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 > 第五章 人际交往中的逆鳞不能碰
第五章 人际交往中的逆鳞不能碰
作者:张笑恒   |  字数:17366  |  更新时间:2015-03-13 15:37:51  |  分类:

社科心理

“龙有逆鳞,人有禁忌”。与人交往,万不可口无遮拦。一旦触碰了别人的逆鳞,就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愤怒。古人讲的慎言慎行,就是告诫我们说话一定要先过大脑,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覆水难收,一定要左右权衡再开口。1.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通常来说,乐观、宽容的人有时能适当调侃一下自己,甚至是调侃一下自己的生理缺陷,但这仅限于对自己。我们在与他人聊天或交谈时,就要避开这类话题。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对于个头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与矮小相联系的话语,免得他由多心而伤心。

对于犯过罪、判过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监狱”、“罪犯”等与他的忌讳相关联之事。否则,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

孟子说:“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古人的话语非常值得记取。的确,大凡具有一定修养、品德高尚的人是从不揭人之短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据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曾做过唐朝检校刑部郎中的程皓,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每逢朋友中间有人说他人的坏话时,他从不跟着掺和,而且还说:“这都是大家乱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然后再说一番他人的好处。像程皓这样的人能不赢得他人的好感吗?人们肯定会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朋友。

人们之所以有忌讳,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是自尊心问题。怕脸面上过不去。所以,你若想获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触动他们的短处。

古代有一个生性古怪,对人尖酸刻薄的人,总好揭人短处并以此为乐事。有一天,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个叫李大的因老婆管得太严厉而不敢多喝。这人便吵吵嚷嚷地说:“你们知道李大为什么不敢吃酒吗?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严了。有一次,李大喝醉了酒,还被老婆打了几个耳光呢!”李大被当众揭了短处,恼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欢而散。

另外,最容易伤到别人痛处的时候,也是安慰别人的时候。如果别人正处于痛苦之中,你在安慰对方时稍不注意,揭了人家的伤疤,那可就是火上浇油。

一个人失恋了,伤心欲绝,这时最合适的安慰方式就是和对方一起找些快乐的事情做,让对方在做这些快乐的事的过程中逐渐忘记痛苦。可是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故作高深地来一句“他一直就是在骗你,当初信誓旦旦说爱你都是假的!”这些话只能让失恋者更伤心。

当然,你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不小心戳到了对方的痛处,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补救,比如也适当戳一下自己的痛处。公司的刘宏天生秃头。一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得知刘宏的发明专利被批准了,快言快语的小章说道:“你小子,真够牛的,真是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刘宏却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人人也都讨厌别人提及自己的忌讳。有时候,即使是赞美他人,不小心也可能冲撞了对方,引起对方的反感,有时可能还会招来怨恨。

比如,聊天中开玩笑的人动机大多都是友好的,但若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聊天中掌握一些分寸还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中,夫妻双方发生争执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些人就是口不择言,喜欢揭对方的短,甚至让对方当众出洋相,没面子,无地自容,以降伏对方而获得快感,这种做法有点不地道。

比如丈夫在和妻子聊天时不经意地说:“女人嘛,做得再好也不如嫁得好。你不但不会做,就算你会做,如果不是我娶了你,你今天能活得这么滋润?”这种话都太伤人了,但却偏偏有人以说此话为乐,意在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某学生寝室内,同学们正在争排座次。孙同心直口快,与建斌争了起来,见比自己小的建斌非要排在最末位,就顺口说道:“好啊,你排在最末,是咱们宿舍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好了!”原来建斌的脸上正好长满了疙瘩,这样被说哪有不恼火的道理!

