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 第四章 借鸡生蛋,要学会借外力以小博大
第四章 借鸡生蛋,要学会借外力以小博大
作者:王剑   |  字数:10727  |  更新时间:2015-03-11 14:49:01  |  分类:

职场励志

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

做生意与给人打工是不同的,没有安稳的朝九晚五,而是经常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经商的过程中,无论他们面对怎样的挑战,都应该毫不犹豫地迎难而上,要相信自己,要顽强拼搏。李嘉诚认为,对于生意人来说,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就别想在商场立足。

1976年秋,香港地铁客流量最大的中环站和金钟站要兴建地铁,香港地铁公司特发出公告,对外公开招标。公告一出,众多实力雄厚的地产大亨、建筑商、财团纷纷关注,其中的大牌企业不少,比如置地公司、太古地产、霍英东集团等。当时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只是一家中小企业,只在偏僻和荒凉的乡村山地置地,并不被外界看好。

李嘉诚对各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思考地铁公司的招标意图,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想在此次招标会上中标,先决条件是以现金支付。另外,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一个建议:将这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并拟出相应的计划书。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李嘉诚想出了两点克敌制胜的招数:

第一,满足地铁公司的现金需求,地铁营建的费用由长江实业公司提供。

第二,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共享,并打破传统的对半开的利润分配传统,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几个月后,招标正式开始,长江实业果然一举中标。随后,香港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集团董事长李嘉诚签订了地铁中环上盖物业的协议。协议签订后,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唐信告诉记者:“若干家公司均对与地铁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很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实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在这次合作中,李嘉诚不但以弱胜强,一举击败了置地等三十多家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而且在商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为日后取得银行的信任,参与其他大型项目的竞标,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李嘉诚之所以获胜,在于他面对竞争时,懂得斗智斗勇。他的智慧在于了解地铁公司的现金需求,而且在利益分配上主动让利。他的勇气在于不因自己是一家中小企业而望而却步,而是主动出击,迎难而上。

无论是在经营塑胶花工厂,还是在经营房地产的过程中,资金和策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有远见和胆识的企业家,李嘉诚从来不缺少谋略,也不缺少勇气。这使得他成为经商中的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在房地产经营上遇到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英资地产巨头置地公司。面对强敌,李嘉诚并不害怕,他通过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并提出赶超置地的“三级超升”计划。很多人认为他要与置地竞争,不免有点过于狂妄。然而,李嘉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默默地为竞争做准备。

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1987年,长江实业已经拥有房屋1500万平方英尺,而置地公司仅有1300万平方英尺。长江实业不仅赶上了置地,还超过了置地。所有这些,都是李嘉诚斗智斗勇的结果,才使得他与长江实业在香港地产界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

从1950年创业至今,李嘉诚给人的印象是沉着冷静、善于应变。可以说,他是集胆识、才气和运气于一身,不愧为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超强决策力的企业家。在风风雨雨的半个多世纪的经商生涯中,他领导李氏集团平安度过了重重险关,冲出一条血路。

李嘉诚说过,今天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只要你付出多一点儿,便可以赢得多一点儿。就像奥运会一样,如果跑短赛,虽然第一名比第二、第三名只快一点儿,但他就是赢家。为了比竞争对手胜出一点儿,既要敢于搏命,又要学会斗智斗勇。

借势是一种妙不可言的高招

很多人都有创业梦想,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机会,于是创业计划一直搁浅着。其实,即使你没钱、没人脉、没机会,只要你有“借鸡生蛋”的头脑,利用别人的资金、人脉也能实现自己创业的目标,达到赚钱的目的。

也许你会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这不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吗?”其实不然,因为人各有不同的优势,有的人有销售渠道,有的人有人脉关系,有的人消息灵通,有的人资金雄厚,有的人技术精湛,有的人充满创意。在这种情况下,借鸡生蛋既是一种“借力”,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合作,最终可以实现双赢。

