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些习惯对我们的成功无疑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改变是必须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年代,外界总是瞬息万变,原来已经形成的一些习惯理所当然因为这种改变而适应不了了,如不及时调整或改变,势必对成功造成不利影响。
改变是不容易的,因为对一贯的做法已经很自在、很舒服,所以,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改变的倾向。但是,对于阻碍成功、妨碍前进的坏习惯必须改掉,所以,理智的做法就是正视改变、迎接改变、接受改变。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有抽烟的习惯,并且烟瘾很大。
在一次度假中,他开车经过一个地方,由于下雨,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停了下来。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钟,盖蒂醒了。他想抽一根烟。打开灯后,他很自然地伸手去抓桌上的烟盒,不料里面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一无所获,他又搜索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已关门,他唯一希望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因为他的汽车停在距旅馆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有修养的人,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竟如此惊人的强大。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就爱四处传播,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中国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是非往往是我们多嘴多舌造成的。
当然,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说话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责任,不考虑结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舌头惹出的风波太多了。不负责任的背后瞎说,毫无根据的怀疑猜测,不经调查的轻信乱传,东拉西扯的闲言杂语,都会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给人世间增添许多是非和不幸。当然给别人带来不幸的同时,往往最终自己也得到恶报。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多加考虑,要负责任,不能出口伤人,损害别人。
其实,散布闲言碎语,说到底是人品低下、缺乏道德修养和为人卑鄙的表现,是破坏团结的祸根,是维护同事正常关系的大敌。所以,对于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来说,应该从维护团结的大局出发,出以公心,多说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话,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多传善言,摒弃诋毁。
切记:闲谈莫论人非。不要因习惯于诽谤他人而知名。不要精明于怎样损人利己,因为这并不困难,只是会遭到唾弃。所有的人都会向你寻求报复,说你的坏话,并且由于你孤立无援而他们人多势众,你会很容易被打败。
不要对别人幸灾乐祸,也不要多嘴多舌。一个搬弄是非的人会被人们深恶痛绝。他或许可以混迹在高尚的人群中,但人们只会把他作为一个笑料。同样地,说人坏话的人会听到别人说他的更不堪入耳的话。
三思而后言
尽管我们不情愿,在交际中我们还是常常讲错话。失言就是指这种无意说错了话的语言现象。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话,一旦从口中说出,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听者就可能把它当成你思想的载体。失言,轻则造成别人的误会和自己的尴尬;重则引起疆界硝烟,人命官司。
那么,交际中如何防止失言呢?
1.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从容自若
语言总是受控于大脑神经,当大脑神经过度兴奋时,思维就杂乱无章,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语无伦次,信口开河。如,某部一位首长阅兵后来到一个新兵面前,指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胖。”新兵一时紧张,把早先准备的“首长好”的话忘了,冒出一句:“首长胖!”
日常生活中这种因紧张而失言的事并不少见。为了防止因紧张而失言,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的模拟演习,视讲坛如家,视陌生人如同朋友,在师长、领导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方能处乱不惊,侃侃而谈。
2.避免单向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
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却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苏联成功地制造出原子弹后,美国人问苏联拥有多少核弹头,苏政府要员答:“足够!”
