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3岁决定女孩的一生 > 第二章 贴身小棉袄,从小好性格
第二章 贴身小棉袄,从小好性格
作者:宋云   |  字数:11485  |  更新时间:2009-12-14 15:35:53  |  分类:

社科心理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不过,这个小棉袄可不是“天生”的。如果你没有教育好,让小棉袄有了小刺猬的性格,那么你只能“享受”刺猬的待遇了!并且,这个性格不好的“小刺猬”长大之后,还会因为性格不好,遭受更多的苦难。第五节人格是在幼儿时就养成的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而健康人格的重要核心就是指性格的完善,因此人格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育大师蒙特梭利说,学前儿童0~6岁是心理发展人格成长的重要奠基阶段。而3岁以前宝宝的人格发展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将持续终身。

3岁前,我们发现宝宝的个性特征明显的表露:

好奇心:有的宝宝好奇心很强,对环境有强烈的探索兴趣;而有的宝宝则对外部的环境很少关心或不关心。

独立意识:有的宝宝做什么都要求自己干,如果爸爸妈妈“帮助”他,会让他很不爽。比如他的玩具掉在地上,爸爸帮助拾起来,他硬要爸爸重新丢掉,自己再拾起;有的宝宝却十分依赖父母,做什么事情都会说:“妈妈、爸爸我不会……”。

人际关系:有的宝宝在小朋友间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却总是打别的小朋友,让小朋友很讨厌,或者自己总会因受到欺负而独自哭泣,然后只能向爸爸妈妈告状。

情绪稳定性:有的宝宝如果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也可以安静地玩不喜欢的玩具;有的宝宝却是十分“蛮横”,不给他喜欢的玩具就大哭大闹。

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这么多的不同表现?这要从人格的形成说起。心理学家指出,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对于宝宝来说,二者在他的成长中交互作用,由此决定了宝宝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遗传主要决定了宝宝的人格先天基础,如反应速度、活动水平、反应强度等方面;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宝宝的人格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方面。

爸爸妈妈如果要培养自己宝宝的人格,主要从后天发展方面进行教育指导,因为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的,而先天因素,爸爸妈妈此时已经不能控制了。

0~3岁的宝宝后天人格还处于最初形成时期,没有定型。爸爸妈妈给予宝宝正确引导就会使得宝宝的人格健康成长,在一般情况下,人格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如果你的宝宝比较顺从,爸爸妈妈用稳定、纪律的概念来引导他,那么宝宝以后会形成与人和睦相处、守纪律的个性。而如果宝宝天性要求别人处处依从自己,那么就应该尽少娇纵孩子,给予他适度的拒绝,那么宝宝长大后才不会专横霸道,任性自私。

另外,人格教育的范围是很大的,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乐观稳定的情绪:宝宝情绪对其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婴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奠基时期。此时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关爱,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10个月的婴儿就要开始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了。对于宝宝的要求,父母要教会他适度等待,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立即答应他的要求。

自尊心和自信心:

积极评价是建立宝宝良好自尊和自信的源泉。当宝宝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大家注意和赞美时,要给予适当的应答。不要总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那样会使宝宝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

思维和活动的独立自主性:

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活动和玩耍的充分自由,宝宝活动时,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干预或事事代劳,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的宝宝。

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性格发展也有一定的分期特征,因此,出生2个月的宝宝和2岁的宝宝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父母只有抓住宝宝年龄分期的特征,才能对自己的宝宝进行适当的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分期,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曾提出了人格的发展经历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而另外一位大师埃里克森在其著作童年与社会中,对弗洛伊德儿童阶段的心理分期进行了细化,并指出孩子童年时期的人格定型化对其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此主要介绍埃里克森对于0~3岁宝宝人格特征的分期。

婴儿期(0~1岁):

这一时期是宝宝信任感的形成阶段,而宝宝是否信任取决与他的口部性欲感觉的接受和被拒绝。埃里克森将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最初口部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宝宝口与妈妈奶头之间的合作,当然宝宝此时也会表现一些对抗,比如吐唾液和紧闭嘴唇不要奶头。