孙同见惹来了风波,懊悔不已,但表面却不急不恼,巧借余光中的诗句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分,依在耳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建斌一听,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孙同的脸上长满了雀斑。

这样无意中刺痛了对方,那就对着自己的某个痛处狠狠开火吧!有这样的勇气和气度,你一定能化干戈为玉帛。

人们对于自己的忌讳,通常极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别人的无意当成有意,把无关的事主动与自己相联系。有时,你随口谈一点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视为对他的挖苦和讽刺,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我们不仅应避免谈论别人的忌讳之点,同时也应注意不要提及与其忌讳之点相关联的事物,以免造成对方的误会,以至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无谓的伤害。

点评:

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说话之前要想一想:若以我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我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再开口自然可以避免揭人伤疤的事情发生了。

2.失意人面前不谈得意事

许多事业成功或者取得一点小成绩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学识高人一筹,总是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得意的事情。每遇亲朋好友,也不管别人的心情如何,就迫不及待地吹嘘自己,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殊不知,这样的人是最令失意者反感的。

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对方就会认为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最多与你作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

不要在一个不打高尔夫球的人面前,谈论有关高尔夫球的话题,那会让你显得更加无知。同样道理,也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讨论你的得意,即便你说者无意,也难免听者有心,认为你是在自我夸耀,无视他的存在或鄙视他的无知,从此忌恨于你。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春风得意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在谈论你的得意时一定要看准场合和对象,如果你在失意者面前大谈你的得意之事,那就是自找不痛快了。

因此当我们春风得意时,千万不要在失意者面前显现出来!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也不太容易,谁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意气风发,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时候谈你的得意,甚至也可以对你的崇拜者谈,享受他们钦佩的目光。但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在他们面前谈得意,就像在秃子面前抱怨头发少,在瞎子面前说太阳不够亮。

所以你要诉苦,应找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人才舒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觉得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有一天,张栋梁约了几个朋友到家里聚会,主要的目的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目前正处于心情低落状态的孙志强放松一点。

孙志强不久前因经营不力,没办法只得宣布破产,妻子也因此和他感情不和,想和他闹离婚。他现在是内忧外患,不堪重负了。其他的人都知道孙志强目前的状况,因此大家都避免去触及与此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酒一下肚,就口不择言了,又加上刚做生意赚了一大笔,忍不住就开始大谈他的捞钱经历和消费功夫,说到兴处,还手舞足蹈,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让在场的人都感觉不舒服。而正处于失意中的孙志强更是面色难看,低头不语,一会儿去洗脸,一会儿去上厕所。最后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了。他后来跟送他走的张栋梁生气地说:“他再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炫耀,这不是成心气我吗?”

张栋梁其实非常了解他的感觉,因为在以前他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的房子、汽车,那种感受,真是生不如死。

失意的人非常脆弱,也最敏感,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嘲弄,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在蔑视他。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失意者来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灵伤害。

但一般来说,即使你当面在失意者面前大谈自己的成功,他们也不会当面表现出什么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格来讲,郁郁寡欢是他们的心态,但他们会对你的言行耿耿于怀,甚至会有一种仇恨心理。

这种心理不会立即表现在脸上,因为他知道,此时的任何行为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个失意者无力的辩解,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从此不再和你打交道,背后说你坏话、故意与你为难,于是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更有可能的是,你多了一个敌人,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擅长做事的人,看到不会做事的人,很可能会揶揄他一番:“你的脑子不够用吗?”这话必定会让听话的人感到不愉快。所以,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力避让别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

不管你是升了官,发了财,或是有了得意事,切忌在正失意的人面前谈论。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尤其在失意者面前,更要多点同情和理解,只有如此,你的得意才能持久,你的朋友才会越多。

点评:

古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在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时也要分清对象,再好的事你去和一个失意的人谈,也会变成坏事,甚至可能还会招来怨恨呢。

3.不要告诉你比别人更聪明

真正会说话能办事的人,从来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比他聪明,他们都是低调内敛的,他们从不自恃有才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真有才华,也不能显示得比别人聪明,那样做不仅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的朋友,甚至还会招来忌恨。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每个人都希望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只有让朋友表现得比自己聪明时,他们就会有一种得到肯定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聪明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甚至对我们产生敌视情绪。因为谁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有人对他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聪明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的一种挑战与轻视,同时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守拙”,推崇“大智若愚”的表象。大家似乎都愿意在别人面前装傻,装糊涂,以此来掩盖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别人觉得自己更聪明。可以说,“让别人显得更聪明”是一种自我掩饰、一种自我保护,一种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更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刘誉在大学里得罪了系主任,毕业时便被分到了科委当个小干事,实际上等于是个高级勤杂工。简市长爱下象棋,众人皆知,闲暇无事,简市长便叫刘誉陪他下几盘棋。

根据简市长的脾气,刘誉既不能胜他,以免背上骄傲自满的罪名,也不能轻易让他取胜,让他认为自己没有本事。于是这样让简市长觉得和刘誉下棋是一种乐趣。每次和人说起刘誉总说:“人聪明,但不骄傲,难得。”刘誉很快被提升为市委办公室主任。

刘誉参加了市象棋大赛,并赢得了冠军,但刘誉作为简市长的下属,回来后却只是谦虚地说只是随便下下。但谁都明白他是给简市长面子,市里棋坛不乏高手,冠军岂是随便下下就可以弄来的?

