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显得比别人更聪明,否则你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傻的人
聪明,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聪明,于是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那你就太傻了。19世纪英国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告诉他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是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句话非常有智慧。
为什么既要比别人聪明,又不能告诉别人你比他更聪明呢?这是因为人性的本能是希望自己更出色,如果一个人发现身边有个比自己更聪明的人,那么他就无形中被衬托得不如你。试问,谁希望自己不如别人呢?
有一位年轻的女律师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在辩论中,法官对年轻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年轻律师愣了一下,然后直截了当地说:“不,海事法没有关于追诉期限的规定。”
法庭内马上安静下来,气氛似乎降到了冰点。尽管年轻律师的回答是对的,但是法官并不高兴,反而脸色铁青。尽管最后法律站在律师这边,但年轻律师却当众表现得比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法官更聪明,这对她日后的发展并不利。
毫无疑问,这位律师犯了“比别人聪明”的错误。她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更委婉一点、更高明一点呢?要知道,不少人都有武断、偏见的毛病,不少人还自负、固执,他们不愿被别人当众指出错误,不愿意接受别人比自己更聪明的事实。所以,说话太老实并不明智,因此要学会委婉。
曾有一位先哲说过:“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当我们比别人表现得更优秀、更聪明时,别人就会被比下去,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对我们产生嫉妒;而当别人表现得比我们更优越、更聪明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
如果你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能让别人从你身上找到一种优越感,获得一种自信和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那么别人一定会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和你交朋友。与此同时,如果你能隐藏自己的实力,让对方在不经意间发现你的真实才华,那么别人心里会暗自佩服你,从而更加欣赏你。所以,有实力但不要轻易表现,聪明但不要随意张扬,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我们要时刻记住,人都是有攀比心理的,关键是不要凸显自己的高人一等,而要善于把光彩让给别人,这样才能换得别人的认同、支持和帮助。否则,你只会失道寡助,在职场中郁郁不得志。
举个例子,公司来了一位女员工,毕业于名牌大学,自认为学历高,口才好,爱表现自己,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结果呢?大家都看不惯她,不喜欢她。不到一个月,连续碰了几颗钉子,刚进公司时的那股“舍我其谁”的锐气,也被磨得差不多了。这才一点点变得低调起来。
总之,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只能逞一时之快,而得不到长久的认同和支持,还会给自己埋下人际关系的祸根,完全得不偿失。所以,说话不要太直接、做事不能高调,必须牢记下面几点:
第一,正视自己与他人。
无论你在某方面是否有过人的天赋和才华,都没必要自傲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聪明的话还是赶紧调整心态,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实力对比,保持低调谦逊的态度。
第二,适当地收敛自己的锋芒。
也许你真的有几把刷子,但如果你不懂得收敛锋芒,在职场上也是难以立足的。因为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容易无形中把别人比下去,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你应该认清形势,分场合、有选择地收敛锋芒,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职场前进。
第三,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在日常交往中,很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没有正确的答案,因此,对于别人不同的意见,你没必要和对方争辩出谁是谁非,不妨包容别人的观点,欣赏别人的观点,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脉。
再伟大的交情,也要拿捏好尺度
“再伟大的交情,也要拿捏好尺度”。这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意思是说为人处世的尺度要把握好,给彼此都留一些余地。不管做什么都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可太过。若苦苦相逼,把一件事或一个人逼到了悬崖边,那对双方都不是什么好事。凡事不做绝了,留一丝回旋的余地,在未知的道路上将会更加安全和稳定。
我们在生活中,唱的并不是独角戏,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分寸得当、见好就收的处事方式,给了对方或某事转机的余地,这也是一种宽容。这样做,有利于我们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设置一个标尺,这对于处在残酷社会中的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学会见好就收,因为留有余地,才有足够的回旋空间。
给人留下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余地。若一味把人逼到死角里,就算赢得了胜利也不一定是好事。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因此留一丝回旋的余地,既是宽容大度的表现,也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就像走马行车一样,如果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想要再调头就不容易了。因此,为人处世分寸得当,才能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坠入地狱是英国当代雕塑家安尼什·卡普尔的作品,当时,安尼什就凭借这一雕塑一举成名。
有一天,英国一名记者采访了安尼什·卡普尔。这位记者在工作外,也是一个雕塑爱好者,在聊了一阵后,他向安尼什·卡普尔请教怎样才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
安尼什·卡普尔笑着说:“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诀,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要当好一名雕塑家,要塑造出一个好作品,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点;二就是要把眼睛雕小一点。”
记者对这个答案感到很迷惑,于是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而且鼻子大眼睛小的话,那雕出的人像岂不会很难看吗?”