埃里克森说,人际关系中,“要取得别人给予的东西,就要学会让别人为他做他希望做的事,那么这个婴儿也必须发展它的自我本能,学会给予别人。”宝宝的口和妈妈奶头在最初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体验中得到信任。如果妈妈做一些让宝宝不信任的事情,如怕奶头被咬疼而突然抽回;把奶头硬塞进宝宝口中;不时变换喂奶时间和方式……那么,宝宝就会用各种强迫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控制目的,而宝宝对外界的信任感也大大降低。

阶段二:咬奶头阶段。这个阶段建立了宝宝以“取得”和“抓住”某些东西为核心特征的人际间模式。此时的宝宝可以咬硬东西,视觉能够模糊“定位”,手臂还可以伸展和有目的地抓东西,所以他就会去咬奶头和抓东西。

埃里克森说:“这个阶段,‘善良’和‘邪恶’开始进入婴儿的世界”“对啮咬的快感,对母亲抽回奶头的愤怒,以及由于自己的愤怒毫无作用而引起更大的愤怒导致婴儿体验了虐待狂和受虐待狂的严重混乱状态”。所以,这时期就形成了宝宝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

幼儿期(2~3岁):

这一阶段的教育形成了宝宝自主与羞怯、怀疑的基本心理。这种心理来自于宝宝对肛门区域(括约肌)控制,主要是指宝宝对大小便的控制。

这个时期,宝宝能够从肠部和膀胱的彻底排泄取得快感,而得到这种快感需要宝宝自己在体内积累一定的排泄物,以增强肛门区域控制能力。

埃里克森说:“如果外界控制的训练太早太严,始终不让儿童自己逐步控制大小便和其他功能,他就会面临双重对抗和双重失败。”所以,爸爸妈妈要对宝宝进行适当的肌肉及排泄器官的训练,那么宝宝就会获得自主性和自豪感,反之,宝宝就会出现疑惑感和羞耻感。

最后,在此指出,每个宝宝的天性是不同的,每位家长只有对自己的宝宝因“性”施教,才能教育出健康人格的宝宝。而父母进行宝宝人格教育时,不要因为别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六节乐观女儿需要父母的适当夸奖

在古希腊塞浦路斯岛上住着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年轻王子。这位王子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作品,王子达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他每天守护在女神雕像旁边,深情地注视着她,用最美的语言夸奖她。最后,皮格马利翁的执著感动了上天,女神复活了,并成为他的妻子。而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这里我们看到夸奖的价值,对于女性来说,赞美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得女性乐观向上。对于家有千金的父母来说,乐观可以给予女儿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可以让女儿生命开出炫目的花朵,绽开在人生自信的枝头。看着自己的小宝宝,是不是很希望让她拥有乐观呢?那么,作为父母,首先找到乐观与自信的种子——夸奖。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当你把夸奖播进女儿幼小的心田,耐心浇灌,细心呵护,就等待乐观开花结果、生根发芽吧!

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宝宝天性就比较悲观,对于她的乐观培养没有信心,那大可不必。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质,也可以通过后天夸奖的努力来实现。日本一位儿童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家长夸奖和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

下面,对于不同宝宝,我们进行夸奖的分期介绍:

0岁:感受妈咪的爱的夸奖

从婴儿时期开始,妈妈就可以对宝宝说话,让宝宝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例如,当孩子喝奶很认真时,妈妈可以这样说,宝宝,喝奶喝的很快哦!然后给宝宝一个亲吻或拥抱,让她感受到妈妈因为她好好喝奶,而对自己表示喜悦的情绪。

1~2岁:接受正面信息

宝宝1岁左右时,妈妈可以在她自己起床时,给她一个大大的夸奖:宝宝会自己起床喽!此时鼓励及赞美一定要具体,不然,夸奖泛滥对于宝宝来说没有促进乐观的作用。

3岁:具体的夸奖表现

光是给宝宝口语上和肢体上的夸赞已经有些过时了。除了拥抱、赞美宝宝之外,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也可以给宝宝一些具体回赠,比如爱心贴纸。

当然,宝宝的夸奖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说,只要夸奖就可以让宝宝乐观起来,所谓过犹不及,不当的夸奖还会引起宝宝对夸奖的排斥,甚至产生消极的思想。所以,父母使用夸奖就像青霉素一样,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以防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父母采取一些更恰当的方法夸奖孩子,那么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大大不同的。

其一,“宝宝,你真聪明!”与“宝宝,我为你的努力而骄傲”

