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时候,总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的时候,早已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的时候,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自己。
很多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所以他们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活给别人看。他们期待别人给他掌声,更怕别人给自己嘲笑。然而,果真如此吗?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切的真理,都需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才能够为世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其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就欣然接受。”由此可见,人类接受真理的过程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被众人怀疑、否定,在经历各种艰辛磨难之后才被众人接受。所以,一个人要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自己,就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观点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要学会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观点之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反之,如果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那就只能活在他人的观念中,使自己做起事情来思前想后、畏畏缩缩,最终乱了方寸,丢了自己。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位年轻作家初来纽约。马克·吐温请这位作家来家里吃饭,同时也请了诸多其他的朋友,且被邀请的朋友大都是当地的达官显贵。在宴会即将开始时,那位年轻作家情绪紧张,身体不由地发起抖来。马克·吐温关心地问道:“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房间休息片刻?”年轻作家说:“我怕得要死。在宴会开始时,这些赴宴的朋友肯定要让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一想到我将要在众人面前丢脸,我就感觉心神不宁。”见如此状况,马克·吐温安慰年轻作家说:“我只想告诉你,你真不应该为此事如此惊慌失措,他们或许会请你发言,但这只是一种普通的交流而已,他们并不指望你发表什么惊天动地的言论。”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大显身手、一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一旦机会真的降临,他们又会因为过度紧张使自己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其实,我们没必要太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模样,只管做好自己就足够了。要知道,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很忙,他们为生活而忙、为前途而忙、为名利而忙,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评论你的是非对错,更没有时间来观看你究竟是出丑还是出彩。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太在意自己的感觉,总是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比如,有的人在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过路人捧腹大笑。此时,摔跤者在疼痛之余,会认为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自己的丑相,真是太丢脸了。甚至很多天过去,摔跤者仍羞愧得不敢出门,总担心被某个路人看出自己就是那个曾经出丑的人。难道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分量真的如此之重吗?其实是我们自己太抬举自己了。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下则会发现,我们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或路人乙,你的某一次摔跤只不过是他们生活中一个极小的插曲而已,他们在一阵捧腹大笑之后,早已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更不会记得那个当众出丑的人就是你。只有当事人自己仍在那里耿耿于怀,羞愧难当。
记得初中时读过契诃夫一篇名为小公务员之死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翁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位过于敏感的人,因为在戏院中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总感觉自己冒犯了坐在前排的卜里斯哈洛夫将军。切尔维亚科夫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将军的记过,然后开始用各种形式向将军道歉,在一次又一次的道歉中,卜里斯哈洛夫将军从原本的不在意直至最后的愤怒。此时,主人翁切尔维亚科夫越发猜疑将军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极端地往坏处想,最终令自己在郁郁寡欢中以死亡收场。
很多人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太看重别人的看法和反应,并为此顾虑重重,将本来挺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故事中主人翁切尔维亚科夫的行为,看起来也许过于极端,但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像他这样的人。有这样一段话:“20岁的时候,总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的时候,早已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的时候,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眼睛紧盯着自己不放,有很多人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实,并没有太多人在意你的存在,只是你太在意自己的感觉而已。
在匆匆走过的人生中,你我都只是他人视线中不经意掠过的风景,没有太多的出彩,也没有太多的出丑。更多的时候,别人对我们只是稍有印象或毫无印象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去在意他人的眼光,更不要去听他们嘴中关于我们的好或者是坏。努力做好自己,成就自己,这样你反而更能吸引他们艳羡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