安尼什大笑起来,解释道:“因为鼻子大眼睛小,才会有修改的余地啊!如果鼻子大了,就可以往小里修改;如果眼睛小了,则可以雕刻得大一点。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把鼻子雕小了,便无法再加大;而眼睛如果雕大了,要想再改小可就太难了。”
记者笑了笑,顿时明白了留有余地的智慧。
其实仔细想想,安尼什留有一丝余地的智慧,在做人做事上也可以很好地体现。也就是说,为人处世,分寸得当,给自己和他人留一丝回旋的余地,话不说满、事不可做绝。这既是一种美德、智慧,也是一份情怀。
遇事拿捏分寸,留够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是做人处世中很关键的一个策略,也是一种审时度势后的思想升华。余地和后路每个人都有,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为自己留出来。这一条后路,既是一种保全自我的策略,也是一个再生的机会。
一个善良之人往往能替别人考虑,因此也时常为他人留下余地,虽然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些金钱或名利,但最终却获得了比金钱更重要的感恩之心。我们应当灵活地处理事务,给人或事留有余地,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把人和事往绝路上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对自己来说结果一定是好的。
在一个深夜,科朗先生加班回来。突然看见自己门口有一个人在东张西望,另一个在撬门锁。科朗先生毫不犹豫地拨打了报警电话,就在这两个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科朗先生发现他们都还只是孩子,其中小的一个仅有10岁。
经过法院审判,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但是科朗先生于心不忍,觉得这事还有回旋的余地。于是向法官求情道:“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惩罚吧!”
经过科朗先生的再三求情,陪审团最终通过了请求。科朗先生把他们带回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友好地对待他们。不仅教他们学习,还和他们一起吃饭劳动,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两个孩子不仅身体强健,还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他们已经不愿离开科朗先生了。科朗先生说:“你们还年轻,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很多年后,两个孩子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而且每年的这个时候,他们都会赶来与科朗先生聚在一起。
科朗先生本可送他们去监狱受惩罚,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凡事不可做绝,见好就收,留一丝余地比较好。于是科朗先生在解救了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相反,如果科朗先生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孩子送进监狱,那么半年后他们出来还是小偷,说不定还会向科朗先生报复。做事不留余地,那么以后遭灾的也许是我们自己。
人在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拿捏分寸。话不可说满,事不能做绝,留一些回旋的余地,才会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分寸这东西,就像一颗潜在的种子,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但谁都明白,只要大家达成共识,最终必然都会受益。
话不说满,要给自己留后路
有些人总喜欢拍着胸脯,给人打包票:“放心,这件事交给我了,保证没问题。”他们把话说得满满的,总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却不知,事情还未开始之前,结果还难以预知,如果最后事情圆满解决,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万一出了差错,事情没办成,就会给人留下话柄,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尴尬,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原因就是话说得太满。
有一个推销员,每次向客户推销产品时,总是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产品是行业中最好的,绝对没有问题,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如我们的产品,千万不要买……”这种推销方式并没有为他赢得多少订单,大家反倒觉得他话说得太满,总觉得他在吹牛,因此,反感他的推销。
有一个人,面对朋友的求助时,他拍着胸脯说:“交给我吧,我明天准能给你办好。”可是到了第二天,他没有一个音讯。朋友着急,就打电话找他问事情办得怎样了。没想到,他支支吾吾地说:“这件事办起来有些难度……”要知道,这件事非常紧急,朋友听他那样说,才把希望全压在他身上,也没有另找他人,可现在他一句“这件事有些难度”,让朋友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
有一个人下班时,坐同事的顺风车回家。为了早点回家,他怂恿同事抄近路、违规绕路,并信心十足地说:“你放心,这条路绝对不会有警察,我在这里住了20年,经常从这条路上走,从来没看见过警察……”可是话未说完,就发现警察出现在前方。
有一个员工,在公司召开产品销售会议时,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对领导信誓旦旦地说:“我以前用这种方法销售过,效果非常好,我敢保证,如果公司采用我这种方法推销我们的产品,一定可以使销售额翻一倍。”公司领导见员工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心想:他之前肯定有这类经验。于是,领导采用了他的营销计划。结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出了问题,公司陷入了困境之中,而这位员工则灰溜溜地辞职了。
……
把话说得太满,往轻了说是自信过了头,做事太高调,往重了说是做人不诚信,说话不算数,欺骗、忽悠,是人品败坏的表现。作为男人,谁愿意得到这样的臭名呢?把话说得太满,得罪了客户,欺骗了朋友,损害了公司的利益,最终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和声誉,损害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你希望看到的结局吗?
