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大生意人给年轻人最有价值的218条经商哲学 > 第六章 抑制住一步登天的冲动
第六章 抑制住一步登天的冲动
作者:金龙   |  字数:9781  |  更新时间:2015-02-28 14:14:26  |  分类:

职场励志

马云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没有退路,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他把“永不放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用来鼓舞自己的斗志。其实,不只是马云,世界上那些成就大业的人,都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所有成大业者的背后都是,坚持与不放弃。不放弃意味着顽强地走下去,哪怕前进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也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的成功创业,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人到了65岁,大都在安享晚年,但是哈兰·山德士却选择了创业。当时他身无分文,非常贫穷,靠着政府发放的救济金生活。一次,他望着手中的105美元救济金,问自己:难道我一辈子都这样活下去吗?我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从那之后,哈兰·山德士开始思考干点什么,结果想到了炸鸡秘方,于是决定用这个秘方赚取财富。虽然有了创业项目和计划,但是山德士身无分文,没有人脉,没有精力,怎样才能创业呢?思来想去,哈兰·山德士认为,只有想办法与人合伙,用别人的钱,给自己赚钱。可是,谁愿意把钱交给一个65岁的老头经营呢?可想而知,山德士的创业之路非常艰辛,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很难走下去的。

山德士是怎么做的呢?他每天带着创业计划,挨家挨户地敲门,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告诉每一个人,每一家餐馆。结果呢?和很多人预想的那样,他看到的都是别人的嘲讽,听到的都是别人的冷言冷语。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么大年纪的老头创业,不是开玩笑吗?但是,山德士没有放弃,他坚信自己的创业计划能实现。他认为,别人拒绝他,其实是上帝在考验他,就这样,他凭借一腔热情坚持前行,在经历了1008次拒绝后,有人接受了他的计划。于是,有了今天遍及全球的肯德基。

有谁能做到在1008次拒绝之后,依然坚持并不言放弃呢?在这个世界上,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山德士恐怕不会再有第二人了。这种“狠”是对自己的,那就是哪怕最后失败了,也不窝囊地度过一生。作为一名企业老板,一定要有这种魄力,正如那句话说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做老板也应该对自己狠一点,苦苦地坚持下去,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全在于他的意志力强弱。一个企业的成败,则在于老板的意志力强弱。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挫折和失败是正常的。真正成就大业的老板不是没有遭遇过挫折、经历过危机,而是在危机之中能保持自信,并找到机会;真正成就大业的老板不是没有遭遇过失败,而是在失败之后,依然能找到出路。不是一夜建成了罗马,而是在长久的坚持中创造了辉煌。

063要看清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与执行者其实没有天然的界线,因为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是如果一定要区分开来,那么他们最大的区别表现在战略远见上——管理者应该高瞻远瞩,是出色的战略规划师,而执行者应该脚踏实地,是出色的实干家。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远见,那么本质上称不上合格的管理者。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科学、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能比员工看得远,不具备远见卓识,就很难做出大势所趋的发展战略,企业就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反之,如果管理者具有远见卓识,对残酷的现实有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预测,企业发展就会顺利许多。

1990年夏秋之际,美军空降兵出现在撒哈拉沙漠上空,第二年海湾战争正式打响了。当时人们根本没有把海湾战争与中国的修船业联系起来,但是吴国志——上海外轮修理厂的管理者,大胆提出了“海湾离我们不远”的观点。为什么吴国志认为海湾战争与公司发展有关系呢?来看看他的分析:海湾战争打响,必然影响石油的生产,石油产量严重减少之后,必将影响香港的油运业,香港的船只在大陆的修理业务就会急剧下降,上海外轮修理厂当然会受到影响。

据此,吴国志当机立断调整经营策略,决定开辟新的市场。吴国志将公司置身于国际大舞台上来考虑,通过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正因为他的远见,公司没有受到海湾战争的影响,相反,公司发展越来越红火,而同行的生意在海湾战争之后日渐凋零。

西方有位管理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位管理者不能预见未来或者不愿预见未来,那么他将被视为伦理丧失。”可见,远见卓识对于一位管理者的意义有多么重要。管理者要想提高战略远见,首先应该学会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培养洞察力和创造力,再次,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这样才能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看作一个有联系的大系统。