第二年春天,刘誉正要报名参加某市象棋大赛时,简市长叫他也给自己报个名。简市长虽爱下棋,却从未参加过本市大赛,他怕输了,脸上不光彩,但经过与刘誉这个上届冠军经常对抗,颇增了几分自信,他觉得应向全市人民显示一下自己的棋艺和智慧。他要刘誉去要求自己只参加决赛。

文化宫孙主任深知简市长的棋风。当年他在文化局当干事,就是因为和老简下棋发生了争执,从此长期得不到提拔。刘誉以孙主任过去的遭遇为鉴,决定要在这盘棋上做点文章。

决赛开始了,刘誉和简市长对决。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拼搏,终于简市长获胜了。周围一片溢美之辞。简市长也不禁挂出了一副“一览众山小”的神情。

后来,简市长退居二线时,极力推荐刘誉接替他的工作,他在给省委的报告中强调,刘誉不仅符合提拔干部的标准,而且具有谦虚、谨慎、好学的品质。

其实,刘誉是位家学渊源的棋手。他还没上学就跟着颇有造诣的爷爷学棋。爷爷不仅向他传授棋艺,而且教诲棋德,告诫他不可恃强凌弱,如碰到棋艺不高,又以权势压人的人不可故意失棋,否则失棋即是失德。刘誉原来一直都遵从爷爷的教诲。

不要告诉你比别人更聪明是一种做人的韬略,特别是当你发现自己的才能的确在别人之上的时候,尤其是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你的上司的时候,使用这一策略更加重要。如果你表现得比他聪明,就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所以,当你完全有能力赢了上司的时候,也要守拙,不要显示出你比他更聪明。

有一位年轻的律师,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些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的期限是6年,对吗?”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这项期限。”这位律师后来对别人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非但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个声望卓著、学识丰富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些?所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诉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一无所知。”而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则更加直白地训导他的儿子:“你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们更聪明。”

点评:

聪明又有才华是一件好事,这是事业成功的资本,但是如果你把这当做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资本,过分外露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终究会得不偿失,甚至会导致你的人际关系的失败。

4.抬高自己,但别贬低别人

现在的社交崇尚自我表现,抬高自己,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努力表现自己的一种形式。但抬高自己也要适当,决不能一味地清高自负,甚至在言行上贬低别人。如用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矫饰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自己、贬低别人,这样无疑会使人对你产生反感。

表现自己无可厚非,因为在交际应酬中不会适当抬高自己的人,很难获得高质量的交际效果。善于交际应酬的人,总是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呈现于朋友同事面前。比如,伶俐的口才,渊博的学识,温文尔雅的举止,典雅的服饰,都会给人带来一个良好的交际印象。

但是,贬低别人就是大不应该了。如果对他人心怀不满,不惜自己的人格,不惜损害别人的人格,或者“鸡蛋里挑骨头”,或者造谣生事,竭尽诬蔑诽谤之能事,那么,其结果既损害了我们的事业和同事的感情,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损害了自己。这样,不但没有抬高自己,相反,却被人憎恶、唾弃,使自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某单位的刘先生,每天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让人们知道他的存在。一位老兄在遗憾儿子差两分没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旁的刘先生却插嘴道:“真是的,我那儿子也不争气,要升初中了,才考了99分。”旁人不难看出,他到底是自贬还是自夸。一年秋季,他办完调动手续,满以为会被热情欢送,岂料送行的只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干部。

例子中刘先生就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最好体现。像这种人生活中还有很多。

罗平的好朋友李健也是一个喜欢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的人。罗平出于友情,一直忍耐着李健的这个缺点,安静地倾听,尽量给他想要的反应,但罗平心里其实真的很不喜欢他证实自己价值的这种方式。

一次罗平和李健在超市买东西,李健买了一袋包装干果后,在罗平面前说:“你们买的散装干果很多都是生虫子的,还是买包装的好。”罗平故作惊讶地回应:“你怎么不早提醒我啊?害我还买了4斤呢,我看你试吃的时候说好,就买了,要知道你可比我识货得多。”李健对罗平的回应好像很满意,或许罗平这么说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却不知那是罗平对付他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一种方式。罗平说:“不就是想抬高你自己嘛,我满足你,其实我心里很不高兴的,即使你买的是上等货,为什么你要事后才说我们买的干果不好呢?”

