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让我们看看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是如何运用发散思维来进行脱稿讲话的:
“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到耶路撒冷,也就是说,我的身份是一个专业的谎言编织者。当然,说谎的不只是小说家。我们都知道,政客也会。外交人员和军人有时也会被迫说谎,二手车业务员,屠夫和工人也不例外。不过,小说家的谎言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人会用道德标准去苛责小说家的谎言。事实上,小说家的谎言说的越努力、越大、越好,批评家和大众越会赞赏他。”
在这场讲话中,村上春树通过发散思维,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己的职业,更轻而易举地拉近了自己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他没有高谈阔论作家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发散思维,联想到小说家需要虚拟语言环境来完成写作,从而将自己和政客、军人甚至是普通的屠夫和工人联合起来,通过不同职业的发散思维,让听众感觉到眼前的演讲者并不是一位著名的遥不可及的作家,而只是一个普通人,不仅拉近了与听众间的距离,增强了亲密感,还体现了村上春树质朴的本性。
所以,在我们运用发散思维之前,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我们脱稿讲话的必备条件,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然后把各个知识节点用发散思维打通、连接,于是本来难以引起共鸣的话题,就会变得有声有色。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呢?
下面是几种发散思维在脱稿讲话中的运用。
第一,通过语言启发思维,运用情境带动思维。语言是传递感情、表达观点的媒介。语言的艺术不仅仅在于话题本身,更在于语调、感情和措辞中。讲话者在描述一个伤感场景的时候,如果语调悲痛、声泪俱下,更能将听众带入那个令人动容的情境中,从而有感同身受之妙。除运用语言的艺术,我们还可以为听众设置不同情境来进行思维的发散。比如假设一个特定的环境,根据不同细节来进行分别讨论,这样能让听众更深入理解你的想法,并最终达到思维的共鸣。
第二,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听众展开想象。为了充分激发听众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设置一些能够促进听众想象的悬念,从而拓展我们的讲话内容。比如我们要讨论一个科技的话题,为了避免讨论专业技术显得枯燥无味,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富有悬念的内容。比如,当讲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历程时,可以抛出“宇宙上是否存在外星人”的话题吊胃口,从而增强了讲话内容的黏合性和吸引力。
第三,围绕突发事件,进行即时发挥。虽然我们在脱稿讲话前会做相应的准备,但总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这个时候怎么办?切忌慌乱。你可以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围绕突发事件进行现场发挥,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从中解围,而且还为自己开发了新的讲话话题。由于切合眼前情景,如此讲话模式必将博得一片掌声。
联想思维——让你在脱稿讲话中不愁话题
说到联想思维,让我们一起来看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
当年,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媒体记者们纷纷围住他,希望他能够讲解一下什么叫相对论。爱因斯坦笑着说:“打个比方,你跟女朋友约会的时候,女朋友还没有来,你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简直是度日如年。你女朋友来了,你牵着她的手漫步在公园里,这时候你会感觉到时间滴答滴答地过得非常快,这就是相对论了。”
在这个案例中,相对论是一种新的理论,如果爱因斯坦只是一味用专业的术语去解释,想必哪怕是研究者都得费点功夫去理解,更何况是门外汉的记者们呢,肯定都得听得一头雾水。而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立刻让在座的记者们了解到相对论的核心概念,也让采访的气氛变得轻松活跃,真不愧是聪明的科学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联想思维在脱稿讲话中尤其重要。通过联想思维把话题形象化、具体化,不仅让听众更容易明白,而且也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既然联想思维对脱稿讲话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来提升联想思维能力呢?现在,让我们以“苹果”这个词为例,来共同探讨联想思维在语言表达上的运用。
第一,注意链接的层次。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通过平行思维进行联想,比如在讨论“苹果”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香蕉、菠萝等其他水果,这就属于“链接思维”。链接思维是大部分惯用的联想方式,但这种思维的缺点是容易固化,使人的思路越走越窄,甚至局限于一个怪圈中跳不出来。所以,讲话者要想使自己讲话的思路开阔,就要敢于摆脱“链接联想”,从多个层面开拓讲话思路。