064管人是管理之本,管心是管人之本

有人说,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用来形容日本人忠于企业、忠于团队还是比较贴切的。在日本,很多企业把公司当成家,视企业如生命,与同事能够精诚合作,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大家抱成一团,共同克服危机。

为什么日本人能做到这些呢?其实,这与日本的企业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企业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普遍实行员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把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试问,为公司创造利润,就是为自己创造利益,又有谁不愿意努力工作呢?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于管人管心,那就是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给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为企业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需求得以满足,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拥护企业。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李诚多次在培训课程中告诉创业者:“管人管事不如管心。”他认为,企业如果单纯地用管理学来管人,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还需要用心理学进行干预。在他看来,管心是根本,管心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潜能,提升大家的心智,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李诚把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济人,即需要金钱满足,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第二类是社会人,即追求信任和理解,在公司工作追求开心;第三类人追求自我实现,他们有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想利用工作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的价值;第四类是复杂人,即全方位追求自我,也可以说是前三种需求的综合体。

要想管好这些人,唯有从心灵入手,帮他们做出与企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快乐地工作,还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规划中,要倡导终身雇佣,倡导自我学习和提高,倡导平等竞争的理念,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一同发展。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管住了人,才能把企业管理好,因为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靠的是人。而要管住人,最好的办法是管住人的心,即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真正赢得人心。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识人心的能力。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想读懂人心,就要掌握心理学技巧和攻心方法,懂得感情投资。

作为管理者,要做有心人,也许从下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中,你就能看出其内心的本意。然后,针对员工的本意,采取最贴心的关怀、最有力的说服、最动情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沉睡的潜能,让员工变得更有效率,让业绩有更大的提升。

065得人心者得天下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刘邦,一介布衣皇帝,出身卑微,却能白手起家,缔造海内一统的伟大功业。而其成功的根本在于网罗各类人才,不但知人善任,更能量才适用,使人各尽所长,竭尽所能为自己做事,因此得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因此,想要做一个成功的老板,必须要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得道者多助,成大功,立大业,需要的就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成功的商人或企业家都懂得关心职工、爱护职工、鼓励职工,他们知道,企业的经营者只有赢得全体职工的敬仰,才能带领职工勇往直前,扫除企业潜在的障碍。

下属之间的团结,需要管理者不断努力,只有真正赢得了他们的忠诚之心,才能发挥“团队精神”的效力,获得公司发展的动力。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土光敏夫就十分注重企业员工。年轻时的他为事业不停奋斗,直到古稀之年,依然精力充沛。

有一天,土光敏夫决定要亲临视察员工的工作情况。但是,他的分公司遍布全日本,对于这样一个年纪大的老人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人劝他象征性地视察一两家就行,但是遭到了土光敏夫的严厉拒绝,他说:“热爱自己的雇员是经营者最根本的问题。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让职工们具有充分的自信,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合理的使用,他的事业才能稳步发展。”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土光敏夫开始了视察旅程,甚至在节假日的时候,他也不忘去工厂里慰问加班的工人。他的平易近人,让他能与所有的员工倾心交谈,打成一片,因此公司的员工们都跟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一次,在前往工厂的途中遇上了倾盆大雨,但土光敏夫坚持赶到工厂,冒雨和员工们亲切交谈,并反复阐述“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一宗旨。员工们都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在雨中认真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激动的泪水流淌在脸上。当他将要乘车离去时,员工们将他的车团团围住,高声喊道:“社长,您放心吧,我们一定努力工作!”

至此,土光敏夫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这跟企业内部良好的团队凝聚力是分不开的。

只有具备“团队精神”的企业,才是一家真正拥有“持久性”竞争实力的企业。真正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把所有有能力的人组织起来,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只“鹰”,员工就是它身上的“羽毛”。管理者只有爱惜每一根羽毛,才能使企业成为一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雄鹰。

066心的境界决定管理的境界

所谓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是管理者在企业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将团队的行为和大家的思想有效地协调起来,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的行为。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老板的境界,决定了管理的境界。如果一个管理者能经常深入自己的心灵,与自己对话,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把全部的精力、心智、责任心投入到企业中去,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企业必将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首先,做老板的不要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特别是不能把脸色给员工看,更不能动不动就向员工发脾气,这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因为如果你经常把负面情绪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这些负面情绪就会传染给员工,影响员工工作的心情、信心,员工跟着你整天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把工作做好呢?