还有一次,高考第二批本科各大院校上线的分数线公布时,李健女儿没有达到第一志愿的大学录取分数线,只能寄望去到第二志愿的农校,李建就到处说第一志愿的大学只是纸招牌,其实第二志愿的农校要比它好得多。其实明眼人都明白,如果李健女儿考进了第一志愿的大学,他就不会这么说了。

为什么看见别人的好不能祝福,而要妒忌;为什么偏要踩低了别人,才能抬高自己;为什么看见别人从高处掉下来,不是给予帮助而是幸灾乐祸。自己努力上进的时候,更应该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才是;而当别人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时候,要对别人持一种欣赏、羡慕的正确态度,并且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成长进步,需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当“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冲上去。

抬高自己和贬低别人,其表现往往是一步之差,关键在于把握一个适当的分寸。善于抬高自己,又不会贬低别人的人,与同事交谈时多用“我们”,少用“我”,因为后者给人距离感,而前者使人亲切。他们讲话时也很少用“嗯”“哦”“啊”等停顿习惯,这些语赘会让人感觉出是一种敷衍、傲慢的官僚习气,而令人反感。

若是没有修养的人,引人注目只能是虚张声势。用旁若无人的高声谈笑、矫饰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人为了讨异性的好感,或贬低同性,或乱送秋波,这些不仅俗不可耐,也是不道德的。要知道对同性的友好,是心地善良的表现,这也往往是人们的期望。无论什么时候,男性的油滑、女性的轻浮,都是令人讨厌的。

如果有人对你不客气,你用不着计较,更不必反唇相讥,可一笑置之。如果有人言谈举止不大得体,或是某位女性服饰不美,你也不要显出自己的优越感,对人投以鄙视的目光。如果你与某人话不投机,你应该认识到,对方有权保持自认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必为此而挑起舌战。

点评:

做出了一点成绩,出来表现一下也不为过。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抬高自己,而肆意地贬低别人。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在人际交往中博得他人的好感,甚至还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让自己众叛亲离。

5.不要当面顶撞上司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的上司无理取闹,对你进行错误的批评,让你想当众顶撞他?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好是让自己冷静,避免与上司发生冲突。把握住自己的机会后,再寻找时机与上司沟通。毕竟从古至今,下级服从上级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即使是在当代,当面顶撞上司也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在工作中要明确领导与下属的位置,要虚心接受领导的教诲。当受到批评时,最忌当面顶撞。既然是公开场合,你下不了台,反过来也会使领导下不了台。

设计师何坚,刚毕业就来到一家大公司做设计师,何坚觉得理所当然。因为,自己的设计一直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

但是,工作之后,何坚开始不断地有失落感。因为他总觉得自己被上司操纵了。何坚可能还不适应正常上班的时间,所以有时会迟到。但是每次最多也不会超过半个小时的,但上司对何坚的态度一天比一天恶劣。

直到何坚又一次迟到,上司看着何坚问:“怎么又迟到了?”何坚无所谓地说:“闹钟没响!”上司发怒了:“天天都不响?”压抑已久的何坚也吼道:“难道你想送我一个?”上司气得满脸通红。何坚一直以为上司可以接受一个设计师的疯狂,但是何坚想错了!下午上司就给何坚发了辞退书。看来刚走入社会的何坚,还是没有经验!终于因为当面顶撞上司而丢掉了工作。

无论怎样,恃才自傲还是不提倡的,尤其是在与上司相处的时候。面对即将发生的顶撞,身为下属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挑战上司的权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对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在面对即将与上司发生的顶撞时,一定要克制住自己,最好能明白上司为何要问你这样的问题,错误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这些即将发生的顶撞!

