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649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40  |  分类:

儿童教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处

据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这句话是陈胜在发动大泽乡起义时说的,全句是:“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大丈夫不死则罢,如果死,先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难道是天生高贵的吗?

相关故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人口不过两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召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陵墓者合起来竟有二三百万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900名戍兵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

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阳城人,是个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和吴广本来不相识,后来当了戍兵,碰在一块儿,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

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正赶上连天大雨,水淹了道,没法通行。他们只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再上路。

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戍兵如果误期到达,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雨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白白地去送死吗?”

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逃吧。”陈胜说:“逃走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如果我们起来推翻暴秦,天下的人一定会响应我们的!”

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利用当时人大多迷信鬼神的心理,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鱼肚子里。兵士们剖开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惊奇。

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

第二天,大伙儿看到陈胜,都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加上陈胜平日待人和气,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一天,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跑去激怒军官,跟他们说,反正误了期,还是让大家散伙回去吧。那军官果然大怒,拿起军棍责打吴广,还拔出宝剑来威吓他。吴广夺过剑来顺手砍倒了一个军官。陈胜也赶上去,把另一个军官杀了。

陈胜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伙儿一齐高喊说:“对呀,我们听您的!”

陈胜叫弟兄们搭个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一个“楚”字。大伙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翻秦朝。他们推陈胜、吴广为首领。他们很快就把大泽乡占领。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们纷纷拿着锄头铁耙到营里来投军。人多了,没有刀枪和旗子,他们就砍了许多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杆。就这样,陈胜、吴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揭竿而起”。

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后,陈胜称王,国号叫做“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话外音

陈胜不甘心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决心对不公平的命运进行抗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与人生来是平等的,应该不分高低贵贱。一个人的成就是拼搏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不平等的命运!

相关链接——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失败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起义,它揭开了数千年来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农民第一次自发对封建政权发起挑战,从而点燃了反对暴秦的第一把火。

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原因是复杂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不可能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也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没有形成统一的紧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另外,陈胜、吴广内部不团结,削弱了自身实力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