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472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40  |  分类:

儿童教育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

这句话最先出现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相关故事

曹植天资聪颖,下笔如有神助,文采斐然,冠绝当时。曹操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吟诗作赋。在众人之中,只有19岁的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其文曰《登台赋》。曹操看后,大为赞赏。自此,曹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打算将来将王位传给文武全才的曹植。因此曹操对曹植格外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太子,由于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而没有成功。

这样一来,曹植就成了曹丕的劲敌,曹丕为人阴狠狡诈,对曹植是必欲除之才能安心。其实曹丕是多虑了,曹植一个文人,根本就没有跟曹丕争夺帝位的野心。

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结果曹植在出征前喝得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由此,我们就能看出,曹植是个性情中人,做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绰绰有余,本质上就不是做政治家的料。

又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丕、曹植来送行。临行时,曹植朗诵起为曹操写的歌功颂德的文章,大家十分赞赏;然而曹丕什么也不说,只是拉着父亲的缰绳流眼泪,他的举动让曹操大为感动,也禁不住掉下泪来,这个小小的举动大大地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

正是由于曹植行为放任,饮酒误事,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曹丕善于察言观色,能矫情自饰,笼络人心,最终立为太子。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后,虽说他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他仍然嫉恨曹植。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并没有任何不轨的迹象。曹丕知道,杀之难以服众,于是便想出一个“七步成诗”的办法难为他,并想以此治其罪。不料,才思敏捷的曹植出口成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心有所感,也许是念及骨肉之情,也许是怕遭后人唾骂,于是不得不收回成命,只是降低了曹植的官爵。

话外音

这首“七步诗”取譬巧妙,非常贴切,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脱口而出,千百年来令人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语,一直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失和、自相残杀的常用语。

相关链接——才高八斗的曹植

曹植,字子建。他自幼颖慧过人,10岁时,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大诗人谢灵运对他非常赞赏,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也就是成语“八斗之才”的来历。

曹丕继位称帝后,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最后的封地在陈郡,死后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胄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曹植还是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公元229年,曹植封为东阿王,当地有一座鱼山。据记载,一次曹植游鱼山时,忽闻空中梵天之音,清雅哀婉,为之动容,于是谱写为梵呗。曹植谱写的梵乐后来传入朝鲜和日本,因此曹植又被日本人推为他们国家佛乐的鼻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