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633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03:13  |  分类:

军史乡土

第22章

许多内地人民迁到匈奴地区,与匈奴族人民杂居,一起开荒种地,密切了民族关系。为了防止匈奴贵族南下掠夺,秦政府调集大量人力,把原来几个国家分别修筑起来防御匈奴贵族的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甘肃岷山县北),东达辽东(辽宁辽阳北),绵延几千里的城墙,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秦政府对东南沿海、珠江流域一带以及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也进行了开发和治理。这些措施,对于消除分裂割据,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都起了积极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烧了许多《诗》、《书》等著述和书籍,杀了一批儒生,压制了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群臣。仆射(yè叶)周青臣祝酒,称颂秦始皇平定天下。把分裂的诸侯国改为郡县,没有战争之患,自古以来,没有谁能比得上。博士淳于越出来反对郡县制,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反对这种论调,认为法随时变,并指出这种以古非今的言论惑乱民心,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应该严加禁止。因此建议:除博士官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以古非今的灭族;医药、卜筮、种树(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学,愿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平日甚得秦始皇信任的方士卢生曾对秦始皇说过,如何才能得到“不死之药”。根据卢生的建议,秦始皇曾自称“真人”,不再称“朕”。卢生等也因此而受到过秦始皇很多赏赐。正是卢生等人,曾经背后“讥议”过秦始皇,说他“贪于权势”,并弃官逃走。秦始皇听说大怒,下令追查。于是,秦御史对在咸阳的方士儒生进行了审问,这些方士儒生互相告发,秦始皇亲自为其中的460多个人定了死罪,下令在咸阳城郊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领域内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他自己说过“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在秦始皇看来,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统一思想”,建立文化专制主义,巩固秦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焚书的结果,除了造成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摧残破坏以外,并起不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坑儒却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破裂,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毫无疑问,焚书坑儒的做法,是残暴的,也是愚蠢的。其根本目的,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是“愚民政策”。两千多年前的《史记》一书中,就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意得欲从”,一天比一天骄傲,“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这些措施都是从地主阶级利益出发,为巩固秦始皇的皇朝统治而采取的。万里长城的修筑长城是人类伟大的工程之一。它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抵河北的山海关,蜿蜒不断,气势雄伟。沿途通过甘肃、宁夏、内蒙、山西、河北五省、区。越过重山峻岭,横渡黄河、沙漠,号称万里。沿着这座雄伟的城墙,碉堡、烽火台踞险而布,关塞、水口因地而置。这样雄伟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长城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促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一批如邯郸、临淄、燕都、咸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在我国北方地区居住着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善骑马,流动性大,行动迅速,经常越过黄河进行骚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与他们毗邻的魏、秦、赵、燕等国筑起了北部长城。与此同时,中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它们各自的边境上也筑起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抵御游牧民族骚扰的北长城,有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作用;另一类则是中原各国之间互相防御的城墙。秦代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队北逐匈奴,大修长城。

如今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岷县的长城就是在原先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东北沿着黄河从高阙(内蒙狼山西)起利用赵国长城,沿着阴山经河套地区,包括九原、云中、雁门、代郡。再往东接燕国长城,沿燕山山脉北支,包括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五郡。秦长城虽利用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的旧基,但向北扩展了不少,长度也远比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长。秦长城较今长城偏北,至今许多地方仍保存秦长城的遗迹。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因土呈紫色而得名;又如甘肃岷县城西、开城县北均有秦长城的遗址。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的爆发,是秦皇朝暴虐统治的结果。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代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徭役更是繁重到了极点。秦始皇修陵墓,筑宫殿,大兴工木,劳民伤财。据估计,秦代人口约2000万,而经常服役的竟达200万人之多!

秦代刑罚异常严酷。刑名繁多,手段残忍,株连三族,什伍连坐,以致社会上出现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惨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秦二世掌权,对人民的压迫变本加厉,“赋敛愈重,戍徭无已,”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了。为压制人民反抗,刑罚越来越严酷,“(受)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人民忍无可忍,“欲为乱者,十室而五,”决心起而反抗,革命形势已到一触即发的程度。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陈胜,又名陈涉,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县西)人,家境贫寒,曾为人佣耕,雇农出身。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贫苦农民。公元前209年7月,他们和900个贫苦农民,在秦朝两个尉官监押之下,一起被征发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北),遇上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按照秦朝法律,失期当斩,死亡威胁着每一个人。陈胜便和吴广商议:现在逃亡是个死,起来造反也不过是个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拼死干出一番事业来呢?他们又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认为只要敢于举起义旗,必能得到天下响应。于是,决心发动起义。陈胜、吴广夺了两个押队尉官的武器,把他们杀死。然后,集合全队,陈胜对大家说:咱们遇雨失期,依法当斩,即使不杀我们,戍边的人也有十分之六、七被折磨死。壮士不死便罢,死就应该死的壮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贵种吗!)”经过陈胜的动员,900个戍卒同声高呼:我们拥护你!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