不知道你是否有炒菜的经验,在炒菜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先少放盐,待菜快熟时,尝一下菜的咸淡,如果味道淡了,再加一些盐,以保证菜味可口。如果你一开始就放太多盐,一旦味道咸了,就再难以改淡了。说话其实也是如此,俗话说得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话不要说得太满,留些余地,日后方能进退自如,轻松从容。
当别人请你帮忙时,不要信誓旦旦地许诺什么,特别是在朋友之间。因为说出诺言很轻松,但办事并不容易。如果日后你无法兑现承诺,就会导致朋友对你失去信任,并且给朋友日后的交往带来障碍。
当然,你也可以承诺,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兑现承诺的能力。任何时候,都不要仅凭一时头脑发热或主观愿望去承诺。要知道,虽然你的承诺是那么动听,可以满足对方一时的心理需求,但如果美丽的诺言无法兑现,你将一人吞下苦果。
“话不说满”不仅是给自己留余地,有时候也是给别人留面子,不让别人为难。比如,当别人求助你时,你说:“我试试看,一定尽力而为。”这样就能让对方感到有些希望,有利于稳定对方情绪,也有利于融洽彼此的关系。如果你把话说满:“帮不了,你找别人吧。”对方遭到你的拒绝,很可能会失望、沮丧,甚至对你有怨言,不利于你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气球里面有空间,才不会轻易爆炸;杯子留有一定的空间,液体才不会轻易洒出来。说话也是如此,留有一定的空间,才能避免把自己架在高处下不来,没有退路,空有尴尬。举个例子:
当上司征求你的意见时,你话不说满,模糊表态,在你发表个人意见之后,不忘加一句:“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领导最终的决策。”这样,事情办成了大家都开心,但如果出了问题,你也不会被视为众矢之的。所以说,话不说满,留一些空间,有时候是一种生存哲学,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
即使你不喜欢对方,也要笑脸相迎
一间小杂货店对面新开了一家大型的连锁商店,这家商店有即将打垮杂货店的景象。杂货店的老板忧愁地找牧师诉苦。牧师建议他:“每天早上站在商店门前祈祷你的商店生意兴隆,然后转过身去,和那家连锁商店搞好关系。”杂货店的老板照做了。一段日子后,正如杂货店的老板当初所担心的,自己的商店关门了,但因为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和与对面连锁商店全体人员的良好关系,他被聘为了那家连锁店的经理人,而且收入比以前更多。
人际关系的经营也是如此,在我们所认识的人当中,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喜欢你,你也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甚至会十分讨厌某一个人,看到对方就让你心里不舒服。但是人际交往的规则告诉我们,要想得到更多的朋友,就要尽量减少敌人的数量。所以,即使是面对你不喜欢的人,也要笑脸相迎,说不定在你的感化之下,对方也能够成为你关系网中的一员。
刚刚毕业不久的王玮,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作环境、同事、待遇,各方面都让他很满意,唯一让他觉得不好的就是他的舍友。王玮住在单位的职工公寓,宿舍里还有三个人,其中一位舍友就很不好相处。
王玮的这位舍友是几个同事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平时似乎就没有朋友,大家也都不喜欢他。每次他加班,下班回到宿舍时声音总是很响,影响了舍友们的休息。大家都说他人小鬼大,心眼很多,常在人前搬弄是非。他还爱翻弄别人的东西,至于宿舍的卫生,他也总是借故不清理。
虽然都是些小毛病,但矛盾越积越多,慢慢地,王玮的这位舍友就被别人孤立了。平时大家都不爱搭理他,只有王玮还对他笑脸相迎。虽然王玮心里也不喜欢这位舍友,但他想,自己一个人出门在外,多个朋友多条路,再说他也并没有做什么损害别人的事。
他这样做的确是对的,两个月后的一天,王玮险些丢掉这份工作,正是这个女孩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这天,主管突然说前一天的工作出现失误,而工作交接是王玮签的字。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平时不讨人喜欢的这位舍友出来证明责任不在王玮,并和主管据理力争,最终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时,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恶语相加,总之没有好脸色。然而这样的做法不管是对你的事业还是生活来讲都是非常不利的,聪明的人应该明白这点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样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自己当别人。
