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也要创造机会常请孩子帮忙
所谓的创造机会请孩子帮忙,其实就是委婉地表达出让孩子独立动手的意愿,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一些。比如,对于有些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指使他:“你去帮我把盘子拿过来。”孩子听到这样命令性的指示一定不会去的,如果改说:“孩子,我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把盘子帮我拿过来,我会非常感谢。”这样的表述方式就会好很多。
李清的儿子特别调皮,如同“混世魔王”一样,对于李清的话常常是充耳不闻,这让李清很是头疼。这天,李清正在厨房打扫卫生,儿子跑过来喊道:“妈妈,妈妈,我帮你扫地。”李清犹豫了一下,看他热情高涨,不忍心拒绝,说道:“好吧,我把扫帚给你,你一定要小心。”
儿子接过扫帚慢慢悠悠地扫起来,李清正在心里赞叹孩子听话,刚一转身,儿子突然大喊:“妖怪,看我如意金箍棒!”李清转身看到儿子将扫帚挥舞起来,几乎要打到锅碗瓢盆,她赶紧喊道:“你给我停下来!”儿子不听,李清夺过扫帚:“去去,一边玩去,别耽误我干活儿。”
儿子突然感到很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李清也有些不忍心。第二天,李清打算换个办法,她对正在吃早饭的儿子说道:“儿子,爸爸不在家,我需要你的帮忙,否则我做不完这些活儿。”儿子走了过来,李清继续说道:“我知道你是个扫地能手,就是不好好扫,这次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赶在爸爸下午回来之前,我们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帮妈妈的忙好不好?”
儿子坚定地点头,拿起扫帚认真地扫起来,没出一点儿差错。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话:“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难的是掌握爱的分寸。”家长们先回忆一下,孩子是否在我们干活儿的时候摇动我们的手臂,说:“妈妈(爸爸)让我帮帮你吧。”孩子是否想要表现,跟我们央求想要自己洗衣服……然而统统被我们拒绝了。这样的画面并不罕见,其实这正是让孩子锻炼独立性的最好机会,虽然我们可能担心他会帮倒忙,但是不给孩子帮忙的机会又怎么能够知道结果如何呢?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动手,他们的自立愿望非常强烈,什么事情都想去干。我们不要担心他们会把事情搞砸而不允许他去做,而应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允许孩子学切菜,在旁边看护着,防止他会受伤,同时教他方法,让他多练习,自然就能学会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懒父母”,不对孩子亲力亲为,放手让他去做,即便是孩子想请求我们帮忙,我们也可以找个借口推辞,并鼓励他自己去解决。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自己端饭、洗碗,这样并不代表家长懒惰,实则是为了锻炼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懒”父母更加操心和辛苦,孩子常会帮倒忙,要不断地给孩子做善后处理,虽然更累,却是为了锻炼孩子。
我们越是呵护就越是害了孩子,孩子在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自己做事情的,也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然而却被“不解风情”的父母给剥夺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又不听话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示弱”的办法引导孩子,也就是“请求”孩子帮忙。
有个孩子非常调皮,还不时威胁父母:“你再说我,我就生气了,我不洗澡了,不吃饭了,不理你了。”而且,如果还不能达到他的要求就会哭着逼父母妥协。爸爸觉得再这样下去迟早会惯坏孩子,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
这天晚上,爸爸对儿子说:“爸爸这两天穿少了,肩周炎又犯了,脖子、胳膊都特别难受,好孩子你帮我捏一捏好不好?”儿子便认真地捏、捶,还不时地问:“好点了吗?”爸爸表扬道:“你真懂事,爸爸很高兴。”儿子非常高兴。
过了一会儿,爸爸把灯关了,在黑暗中诉说自己每天都在忙碌什么,有多么辛苦,跟儿子讲述养家不容易,而且还要每天应对他的种种要求,儿子赶紧搂紧爸爸的脖子说:“爸爸,以后我不让你多受累了。”
这种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孩子黏人的问题,举个例子,孩子在我们忙的时候添乱,可以对他说:“乖,我现在很忙,去楼下超市帮我买一瓶酱油回来。”既解决了孩子黏人的问题,又让孩子得到了锻炼。或许有人要问:“如果孩子不愿意去怎么办啊?”那么还可以用“激将法”:“孩子,妈妈(爸爸)求你帮忙你却拒绝,那你为什么总是要我帮你呢?”这样的话足以让孩子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在孩子面前假装无知。一位爸爸过红绿灯时,假装闯红灯,孩子一把拉住他,告诉他不能闯红灯,爸爸就开始问他为什么不能闯?红绿灯的具体规则是什么?孩子就开始给爸爸当起老师来。这就是一种“示弱”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强孩子的能力。
最后,我们的示弱要恰到好处,应该掌握好分寸,千万别让孩子识破了,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孩子觉得受到了欺骗,反倒产生负面效果。
4你够朋友,孩子才够优秀
