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处
这句话出自我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今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相关故事
屈原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任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都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签订“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于是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大约在这个时候,屈原写下了我国古代最长的浪漫政治抒情诗《离骚》。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但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会盟之日怀王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没有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汨罗江。
话外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千百年来,这句话被许多仁人志士和青年学子奉为座右铭。
相关链接——永放光辉的《离骚》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悲苦、激情,乃至整个生命熔铸的宏伟诗篇,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格、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种构思更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方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雄伟而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