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荣辱,不要意气用事,也别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周围的人。很多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荣辱得失,稍有不如意,就对周围的人摆脸色,甚至会殃及一些不相干的人。其实认真考虑一下,你不喜欢某个人,是不是因为这个人曾经指出过你某些不足的地方?有些人心胸就是狭窄,总是对指出自己缺点的人耿耿于怀,其实大可不必,你应该感谢那个让你看到自己缺点的人。
第二,把别人当自己。
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才能急别人之所急,做人千万不要老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我们每个人的遗传特质、对未来的追求,以及成长的环境都是独特的,这就造就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独特的人格。我们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对方的行为、性格与自己的不同,那么就会因小失大,失去很多交友的机会。因此,在社交中我们也要学会求同存异,换位思考,遇事多理解他人,用宽容、不计较小得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多为他人着想。发生了什么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他人,就算是面对自己不待见的人,也能够和平相处。
第三,把别人当别人。
即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哪怕你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比喜欢对方这个人,也要给对方最起码的尊重,不干涉对方的隐私,不冒犯对方的私人空间。在人际关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原理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说的就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你尊重他,他也会尊重你。
第四,把自己当自己。
即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现在很多人做事的方式总是略显幼稚,尤其是年轻人,一直停留在小时候的交友习惯上,要知道,你今天与之擦肩而过的“路人甲”,很有可能会在今后帮上你的大忙。所以,既然已经踏入社会,就要学一学方圆的处世之道,今后再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正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缺点和不足,很多时候,朋友之间就是用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排斥自己不喜欢的那个人,试着每天给对方一个微笑,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对方着想,总有一天,你会为此获得友谊。
说话看情况,别“哪壶不开提哪壶”
俗话说:“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就是不会看场合、分对象说话,比如,戳人伤疤、揭人短处,在喜庆的场合说丧气的话,在丧气的场合说喜庆的话,在吃饭的场合说龌龊的话,等等。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不妥的,是失礼的,是不尊重他人的,是很容易得罪人的。如果你不信,可以试一试,不被人骂得狗血喷头、怒目而视算你幸运。
失恋的时候,人的情绪反应强烈,内心痛苦不堪。这不,高博的一个朋友最近失恋了,情绪特别低落,于是他劝慰朋友说:“失恋就失恋,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朋友听了这话,当即拍桌子对他叫道:“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你失恋,你在这里瞎嚷什么?”高博一下子惊呆了,因为平时他的这个朋友非常温和,他想不通朋友说话为什么变得这么粗暴。
站在一旁说风凉话,这是安慰人吗?谁听了不生气呢?一个说话不看情况的人不仅可悲,更是可恨,可悲的是他一生很难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伤疤,戳人痛处,让人勾起一段不快乐的回忆。
