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 善意的谎言:学会用爱接纳和包容孩子(二)
善意的谎言:学会用爱接纳和包容孩子(二)
作者:芦芩   |  字数:3781  |  更新时间:2016-07-09 15:06:29  |  分类:

儿童教育

3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家长都明白其中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摸透孩子的心理,才能把事情考虑周全,才能做得更好。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了啊,我怎么没想?孩子每天什么时候饿了、冷了我都知道,他的小眼睛一转想吃饼干了,我一下就看得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只能说明你了解孩子的习惯,但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想法永远都是特别的,大人不要用因有的观念来“替孩子着想”,要能更深入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皮皮一脸沮丧地回到家,妈妈问:“你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见他没吱声,就接着说:“你又做什么坏事了?”皮皮瞪着眼睛说:“我什么也没干。”妈妈见状就气不打一处来,说:“你什么也没干,难道老师会无缘无故批评你?”皮皮重重地跌坐在沙发上,一副委屈的样子。两人对峙着,家里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氛。

爸爸回来后了解了情况,用友好的语气对皮皮说:“我敢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你。”

皮皮警惕地抬起头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接着说:“记得我上三年级时,也遇到类似的事,本来我就是在写作业的时候向前面的同学借橡皮,结果被老师罚站,我当时觉得丢死人了,气愤得很。”

皮皮开始放松心态,并对爸爸讲的故事感兴趣了:“真的吗?我今天也只是向同桌借一支铅笔,因为我带的那支铅笔折了,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在下面交头接耳,不好好听课,哼!”

“哦,原来是这样啊,看起来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不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听到下面有人说话,肯定不开心。下次,你能不能想个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再发生?”爸爸说。

“嗯,我下次会多准备一支铅笔,那样就不用在上课的时候向别人借,惹老师生气了。”

“这个主意不错。”爸爸拍拍他的头,皮皮站起来开心地去写作业了。

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有非常大的差别,如果家长一直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看到的都会是不好的一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妈妈非常怕毛毛虫,一日带着五岁的女儿在路上遇见一只毛毛虫,妈妈正吓得面色苍白之时,女儿说道:“好漂亮的毛毛虫啊。”妈妈意识到如果自己继续表现得很害怕,说不定会让女儿留下阴影,从此以后也会害怕毛毛虫。于是鼓起勇气拿起毛毛虫放至路边,女儿还挥手跟毛毛虫说“再见”。

孩子眼中的毛毛虫是可爱的,大人眼中的它们却是恶心的、可憎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两个世界的不同,凸显了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重要性,为了女儿而拿起毛毛虫的妈妈是可敬的,因为她正是站在女儿的立场考虑问题,才选择这样的做法。

多蹲下来跟孩子讲话,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还非常有助于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通过良好的换位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心理,多想一想:为什么孩子这样做或者孩子将要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快速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说吃饱饭了,有的家长可能会依照自己的标准回答道:“才吃了几口就吃饱了,你就是想出去玩,再吃一碗。”或者说:“昨天还吃的比今天多呢,好不好吃你都要多吃一点。”这就是不懂换位思考。

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其实他还是一个教育家。1929年,已经年过半百的鲁迅有了儿子,鲁迅非常高兴地给他起名叫周海婴。

鲁迅对周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的夜里十二点到两点,正在写作的鲁迅都要轻轻上楼看看周海婴的睡眠情况。平日里鲁迅就把周海婴抱在臂弯里,在房间里来回走动,还给他唱儿歌、催眠曲。

在教育孩子方面,鲁迅的思想也非常先进,他非常尊重周海婴的想法,同时也非常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鲁迅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一次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那天,鲁迅在家里宴请朋友,推杯换盏之间,端上来一盘子鱼丸,周海婴很好动,就先夹了一个尝尝,他觉得味道不对劲儿,就说菜不新鲜。大人们都说小孩子别瞎嚷,刚上的菜怎么能不新鲜呢?

鲁迅见状也不说话,夹了鱼丸尝了尝,又尝了尝周海婴碗里的鱼丸,果然味道都不对,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对孩子也需要留面子,尤其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别当着很多外人的面脱下孩子的裤子就打,这是非常伤自尊心的。可能有的家长会问:“一个小屁孩能有啥自尊心?打打屁股第二天就忘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确实是很伤自尊心的,小孩子本来没犯什么大错,但却被剥了裤子打屁股,更尴尬的是还被一群熟悉的、陌生的人看着,指指点点,这难道不伤自尊心吗?