问的是“多少”,即希望答出具体的数字,但如实相告,显然是泄露了机密,答话的高明处就在于“足够”二字,依然是量的概念,却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
在实际交际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陈述,即使人们准备了多种思路,也要根据听者的实际反应和其他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思维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使人们的话中肯而又得体。
3.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随便省略语言成分
语言是个奇妙的东西。同样的几个词按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词(或同一个音)用在不同的场合,意义可能截然相反。这一方面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又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利。因此我们运用语言这个最重要的交际手段的时候,就应该力求完整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不能随便省略语言成分,特别是那些过渡性的、限制性的成分。
4.不凭猜测说话,要说有把握的话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想当然”地说话,难免出现偏差和失真。
交际中,有时真实情况一时难以掌握而我们又非“表态”不可,我们至少也应该选择一些“模糊语言”,不要过早地下绝对的结论。自作聪明的人,信口雌黄,往往笑话百出。避免陷入自我孤立
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敌人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得不保护他自己。堡垒看起来是最安全的保护所,但是,相比它对你的保护来说,孤立会把你暴露在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将你和外界有价值的信息之间的道路掐断。因为它让你变得惹人注意,非常容易就成了别人的目标。所以男人在三十几岁不要再试图建筑堡垒来保护自己,要让自己随着人群而流动,混杂于其间,这样在嘈杂的人群中你才更能受到保护,而且能免受敌人的伤害,这种方法会更好。
失败的个性特征:极度孤独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产生,在青年期、老年期表现尤为明显。事实上,每一个存在着的人,都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人存在的感受标志。只要有自我意识,就会有孤独感的体验。但是如果极度的孤独或者长期的孤独,使自己与别人隔绝,这就是失败个性的特征了。
有位孤独者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一位智者从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孤独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费心费力去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要做的所有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孤独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吗?”孤独者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了。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孤独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智者说完,拂袖而去。
物有盛衰,人有生死。顺应自然,走出孤独的阴影,投入地活着,相信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才是人生应取的态度。
没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抽过香烟,当然,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富豪之一。
烟瘾很大,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大的缺点。但保罗·盖蒂却坚持改变,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习惯的巨大力量。一位理智、成功商人居然会为一支香烟六神无主,如果是在休闲时间这倒没什么影响,如果是在谈一笔大买卖,这个习惯则会影响他的判断,进而影响整笔生意的完成。一个人要是沉溺于坏习惯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毁掉。
我们每个人都是习惯的产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遵循我们自身所养成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它具有一贯性。它通过不断重复,使人们的行为呈现出难以改变的特定的倾向。就像一句古老的箴言:“习惯就像一根绳索。每天我们都织进一根丝线,它就会逐渐变得非常坚固,无法断裂,把我们牢牢固定住。”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是每一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
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是你的朋友,它会帮助你成功。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而坏习惯则是你的敌人,它只会让你难堪、丢丑、添麻烦、损坏健康或者事业失败。奥格·曼狄诺认为:“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因此,如果你要使自己获得成功,就应当杜绝坏的生活习惯。
一个月内铲除恶习
常言道:“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好的习惯主要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或者说是依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然而,坏的习惯却像芦苇和杂草一样,随时随地都能生长,同时它也阻碍了美德之花的成长,使一片美丽的园地变成一处杂草丛生的芦苇丛。那些恶劣的习惯一朝播种,往往10年都难以清除。
习惯的力量是一种使所有生物和所有事物都臣服在环境影响之下的法则。这个法则可能会对你有利,也可能对你不利,结果如何全看你的选择而定。
当你运用这一法则时,连同积极心态一起应用,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这就是你思考、致富或实现任何你所希望的事情的根本驱动。
男人在三十几岁,也正是各种习惯形成的时期。对于一个一心上进的男人来说,一旦你有了好习惯,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那么,如何破除恶习,而代之以良好习惯呢?这样的改变往往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办法如下:
1.选择适当时间
事不宜迟,想改变习惯而又一再拖延,会更加害怕失败。在较为轻松的日子,所下的决心即使面临考验也较易应付,因此选择的月份应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小住,也没有太多限期完成的工作待办。不要选择年底之前,年底既要准备过节,又要赶办年终的工作,不免忙碌紧张,那种压力只会使恶习加深,令人故态复萌。
2.运用意愿力而非意志力
习惯所以形成,是因为潜意识把这种行为跟愉快、慰藉或满足联系起来。潜意识不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而是情绪活动的中心。“这种习惯会毁掉你的一生。”理智这样说,潜意识却不理会,它“害怕”放弃一种一向令它得到安慰的习惯。
运用理智对抗潜意识,简直难以制胜。因此,要戒掉恶习,意志力不及意愿力有效。
3.找个替代品
另外培养一种新的好习惯,那么破除坏习惯就会容易得多。
有两种好习惯特别有助于戒除大部分的坏习惯。第一种是采用一个有营养和调节得宜的食谱。情绪不稳定使人更依赖坏习惯所带来的慰藉,防止因不良饮食习惯而造成的血糖时升时降,有助于稳定情绪。
第二种是经常做适度运动。这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也会刺激脑啡——脑内一种天然类吗啡化学物质的产生。近年来科学研究指出,缓步跑的人所以感受到自然产生的“奔跑快感”,全是脑啡的作用。
4.按部就班
一旦决定改变习惯,就拟定当月的目标。要切合实际,善于利用目标的“吸引力”。如果目标太大,就把它化整为零。
达到一项小目标时不妨自我奖励一下,借以加强目标的吸引力。
5.切勿气馁
成功值得奖励,但失败也不必惩罚。在改变习惯的时间内如果偶有失误,不要引咎自责或放弃。一次失误不见得是故态复萌。
人们往往认为,重拾坏习惯的强烈愿望如果不能达到,终会成为破坏力量。然而只要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那种愿望也会消散,而自制力则会因此加强。