打个很形象的比方:你在年初时,借了人家一只母鸡,通过你的精心喂养,这只母鸡一年中给你下了150个鸡蛋。到了年底,你把母鸡还给主人,还给他50个鸡蛋,作为借鸡的利息。人家非常高兴,你也很开心,因为你们都赚到了鸡蛋。如果你不懂得去借鸡生蛋,那么,你一年下来,一个鸡蛋都没有。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人家的母鸡一年能下150个鸡蛋,他怎么愿意借给你呢?这不是开玩笑吗?”问得好,其实人家完全有可能愿意把母鸡借给你,理由是:他根本不会喂鸡,如果他亲自喂鸡,一年下来,母鸡只能给他下20个鸡蛋。而当你借了他的母鸡,他不但不需要喂养,还能多得30个鸡蛋,这么好的买卖,他怎么会不做呢?

在商场投资中,借鸡生蛋的案例同样层出不穷。假设李嘉诚有200亿元的银行存款,他想投资一个400亿元的大项目。资金不够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继续发行长实的股票来融资,或向银行借200亿元,或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当他凑齐了400亿元时,就可以实施新的投资计划了。

如果他不这么干,而是等自己有了400亿元再去投资,那个项目恐怕早就被人拿走了。对于投资者或银行来说,他们也愿意购买李嘉诚的股票,愿意借钱给李嘉诚,因为借钱给他安全可靠,股票有大的升值空间,贷出去的款会获得高额的利息。

事实上,这并不是假设,在李嘉诚的商界生涯中,他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该银行在他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李嘉诚在扩充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这两大集团公司的一系列收购过程中,汇丰银行都给了他非常大的资金支持。否则“李超人”本事再大,恐怕也难以大显神通。而在李嘉诚商业版图不断扩大和赢利的同时,汇丰银行也获益很多。

李嘉诚不但善于借鸡生蛋,还善于把借鸡生蛋的策略演变成“借壳上市”,从而让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所谓的借壳上市,指的是通过收购已经上市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购入之后以现成的上市公司为“外壳”,通过定向配股、注入资本和业务管理,或是发行新股和债券,迅速获得发展资金,达到顺利上市、扩大企业规模的目的。

借壳上市,“被借”的公司一定要有上市的资格和地位,否则,借来之后,也达不到上市的目的。之所以要“借”,是因为一家公司如果按正常途径申请在股票交易所上市,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还要做很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比如,招聘会计审核账目、物色投资银行、安排上市细则、包装推销新发行的股票,等等。如果借壳上市,那么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可以加快上市进程。

接下来,收购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组壳公司,重组董事会、更换高层管理人员、变革经营方针等。李嘉诚曾多次采用借壳上市的办法,转眼之间,就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从而在股市中以全新的面目出现。

借壳上市也是一种“借力”,与借鸡生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欠债是贫穷的标志,是穷人才有的行为。然而,思想开阔、想法丰富的商人、“富人”以欠债为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别人能够借钱给他们,其实是对他们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至少是信任他们的,信任他们的能力,看好他们的前景,愿意与他们合作。所以,如果你也能借到“鸡”,那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然后把鸡喂养好,让它给你下更多的鸡蛋,而不要忐忑:我是穷人,我欠别人一只鸡,还欠别人一些鸡蛋(许诺的利息)。

不过,无论是借鸡生蛋,还是借壳上市,作为主动去“借”的一方,都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恪守信用。

毫无疑问,不守信用的人很难借到钱,就算借到了这一次,只要你不守信用,下次就很难借到。李嘉诚曾说过:“你值得很多人信赖和有很多人值得你信赖,这是人生的两笔巨大的财富,信誉是永不破产的银行。”只要你有信誉品牌,借钱就容易多了。

第二,注意心态。

借钱投资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很多人借钱时开不了口,其实真的没必要。因为借钱投资是一种赚钱的智慧,再说了借钱并非白借,借了之后你会还,还会给利息,这等于是帮别人赚钱,难道不是光荣的事情吗?