其实身为下属,领导的批评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但就有一些桀骜不驯的“刺头”,总是试图挑战上司的优越与尊严。要知道,既为上司,定有其为上司的理由,在其潜意识中有着某些优越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有着更为强烈的尊严感。在行使权力、下达指示的时候,都喜欢下属能很好地执行,使工作朝着自己所预想的目标发展。这是企业管理运作的基本模式,也是上司尊严感的集中体现。

在领导发火时下属要控制住自己。在与领导相处时,尽量不要意气用事。因为领导做惯了领导,习惯了成功。有些事情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会感到不顺心。而顶撞上司的你,正好成了他发泄的目标。可想你的命运,真是危机多多。

下属如果顶撞上司,总会言辞偏激、尖锐,甚至说出许多不理智、过火的话,这无异于在挑衅上司的权威与尊严,势必激起上司的反感与厌恶,也很可能使得上司失去理智,不去考虑其中的是非曲直,而只会恼羞成怒,视该下属为敌。当上司开始对下属心怀敌意时,下属的日子一般都不会好过。从另一方面来说,顶撞上司本身就是一种欠缺思考、不够成熟的鲁莽行为,这对自身的形象无疑是一种损害。换言之,即使上司没有对下属的顶撞伺机报复,而在其他领导的心里,无疑已对该下属的素质打了折扣,这就无异于为自己今后在企业中的发展制造了障碍,阻断了自己前进的路。

还有的人,在受到上级批评之后,会反复纠缠、争辩,希望弄个一清二楚,这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确有冤情,确有误解的话,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一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这种斤斤计较型的部下,是很让领导头疼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受批评,当然可以“寸土必争”,“寸理不让”。可是,一个把领导搞得精疲力尽的人,也是不可能晋升的。

点评:

作为下属,在不了解情况时千万不要当面顶撞上司,因为领导的发火有时是没有什么依据的。此时应该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不仅能够化解领导的怒气,还会让他对你的冷静留下深刻的印象。

6.你能够赢得一场战争,

但是赢不了一场争论

有些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喜欢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这突出体现在和别人的争论中。为什么有一些人总是喜欢争论?因为他们要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说白了这就是一种虚荣心。一般来说,争论的目的是想给自己争面子,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争论不仅不能给自己挣来面子,还会使得对方丢了面子,而怨恨自己。

1502年,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要用一块别人认为已经无法使用的石头雕出手持弹弓的年轻大卫。在索德里尼的赞助之下,米开朗基罗来到佛罗伦萨工作。几天后,索德里尼来到工作室。

索德里尼自以为是行家,在仔细地“品鉴”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后,他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说:“米开朗基罗,你的这个作品很了不起,基本上已经很完美了,但它还是有一点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

米开朗基罗知道索德里尼的观视角度不正确。但是,他没有争辩,只是让索德里尼随他爬上支架,在雕像鼻子的部位开始轻轻敲打,让手上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表面上看起来他是在修饰,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经过几分钟后,他说:“现在怎么样?”索德里尼回答:“现在才是最完美了。”其实,米开朗基罗的解决办法只是让他靠鼻子更近一点,让索德里尼调整自己的视野,而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

索德里尼是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米开朗基罗冒犯他没有任何好处,但如果改变鼻子的形状,很可能就毁了这个艺术品。对此,米开朗基罗找到一种方法,原封不动地保住雕像的完美,同时,又让索德里尼相信是自己使雕像更趋完美的。通过行动而非争辩,米开朗基罗赢得了胜利。没有人遭到冒犯,所以尽量不要与人争辩,而是巧妙地把事情做得妥帖,这才是高手。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时,即使你胜利了,又有何益?

