浩以下,童仆小吏共一百二十八人,均满门抄斩,诛连五族。
高允受命草拟诏书,但他迟迟不肯写,世祖频频派人催问,高允求再见世祖,说明情况然后才好拟诏。世祖答应了高允的请求,高允面奏说:“崔浩获罪,若另有罪状,臣不敢多言,但若仅以此事论罪,罪不该死。”世祖一听,勃然大怒,命侍卫将高允拿下。恭宗只得再次上前请求。世祖道:“不是此人劝谏,更要致死数千人。”恭宗和高允再不敢多说,拜谢退下。崔浩最终仍遭灭族灭门之祸,崔浩僚属童吏也都被处死,但仅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子儿女。著作郎宗钦临刑前,想起高允当时的预言,长叹一声:“高允有先见之明,简直是个圣人啊!”
事过之后,恭宗曾责备高允说:“做人应该知道随机应变,否则多读书又有何益。当时我为你安排导引,你为何不依照我的言语行事,以至于触怒圣帝,雷霆万钧,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高允当时何尝不明白恭宗的一片苦心,但他自有一番道理,此时才告之恭宗:“臣是一东野凡夫俗子,本无意做官,不想被朝廷征召,沐浴圣恩,在中书省为官。自思多年来尸位素餐,妄想官荣,妨碍贤良。心中每每不安。至于说到史籍,应为帝王言行实录,是将来的借鉴,今日借此可以了解过去,后代借此可以知晓今朝,因此言行举动,无不一一记载,为人君者自然对此分外审慎。崔浩世经皇恩,荣耀一时,而辜负圣恩,以至于自取灭亡,崔浩其人其事,确有可非议之处。崔浩以平庸之才,而承担栋梁重任,在朝内没有忠诚正直的节操,退归没有雍容自得的称誉,私欲吞没了清廉,个人好恶掩盖了正直与公理,这些应是崔浩的罪责,至于其记载朝廷起居之事,评论国家政事得失,本是撰写史书的惯例,并没有过多违背。臣与崔浩共撰一书,同担一事,这是事实。死生荣辱,不该有别,依理而言,臣不该有所特殊。今日获免,由衷感激殿下再生之恩。臣违心苟且求免,并非臣之本意。”高允一席话掷地有声,恭宗听罢,为之动容,又连连慨叹。
解读
做人一定要诚实,做任何事情都要秉着自己的良心,诓骗和伪装能够欺骗一时,但是欺骗不了一世,最终会被人拆穿。故事中高允正是由于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幸免于难,赢得了别人的赞赏和尊敬。他的这种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