你可以说做老板有压力,这是肯定的,否则,轻松创业就能成功,谁还打工呢?但是遇到问题要冷静地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失态。真正的好老板懂得承受压力,懂得给员工鼓励、加油、打气,给员工带去正能量,让企业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强大。

其次,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夫妻之间还有秘密,更何况老板和员工之间呢?员工该知道的,就让他们知道,员工不该知道的,最好别让他们知道。因为他们与你所处的高度不一样,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再者人多口杂,传来传去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好。

再次,对员工表现出尊重,因为他们工作也不容易,你多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那么他们一整天都会非常开心。做老板不是靠权力来压制人,而是靠魅力来感动人,老板与员工是合作关系,老板不是上帝,员工更不是奴隶。你尊重员工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你在员工心中才有影响力。

067让最优秀的人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经营管理工作,应对各种难题和挑战。而个人的才能和精力是有限的,“光杆司令”必定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管理者身边聚集一大批智囊团,无疑是如虎添翼。

人才是企业的财富,能够成为管理者的左膀右臂,发挥有效的协调、补充作用。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让自己始终站在企业的最高处,还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嫡系部队”,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管理者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控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也不能把企业的一切事物都揽入怀中。给自己配好副手,不仅能得到好的参谋,更能利用他们去管控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管理者不需要做全才或者专才,只需做帅才,统帅自己的“嫡系部队”管理好庞大的经济王国即可。

长江集团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嘉诚招揽的智囊团。李嘉诚说:“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有人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而在长江集团内部,长期以来都有“两大元老、三驾马车”的说法。

两大元老,指的是和李嘉诚一起创办长江集团的盛颂声和周千和。盛颂声是管理能手,负责长实的生产工作。周千和是会计能手,管理长实的财务工作。三驾马车指后起之秀霍建宁、周茂年、洪小玲。霍建宁擅长理财,主要负责长实的财务策划;周茂年由李嘉诚从小培养,全面负责长实的房地产发展业务;洪小玲则一手撑起长实楼盘销售的重任。正是有这一大批高端人才的辅佐,李嘉诚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商战中大获全胜。

在人才的聘用过程中,有些管理者自尊心非常强,如果发现员工比自己能力强,心里会非常不舒服。有些管理者处于各种考虑,不愿意任用有棱角、能力超过自己的人才,从而导致了人才大量流失、现有员工过于平庸的不利局面。

重用有才能的人,关系到一个公司的发展大计。所以,管理者应该有准确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善于发掘身边优秀的员工,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068管得少才能管得好,不要死抓权力不放

管理并非是管得越多越好,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一直坚信:管得少就是管得好,但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却缺乏这方面的自信。公司经营者应该只管自己该管的事,如果事必躬亲,不仅越管越乱,还会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企业领导,总喜欢从头管到脚,结果越管越独断专行,长此以往,下属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仅丧失了原本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做事也畏手畏尾,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管得多并不是好事,管得少也未必科学,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让每个人都学会自我管理。

只给职不给权,事无巨细都由自己拍板,这只会挫伤下属的积极性。企业领导人不要死抓权力不放,要敢于让下属放手去做。被称为“鞋业大王”的环隆企业集团创始人蔡长汀,不仅敢于放权,更敢于把权交给“外人”,这也正是环隆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蔡长汀四处开疆扩土,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分公司的数量也随之增多,除了“环隆电气公司”和“美国国际开发公司”交由儿子和女婿管理外,其余分公司的管理者均是处事精明的年轻人。

当时,蔡长汀这种大胆放权的做法并不为人所理解,不少人认为他是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事业,拱手送给了外人。对此,他却十分想得开:“交给后生小子啦,我乐得当太上皇不管事。”蔡长汀管得少,也很少过问每笔生意的成败,这就让他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信息,开发市场,联系国际业务。