张亮精心准备一个星期的企划案被上司“枪毙”了,原因不是他的企划案不精彩,而是因为他的企划案和另一位竞争对手的企划案太相似。上司怀疑张亮抄袭别人,或模仿得太像,所以,狠狠批评了张亮,还以张亮为反面教材,警告大家今后一定要有创新思想。
一周之后,李娜因为新的企划案正在发愁,就请教张亮:“张亮,上次你的那份企划案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她的话还没说完,张亮就打断了她:“你给我闭嘴。”一时间,大家都很尴尬。
没有谁希望别人揭自己的伤疤,相信你也不希望这样,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别人不愿意提起的事情,不要“一根筋”地问;对于别人忌讳的话题,不要“死心眼”地说;对于别人的缺点,千万不要当众指出。否则,你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失去朋友。
总而言之,千万要记住一点:说话看对象、分场合、看情况,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为此,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说话要强调场合意识。
说话看场合,说适合场合、氛围的话,才能让人喜上眉梢。说与场合、气氛相悖的话,就会让人怒火中烧。比如,在寿宴上,不要说卖保险的事;在婚宴上,不要谈离婚、婚外情等话题;在丧礼上,不要嘻嘻哈哈开玩笑……否则,你只会遭人白眼,招人反感。总之,说话要分场合,在轻松的场合可以幽默一点,在严肃的场合,说话要严肃认真。
其次,说话要强调环境因素。
所谓的环境因素,就是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比如,在饭桌上,就说美味佳肴,说能激起大家食欲的话题。在厕所里,就别说吃饭类的话题,否则,就有失大雅。
中国人很热情,两个熟人碰面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问候一声。多半是问:“吃饭了吗?”尤其是在餐前餐后,使用这句问候更频繁。
有个人在洗手间里碰到一个熟人,对方正从里面出来,他张口就问:“吃饭了吗?”
对方答道:“刚吃过了,你呢?”
“还没呢,马上就去吃。”
很简短的对话,却给人非常不雅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说话不看环境的表现,我们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否则,会给人没教养、不文明的印象。
再次,说话要看具体的情况。
别人心情好的时候,你怎么开玩笑,哪怕开玩笑骂他,他也不往心里去;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还嘻嘻哈哈,说话没轻没重,别人就可能跟你急。这就叫说话看情况。不注意这点,也很容易得罪人。
张悦和刘梅是好朋友,平时爱逗闷子。比如,几天没见,见面后来一句:“你还没‘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没呢,等着你给我送花圈呢!”然后两人哈哈一笑,感觉特别轻松。
有一次,张悦病重住院了,刘梅去医院看望她,见面后想逗逗她,又说:“你怎么还没‘死’啊?”这一次,张悦变脸了,生气地说:“你给我滚出去,快点滚。”然后,把她赶了出去。
试想一下,人家正重病在床,心理压力很大,心情也不好。这个时候,你对她说“死”,显然是没有分清情境。尽管你们平时关系再好,再怎么开玩笑,这个时候你也不能乱说话。这个事例充分说明,说话看具体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别人的隐私,要么拒之门外,要么烂在肚里
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和你关系不错的同事有一天出卖了你、泄露了你的隐私,这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会假装事情没发生一样,继续和对方交往,还是和对方一刀两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呢?
王颖和李娜是一间办公室里的同事,两人关系还不错。一天,王颖犯了个小错,被上司批评了一顿。下班之后,王颖和李娜一起离开公司,在路上她忍不住把憋在心里的对上司不满的话发泄出来,还将上司的一些小秘密捅了出来。李娜听完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安慰王颖别难过。
第二天中午,公司召开例会,上司很生气地不点名地批评道:“公司有员工在背后议论上司没有领导能力,不体谅员工,还私下给我制造绯闻……我希望大家不要在背后这样做,如果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走人……”
王颖听到上司这番话,心里全明白了,这不明摆着是同事李娜打了她的小报告吗?