事实上,你在大多数时候,也并不能确定你所持的观点就是对的,而纯粹就是为了争胜而争论。即便你确定自己是对的,也不要试图去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你没有让别人心服口服的能力。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你的观点与别人的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还是闭上你的嘴巴,停止争论吧,否则你会得不偿失。

小时候的卡耐基就非常喜欢和哥哥为天底下任何事物而抬扛。进入大学,他选修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比赛,后来在纽约讲授演讲与辩论。有一度曾想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从那次以后,卡耐基听过、看过、参加过、也批评过数千次的争论。这一切的结果,使他得到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言辞是很苍白无力的,它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虽然上帝给了我们两只手一张嘴,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嘴而不喜欢动手。逞口舌之利是毫无意义的,不但不能改变别人的立场,反而把自己逼上绝路。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高谈阔论的人,他们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么的出众,如果能按他说的计划实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人滔滔不绝,在自己空想的领域里如痴如醉。然而,在旁人看来,那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啊。

与人争论,你的名声将会受到损害。你的竞争对手会想尽办法挑出你的毛病,让你声誉扫地。许多人在与他人结为对手之前一直都有着良好的声誉,而一旦反目成仇,敌人就会重新挖掘出深埋的耻辱以及过去的污名。人们的所作所为,除了徒然得罪他人,报一箭之仇以外,往往毫无益处。

雷恩爵士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富丽堂皇的市政厅。市长总是担心三楼会掉下来,压到他在二楼的办公室。于是,他要求雷恩加固房子的结构:再加两根石柱作为支撑。虽然雷恩很清楚市长的恐惧是多余的,但是,他还是建造了两根石柱,当然,市长为此也很感激他。

后来,人们无意间才发现这两根石柱根本没有顶到天花板上。雷恩这位杰出的建筑师,只是为了消除市长的顾虑,就按照他说的做了,并没有和他争辩,因为他知道争辩是没有用的。石柱是假的,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足。市长可以松一口气,而后世将会证明雷恩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石柱并没有必要。

一个人的行动必须随着周围状况的变化而改变。争辩不能为自己赢得荣耀,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有些人表面上赞同你,实际上却在背后辱骂你。所以,不要和别人争辩,不要做不能带来好处的事。

话多无用,行动和示范则要有力得多。言不可解渴,更不能充饥。空言是镜中摘花、水中捞月,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会用实际的行动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和别人展开唇枪舌剑。

点评:

善于诡辩不等同于口才好,大多数情况下,争辩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就像人们常说的“你能够赢得一场战争,但是赢不了一场争论”,所以,空谈无用,还不如干脆利索地做几件实事。

7.诺言是指100%做到的事情

诺言是什么?是你确认100%可以做到的,如果你有99.9%的把握,也不要许诺。一个经常给别人乱开“空头支票”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的,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古人云:祸莫大于无信。讲信用,守诺言,是中国人的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也是为人立身处世之道。

乡下的肖老头准备盖一座新房,可是自己找不到木料,便托了城里的一位朋友,让他帮自己在城里买。朋友千方百计把木头买来,运到他的家里,但是核算下来费用高出预算不少。肖老头的妻子感到吃了亏,不想要。肖老头却说:“我原来都跟人家讲了,不管什么价,弄来就行。如果咱说话不算数,以后还怎么和朋友打交道!”事后,虽然多花了几百元,但是他觉得心安理得。他对老婆说,“损失些钱财,换得了信义,值得!”

肖老头是很有些见地的,他知道信守承诺对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大。试想,如果他因为费用太高而拒绝使用,那么他的朋友会怎么想?可以肯定的是,那位朋友以后再也不会帮肖老头忙了。

我们不仅仅在大事上要信守诺言,即使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应该必须信守诺言。比如约会,虽是小事,但同样应注意守信,答应几点去赴约,就应该守时。

树立自己的信义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在与人交往时,只有一次又一次兑现诺言,才能慢慢地提高自己的信义度。立信不能一劳永逸。如果有一次无故失信,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使多年精心建造起来的信义毁于一旦,要想重建它需要花多倍的努力。

程术存了一笔钱要等到结婚时用,正好他一个朋友邓彬来借钱,并向程术保证一定在他结婚之前归还。由于他俩平时交往密切,关系一直不错,况且邓彬一贯说话算话,所以程术便痛快地借给了他。可是婚期就要到了,邓彬还没把钱还来。无奈程术只得上门催还,最后搞得不欢而散。从此,程术和邓彬便不再往来,友谊也就此结束。所以,与人往来切记认真对待每一次信约,绝不可疏忽大意,因小失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持朋友间的和谐关系。

从另一个方面讲,当朋友答应帮你办事时,我们应该持信任态度,不能让朋友去帮自己,但自己却又对此事无所谓。

吉杰说:“自以为是纯纯的我们,其实是蠢蠢的我们。在这个大家都在忙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上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改变了这种看法。