第二,注意转接的层次。如果一个人在运用纵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当他听到“苹果”这个词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果树的生长、苹果汁的制作、饮品的保鲜、饮料业的发展历程等等各种话题,虽然它们和“苹果”本身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所谓的“转接”。在脱稿讲话中,如果讲话者能够巧妙地运用“转接思维”展开联想,其讲话内容必然生动、形象、丰富,自然也就能征服听众。
第三,注意话题的跳跃。当然,如果再沿着纵向思维继续进行联想,我们也可以由苹果联想到苹果手机,由苹果手机联想到乔布斯,又由乔布斯联想到苹果公司的股票等。不过,在进行“跳跃式思维“时,讲话者要把握好分寸,切忌因为跳跃性太大,反而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紧要的话题上,最终导致本末倒置,使听众记不清你讲话的主题是什么。
学会这些记忆法,讲话将远离忘词、语塞之尴尬
相信每个上过学的人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读书时,老师让同学们背诵课文。很多学生在台下背得滚瓜烂熟,可一旦被老师叫到,就开始紧张万分,别说是全文背诵了,甚至开头第一句话都忘记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忘词”。
作为学生,在背诵课文时忘词最多被老师批评,但如果这种“忘词”的事情发生在公共场合的讲话中,岂不是一件令人尴尬不已的事情?那么,如何避免讲话“忘词”现象的发生呢?一般来说,讲话者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法来熟记自己的讲话内容:
第一,图像记忆法。所谓图像记忆,即借助具体、形象的图画来强化记忆。比如,在脱稿讲话时,讲话者可以把讲话内容划分为若干版块,然后把每个板块的大概意思用图画出来,并把演讲稿的提纲结合图联系起来,按照顺序标好序号,然后将图画连成线。当你甩掉稿子开始讲话时,你画出的图片就会有条不紊地转译成文字,使你畅所欲言、慷慨激昂。
第二,连锁记忆法。所谓连锁记忆法,即把需要记住的事物转化为自己熟悉的东西,然后用联想的方法把这些不相关的事物串联起来。连锁记忆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一相连、环环相扣,通过连锁记忆把5种、10种、20种,甚至数百种不同的事物巧妙地连接起来。
不过,一个人要想真正掌握连锁记忆法,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善于想象,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其二,在词语与词语之间联想时,要做到新奇、离奇,甚至可以荒谬到不符合逻辑;其三,在联想过程中,脑海中要浮现出与每一个词汇有关的形象画面。
比如,在脱稿讲话时,你需要记住飞机、屋顶、纸箱、铁环、水桶这5个词,如果运用常规的记忆法来记,肯定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你学会了连锁记忆法,则很容易记住这些词汇。其具体方法是,可以把这些词连接成具有连锁结构的句子:飞机落在了屋顶上;屋顶上放满了纸箱;打开纸箱里面都是铁环;铁环上挂着一个水桶。通过这样的组合连句之后,这些词汇不再零碎分散,从而也就方便记忆了。
第三,意义记忆法。意义记忆法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即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的方法。心理学家认为:思想与表达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具体来说,思想是言语表达的基础,而言语则是一个人思想表达的外在形式。比如,你在讲话时需要用到夜到渔家这首诗。诗的全文为: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由于是古文,加上时间紧急,无论如何都背不会,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诗的意义,想象出如此一种情景:
江口有一渔民的家,潮水都打到柴门上了,想去投宿可主人还没有归家,四处一看,竹林深处有通向村中的小路,月亮已经升起来,江上渔船已经很少,远远看见主人沿着沙岸回来了,春风吹着他的蓑衣还在微微抖动呢。
如果你明白了这首诗的意义,相信很快就可以记住了。
第四,间歇记忆法。所谓间歇记忆法,即在大量记忆某些事物或内容时,不要一口气记完,而是要进行时间上的停顿,通过几个阶段来完成记忆。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在重复记忆的间歇过程中,其潜意识思维非常活跃,它能使我们的联想更丰富、稳定,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使我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记忆更牢固。
第五,联想记忆法。如果你想回忆某件事,可以先回忆与之有关的某些场景、人物、事件等,这些都有助于你想起已经遗忘的东西,这就是联想记忆法。比如,某次讲话的主题是“我的童年”,当看到这个标题时,你或许会想,我的童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然而,如果这个时候,你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的童年是在哪里度过的呢?我童年的伙伴们有哪些?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当你能够从一个点联想到另一个点时,你的演讲内容也就酝酿出来了,自然也就有话可说。
第六,结构记忆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而我们要想更好地记住某件事物,就一定要了解清楚它的整体结构。这对整体记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脱稿讲话中,虽然其讲话主题不同,但从题材上来划分,大部分的讲话稿都属于议论的范畴,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但整体结构始终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板块。演讲时,只要你的脑海中组建好这三大结构,也就牢牢地记住了讲话的主题内容。