在管理上,蔡长汀的秘诀只有十六个字,即“一曰知人,二曰善用,三曰放权,四曰无私”。一方面可以让下属独当一面,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养精蓄锐,看准商机和市场,随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这也管,那也管,并不能证明你管理本事大,恰恰说明你管得不够好。好的管理是不再需要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少的管理才是最好的。不少公司原本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结果领导管得太多,反而让这些制度成了摆设,原本简单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所谓“君忙国必乱,君闲国必治”,企业领导者也是一样,管理的本质在于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做,既然给了下属职务,就要将相应的权力也交给对方。“扶上马,不撒缰”的做法只会挫伤员工的自尊心,所以切忌死抓着权力不放。

069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

“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这句话在企业界颇为流行,相信你也有所耳闻。为什么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异导致的管理策略的不同。小公司人少,事情一般也不那么繁杂,什么事情需要管,老板一目了然,可见,有事管事,是最简单有效的管理方法。

而大公司则不同,大公司人多、事杂,如果还坚持管事为主,那么管理者永远跟在事情后头跑,很难把公司经营管理好。明智的做法是制定制度和流程,通过管人来控制企业流程,让大家各司其职,管好了人,事情也就顺了。

有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属下的连锁店面有60多家,员工500多人。这样一家公司,应该称得上是一家大公司,因为它的店面比较多,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事情也多。按理来说,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通过管人来达到管理公司的目的。但是公司老板依然坚持管事,结果公司经常出了事情之后找不到解决方案,公司永远在亡羊补牢。而公司的多名管理者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先后离去,老板也非常烦恼……

直到有一天,有位企业管理界的专家给老板出了主意,帮助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用制度规范人,以管人为主。至此,公司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方式,运营也越来越好。

对小公司来说,管事比管人容易得多,但对大公司来说,管好了人,做事才会容易。

因为小公司的人事架构简单明了,没有太多的等级,通常是扁平化管理。很多小公司员工佩戴的胸牌都是一样的,除了名字外,没有任何职务标注。公司内部没有上下级之分,下属对上司也直呼其名,营造出一种平等、随意亲切的氛围。小公司的老板往往敢于打破层级概念,直接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降低交流的难度,有什么事情员工直接和老板反映,然后立即制定解决办法。

相比之下,大公司人事架构复杂,层级分明,通常采取制度化管理、层级化管理。公司上司和下属穿戴显然不同,彼此称呼也不同,在沟通中,下属一般向上司反映情况,沟通不如小公司那么畅通。如果这个时候依然采取管事为主,那么出了问题之后,再层层反映到老板那儿,事情早已变了样,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只有管人,让人对事负责,出了什么事,让相应的人去负责,这样才能及时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070管理不当,一切的努力皆是白费

外行未必管不了内行,但很多企业管理者面对技术部门的专业人员,往往十分“发怵”。一方面拉不下领导的脸面询问,担心被人看成“外行”,什么都不懂;另一方面,恨不得能躲多远躲多远,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当。一旦管理出了问题,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不能因为自己是“外行”,就畏惧管理“内行”。对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不敢管、不去管,员工们难免会胡乱应付,如此一来,工作又怎么能做好呢?

“我不懂电脑,销售也不在行,但是公司里有人懂就行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创造者马云就是敢对“内行”下手的领导典范。马云一不懂电脑,二不懂软件和硬件,但却可以把电子商务做大做强,这就是管理的力量。

要想避免管理不当,就要聚集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干才,不仅要打造明星领导人,更要打造明星团队,如此一来,外行也能领导内行。在马云看来,唐僧师徒的取经团队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唐僧知道孙悟空本事大脾气也大,一定要管紧,所以必要时要念紧箍咒;猪八戒虽然小毛病多,但本事也不小,偶尔批评批评就行;沙僧人老实憨厚,耐力有余而自信不足,要时常给予鼓励。

