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531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34  |  分类:

儿童教育

古墓中“诞生”的一代名城——乌加里特

档案扫描

【中文名称】乌加里特

【英文名称】Ugarit

【所属国家】叙利亚

【起源年代】公元前60~前50世纪

【地理位置】叙利亚拉塔基亚城北11千米的沙姆拉角

走近遗址

乌加里特是古代腓尼基沿海城市,遗址位于沙姆拉角一座略呈梯形的山丘上,城区主要分为北边的卫城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区、西边的宫殿区和居住区以及郊外的港口区三部分。

卫城区有两座神庙:一个是献给代表国王的巴尔,另一个是献给代表丰饶和谷麦的神达贡。神庙的墙壁有5米之厚,采用前堂后室的基本格局,后室还设有圣殿及其他辅助设施。在卫城区祭司的宅邸中,放着供奉祭祀神灵的青铜武器等贡品。宫殿区主要是国王的皇宫,有8座中庭和坐落于四周的90多个房间。此区还有许多偌大的私宅,也可能是官府或衙署之类的城市机构。港口区位于距乌加里特约800米的郊区,俗称“白港”,如今仍是一个船舶停泊的小港湾。

在这个遗址上还有几个图书馆,里面保存着楔形文字泥板。这些泥板以苏美尔文、胡立安文、阿卡德文跟乌加里特文撰写,可见当时乌加里特通行的书写文字种类之多,从侧面反映出它的国际中心的地位。泥板的内容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涉及到腓尼斯统治下的城市状况、兵役赋税制度以及有关内政外交等方面。

遗址纵深

说起乌加里特的发现,实在是个偶然事件。1928年3月的一天,阳光普照的沙姆拉角上,一名农夫正在翻耕农田,没想到竟然意外地掘开了一座古墓。这个消息传开后,很快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当时的叙利亚尚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法国政府于1929年从国内派遣考古学家谢费尔前往叙利亚主持该地区的发掘工作。谢费尔来到叙利亚后,立刻组织起一支骆驼队千里迢迢赶赴沙姆拉角,正式组织系统的调查发掘。在持续发掘1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发掘工作一度中断,1948年才得以恢复。

直至20世纪80年代,发掘次数已达40多次,乌加里特在人们眼前展现得越来越完整。这里完整地呈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罗马时代的文化,尤其是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3世纪青铜时代晚期的情况表现得十分清楚。

大约在公元前60~前50世纪的新石器时代,沙姆拉角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到公元前40~前20世纪,腓尼基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他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并逐渐形成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8世纪城邦被称为乌加里特。作为腓尼基的重要海港,乌加里特居民的航海和贸易活动曾远达塞浦路斯、爱琴诸岛、埃及、巴比伦等地。

公元前1450~前1200年,乌加里特达到鼎盛期,成为国际化港口。当时商旅云集,出售的货物有当地从海贝中提炼的名贵紫红色染料、葡萄酒、橄榄油、玻璃制品,还有来自塞浦路斯的铜器、象牙和木材等。两河流域的马里古城出土的《马里文书》,对乌加里特贸易往来的情况有大量描述,从中不难看出当年乌加里特商业活动范围相当广泛。

据埃及史料记载,公元前13世纪,一支以好战著称的“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摧毁了地中海沿岸的一座座城市,乌加里特城也难逃厄运。此后,乌加里特相继沦为其他王国的属地,日趋萧条和衰落,最终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横向关联——腓尼基

在黎巴嫩山和地中海之间的有一个狭长地带,叫做沙姆拉角。这里东南西北依次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中海、小亚细亚相接,是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公元前3000多年,一支说塞姆语的民族从阿拉伯半岛迁徙至此地,自称迦南人,他们穿紫红色衣服,擅长造船和航海。

“迦南”与希腊文的“腓尼基”意思相同,都是指“紫红色”,所以希腊人把迦南人叫做腓尼基人。腓尼基人曾先后建有乌加里特、比布鲁(今黎巴嫩的朱拜勒)、西顿(今黎巴嫩的赛达)、推罗(今黎巴嫩的苏尔)等若干奴隶制城邦,其中以沙姆拉角的乌加里特最负盛名。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