有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年幼的时候是家长的贴心小棉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跟我们有距离了,主动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听话,大人想降下身段跟孩子做朋友,孩子还不答应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家长们仍旧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的朋友,没跟孩子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有的时候仍以长辈身份自居,在孩子眼里“这哪儿能交朋友”,家长就自然不能跟孩子打成一片。
某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值得学习。
他的儿子正在上初中,学习成绩并不好,倒也不是儿子不努力,只是很难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他很着急,每天跟孩子聊天,坦诚地告诉儿子:“你别把我当成是爸爸,你就当我是哥哥。”这样接触下来,儿子逐渐放得开了,很愿意跟他坦言生活里面临的一切事情,他每次都认真听着,然后给儿子一些建议。逐渐地,儿子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多困难也在他的帮助下克服,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后,父子二人更像是哥们儿,有时候还能插科打诨,两个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各自喜欢的球队交战,一旦出现比赛结果,输的一方就不理赢的一方,赢的一方则在屋子里大喊大叫地炫耀。
上了初二,见到很多同学都在用iPad听歌,儿子也很喜欢音乐,也很想要一个。于是就跟爸爸说了,而这位家长的做法是这样的,他既没有直接回绝儿子,也没有咬着牙花两千多买一个iPad博儿子欢心。他跟儿子坦诚地说:“学生阶段用这样的奢侈品并不好,等你以后有了经济能力就可以买了。现在你如果真的想听音乐的话,我可以买一个便宜点儿的机器给你。”
儿子点点头同意了,他最后只花了300元买了一个mp3,父子俩的感情依旧如从前一样融洽。
想要和孩子打成一片还要下一番功夫,这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值得每一位家长努力。首先,仅仅有想跟孩子做朋友的心还不够,还要切切实实地去做,要够朋友,才能换来孩子的真心。
首先要改改口,少用或者干脆不用命令性口吻,如“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词语和语气。多用建议的亲切言语,能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你跟孩子在语言沟通上扫清障碍。
还要摒弃“家长式”作风,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要信任孩子,给孩子个人空间,不要做出偷听孩子电话等让孩子反感的举动,并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努力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针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帮着出谋划策,引导其正确处理,这样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其次,类似于“天天伺候你,你怎么不听话”这样的话很容易让孩子反感,不要对孩子说。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可以陪孩子从小玩到大,比如孩子玩沙子,我们也坐下玩一玩;孩子玩赛车,我们可以跟孩子比谁的赛车快;孩子学踢球,我们就跟孩子一起踢……这样一起玩耍的“战友式”友谊是坚不可摧的。
要和孩子交朋友,就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体会他们这种年龄的心态,才能做到以心交心。当孩子着迷于一部动画片的时候,我们可以就这部动画片跟孩子侃侃而谈,跟他讨论里面的人物、剧情,如果孩子喜欢海绵宝宝,那我们就可以“惊喜”地告诉孩子:“太巧了,我也最喜欢海绵宝宝。”
如果孩子已经过了看海绵宝宝的年纪,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开始追星,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和他交流看法,别常常流露出“看到这些明星就头疼”的样子。花些时间了解一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都要懂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向孩子证明:你在乎和关心他的一切感受。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常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跟孩子保持新鲜感,如问问他“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奥特曼要打小怪兽?”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我们若表现得如邻家大哥哥一样,那么自然会赢得孩子的友谊。
很多时候,我们不妨跟孩子说说心里话,告诉孩子你有多爱他;当孩子说出心里话的时候,我们要耐心聆听,跟孩子称兄道弟也无碍,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会发现孩子逐渐变得更加优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