第三,支付利息。

不管是借谁的钱,都应该本金和利息一起归还。当然,小额的借款可以不支付利息,但一定要表达谢意,请别人吃顿饭或给别人买一个礼物都可以。你要这么想:别人的钱放在银行,能获得利息,虽然不多,但是稳当。他愿意借给你,是对你的信任,你自然不能亏待他对你的这种信任。所以,你最好支付他比银行更高的利息。这样,下次你再向他借钱,他自然很乐意。

第四,讲明借钱用途及赢利能力。

在向别人借钱的时候,你有必要如实地告诉别人你用这笔钱将干什么、赢利能力如何。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用这笔钱干什么,别人心存疑虑,自然不敢借钱给你。万一你借了他的钱去贩毒,或者你把他的钱拿去赌博,他岂不是栽了?而你说明赢利能力,能给别人信心和安全感,便于借到钱。

第五,化整为零。

借钱不要狮子大开口,否则,会把别人吓跑。你要学会化整为零,比如,你想借10万元,你可以向多位朋友借钱,让他们借你几千或几万不等,凑起来有10万就够了。如果你一开口就借10万,估计没有一个朋友愿意一下子借你这么多。

第六,不断积累信用记录。

用过信用卡的人都知道,信用记录代表的是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如果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信用卡的使用额度就会减少,如果信用很糟糕,信用卡将会直接被停用。因此,为了让你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你每借一次钱,都应该按照约定还上,这样你才会给别人树立一个守信的印象。

第七,向不会“喂鸡”的人“借鸡”。

别人不会喂鸡,而你会喂鸡,你向他借鸡,他才愿意借给你,因为他能看到希望。以此类推,如果你有好的创意,那么你就向那些没有创意但有存款的人借钱,用你的创意说服他、打动他,与他联合起来进行投资。这样比较容易成功。

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他人的帮助就是你成功的支点,依靠他们,你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李嘉诚的成功有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他曾经说过:“今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是我的哲学。”

李嘉诚早年经历坎坷,年轻时创业,白手起家,一步步将事业做大做强。在他的一生中,他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在创办长江塑胶厂时,李嘉诚缺少启动资金,这个时候,做钟表生意的舅父资助了他一笔钱。后来,李嘉诚娶了舅父的女儿庄月明,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在创业道路上,李嘉诚的商业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依靠敏锐的市场嗅觉,他通过生产制造塑料花和玩具,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随后,他建造了长江大厦,开始涉足地产业。这个时候,他再次得到了贵人相助,这个人就是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凭借良好的私人关系,李嘉诚通过非公开竞标,以低价从汇丰银行手中购得英资商行和记黄埔的控制权。

中国人收购了英国殖民者的商行,这在香港还是头一遭,因此,很快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和记黄埔这一主干的支撑下,李嘉诚的事业迅速扩张到电力、能源、电信、零售、制药等行业。从此,李嘉诚确立了在香港商界的领袖地位,他逐渐被称为“超人”。

李嘉诚说过,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除了要有品德、才华、能力之外,还要有朋友的帮忙,尤其是含金量很高的朋友。在他的经商生涯中,从来不缺少这样的朋友相助。为什么他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呢?前提是他有良好的品德、有过人的经商才能,因此大家都愿意帮助他,有些人给了他直接的帮助,有些贵人给他指点迷津,这都是他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

在李嘉诚的商界生涯中,汇丰银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1980年,李嘉诚获得了汇丰银行的23亿贷款,一举从置地公司夺回了九龙仓。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形成今天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两大集团为核心的李氏集团的一系列收购过程中,假如李嘉诚没有汇丰银行在财力方面的全力支持,纵然他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难有所作为。当然,在李氏王国雄霸香港市场的同时,汇丰银行也获益不少。

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面对工作上的不如意,有朋友的开解;面对事业上的不如意,有贵人的指点。然而,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帮助呢?相信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你自身实力强大,当你以诚待人时,你就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李嘉诚曾经说过:“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在他看来,要成大事,先要学会做人,而会做人,即是善于与人相处,在交往中积累人脉资源,这样一来,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就不难了。这一点,在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的身上也有典型的体现。