四个月前,吉杰到吉隆坡时遇到一个朋友,他听到吉杰要找一件东西,自告奋勇地对吉杰说:“我来帮你找。”吉杰回去以后,便将这事给忘了。让吉杰意外的是四个月后,他再次到吉隆坡,又遇上这位说过要给自己帮忙的朋友时,他很兴奋地对吉杰说:“上回你说想要找的东西,我下了好大的工夫终于帮你找到了,但是就是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所以也没有办法送给你,现在那东西正在我家呢,你跟我去拿吧。”

吉杰看着这位朋友:这是一个认识了20多年却见不上20次的朋友。每次回到吉隆坡,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打一个电话,每年新年前、节日前,都不曾寄过一张卡片问候或祝贺。吉杰面对着那张充满热情和真诚的脸,惭愧得不知所措。

不管是承诺者还是被承诺者都应该彼此信任,并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不能够在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随后就把说过的话当成耳旁风,转眼便无影无踪,这是政客们的做法。他们往往在选举前许下各种诺言,一旦当选时,却又倒行逆施。这是要不得的作风,朋友之间不要像政客之间,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只能失去朋友对你的信任。

信守诺言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一种美德,会吸引周围的人跟随你,而你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反之,当你心中的诚信会一点点消失,所有的朋友都会用怀疑、歧视的目光看着你,没有人会把你当朋友了。

点评: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知他能干什么。所以,为人立身处世要言而有信,遵守诺言,说到做到,只有这样的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8.不能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

在人际交往中,切勿针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故意进行渲染、夸张,以此来讽刺、打击别人。这样做只会四处树敌,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聪明人懂得给别人台阶下,而且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

在社交中每个人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错处被人放大,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小题大作,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你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其实,要想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绝不能少的就是给人“下台阶”的技巧,以使你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招待宴会,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部分,我方代表团的一位翻译同志当场作出了及时的纠正。

这件事不仅使总理感到很意外,更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不仅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也使国家丢掉了荣誉。驻军司令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时眼里充满了热泪,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为什么在社交场合,要避免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呢?这是因为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犯了错误已经很恼火,你再故意渲染、放大他的失误,使他下不了台,他定会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

相反,如果你为对方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对方会对你更加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这些,对于你们之间今后的交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你是一个会给别人“台阶下”的人吗?

首先,给别人“台阶下”要注意不露声色。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在上海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生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我发现先生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着接过服务生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其次,还要注意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你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譬如本文开头周总理对苏翻译的做法。帮助对方挽回面子,会使他对你感激不尽。

最后,要注意用幽默语言作为“台阶”。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

点评:

说话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大方得体的,与人交往尤其要表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不能狭隘地渲染和张扬别人的失误。你以为这样做会使别人处于尴尬的境地,实不知,这样更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人鄙夷的尴尬局面。

9.吹牛惹人厌,不要光说不练

老北京也有句俏皮话讽刺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这决不是无中生有的诽谤,只要到天桥看过把势的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

天桥有个武术场子,父子两个人练,父亲说过多次他的弹弓如何准,他可以打含在儿子口中的弹子。这时,儿子就鼓着嘴,把弹子半含在嘴中,可是,他并不开打,而是先向观众收钱。看到收钱,很多观众就走了,然后,他再从头演起,演到最后又说打儿子口中的弹子,再开始收钱,观众又走了大半,如此循环,儿子口中的弹子从来没有被打过。原来,“打口中的弹子”只是为了收钱而设计的一个借口,或者噱头。

如今,我们说一个人光说不练,是指一个人只会吹牛,却从不付诸行动。这类人能说会道,在别人不知道他底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他迷惑。时间长了,就会对他不耐烦。

吹嘘在俗话里也叫做“吹牛”。常言道“吹牛不上税”,这就使得喜欢吹牛的人到处都是。如果让吹牛者自己为吹牛“上税”,谁还敢恬不知耻地吹牛?但有的时候,虽然你过了吹牛的“瘾”,却难免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从前有一个乡绅进京出公差,嘱咐他的仆人说:“路途上,在江湖热闹的地方,只要说到家中的事情,务必要向大处说。”