这是相当简单的一句赞美话,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没有夸到宝宝心里。

一项美国近期的研究发现,那些过多地被夸奖智力聪明的孩子可能回避新的挑战。在他们的研究里,研究人员对两组孩子说了不同的话,第一组为“宝宝,你真聪明”,第二组为“你们确实付出了努力。”

不过,当研究者给这两组孩子两个任务选择的时候:其一,在完成的时候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是最终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新的东西;其二,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任务。结果是三分之二的被夸奖聪明的孩子选择第二种任务,因为他们不想冒出差错的风险;而被夸奖付出努力的孩子90%都选择第一种任务。

由此我们看到,夸奖孩子聪明过于泛滥,会让孩子把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从另外一方面说,当他把事情做得很好,就只能自己聪明而已。所以,一旦他没有完成一件事,就会认为自己不聪明,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而当你夸奖宝宝努力的时候,在另一面,你是鼓励她继续努力,寻求挑战。自然,当宝宝面对困难时就不会气馁。即使她失败了,她也会理性地看待失败。

其二,夸到细节。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于是夸奖泛滥,“宝宝真棒!”“宝宝,真好!”……可是这种随口的肆意夸奖,带来的也许是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孩子端了一次饭,妈妈说道:“好孩子,你真棒。”这对听惯表扬的孩子不以为意,其实可以这样说,“宝宝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宝宝在妈妈的开心中就体味了表扬,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当看到宝宝制作了一个卡片,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当然,对于孩子乐观教育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父母用乐观的思维方式对孩子讲述事情。如,下雨了,爸爸可以说“真好,下雨了,小草有水喝啦”而不是要说“该死,又下雨了!本来打算出门的!”,父母尽少的对孩子宣泄垃圾情绪,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第七节体验成功可增强自信心

“妈妈,这是我在学校画的画……”“妈妈,今天老师给我发了小红花”“爸爸,你的拖鞋在这儿”……当宝宝主动做了这么多的成功事情,作为父母是不是觉得很骄傲呢?此时,爸爸妈妈也不能闲着,因为此刻,让宝宝体验做好一件成功事情后的喜悦,会使得宝宝信心大增。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谈到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0~3岁的宝宝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从心理学上说,自信心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信心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又可增强自信心。只有先体验到成功,宝宝才更容易增强自信心。关于宝宝成功体验的获取,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造一个孩子易于进行多种尝试并获得成功的环境

让孩子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多种尝试的机会,会促进宝宝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宝宝提供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就可以让她体验成功。

爸爸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小房子”,“小房子”轻到1岁的宝宝就可以轻易地举起来;另外,“小房子”的骨架足够软,宝宝稍一用力就能够让房子变形。房子的顶部要一个圆洞,底部有一个方形的洞,宝宝可以从这两个洞口出来。另外,房子的四周要安置上网状物,这样宝宝在房子里看外面就不会害怕。

最后,把宝宝放到“小房子”里面,鼓励她从里面出来。

你的宝宝会尝试很多办法:把“房子”和自己弄倒,从顶部圆洞口爬出来;托着底部的方形洞口,把“房子”举起来,然后从底部洞口钻出来;努力举高一只腿,用胳膊撑住身体从顶部洞口爬出来。

而宝宝爬出来之后,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如果你给孩子在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那么,宝宝自信心就会大增。

相反,如果爸爸妈妈给宝宝提供“很难的”游戏,宝宝总是在行为中尝试“错误”和“失败”,那么,她的自信心就会备受打击。

放开孩子的手脚

要多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行动的自由,宝宝想做什么,只要没有危险,就放手让她去做。

比如,当宝宝学习使用餐具时,把饭菜弄了出来,妈妈千万不要为了避免麻烦而“代劳”。这样的话,就体现了妈妈对宝宝的不信任,宝宝也会因为自己行为的失败,而以后拒绝尝试,因为她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不自信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维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对于宝宝自信心的增加十分重要。

运用奖赏和鼓励的方法,让宝宝体验成功

一个微笑、一朵红花、一句赞扬的话,一句正确的积极评价,都容易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妈妈可以将宝宝获得的小红花、小金星放在宝宝房间的醒目位置上,这种荣誉感更可以提升宝宝的自信。

当宝宝提出创造性的想法,爸爸妈妈应当给予表扬、鼓励,使她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其再创作的信心。