牛根生曾是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都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信也相当高,这主要来源于牛根生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当时进入伊利做了两年的杨文俊,结婚仍然买不起房子,牛根生用自己所有的积蓄2000元,资助杨文俊买房子,杨文俊对于牛根生这种巨大的帮助,心怀感恩,更是被牛根生的人格所折服。

伊利的很多员工都佩服牛根生的为人。但是由于牛根生过于出众,让身为总裁的郑俊怀感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于是在1998年的时候牛根生被伊利扫地出门。离开伊利的牛根生经过沉淀与升华,打算打造自己的“蒙牛王朝”。而恰好由于他平时的实力和个人魅力,以及他以诚待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自己以前那些在伊利的部下,都愿意追随他,与他一同闯出一条新路。

1999年的时候,牛根生创办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2006年蒙牛乳业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无论是李嘉诚还是牛根生,他们之所以生意兴隆,很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得到别人帮助的前提是,他们会做人,懂得先投资,懂得先帮助别人,赢得别人的好感。由此可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结交善缘就是结交贵人,这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要素。

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

李嘉诚是一个经营观念超前的人,创业之初他资金有限,他采取的办法是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他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商格言:“尽量用别人的钱赚钱。”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他除了积极招股集资之外,还想办法攀结汇丰银行。

说起汇丰银行,港人无人不晓,所有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掌握在英籍董事长手中,当时汇丰银行的董事局常务副主席是沈弼,李嘉诚与沈弼接洽,合作发展华人大厦,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在汇丰银行这个“财神爷”的支持下,李嘉诚犹如坐上了火箭,事业一飞冲天,很快就成为香港的“地王”。

加之李嘉诚在地铁车站上建综合大厦,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这便是汇丰银行与之合作的基础。尽管在地铁车站上盖综合大厦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的智慧和勇气彰显无遗,令汇丰大班沈弼欣赏有加,并产生了合作的意向。

除了商业上的才干令沈弼赏识外,李嘉诚曾经还卖给沈弼一个不小的面子,这也是李嘉诚攀上汇丰银行的原因之一。当年李嘉诚暗中收购九龙仓,把九龙仓逼到了绝境,万不得已之下,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结果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日后长江实业的发展还需要汇丰银行的支持,就果断给了汇丰银行一个面子,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此后,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合作迎来了“蜜月期”。汇丰银行助长江实业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银行的非执行董事。可以说,李嘉诚辉煌的事业背后,汇丰银行是功不可没的。

李嘉诚能够攀上汇丰银行,让业界无不惊奇于李嘉诚的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李嘉诚虽然言行较为拘谨,绝不像谈锋犀利、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也不像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他更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他以诚待人、诚信做事,深得业界人士的信任。

“借钱生钱”是很多精明的商家都会采用的经商手法,比如,2004年、2005年、2008年三度问鼎胡润百富榜之大陆首富的黄光裕,他获取财富的秘诀就是“借鸡生蛋”,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成就自己的事业。

黄光裕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用18年的时间打造出国美电器。国美电器就像一台印钞机,曾经每天为黄光裕赚1598万元。那么,黄光裕打造国美所花费的资金从哪里来呢?答案是向银行借钱。

1986年,黄光裕年仅17岁,他和大自己3岁的哥哥黄俊钦带着4000元钱一路向北,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他们转战北京,从银行借来3万元,承包了位于北京宣武区珠市口东大街的国美服装店。凭借敏锐的商业意识,黄光裕意识到家电行业的市场空间更大,于是立即进军家电行业,国美电器由此诞生,黄光裕从此走上了财富大道。

众所周知,钱能生钱,但是当你资金有限时,如何筹集资金呢?其实,除了向银行借钱,还可以想办法从亲戚朋友,甚至向顾客借钱。在这方面,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马狮公司的创始人米高·马格斯就做得很好。

年轻的时候,马格斯渴望做一个百货小商贩,但是穷得叮当响,一点本钱都没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家百货批发公司的主席贺斯特,对方借给他5英镑,给他做本钱。马格斯每天从这家批发公司进货,挑些针线、纽扣、袜子等小商品运到农村去卖。