每个团队都有孙悟空式的干将,也有猪八戒、沙僧式的员工,而领导者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让员工们各安其位,自己则负责定战略、跟市场,把握大局。如此一来,团队的战斗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管理不分“外行”和“内行”,内行固然有内行的岗位优势,但外行也有外行的领导优势,恰当的管理就是两者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外行未必不能管内行,关键是方法要正确,不要只在专业性的问题上指手画脚,而要时常检查、督促员工的工作进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效率低下。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企业领导者切不可躲避了事,要敢于向员工请教问题,善于把员工的专业技能与领导层的决策巧妙结合起来,既要承认和尊重“内行”员工的专业技能,还要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

071以人为本,别把员工当棋子

人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企业管理者要想赢得下属的拥戴,就要学会“收买人心”。老子曾经教导我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只有给予员工实实在在的恩惠和尊重,才能获取宝贵的“人心”。

有些管理者在员工面前往往喜欢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不仅没有丝毫的尊重,反倒将其视为实现目标的棋子,如此一来又怎么可能赢得员工的真心拥戴呢?一个把员工当成棋子的管理者,总有一天会沦落为光杆司令;反之,如果把员工当成大人物一样去看待,那么身为领导者的你,也总有一天会成为大人物。

身为一家大型跨国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皮特的地位可谓十分显赫,但他并没有完全地掌控下属,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倾听员工们的意见和建议,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令他获利良多。

一年前,这家集团正处于高层主管过度专权的危险期,由于管理层总是专横跋扈地发号施令,结果那些再也忍受不了的员工,便一起到领导办公室下最后通牒:要么你们放松管理,要么我们集体辞职。作为新任领导的皮特,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决定顺应员工们的要求,适当地改变管理方式。

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皮特在刚刚入职的几个月中,多次把公司员工召集到一起来商讨公司管理模式的问题。在商讨会上,员工们的发言十分积极,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这时皮特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对每个决定逐一进行审批,员工们完全可以负责大部分的运营。于是,在维持过去管理架构不变的情况下,皮特改变了发号施令的强硬管理办法,并给予员工们一定的工作自由,结果管理方式改变不到一年,企业的利润就增加了100万。

有些管理者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威,甚至将倾听下属提议当成一件伤自尊的事,为了所谓的领导威严和自尊,他们把员工当成完成目标的棋子,对于员工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也不闻不问。殊不知,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把别人当棋子,也就别怪别人推翻你的统治。

过于森严的等级,只会扼杀员工们的创意和原动力,所以千万别把员工当棋子。没有人愿意被自己的上级压迫,管理者要想与下属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友好关系,就必须从人格上尊重对方,在工作上认可对方。如果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还谈什么上下一心呢?

072没有伯乐,照样可以发现千里马

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人才,就没有未来可言。精挑细选,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两种: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就是凭借管理者的个人喜好选拔人才,客观标准则是集聚众人智慧的选拔制度。

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善于识人、善用人才,中国古代就流传了伯乐相马的佳话。伯乐相马其实就是按照主观标准来选拔人才,强调选拔者高于常人的眼光。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充当伯乐。对于芸芸大众来说,分不清马匹优劣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这就需要合理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来帮忙。

早在清朝,大臣曾国藩就在其应诏陈言疏提出“通过考察核实,发现和识别优秀人才”的方法。为人才制定一套选拔标准,就能减少个人主观意愿在人才选拔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能够杜绝找靠山、拉关系的不正之风。人才选拔有了客观的标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就不会埋没千里马,也不会让能力差的人滥竽充数。

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微软公司以比尔·盖茨为代表,聚集了一大批拥有雄厚科学技术和专门业务知识的人才。他们了解经营管理的规则,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将自身拥有的技术和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微软公司在技术和运作上一路遥遥领先。微软公司在人才选拔上有一套苛刻的制度。它们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选拔人才上绝对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能够闯过最后一关的员工往往是那些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

选拔人才是一门艺术,苛刻的制度能够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选拔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人才只有在为企业创造出实际效益时,其价值才能够体现。要知道,这一过程并不需要选拔者有多高的眼光和智慧。

制定人才选拔制度一定要全面,其中必须包括态度、能力、人格、心理等四个方面。在制度化的基础上选拔人才,所有人都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人才的脱颖而出完全凭借修养和学识,人才选拔工作就会变得简明化、科学化、高效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