避免重染旧习比最初戒掉时更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把新习惯维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辙。看到事情的本质层面
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来猜测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三十几岁的男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的真假,否则你很难会有新的突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并非真相,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你第一眼就看走了眼,你就很难靠近真相了。
萨穆·蓝沙博士这样说明看的心理过程:“大多数看的过程都不是经由眼睛所造成,眼睛的作用像手一样,它们‘伸出去’,抓住无意义的‘东西’,然后带进脑子;脑子又把这些‘东西’转交给记忆,等到脑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释以后,你才真正‘看到’东西。”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看见自己四周的力量和光明。你不见得每次都能把眼睛带来的信息,透过心灵过程适当地予以过滤;你常常只是“看了”却没有真正“看见”;你虽然接受了实体的印象,却没有抓住它的真正意义。
在佛罗里达州柑橘地带的中心部位有个小镇叫“冬港”,周围的乡村都是农田。它与外界隔绝,没有海滩,也没有山岳,只有绵延起伏的山丘与山谷中的小湖泊,以及长满柏树的沼泽。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个不适合开放观光的地方。
后来这个地区来了一个人,他却独具慧眼,能够“看见”别人看不上的柏树沼泽。他的名字叫理查·柏普,他买下了这古老的柏树沼泽地,在四周围起篱笆,建立了一个“柏树花园”。
所以,有时事情的真相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如果你现在仍然以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的真假的话,那你就很难会有新的突破。
表面也会与真相背道而驰
眼睛偶尔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有时事情的表面会与真相背道而驰,如果不经过大脑的洗练就对事情妄下结论,我们就永远找不到真相,就会被真理所遗弃。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年轻的天使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看不到隐藏在纷繁芜杂的假象背后的真实。所以,有时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相。
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来猜测它是否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要用你的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
要用你的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
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一只猫。
狗是勤快的。每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耳朵,巡视在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家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每当主人家有人时,它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沉睡。
于是,在主人家每一个人的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是极不称职的,便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哪怕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好了,就到处散散步,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也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它还要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它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守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守,主人家的老鼠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老鼠将主人家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震怒了。他召集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老鼠都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老鼠。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意见如何?”家人纷纷附和说:“这只狗是够懒的,每天只知道睡觉,你看猫,每天多勤快,抓老鼠吃得多胖,都有些走不动了。那就将狗赶走,再养一只猫。”
于是,狗被赶出了家门。自始至终,它也不明白赶它走的原因。它只看到,那只肥猫在它身后窃窃地、轻蔑地笑着。
大脑不能只成为摆设,那些没头没脑的凝视者永远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只有那些富有理解力的眼光才能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之中去,看到差别,进行比较,抓住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使他成为印度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要用你的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不经调查,勿下结论,不经思考,更不要做出判断。
“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也仅只是一种形象而已,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感觉器官只是用来搜集信息的,思想才是一种本质的跨越,“人没有思想,无异于芦苇般脆弱”。管好自己的嘴
人类的语言是解析内心玄机的钥匙。你不需要为了显出很有智慧的样子,就夸夸其谈,我们所需要的是知道怎样听别人说话以及怎样让他开启心胸谈话。而凡是讲话随便、信口开河的人不久就会招致不良后果。很多时候,自己的嘴巴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古人讲慎言,就是说人说话要多加考虑,切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深浅,没有轻重。一个人说话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说的话则说,不应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会不会说话甚至会关系到事情的成败、个人的安危以及人生的命运。
古往今来,因为说错话而招致灾祸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党派林立,说话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现代社会因为说错话,说不当的话,说不负责任的话而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和结果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不要以为仅仅是一句话而已,一句不适当的话却可能给你带来不希望的改变或是结局。
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也是引起各种祸端的理由。
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很难收回,况且多言取厌,轻言取侮,说话还是要慎重,不要因为多嘴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走出孤独的阴影
那么,如何才能战胜孤独,并走出孤独的阴影呢?三十几岁的你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战胜自卑,因为总觉得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这层包围着自己的黑暗,必须先咬破自卑心理组成的茧。
其次,要随时跟朋友们保持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才想起他们。要知道,别人也都跟你一样,能够体会到友谊的温暖。或者为别人做点什么。跟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像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你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气氛中,你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中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被冷落。