李娜就是职场上的“告密者”,这样的人喜欢以讹传讹,背地里说别人坏话,打小报告。如果遇到王颖这种同事打小报告的事情,最好装作不知道。之所以假装不知道,是因为一旦事情说破,一来对方肯定不承认,二来两人关系僵化,整天在一个办公室抬头不见低头见,两人都会觉得别扭,会影响正常工作。但同时不要和这样的同事走得太近,要对他提高警惕,尤其说话要小心,避免再次被陷害。
一般来说,泄露隐私的“告密者”有两种:一种是“暗针儿”,就像上例中说的那样。领导一般不会针对员工打的小报告去追问当事人,所以,当事人往往会对领导突然冷淡的态度感到莫名其妙,茫然不知所措。
还有一类,属于“明针儿”。指的是当着当事人的面或有人在场时,直接向领导反映“问题”。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效果也比较明显,优点是当事人可以针对“问题”进行解释,可以把问题更加明确化。可以说,这种告密者比较光明磊落。通常,职场上“暗针儿”占绝大多数,面对这种情况,难道我们该默默忍受吗?其实不然。
李祥毕业于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之后他在人才招聘会上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好不容易才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可是进入单位之后,李祥明显感觉到老同事们对自己不认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单位里的老同事大都认为李祥能进这样的事业单位,肯定是靠关系,能力是其次。所以,大家不怎么把他当回事。一旦李祥犯了点小错时,同事总会在领导面前添油加醋。李祥原本是个老实人,但是经历接二连三的小报告之后,他已经忍不住了。他想:这些人一定是欺软怕硬,喜欢欺负软弱之人。于是,当他再次被打小报告时,他大胆站了出来,据理力争,最后压住了场。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暗中“刺”他。
在职场中,有一种人喜欢干“欺软怕硬”的事情,你越老实,他们越欺负你。因此,当你不幸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时,你有必要压住自卑心理,勇敢地举起维权的旗帜,在事实的基础上据理力争,让那些捕风捉影的“告密者”无以遁形。
你也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把情况点出来,让“告密者”同事反思和内省。比如,你主动约那位“告密者”同事面谈,在轻松的环境下漫不经心地说:“有人在背后打我的小报告,有人说是你说的,我觉得这是胡说。”这样既是警告那位“告密者”同事,也是在提醒他:“我对你有所提防,你以后小心点。”这样既不伤和气,又可以有效反击“告密者”同事的小人之举。
当然,你还可以防范“告密者”的同事,比如,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主动、客观地向领导汇报事情的经过,把一切都摆到桌面上公之于众。这样一来,那些“告黑状”的人用来陷害你的不实之词也就不存在了。
很多人生来感性,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比较愿意向别人倾诉。尤其是老实巴交的人遇到了感情纠葛,更不想憋在心里。但是切记,千万不要随便和同事分享隐私。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说话口无遮拦,无异于拿自己的前途当赌注
很多人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都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如此诚恳,无非是想与人保持和睦。可是常言道祸从口出,人心难测。在现代社会,说话口无遮拦,无异于拿自己的前途当赌注。
真诚坦率、快人快语是人的美好品德,但社会并非如此单纯,所以坦诚交心和无所不言难免会被一些人利用。俗话说: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特别是在交情比较浅的人面前,要切记这一点。这不是狡猾耍诈,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堆积出来的经验,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办法。
江湖险恶,在人际交往中务必要小心谨慎,在不了解对方的前提下,不要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在一定程度上要相对保守。尽管我们提倡诚信待人、诚信做事,但是诚信并不是指口无遮拦、全盘托出。恰恰相反,即使是诚信也要掌握技巧和分寸。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说话的分寸和为人处世的技巧,这样不管做什么都能得心应手,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班了,小娟还在电脑桌前呆呆坐着,眼圈都红了。
“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美惠递过一张纸给小娟,又问了一句:“都下班了,你怎么还不回家?”
小娟回答:“没事,你怎么也还不走?”
“不着急,家里又没什么事,还不如在办公室待着,心里也舒服些。”
小娟看着美惠,心想:大家都说她不好惹,可是我今天看她却有一种和我一样的落寞感。小娟顿时放松起来,说:“要不一起去吃饭吧,我请客!”
饭吃到一半,小娟才说出今天是她的生日。美惠淡淡一笑:“生日快乐,其实我的生日也很寂寞。他总是很忙,只会打电话向我道歉……”小娟突然觉得眼前的美惠就像自己的镜子,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把什么话都跟她说了。
原来小娟喜欢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没让任何人知道,如今她觉得美惠和她同是天涯沦落人,便和她成了最好的朋友,什么心里话都告诉她。
没过多久,小娟发现其他同事都用奇怪的眼光看她,直到有一天,陈姐偷偷对她说:“你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大家同事这么多年你都没说,美惠一来你就全盘托出了!其实她就是个大喇叭,到处跟人说她知道你的私事。”小娟愣了,说:“可她不是跟我一样吗?”
