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出处
这话出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小皮特)之口。
相关故事
小皮特是查塔姆伯爵老威廉?皮特的次子,于1781年进入政坛,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1784年,在英王乔治三世的全力支持下就任首相,就职时年仅24岁,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
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血气方刚的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
小皮特精通国家财政。他上台后通过对商品税率及国债的调整,以及对政府腐败现象的治理,几年内就填补上了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遗留的大笔财政赤字。
小皮特还信奉当时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学说,反对重商主义,提倡自由市场。于是他解散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印度直接纳入英国殖民管辖。他还开始了英国对澳洲的殖民。小皮特执政时期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
在其执政初期,小皮特力争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议会制改革及在其好友威尔伯福斯影响下提出的废奴运动。可惜当时改革条件并不成熟,使小皮特有生之年没能完成改革心愿。
小皮特在位时,英国的资产阶级圈地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小皮特的思想比较保守,有英国“保守政治之父”之称,他主张政治改革却拥护君主制,因此并不赞成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圈地运动。
小皮特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针对当时的圈地运动,在一次讲演中,他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能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英国朝野大多一片欢腾,而皮特却坐视不动。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英法关系彻底破裂。
1794年,法国对英宣战,英国随即加入反法同盟,长达21年的英法战争爆发。为了稳定国内政局,小皮特不惜使用恐怖手段压迫流放同情法国大革命的人士。
1803年,首相阿丁顿在反法战争中受挫辞职,小皮特再任首相。在第二任上,他全力投入对法战争。1805年,英国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但就在同年年底,反法联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遭受重创。身心俱疲的小皮特经受不了这么重的心理打击,叫手下收起欧洲地图,叹息道:“收起来吧,10年之内再也不用看了。”
话外音
这句话是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最好诠释。它道出了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公权力和私权力有明确的界限,必须恪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
相关链接——圈地运动
15世纪后,英国的纺织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养羊。同时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毛织业的发展。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土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批丧失土地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
于是英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
“圈地运动带来了两个后果。一个是地主贵族用暴力圈地养羊,牟取巨额利润,变成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另一个是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成为两手空空的流浪者。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样就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因此,“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