最后,你可以通过确立人生目标的方式来起到驱赶孤独感的目的。也许因为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过惯了群居生活,所以现代社会才有了“孤独”这样一种世纪病。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总之是一种内心的恐慌,似乎人类的心灵越来越脆弱了。
要想从根本上克服内心的脆弱,莫过于给自己确立一些目标和培养某种爱好。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寂寞的。
切莫清高孤傲
清高孤傲的人总是会与普通人格格不入,纵使他们确实很有才情、品位、格调,却只会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目中无人的盲目行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为。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粗俗。人们会觉得你哗众取宠、盛气凌人,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无知。人们会觉得你庸俗浅薄,狭隘偏见,夜郎自大,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愚蠢。人们会觉得你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清高孤傲在别人眼中是自负。人们会觉得你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清高孤傲是流沙,常常导致一生的失败。
清高孤傲是危险的,要摆脱它需要注意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清高孤傲首先要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清高孤傲者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还有能人在前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过分自负的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物,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儿,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孤傲的良方。
此外,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切忌眼高于顶,看不起人。
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要在做人上多个心眼,切勿清高孤傲和过分强调自我,要注意加强品德修养,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和谐,你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和愉快。
放下身段,方圆做人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封闭”,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和别人不一样”,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封闭也越厉害。
所以,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保姆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们的身份。
拿着“身段”做人,会让你越来越清高孤傲,越来越孤寂。
如果你想从自我封闭的圈子走出来,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
不要总是过于自尊。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公众的尊重和喜欢,但是这种自尊的需要仅仅是自己本人的一种希冀,能否在事实上得到,则取决于公众对自己言语、举止、行动的评价和肯定。如果说将自尊的需要作为一种行动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本没有理论上的错误,问题是这种自尊心理不能过分。一个人在社交中让过分自尊心理占据指导和支配地位,就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失当,怕人们会怎么看待自己,甚至有时会因为过分自尊心理之故,而不愿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担心相比之下,会掉自己的“价”,失去尊严。因为过分自尊,也不愿与比自己“差”的人交往,觉得有失身份。如此思来想去,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往来,孤家寡人,慢慢地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了。
要想方圆做人,就要放下身段,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就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圆满成功的人生。
方圆做人的几个原则:
1.要有社交成功的愿望
只要你想进入大家的圈子,想成为社交的一员,想受到大家的欢迎,想有许多朋友,你就会努力去学习社交,你就会调动你的一切智慧去掌握社交的技能,你最终就会学会社交。
2.要敢于表现自己的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和别人交往,你就会发展自己的长处,不断地显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吸引别人的注意,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不要怕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只要你有自信,你就会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3.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不但不会丢脸,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尊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很多人不敢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害怕别人看不起他,其实“头上的烂疮疤,盖是盖不住的”,只有承认它的存在,才有改正的可能。另外,每个人都有不足,你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没有什么可丢人的。相反,你承认自己不足大家会认为你是个诚实的人,值得信赖,就会愿意结交你,和你成为朋友。
4.多与别人交谈
敞开心扉,能容他人,他人也就能容自己。语言是开心的钥匙,只要与人交谈就会收到交际的效果。多与人交谈就会渐渐地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会与人坦诚相待,就会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彼此相容就会达成一致,就会建立友谊,你也就学会了交际。磨练自己坚如磐石的意志
意志力匮乏的人在面临困难、挫折时总是逃避,畏缩不前;面对批评,他们极易否定自己,从而灰心丧气,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失败的人生。所以,想要赢在三十几岁的男人,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磨练自己坚如磐石的意志。爱默生说:“生存的目的就是磨练意志。”当我们考虑到人性的本质时,这样说丝毫也不过分。正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所说的,“性格是意志力的体现”。
而从通俗的意义来讲,意志力的发展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人能够预测出意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和创造力一样,意志力植根于人类伟大的内在力量的源泉之中。人人都有一种来源于自我的力量,这就是意志力。
永载史册的伟大成就无不源于正确的决断力、惊人的创造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对于威尔伯福斯、加里森、古得伊尔、希拉斯·菲尔德、俾斯麦和格兰特来说,正是意志的力量——无论是温和的还是严厉的,无论是爱好宁静的还是好战的——造就了他们不屈的性格。他们说到做到,不畏艰险。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使他们停滞不前。而大多数人的失败并不是由于教育不够,也不是因为能力缺乏,而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力。三十几岁的男人要记住:意志力的匮乏将导致失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