陈姐摇摇头:“什么一样?她今年才结婚,哪有什么有妇之夫。”
小娟生气地冲到美惠面前说:“你为什么骗我?还把我的事告诉别人?”
美惠缓缓地说:“别生气嘛!我看你伤心,就想和你交个朋友,我编个故事,还不是为了和你亲近,不然你也不会告诉我你的事啊!”
在职场上,“交浅言深”、口无遮拦是很危险的,也是做事不牢靠的表现,故事中的小娟就犯了这种错误。人生在世,能交上一个知心朋友不容易。有时往往要经过多种考验,多方面了解之后才能确定。所以交友之不易,就决定了交浅不能言深的原则。
语言是人们交换思想的工具,交流时不仅要看对象、看场合,还要看人。话不在多,关键是要说得恰到好处,如果交浅,话且说三分,便不会招惹麻烦,也不易被人欺骗。所以平常要多观察、多思考、少探听、少说话,一方面要“修”,一方面要“练”,具体而论,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不在人前炫耀、抬高自己
如今社会,与人相处只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惹上不少麻烦。轻则令自己不愉快,重则影响事业、前途发展。一个懂得谦卑的人,也必将受到人们的尊重。谦卑处事,也是做人的一项黄金法则。若为抬高自己而不断吹嘘,说话口无遮拦,只会惹得众人厌。因此,不要在人前夸耀自己,更不要抬高自己贬低他人。
谦逊可以说是一项终生受益的美德,而且谦逊不会给人带来太张扬的印象,一个不常炫耀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
第二,注重内在的修为和智慧
美貌与智慧是我们都想拥有的最诱人的东西。有人说:如果上天怜悯你,它会赐予你美貌;倘若上天眷顾你,它会赐予你智慧。不得不承认,有美貌而无智慧,这是一种遗憾。因此,内在的修为和智慧是我们得道人生的一个大难关。
其实智慧和气质是可以培养的,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青年,大家都会想与之交往。比如说书,书是一种精神遗产,它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智慧,使人变得聪颖。因此,要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就要多与书为友。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视野也将比其他人开阔,做起事来也会更加成熟、有主见。
第三,不要有太多的抱怨
我们总会听到身边有很多人在抱怨:“真无聊!”“太烦了!”“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些抱怨之类的话,不仅不会让人产生同情心,反而会让人有种排斥心理。整天把抱怨挂在嘴边的人,其实是个很自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想听别人抱怨,抱怨只能算是自我发泄、祸害别人的无用功。
一个乐观聪颖的人不会随意抱怨,而是会泰然、乐观地看待生活。抱怨不仅是一种愚蠢的表现,而且太多的抱怨只会让我们性情变得浮躁、不安。人的一生也就短短几十年,若一直带着怨气和悔恨度过一生,岂不是很遗憾。
第四,言辞委婉,不要直言直语
讲话时要讲究分寸,不可伤害他人。不要直言直语,言辞要委婉,这种礼让不是做人处事上的怯懦,而是把无谓的攻击降低到零。凡事要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最好经过一番思考,在确定不会伤害他人感情之后再说出口。
有时候说话切不可太直,不要以为你如实相告了,别人就会感激涕零。要知道,这种无所顾忌、率性而为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因此,言辞委婉,尽量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也是一种成熟的处世方法。
一句“对不起”,可以解决很多麻烦
人常说:“女人是水做的。”哪个男人不喜欢如水一般的女人呢?所以,女人如水一般的温柔,是男人最难抗拒的。可遗憾的是,由于不愿“服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演变成说不清道不明的“误会”。
在爱情里,争强好胜的做法并不可取。一个男人离开家,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外面有什么东西对他有绝对吸引力;二是被老婆的不可理喻逼走。现在有不少年轻的女人在爱情中蛮不讲理,也从来不会向爱人认错。虽然爱情里无需区分地位高低,但无理取闹并不是哪一部分人的特权。而那些过分蛮横的女人,大多数男人都无福消受。所以,女人在犯了错时还是要会示弱,大多数男人的耳根都很软,女人只要低头委屈地说声“对不起,我错了”,他马上就会举手投降。