赚了一些钱后,马格斯在露天市场开了一个小摊,很快就摸索出一套经营的手法,那就是把所有的货物都标价,且把标价一便士的货物放在一边,并在旁边的牌子上写道:“不用问价钱,全部一便士。”

马格斯将商品明码标价的做法受到了顾客的欢迎,虽然的每件产品赚的钱很少,但由于薄利多销,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赚到了一笔钱。后来,他用这笔钱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马格斯创造性地向顾客借钱,在攒到一定的钱数之后,再开始大的项目的投资,这种做法值得每个想创业的人学习。在创业经商的道路上,一开始就想着赚大钱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像马格斯那样,像李嘉诚那样,一开始踏实地经商,哪怕利润低、赚得少,也坚持不懈地去做,积少成多,终有一天会发家致富。

最后,借钱赚钱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会强迫你不断努力,尤其是借银行的钱,那是要付利息的,而且还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当你借贷之后,就不得不给自己施压,认真经营,尽快使资金得到周转,以便早日还上债务。

分清大趋势与小潮流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洞悉趋势的变迁,分清大趋势与小潮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提起大趋势,人们自然会想到流行即潮流。其实,趋势与潮流是两码事,趋势往往出现在流行之前,而当某种事物成为潮流时,趋势已经成为了泡沫。

如果说趋势是海洋中的大潮,那么潮流就是海洋中的小波浪。趋势是长远的,潮流是短暂的。把握趋势,可以财通三江;抓住潮流,最多获利一时。走在趋势前面的人,往往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而盲目追求潮流的人,有可能获得蝇头小利,还有可能输得血本无归,碰得头破血流。

比如,1992年的股市疯潮、1993年的房地产热、2000年的网络大潮,等等,充满了潮流的泡沫,多少企业、多少幻想一夜暴富的人们追赶这些小潮流,又有多少企业、多少人倒闭破产。股市疯潮、房地产热、网络大潮过去之后,追赶这些潮流的人大都被淘汰出局。而在股市风潮来临之前,在房地产热到来之前,在网络大潮将至时,就把握他们出现的趋势的企业和个人,往往大赚一笔。这就是把握大趋势与把握小潮流的区别所在。

李嘉诚是一位善于把握大趋势的商人。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曾对李嘉诚进行专访。在采访中,李嘉诚吐露了自己的成功之道:“肯用心思去思考,抓到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

毫无疑问,李嘉诚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成功秘诀有多条,但有一条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肯用心思考未来,去发现大趋势,看清市场变化,把握商机。李嘉诚正因为懂得思考未来,才能在经营中如有神助,屡次创造奇迹。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香港的房价暴跌。当时很多投资者对香港市场失去信心,但是李嘉诚却凭借过人的眼光和智慧的头脑,洞察到未来的大趋势。于是,他采取逆向思维,人弃我取,趁机低价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的楼盘,并且大量兴建楼盘。到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地产复兴,房市兴隆,房价暴涨,这个时候李嘉诚又将手中的地产和楼盘抛出,赚得大钱。

后来李嘉诚将投资目标对准码头、港口,也是赚得盘满钵满,为什么他总能赚大钱呢?原因就在于他善于把握趋势的变化,提前把握投资机会。相比之下,很多企业难以成为“大赢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经营者缺少思考未来的长远意识,总是把眼光集中在眼前的蝇头小利上,采取保守的发展战略,就连美国知名企业IBM公司都犯过类似的错误。

IBM公司最早是生产打孔机的,当时它只是一个中型企业。后来,小沃森接管了父亲的公司,在参观过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之后,小沃森决定转产做商务电脑。他认为,时代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经营企业必须顺应趋势。这是一场豪赌,小沃森将个人与公司的命运全部押了上去,最后他成功了,因为商务电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IBM公司才会快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被称为“蓝色巨人”。

后来,思想保守的埃克斯接管IBM,当家用电脑的萌芽已经出现,电脑小型化、家庭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埃克斯却固执地死守大型商务电脑领域,躺在IBM原来的功绩上。结果,当家用电脑普及时,IBM已经被推到了破产的边缘。

