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还有人要为纣王彻底翻案,认为纣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其地位在武丁、周武王之上,暴君的帽子是反对他的人强加给他的。所谓罪恶的记载,多出于“寓言十九”的战国及后人们的随意夸大。这些人认为,要正确评价纣王,须依据《尚书》,但《尚书》中所提出的六条罪状无一属实,是周朝编造的谎言,为的是让百姓相信纣王是个惨无人道的昏君,以响应周朝的“反叛”。所谓酗酒,无非殷人本好酒,而纣王酒量或许特别大些;所谓不用贵戚旧臣,是以纣王兄微子启为首的反对派,因丧权失宠而强加于纣王头上的;所谓任用小人,是提拔奴隶小臣为大夫卿相,这正是一项进步措施;所谓听信妇言,其实是因商朝女性活跃,纣王妇可能是名非常杰出干练的人物;所谓轻视祭祀活动,乃弥天大谎,出土卜辞证明,帝乙(纣父)、帝辛(纣)时期的祀典最为完备。如果这样说,纣王完全是一个“明君”,但为何周朝要灭了纣王呢?学者们推测,殷商覆灭主要有四条原因。第一,殷王族内部爆发了一次大分裂。帝乙把王位传给了次子纣而不传给长子微子启,朝廷遂分两派。微子启一派不断向商纣发起进攻,他们进行了种种卑劣的活动,如造谣中伤、发动内讧、阴谋行刺、卖国求荣等等。第二,纣王与东夷作战后,兵力损耗很大,未及休养生息,即遭意外讨伐。第三,周武王乘机起兵伐商。这支军队经过长期准备,强悍而有组织,并有杰出的军事领导。第四,牧野一战时,前线军队临阵倒戈,动摇了大部分军队的士气。
更有人为纣王戴上了古代英雄的桂冠。因为他平定东夷,开拓东南,任人唯贤,善待俘虏,发扬传统文化。这些进步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种种分析说明,纣王好像并不是一个暴君。是古史故意记载成这样,还是周朝为表其推翻商朝是顺应天意,而让编商朝历史的人将纣王写成人人都应诛之的暴君?
越王勾践是否是夏禹的后代?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统治的越国崛起于东南沿海。他奋发图强,覆灭吴国,进而北上中原,与齐、晋会盟。越王勾践的军队驰骋于江淮之间,鲁、宋、卫等小国都朝服于他,周天子命他为诸侯之长,成为显赫一时的春秋最后一霸。可是,越国是怎样建立的?越国的第一代君王是谁?越王勾践的祖先究竟是何许人也?对于这些问题,史书上记载不一,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一种流行的意见认为,夏禹治水,周行天下,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南)召集会见诸侯群臣,后病故葬在那里。到夏禹的第四代孙少康时,为了奉守夏禹的祭祀,就封他的小儿子无余于会稽,这样就建立了越国。无余是越国的第一代君主,世袭传位而至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称勾践是夏禹的“苗裔”(即子孙)。《汉书?地理志》也说粤(越)地“其君禹后”,把越国国君都当作禹的后代。《吴越春秋》中有《越王无余外传》,详细记述了无余为祭夏禹而受封的经过。今浙江会稽山麓还有大禹陵,相传就是夏禹的葬地。
但对越国国君为夏禹后代的传说,历来有不少学者提出过怀疑,其理由大致有如下四点:一是传位的世代太少。《史记》说无余“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勾践的父亲)。清人钱大昕指出:夏少康至夏桀传了11代,商汤于纣王传了30代,周武王至敬王(与允常、勾践同时)又传了25代,共有66代之多,而越国传位却只有20余代,这是“理所必无”。
二是夏朝的活动范围在北方。据《逸周书?度邑》、《战国策?魏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文献记载,夏人居住的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以理推测,夏禹不可能远至今浙江省的会稽山,并安葬于此。三是风俗习惯不同。夏人属于北方民族,而越人属于南方民族。越人都把头发剪得较短,并且在身上画有许多龙蛇图像。越国的国君也不例外。《墨子?公孟篇》说:“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是不合北方民族的风俗的。
四是人名、谥号不同。越王名号都没有什么意义,是谐音字拼凑而成。如勾践的谥号叫“菼执”,意义不明;勾践的孙子名“不寿”,那是寿命不长、要夭折的意思。这在北方华夏族中是没有的。对越国国君的先祖有些历史的记载,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国语?郑语》载史伯说:“芈姓夔、越”,即认为越国姓芈。战国末赵国人所编的《世本》,也称越国国君是“芈姓”,并明确提出他们“与楚同祖”。到三国时韦昭作《国语》注,更把勾践说成是“祝融之后”(传说楚君的先祖为火官,叫“祝融”)。《墨子?非攻篇》又记述越国君王“出自有遽”。据清人孙诒让的考证,楚君熊渠在西周夷王时,曾封小儿子为“越章王”,“有遽”就是“熊渠”。由此可见越国国君姓芈,与楚同祖,而其开国者就是楚君熊渠所封的儿子越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