一句“对不起”的威力是巨大的,它是征服对方的软武器,是以退为进、解决麻烦的策略,可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可以让大吵大闹的两个人冷静下来,好好地自我反思。
李琦和前妻离婚后,没过多久就碰上了温柔的王欣,两人很快便结了婚。也许在别人看来,他们不是很相配。李琦今年30岁,事业有成。王欣只是一个小职工,比李琦小3岁,长得也不漂亮,但是两人一直过得很幸福。
但是前妻对于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李琦之前就和王欣好了,所以才和自己离婚的。于是她三天两头地闹,有一天李琦实在是受不了,便对她说:“我早跟你说过,我和她之前不认识。你想知道我为什么和你离婚吗?我告诉你,你明天来我办公室听电话。”
第二天,李琦故意把自己的钥匙放进王欣包里,然后上班去了。王欣到了单位,看到包里有老公的钥匙,马上给他打了电话,而此刻,李琦的前妻就在旁边听着:“喂,老公,实在是对不起,我把你钥匙带走了,我下班比你晚,看来你得来我这取了。辛苦你了老公,对不起。”李琦表示下班后去取,然后挂了电话。
站在一旁的前妻,以前也犯过同样的错。可当时的她趾高气扬,不仅没有好脸色,还厉声地责怪李琦。在她看来,跟老公说“对不起”是不可能的,女人本就不应该为自己的过错道歉。自那以后,她仿佛明白了,从此再没有骚扰过李琦一家。
现实生活中,对于那些本该理性面对的问题,就要勇敢去面对,不要让自己成为不知分寸的人。特别是在犯错的时候,就赶紧说句“对不起”,这没什么丢人的,也不代表你就处于劣势。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会让他更加疼惜你,也能增加彼此的亲密度,和谐地相处,这比“我爱你”更加有效。而且一般在“对不起”后,你犯的错已经不重要了。
很显然,男人对于“对不起”三个字有特殊的情结,一方面,在道歉的同时,会让对方感到如释重负。二来,一句“对不起”,可以增加对方的满足感,让他们觉得有面子。对女人而言,主动说“对不起”,也是管理爱情和婚姻的“良方”。当你费力争辩,努力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时,这就是个脑力加体力活。在你证明自己强大的同时,也失去了静心享受生活的时间。可见,只有那些勇于说“对不起”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沿途的风景,也不会让爱人挂心。
古今中外,有许多男人被女人打败,但女人靠的不是力量,而是以柔克刚的智慧。婚姻中不可能没有矛盾,硬碰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多半男人对弱小的事物都有一种保护和迁就的心理,女人没必要争强好胜。一句“对不起”,既让他心存感激,又让他因你的“懂事”而更加疼惜你,何乐而不为呢?
若我们跳出两性关系的“怪圈”,去反思女性在职场上的困境,就会发现:“对不起”的主动原则同样适用。实际上,职场上的“风波”和麻烦一点儿不亚于家庭。
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小心翼翼地应对,可还是会惹上麻烦,导致双方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之后,更应该及时消除矛盾,而不是让矛盾扩大、升级。同事之间产生矛盾,往往是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继续交往。所以,如果在工作上与别人产生了矛盾,或别人对你有成见,你没必要耿耿于怀。你的一声“抱歉”,反而会给他人留下大度、包容的印象,有利于赢得人心。
如果和同事之间产生了不愉快,应该直面现实,而非刻意地逃避。在摆正立场的前提下,应该采取主动的姿态,抛开个人成见,更积极地待人接物,就像对待其他同事一样与“你的敌人”相处。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心存戒备,对你的好意表示冷漠,但只有你坚持不懈地善待他,他内心的坚冰自会融化。
如果与资历较老、年龄较大的同事产生了矛盾,除非有十足的理由,否则不要轻易与他撕破脸面。最好的办法是在双方冷静之后,心平气和地沟通。如果发现自己有冒犯他的地方,不妨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有利于彼此关系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