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讲究特色与个性的年代,墨守成规、千人一面者注定被埋没。而那些善于利用自己的闪光点吸引他人眼球的人,无论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言行举止上,无不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从而使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你去参加朋友的聚会,突然来了一群陌生人,朋友介绍说,这是张三,这是李四,那是……就这样一个个面孔在你面前一闪而过。可只一会儿的工夫,你就分不清这些人谁是谁了,甚至会闹出张冠李戴的闹剧来。
其实,遭遇这种尴尬境遇的不只是你,而且大有人在。前苏联心理学家莱斯托夫认为,人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的印象只会保留很短的时间。如果想让对方长时间记住你,就要善于巧妙地突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并让这些个性特征成为对方记忆的焦点,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莱斯托夫效应”。其核心观点为:相对于普通的事物,那些特殊事物更容易被牢记。而这所谓的特殊事物可能是一列单词、一组图像,也可能是一些事件或不同的面孔。
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都很难记住,但对于那些在地图上呈现特殊形状的国家却记得相当清楚。比如,中国地图的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意大利地图的形状像一只高筒靴和皮球,等等。这种记忆法无形中就运用了“莱斯托夫效应”,即记住对方最突出的个性。下面让我们看一则民国学者胡适的案例:
民国著名学者胡适,经常去大学做演讲。有一次,胡适在演讲中引用了孔子、孟子、孙中山等人的观点,并在黑板上写道:“孔说”、“孟说”、“孙说”。
当胡适发表自我意见时,在座者皆哄堂大笑。原来他在黑板上写了“胡说”二字。
胡适给众人的印象是幽默、谦虚、随和,这便是胡适先生与众不同的自我标签,也是他留给大家的第一风格。风格的作用非常大,不仅会在对方心目中存留很长时间,而且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让对方认为你就是这样一种人。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风格就是生命。”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风格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合中按上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人幽默风趣,有人语言朴实;在眼神与表情上,有人面带微笑,有人咄咄逼人;在服饰风格上,有人华贵高雅,有人简洁质朴。总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风格,风格就是你自己。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具有什么风格,甚至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特色,其实这是一个人不自信的表现。要知道,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独属于你自己的气质与特色。只要你善于发现,并加以利用,就能够呈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说到这一点,历史上有一段趣事:
东晋的郗鉴官拜太傅,是一位很有实力的政治人物。他的女儿到了待嫁年龄,太傅便考虑给女儿挑选一个佳婿。那时的人特别看重门第,并讲究门当户对。而在当时,就属王导的势力最大,子弟众多,郗鉴决定在王家子弟中挑选女婿。
于是,郗鉴修书一封,让弟子送给丞相王导,表明自己有女长成,希望能和王家结亲。
在当时,官员之间的儿女成亲是很经常的事情,所以王导也非常希望能够和郗家结亲。但是,王家的子弟众多,王导不知道挑选哪位才能使郗家满意,索性就大方一些,让王家自己来挑女婿。于是他也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郗家,他在信中写道:“王家和郗家成亲,这是一件美事。但是老夫眼拙,女婿的事,要请足下亲自挑选。年轻人都在东厢,如果看中了哪位,他就是郗家要选的女婿。”
次日,郗鉴就派管家去王家的东厢挑选。王家子弟听说郗家挑选女婿的事情之后,都希望自己能被选中,每个人都穿戴整齐,等候在那里。这些年轻子弟们个个相貌出众、谈吐文雅,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过于矜持。只有一个人,他若无其事地躺在东床上,露着肚皮在吃东西,似乎对郗家选女婿的事并不关心。
回去后,管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回报给郗鉴。郗鉴听后,对其他人并不在意,唯独对那个躺在床上吃东西的人颇有好感。最后,郗鉴亲自去了王家,宣布:“此年轻人正是我所要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此人正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能够从王家的众子弟中脱颖而出,成为郗鉴的东床快婿,郗鉴看中的并不是他的容貌或者才华,而是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表现。这个故事也更好地印证了莱斯托夫效应,即最为特殊的事物,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容易令人记住。
大凡成功者,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正源于一个人标新立异的个性。尤其在这个讲究特色与个性的年代,墨守成规、千人一面者注定被埋没。而那些善于利用自己的闪光点吸引他人眼球的人,无论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言行举止上,无不散发着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从而使自己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辨识度极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