幸亏郭士纳走马上任,他深知IBM在家用电脑方面失去先机,已经无法与英特尔和微软竞争,因此,他率先一步,跳到下一个大趋势中,从事网络服务,这才使IBM重振雄风。

李嘉诚的成功与IBM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是走在大趋势前面的人,总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而盲目追赶潮流的人,或者固执坚守已有的成功,往往十赌九输。对于一个具有远大目光的企业家来说,应该顺应大趋势,而不是追赶小潮流。看清大势所趋,制定出人心所向的战略决策,往往能够唤起员工的积极性,把员工团结在远见的战略之下,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从而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利润。

以小博大,以弱制强

商场如战场,竞争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面对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呢?李嘉诚用活生生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畏强敌,才能超越强敌。要想超越强敌,就要制定远大的目标。

李嘉诚曾在公司的高层会议上,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有超过置地的规模。”然而,当时的长江地产有限公司的实力与置地公司的实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如果说置地公司是一头大象,那么长江地产公司就是一条细小的蛇,蛇要吞掉大象,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在地产业,素来就有一句流行语:“撼山易,撼置地难。”可李嘉诚为何不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呢?难道他真的自不量力吗?所以,李嘉诚的豪言壮语引来股东们的一阵嘘声,手下的各部门主管也是满脸狐疑。

与当年李嘉诚做塑胶花生意时,靠着长江那破烂不堪的厂房,在短短一周之内成功打入北美市场一样,这次李嘉诚依然自信满满。面对大家的疑问,李嘉诚不慌不忙地阐述“以小博大”的竞争计划。李嘉诚表示,将置地视为目标是为了有的放矢,是为了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从1958年涉足地产业以来,李嘉诚先是在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名为长江地产,随后又改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5年后,长江实业的年经常性利润高达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创下了长江实业历史最好业绩。

然而,长江实业仍然是一家中型地产公司,李嘉诚也没有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认识他的人并不多,李嘉诚自然不满足当下的成就。1977年,中环、金钟两站的招标,竞争对手中,强手如云,究竟鹿死谁手,谁也不知道。李嘉诚的长江实业胜算有多大呢?假如能够一战而捷,占领中区,长江实业定然可以“一飞冲天”,跻身地产诸强之列;假如不幸败北,长江实业还需屈居人后。

此次参与投标的地产企业和财团多达30多家,其中置地公司尤为引人关注。众多媒体都认为,置地必然会誓死捍卫自己的领地,谁与他竞争,无疑都是以卵击石。李嘉诚深知实力悬殊,必须找到突破口,出奇制胜。他分析地铁公司的需求,知道对方急需资金,于是采取支付现金、主动让利的策略,一举中标。“长实击败置地!”当这一消息传开时,李嘉诚以及长江实业顿时一鸣惊人。

经过不断的发展,到了1987年,长江实业在拥有的房产数量上,不仅赶上了置地公司,而且超过了置地。所有这些,都是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结果。事实上,这并非李嘉诚唯一的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在1981年,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黄集团正式成为长江集团的子公司。当时长江实业的实际财物总价值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难怪人们将李嘉诚操控巨型集团和记黄埔称为“蛇吞象”。

和记黄埔由两大公司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由于遭遇股市灾难,加上经营不善,和记洋行连续两年亏损近2亿港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在动用15亿港元挽救,条件是和记洋行出让3365%的股权。自此,汇丰银行成为和记洋行的最大股东。

1977年9月,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兼并,组名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而李嘉诚一直在关注和黄的发展,他认为这是一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只不过当前经营不善。之后,李嘉诚与汇丰大班沈弼接触,1979年9月,汇丰以每股71港元的价钱,将手中占224%的9000万和黄的股权,出售给长江实业。由于李嘉诚与沈弼私人关系甚好,因此,汇丰卖给李嘉诚的和黄股权只要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的现金。可以说,对李嘉诚优惠备至。

直到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黄集团正式成为长江实业的子公司,李嘉诚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蛇吞象”的故事宣告结束。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