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771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0:17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12章

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我国也颇有建树。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在这方面享有国际声誉。他的分阶段渐进式预报理论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的地震预报模式”。马宗晋因此于1977年3月被罗马尼亚政府邀请对佛朗卡震区进行考察论定,平息了因“美国之音”误传而引起的风波,他也因此于1987年应美国之邀到该国讲学。地震研究,提高了地震预测的水平,同时也增强了人类防震、抗震的能力。首先,人们尽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我国唐山大地震时,绝大部分建筑遭破坏,而唐山面粉厂因为是按8度设防建设的,即使在遭受10度破坏性地震袭击时,仍未受严重破坏。其次,坚持走“以防为主,综合防震减灾”的道路,注重抓好地震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重建四个工作环节。1989年10月17日,旧金山发生大地震,市内一个体育馆内正举行一场精彩的棒球比赛。地震突然发生,比赛暂停,但几千名观众很镇静地坐在原位,无一人夺路逃生。这是美国平时重视地震防御和国民心理承受力教育的结果。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典范,1976年7月中旬,唐山大地震前夕,该市青龙县召开农村三级干部会时,接到国家预防中心有关下半年有地震的预报消息,县委当即进行抗震减灾工作部署,普遍搭防震棚,设测报点,结果该县在唐山市20多万人死亡的情况下却无一人伤亡。该县的经验受到联合国的重视。

作为一门科学,地震科学目前尚不尽完善,地震预报仍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地震研究的成果已使人们相信,人类可以防御这一灾害。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69号决议,决定在1990~2000年开展“国际减灾”活动,地震已作为重要的内容列入自然灾害系统研究工作。人类最终将准确无误地在地震发生前拉响警报。壮观的火山之谜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书籍《山海经》中就记载了昆仑山一带有“炎火之山”,以为“山在燃烧”,因名“火山”。这是世界上关于火山的最早记载,可见“火山”名词出自我国。火山“火山”是地球内部熔融岩浆等高温物质喷出地表堆积形成的高地。火山喷发时,地球表面就像被炸开了一条连接地下深处的通道,一根通向岩浆源地的“喉管”;一时间,大量炽热的岩浆、气体、尘埃和围岩碎屑、熔岩块、石块等,从“喉管”中喷突而出,冲向高空,形成了一根巨大粗壮的火柱;火柱冲至一定高度,体积急速膨胀,形成了似氢弹爆炸的蘑菇状烟云;烟云是由喷出的气体、水蒸气以及细小的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岩屑物质等构成,其中带正电荷的大量水汽与带负电荷的火山灰在高空相遇,由于高空气温低,两者结合迅速凝结成雨滴,以暴雨形式降落,并伴有电闪雷鸣,形成了一幅既壮丽又可怕的自然景象。暴雨挟带着火山碎屑物和岩屑物质倾注而下,形成火山泥石流,常和熔岩一起,急剧地顺地势向低处流动,沿途切割山地,毁坏林木、道路、村庄、建筑物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给居民带来灾难和厄运。

火山喷发,是释放地球内部能量的一种形式。不同类型的火山,因喷发方式不同,其喷出物的性质也不一样。当火山喷出的是酸性岩浆时,熔岩所含的气体特别多,熔岩流很黏稠,流动速度较慢,气体不易散逸,容易堵塞“喉管”。犹似巨大的“瓶塞”,堵住了“喉管”,这样就造成“瓶塞”下面岩浆中的高压气体愈积愈多,压力愈积愈大,一旦熔融岩浆积聚的压力大于“瓶塞”的压力时,便冲破“瓶塞”而出,发生猛烈爆炸。与此同时,大量气体、火山弹、火山砾、火山豆、火山灰等固体喷发物被喷射入空中。

酸性岩浆火山喷发的魔力究竟有多大,不妨了解一下地球上已经发生过的实际例子。到目前为止,数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喀拉喀托火山的魔力最大。自1883年5月20日起,这个平静了200年的火山又重新活动,尤以同年8月26日的那次大爆发魔力最大,也最为猛烈。喀拉喀托火山将自己所在岛屿的面积炸掉了三分之二,迅速形成一个300多米深的海盆。喷出的巨大火柱直冲云霄,烟云冲上70~80千米的高空;火山灰远渡重洋,环游世界,飘浮空中长达数月之久,以致世界各地在日出或日落时,都可以看到由火山灰反射太阳光形成的灿烂霞光。火山爆炸时发生的轰鸣声,连远在4800千米以外的非洲毛里求斯所属的罗德里格斯岛都能听到,爆炸引起的强烈海啸所掀起的海浪,高达30余米,洗劫了爪哇、苏门答腊等岛的沿海地区,死亡人数达4万多人,咆哮的海涛,波及了全世界所有的大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