运用暗示法引导幼儿获得成功

因为此时的宝宝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父母在宝宝做错时,应该和颜悦色,运用暗示的方法,引导他们,使他们获得成功。这样,宝宝自尊心得到保护,也达到了成功教育的目的,同时,宝宝还会因为成功产生愉快的情绪。

比如,许多女宝宝害怕爬小梯子,父母可以当她成功做完某项动作时进行表扬,然后鼓励她做,告诉她说:其实爬小梯子很简单,只要手抓紧栏杆,脚踩稳,一级一级向上爬就行了。那时宝宝在原来成功的勇气下,就会打消害怕的念头,完成爬梯子的动作。

可以说,这样用暗示的手段让宝宝自信的活动,时间长了,她就会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八节挫折教育,塑造女儿的坚强性格

3岁的月月想自己脱衣服,褪去两只袖子后,脑袋却因为耳朵挡在那里褪不出来!扯啊扯啊,就是脱不掉,月月又气又急,最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还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

你家的小公主,是不是也像上面的月月一样,遇到一点困难,就在那里喊“爸爸,妈妈”,她有时也动手办自己的事情,但是办不好,以后就永远都不去办了。最后,爸爸妈妈竟成为她命令的执行官,叫到哪,打到哪。如果你家的小宝宝和你处于这种关系,那么你就要考虑挫折教育,因为现在你的小公主已经承受不了任何打击了。

要知道她以后的人生还很长,困难还很多,如果现在你让宝宝不受任何困难地成长,到了那时,也许作为父母的你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从小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塑造她以后面对困难的坚强信心,才是父母为她克服以后的人生困难提供的最好的武器。

那么,什么是幼儿挫折教育?

简单来说,幼儿挫折教育是根据宝宝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一些困难,让宝宝通过自己独自动手、动脑去面对,去战胜困难,让他们在经受磨炼、摆脱困境的过程中,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挫折教育下的小宝宝:

“我一点都不娇气,我自己穿衣、吃饭,摔跤了自己爬起来。那些我能办到的事才不喜欢叫爸爸妈妈插手,因为我长大了。”

挫折教育主要针对2~3岁的宝宝,这一时期,宝宝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饭,当然,因为他们的生理还不是成熟的,一些精细动作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例如扣扣子、系鞋带、脱套头衫,这时爸爸妈妈发现宝宝不能做到这些事情,就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

比如上面的月月脱不好衣服,如果父母发现因为宝宝扣子没解开就脱衣服,脑袋才出不来,就要告诉宝宝:月月,这里还有一颗扣子,脱衣服前需要解开。不要等到孩子大哭起来再去“指点”,那样,宝宝的信心已经受到打击了。

挫折教育的关键是让宝宝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让宝宝的认知得到发展。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对挫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对挫折的认知,即人对挫折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和理解。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重点是提高孩子挫折承受力,而不是让孩子在挫折上备感苦恼。

另外,由于此时宝宝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感知的形象,通过亲自感受和体验挫折,宝宝可以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宝宝此时并不能对挫折形成正确的理解,这就需要父母进行启发,最终让宝宝在感知和启发中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父母对宝宝进行挫折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困难要适度和适量

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所以给宝宝设置的情境困难要符合宝宝的发育阶段,困难不能太强,要循序渐进增加难度,否则过度的挫折让宝宝自信心受到打击,反而产生严重的受挫感。

给予肯定

进行挫折教育,许多宝宝会出现退缩的现象,此时父母就要鼓励宝宝,孩子在努力中取得成绩,最后给予宝宝及时肯定,这样宝宝体验到了成功,就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挫折。而如果宝宝因为挫折而出现挫折感,父母要及时给予疏导,防止宝宝产生挫折感。

了解宝宝受挫的原因

宝宝也可能在家长不了解的情况下受挫,所以当发现宝宝闷闷不乐时,父母要及时了解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协助宝宝分辨及思考怎样去解决挫折,有的宝宝受挫会哭泣,有的会打击别的小朋友。此时父母要告诉宝宝正确解决这类事情的方法。

帮助宝宝发泄情绪

当宝宝受挫不满时,家长要及时疏通宝宝的情绪,让宝宝学会在挫折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发泄情绪。

第九节独立女性长于“独立女宝宝”

家有千金,父母总是提心吊胆的,3岁的女宝宝竟然想去爬树、登高,甚至还付出了行动,但这多么危险,“宝宝,快下来!危险!”“以后不能这样做了。”……不过,要是小男孩,父母就宽松多了,“小心点!”“抓住!”