有位爸爸带着孩子逛街,孩子想吃冰淇淋,爸爸不同意,孩子就坐在地上不起来,而且一直大哭,爸爸顿时很尴尬,他急得不行,蹲下身子想给孩子解释冬天吃冰淇淋的坏处,突然发现孩子的牙龈有些红肿,是上火了,怪不得孩子吵着要吃冰淇淋,他是想吃点儿凉的东西,让牙齿舒服一些。

幸好这位爸爸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否则将错怪孩子,类似的情况俯拾皆是,都需要我们用换位思考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面对孩子。

4做有心机的父母,给孩子几次犯错误的机会

有这样一位家长,他给孩子制定了种种规定,挂在墙上,让孩子反复地看,并且背下来,一旦违规就要受到惩罚。孩子每天“规规矩矩”,甚至什么都不敢碰,生怕违反了规定,这位家长还很得意:“看我家的孩子,从来不犯任何错误,多听话。”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过分地让孩子“听话”“不犯错”是会耽误孩子成长的,事实上没有人不会犯错,更何况孩子,强行让孩子不犯错误,其实是在禁锢孩子。聪明的家长会利用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成长,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个法国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有一个记者采访他,问道:“你今天获得这样的伟大科学成就,跟童年的家庭教育有没有什么因果联系?”

化学家说道:“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有一半功劳应该归结给我妈妈。为什么这样说?有一件事让我终身无法忘怀。”他讲了这样的故事:

化学家五岁的时候打碎了一个牛奶瓶,洒了一地牛奶,玻璃碎片满地都是。妈妈听到声音后跑了出来,然后笑了一下说道:“既然牛奶已经洒了,我们看它还有什么用吗?儿子,看看有什么用?别愣在这儿,你是不是叠了很多纸船?这不是一个海洋吗?咱俩划纸船吧。去把你的纸船找出来。”

于是他就跑去找纸船,妈妈趁机把玻璃碎片收拾干净,母子俩就在牛奶上面玩了半天的纸船,然后妈妈把他带到院子里又给了他一个一模一样的瓶子,说:“你再试试。”化学家拿着瓶子又掉在地上,妈妈收拾干净再给他一个瓶子,说:“你现在右手抓瓶颈,左手拖瓶底,试一下。”

化学家就此学会了正确地拿牛奶瓶,妈妈笑着离开了。化学家说这件事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说:“每次科学实验失败后,我都想起妈妈,我要像妈妈那样善于在失败的实验里寻找经验。我从那时起就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这就是我成功的关键。”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永远不犯错,以为犯错就意味着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有的家长总是期望在孩子犯错前就能提醒他,让他避免犯错,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给孩子制定条条框框,孩子做不好的时候就替孩子代劳。但是这样管控和代劳,将会让孩子很害怕犯错误、办错事,对家长的依赖性极高,做事情也要等待家长帮他做选择、帮他承担后果,这样的孩子就像是柔弱的幼苗,永远也长不大。

简单地告诉孩子“这个对”“那个错”,孩子不会留下深刻,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是错的,那样是对的,只有让他亲自去尝试,去碰几次壁才能懂得。我们要乐于看到孩子做出尝试,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孩子在成长中的错误,孩子做不好太正常了,而这也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良机,抓住这样的机会就能做出积极的引导。

孩子怕犯错的心态来自于我们的严厉管教,一旦孩子有了错误就被我们严厉批评、指责,那么下一次当他面对棘手的事情时,就不会选择自己动手,而是选择直接寻求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去尝试,告诉孩子:你大胆地做,即便是错了,我也不会怪你。这样才会让孩子“大胆地往前走”。

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包饺子,简简小朋友也来帮忙,结果包了几个奇形怪状的饺子,妈妈就立即阻止她说:“行了,你别包了,这不是糟蹋面粉吗?”简简灰心丧气地去看电视了。

实际上,如果孩子一直都不犯错误,那么就没有面对失误和改错的机会、能力。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不允许孩子去尝试,孩子就不会学到新东西。有很多孩子一直在父母的过度“呵护”下成长,长大后错误意识非常淡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犯错后也不知道如何弥补,惊慌失措地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不行的,错误意识淡薄也就意味着很容易走错路。

或许孩子会把事情做得很糟糕,或许给我们帮了倒忙,但这是孩子锻炼能力的过程里必不可少的经历,千万不要因为心急就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不断地给孩子打气加油,告诉他还可以做得更好。

当我们给予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后,孩子在犯错误时会感到沮丧、气馁,这时候我们要站出来给孩子安慰,正如心理学家塞奇斯所说:“当孩子犯错了,你应该带着孩子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这样才能让孩子不失掉信心,并将错误变成垫脚石,站得更高。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