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淡定 > 2经常扫除心灵上的灰尘
2经常扫除心灵上的灰尘
作者:牧原   |  字数:1805  |  更新时间:2016-07-12 15:58:40  |  分类:

社科心理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纠缠不清。没有人能在完全无尘的状态下生活,不公平的事见多了,伤心的事经历多了,我们的心就会被蒙上灰尘。我们必须时时保持警醒,随时擦拭心灵上的灰尘,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时时保持清澈。

在追求欲望的生活中,我们的心灵难免会沾染、蒙受各种各样的尘埃,自觉地、及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便显得异常重要。

在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他就拿起扫把,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没有一天例外过。城里的许多人,从小时候开始就看到这个老和尚在扫地,直到做了爷爷,还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但没有人知道这个老和尚到底有多大年纪了。若干年后,有人在城外的小桥上,发现了字迹已经模糊的关于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在小城里,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这个老和尚的传说。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小城扎营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也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什么都没说,只是向他唱了一首歌:“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老和尚一辈子没有徒弟,这个将军离开小城后到底命运如何,都没有人知道。但这首谒,却帮助很多人改变了心境。

老和尚义务地为小城扫地,实际上也是在扫自己的心地。老和尚得享高年,与他的高深修行分不开。可惜,世俗人连一天的扫帚都不曾拿起来,或者只是偶尔拿起扫帚。郁闷了,就跑到清静的地方玩一玩,拜一拜,回到花花世界里,仍然是灰尘笼罩,垃圾一片。其实,只要你能够随时随地保持自省的心,随时随地打扫自己的心地,哪里又不是清净地呢?

有位老太太总是抱怨住在她家对面的女人太懒惰,“你看看,那个女人连衣服都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斑斑点点……”

直到有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去做客,才发现了其中的原因。这位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老太太的窗户擦干净了,“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这位老太太自己家里的窗户太脏了,通过玻璃看外面的衣服,自然总是有洗不掉的污渍。

与现实的灰尘相比,精神世界的灰尘更加无影无形,更具隐蔽性,更容易在精神世界堆积,让生命失常,让心灵失色。在漫漫人生中,我们要受各种苦难,面对各种繁杂的人事,看到各种让人郁结的事。如果我们不懂得取舍,好坏全收,就会发现,大脑开始变乱,原先的是非观也开始模糊,立场开始动摇,心里装满似是而非的杂念。思维越来越混乱,慢慢失去做人的原则。

南山脚下有一座寺院,寺院周围都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显得很荒凉。僧人也曾经铲除过,但铲掉不久杂草就会重新长出来。因为荒凉,香火也不旺,寺里的和尚不少都到别的寺庙挂单去了。

后来,寺里来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僧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盲僧做完早课之后,便摸着锄头到荒地上开荒,锄掉杂草后,便在泥土里撒下花籽。一场春雨过后,他播下的种子发了芽,抽了茎,绿了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当寺里的和尚出来做功课时,全都惊呆了。只见周围的荒地上开满了鲜花,那些花在春日的阳光和柔风下,绽放出万种风情。但盲僧却很平静,虽然他看不到花朵,但是,他的心里早已开满了花。他种下这些花当然不是为了自己欣赏,他是在告诉世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荒地,荒的只有心灵。

几十年后,这位双目失明的和尚成为了受人敬仰的一代禅师——心明法师。

我们经常说,要去除杂念,其实,心灵不像屋子,你说去掉一样家具,搬走就可以了。这个盲僧在用行动告诉别人,清扫心尘,清除心灵杂草的方法很简单,用花朵代替杂草,用正念代替杂念,用善良代替恶。如果你放弃了逐名追利的念头,就等于搬进来一架宁静致远的琴瑟。

要知道自己的心是不是染了灰尘,是不是长了杂草,就需要用自省的办法来及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三省吾身”,其实就是在打扫心灵的尘埃,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来得到净化心灵,获得宁静的目的。我国古代有一个叫商汤的人,洗澡的时候就会进行默想和反省,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身心的清洁。后来,他干脆就在洗澡盆上写下了几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希望自己每天都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圣严法师说:“一个人也只有常常拭去心灵上的尘埃,方能露出其纯真、快乐的本性来。”我们每天都要给自己的心灵扫扫灰尘,洗个香喷喷的澡,让心灵晒晒太阳,心里干净了,人也就快乐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