为什么是女儿就要阻止呢?而这些类似的阻止让女儿越来越依赖父母,当她们长大后,还会依赖别人,比如男友、老公,心甘情愿作为别人生活的附属品,这多么可怕。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家长们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要知道,独立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孩子的性别无关。一个人只有有了独立性,才能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每个人在社会生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女孩子也不例外。

不过,父母要想培育出独立女性,首先要培育独立女宝宝。

宝宝2~3岁时,就有了独立倾向,此时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自己走,不要父母抱;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当妈妈拿来早上要穿的衣服时,宝宝总是说:“我自己穿!”当爸爸把稀饭送到宝宝嘴边时,他把头扭到一边说:“我自己喝!”

总结起来,2~3岁的宝宝,独立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极力“摆脱成人控制”“不听话”、“犟”;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并且自己反复做,比如摆弄一种玩具,重复一种游戏。

此时,父母要满足和支持宝宝的独立要求,这样宝宝就能够建立自我肯定情感,否则宝宝就会形成遇事退缩的习惯。另外,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宝宝不喜欢大人命令自己,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如此,那么宝宝就会对“命令”厌恶,从而对命令的事件产生厌恶心理和对立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2~3岁宝宝独立性发展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干扰,改变自己的决定。比如他本来想看图书,但看见别的小朋友在跳格子,就去跳格子了。

一些独立性强的宝宝在活动中敢于发表见解,形成群体中的核心;而独立性差的宝宝不爱发表自己的看法,随波逐流,总当“小跟班”。

所以,父母要根据宝宝的独立表现,加以引导,让宝宝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现在我们从具体方面,介绍如何对宝宝进行独立性教育:

抓住2~3岁的独立关键时期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对孩子要放手,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让孩子在她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这样孩子就能够在自理中找到独立意识。比如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她自己爬起来。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

平等对待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受到父母应有尊重时,大多非常喜欢与父母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所以,父母在进行独立性教育时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千万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的宝宝使用了笨拙的方式,此时不要横加干涉,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宝宝,否则,宝宝就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第十节宝宝责任心来自父母的信任

在家里,孩子绊倒了,母亲对宝宝说“凳子是个坏坏”;吃饭时,孩子把碗碰翻了,妈妈怪自己没放好;宝宝早晨起床去幼儿园,妈妈叫了宝宝好多次……这些错误方式,始于父母的不信任,不信任给了宝宝推卸责任的机会。但是,这对宝宝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所以,为了培养宝宝的责任心,必须信任他们。有个爸爸是这样给予自己宝宝信任的,而宝宝也乖乖地为爸爸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这位爸爸的女儿3岁多,每天为穿衣戴帽的事耍赖。早晨上幼儿园,越怕迟到,她就越磨蹭、耍赖。爸爸对女儿“教育”多次,但就是收效甚微。

一天,爸爸值了夜班。早晨,怕女儿耍赖不起床,所以提前打了电话:“宝宝,你现在起床了吗?”女儿在电话中哼哼了两声。爸爸猜到宝宝没有起,说道:“宝宝今天快起来,爸爸一回家送你到幼儿园。不要等到爸爸回去,为你穿衣服哦。宝宝能做到吗?”女儿认真地回答:“能做到。”爸爸怕宝宝说了之后又耍赖,于是强调道:“爸爸晚上值夜班,白天还要上班。宝宝要是不穿衣服,爸爸上班就要迟到了,迟到了,爸爸就要被批评了。”女儿听了,很坚定地回答:“爸爸,我决不让你挨批评,等你回到家我一定穿好衣裤。”

当爸爸到家时,女儿果然衣装整齐。爸爸高兴地抱起女儿:“宝宝果真守信用,有责任心。如果宝宝天天这样做,方便了自己,也解放了爸爸。宝宝可以坚持下去吗?”女儿很高兴地回答:“能!不想因为我,让爸爸挨批评。”“好,那爸爸就看你以后的行动了!”