第七,情感记忆法。情感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记忆者就像演员一样使自己进入某种角色,然后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讲话内容的喜怒哀乐之中,在该笑的时候面带微笑,在该伤心的时候痛哭流涕,在该愤怒的时候怒气冲天。总之,只要讲话者真正把感情融入到讲话的氛围之中,就很容易记住讲话内容。
第八,机械记忆法。通俗来说,机械记忆法即不运用太多记忆技巧的记忆法。虽然这种记忆法并不被大力提倡,但对于脱稿讲话中经常出现的某些地名、人名、时间、数字等内容,我们只好采用机械记忆法进行记忆。不过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机械记忆法虽不包含太多记忆技巧,但同样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比如,在讲话中如果有某些你不太熟悉的人名、地名,则可以运用谐音来帮助记忆,从而达到牢记不忘的效果。
把正确的话在正确的场合说给正确的人
俗话说得好:“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同样的一句话,场合、环境、对象不一样,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说话的氛围不同,交流者的心情不同,往往会影响交流的心理感受和实际效果。所以,在脱稿讲话时,讲话者要特别留意当时的场合与听众对象的身份,做到把合适的话说给合适的人听。
有一个大户人家生了个宝贝儿子,在满月酒的时候请了很多亲朋好友来贺喜。
朋友甲看了这个孩子,赞不绝口地说:“恭喜啊恭喜,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一定权倾朝野。”主人听了乐不可支。
朋友乙走过来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也称赞道:“这孩子鼻翼丰满,两耳垂肩,以后一定是富甲一方。”主人听到朋友乙对孩子的称赞,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朋友丙凑过来看了看,说:“这孩子吉人天相,面色红润,眉清目秀,将来一定会是个大才子。”听了这么多的赞扬,主人眉开眼笑,连连道谢。
然而,当朋友丁发言时,他却说道:“这个孩子啊,将来会死的。”听了这话,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如何接话。主人更是气愤不已,命令家徒把他撵了出去。
在这个故事里,其实甲乙丙丁的话都没有错,可是为什么主人听了前三位客人的话感到高兴,而听到最后一位客人的话却大发雷霆呢?其原因就在于,这个被称为“朋友丁”的人缺少“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说话技巧。要知道,孩子满月是大喜之事,在这样的场合,穷尽称赞吉利之词都来不及,怎么能够把“这个孩子啊,将来会死的”这种话说出来呢?固然,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不管他是否权倾朝野,是否富家一方,但是说话的内容和喜庆的场合不协调,必然让听话的人感觉心情不爽。
正确的场合说正确的话,也一定要了解听众们的诉求。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深谙这一秘诀,在2012年的民主党全国大会上,她为奥巴马连任总统做了一番演讲:“我的父亲是城市水厂的一名工人,在我和哥哥很小的时候他就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即使当时我们都还小,我也知道父亲常常被病痛折磨。我知道有许多清晨,仅仅连起床对他来说都是一场痛苦挣扎。然而每天早晨,我都看到父亲面带微笑地醒来,抓紧他的助步器,用浴室的洗脸池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缓慢地刮好胡须,扣好制服……父亲从未让我们因为姗姗来迟的支票而错过任何一个报到截止日期。你们瞧,对我的父亲来说,这是身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就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这就是他衡量生命成功与否的方式。”
一般来说,在这种场合的演讲,应该是高谈阔论、引古论今,但是米歇尔却充分分析了听众们的诉求,认为对方听腻了政客们的官话,想要了解的是最能直指人心的事实。所以,她通过讲述家人的过往点滴,亲切、自然地赢得了民众的赞赏。
作为一名靠语言征服听众的讲话者来说,要想真正获得听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一定要做到把正确的话在正确的场合说给正确的人。那么,脱稿讲话者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这需要讲话者从以下三点来提升自己的讲话技能:
首先,要分清楚是否是正式场合。如果讲话场合比较正式,讲话者在态度上就要做到严肃认真,说话前要有所准备,不能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这样会给人逻辑混乱的印象。反之,如果是在非正式的场合,讲话就可以随便一些,彼此间聊聊家常,谈谈八卦,以便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好相处的良好印象。
其次,要分清楚氛围是喜是悲。就像刚刚那个故事里谈到的,在别人办喜事的时候,万万不可说不吉利的话;而当人悲伤的时候,也不能说风凉话,而要善于说对方听着暖心、贴心的“好听话”。
最后,要分清楚说话对象是亲是疏。常言道,对自己人要“关起门来说话”。也就是说,在与家人、朋友交流聊天时,可以随意一些,没必要咬文嚼字。然而在与关系不那么亲密的人交谈时,就要掌握说话分寸。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脱稿讲话时,发言者更要出言谨慎,千万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措辞而得罪某些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