后来女儿果然遵守了诺言,因为有了一份责任——不让爸爸挨批评,从此再也没为穿衣戴帽的事儿耍赖了。究其原因是因为爸爸给了女儿充分的信任。

一位儿童教育学家说:“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样引导他。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首先要懂得自己所担负的在品质和人格方面的教育责任,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

信任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语言到行动,下面是一组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列举的父母不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些语言对孩子的责任心打击很大,父母要禁用:

笨笨,这几句都说不好!

叫你不要做,你还要做,真是不听话!

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狡辩!

我说不行就不行!不要顶嘴!

你再不好好睡觉,妈妈就不爱你了!

宝宝,求你快过来吃饭!

只要你把玩具收拾好,我就带你吃麦当劳。

这个水平,还说是很好的帮了妈妈?

说这些话时,父母根本没有给予宝宝任何信心,有的还大大打击了宝宝的信心,所以宝宝也就不会配合父母,完成自己应有的责任了。

另外,在行为上,培养宝宝责任心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据年龄有所侧重地培养

2岁左右的宝宝:教她学习收拾玩具,父母开始可以示范,然后让宝宝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宝宝,玩具是她的,所以她要把自己的玩具管理好,摆放到固定地方。

3岁的宝宝:父母先做示范,然后分配宝宝整理自己的睡具,告诉宝宝这是她的睡觉用品,所以她需要每天将它铺叠整齐。

给孩子立规矩并适当加以提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宝宝责任心也是如此。通过规矩,宝宝就知道了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在履行规矩时,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当然,宝宝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记住,父母适时适当地加以提醒。宝宝出现错误时,不迁就她,这种方法要持之以恒。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也许对于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说教是不起作用的,唠叨没完,宝宝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你家宝宝乱丢玩具,后来找不到了,父母也不要理睬宝宝,让她自己寻找,当她生气之后,再和宝宝说,怎样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让宝宝尝尝不负责任的“果子”,吸取教训。

专家曾经对1000名3~10岁的幼儿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8%的幼儿具备良好性格,82%的幼儿性格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而25.7%的幼儿性格恶劣。这个调查结果让人不得不为这些宝宝的未来担忧。因为,宝宝性格如何,决定了他的一生。

一个宝宝有了良好的性格,才能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宝宝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0~3岁是宝宝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认为,当今社会中,在宝宝早期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性格的养成。

独立精神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宝宝学会了走,他就乐意走来走去,帮大人拿东西,一旦学会了用勺子去盛饭,他就不断地去练习这一技能,这就是培养宝宝独立的良好习惯的时机。爸爸妈妈此时不要对宝宝娇惯,否则宝宝长大后独立性就比较差,总是依赖别人。

富有同情心

大多数宝宝对于有生命的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是很敏感的。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那么,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如果爸爸妈妈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树立同情他人的榜样,宝宝长大后,就会成为冷漠无情的人,缺乏人情味,人格也不会健全。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爸爸妈妈一定要善于诱导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同情的种子,使她勇于帮助他人,帮助别人减轻痛苦,只有这样,宝宝遇到困难时,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要有强烈自信心

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长,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培养其坚定的自信心。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自信心,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尽可能地早发现孩子的天资和才能,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当宝宝成功做成了一件事情,爸爸妈妈要给予宝宝鼓励,强化宝宝的自信。

专注的精神

宝宝因为注意力时间比较短,所以,专注能力就比较差。但是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所以,在后天培养上,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宝宝的专注能力。

专注的宝宝,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时静不下来,注意力分散,“玩野”之后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宝宝游戏时,不要打扰她,只有全心全意去玩的宝宝才能全心全意去做别的事情。

要有饱满的热情

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任何事业都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都是生而有之的,他们对大自然、对各种新鲜事物、对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喜欢问爸爸妈妈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这正是对外界热情的体现。但是有些爸爸妈妈总是认为宝宝是无理取闹,非但不给予宝宝答案,还给宝宝泼冷水,这就泯灭了宝宝脆弱的热情。结果,也就把宝宝未来的成功“消灭”了。

所以,爸爸妈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鼓励孩子多进行探索,保护宝宝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千万不要随意伤害它。

开朗乐观

开朗乐观的宝宝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他们活泼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他们经常微笑;能歌善舞;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在任何时候,宝宝都能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性格。长大之后,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成功也就更加倾向于他们。,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