后来在路上,他们与另外一个商人同行,那商人指着水牛说:“好大的牛。”仆人说:“这有什么稀罕,还没有我家的狗大。”那人又指着高楼说:“好高的楼。”仆人说:“这有什么稀罕,我家的马房比它还高。”那人又指着船说:“好大的船。”仆人说:“这更没什么稀罕,我家祖母的鞋比它还大些。”结果遭到了商人的取笑,那乡绅也被仆人搞得下不来台。回去以后,乡绅将仆人狠狠训了一顿。

可见,吹牛者到最后总不会有多好的下场。在他们扬扬得意地过嘴瘾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后果,也从来想不到每当他们吹完、并自以为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时,跟随其后的有多少或明或暗的欷歔?

爱吹牛的人,往往爱慕虚荣,内心自卑。他们的愿望往往在现实当中得不到满足,所以,便把这种无法实现的,但是又极其渴望得到的心理,表现到嘴上来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过了瘾了,但是在别人的心目当中,他们的形象又下降了,因为他们从不依据事实,随意夸大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的人格力量变得微不足道。

从前有一只猫,它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能力吹嘘得很了不起,而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有次它捕捉老鼠时一个大意,让老鼠逃掉了,它就自我辩解说:“我看它太瘦了,所以把他放走了,等以后它长了些,养肥了些我再把它抓回来。”

有一次它在河边捉鱼的时候,一不小心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脸,它装出笑容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在阁楼上面游戏,我的脸上粘满了尘土!”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当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时,它忙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个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刚刚说完这句话,结果它的脚下一滑,掉了进河里,它的同伴们打算救它,它笑着说:“你们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不,你们错了,我这在游泳……”可是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我们走吧,”同伴们说,“它可能是在表演潜水。”结果这只猫因为不会游泳而淹死了。

爱吹牛的人的基本特征就是热情,嗓门洪亮,喜欢起哄,具有较强的记忆力。他们往往喜欢往人多的地方跑,在碰到能吹的话就刹不住,常常超越自己表达的范围,于是语言就过量,渗出水分。他们往往不会注意到自己语言上的漏洞,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尚且不自知,最后悔之不及。

点评:

言而无实事则废。吹嘘自己不具备的或者根本就没有的能力,只会招惹别人的厌恶,甚至会成为你的对手攻击你的把柄,如果你够聪明的话,还是少吹嘘自己的好。

10.说出你的难处,让对方理解你

不要以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朋友成群,遇到事情大家鼎力相助就是好事一件,其实,有时朋友多也就意味着伤脑筋的事情多。

比如一个信用不良的朋友非要和你借钱,但你也知道,如果钱借给他,就等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或者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向你兜售物品,明知买下就一定会吃亏;或者你的患难朋友,曾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过你,现在有求于你,而你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不相信,认为是你忘恩负义,故意不帮助他……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说出你的难处,让对方理解你的苦衷。

万强是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最近负责一项权责以外的工作,弄得头昏脑涨。因为是第一次经手工作,不明白的地方很多,所以常在思考上花费很多时间,导致工作进度很慢。偏偏在这个时候,上司又要求他去参加拓展业务的研讨会。

万强不自觉地就用比较强烈的口气拒绝说:“不行啊,我现在根本就没时间参加什么研讨会。“

上司听后,似乎心头也起了一把火,很不满地说:“好吧,那从此以后就不再麻烦你了!”显然,万强的言辞上有不妥之处。要拒绝上司的安排,就一定要把自己的难处说明,让上司理解你的苦衷,而绝不是生硬的拒绝。

首先,要按捺住一时的冲动。要记住:冲动是魔鬼!在拒绝时,最忌讳的就是马上说不。当上司要求你去做某件事时,即使真的没时间和精力,也要按捺住当时的心情,然后再委婉地拒绝:“真对不起,我虽然很想去,可是我现在正被一项新工作搞得头昏脑涨,所以您看……”

当你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应付其他工作时,要告诉上司你的实际情况,然后保证会尽力将正常的工作处理好,但超额的工作应付不了。而且在上班时要全力以赴,表现出极高的工作效率;如果在家庭出现危机时仍能完成工作,上司会觉得你很敬业,也会将你收归旗下。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

一次,高师附中招考新生,国民党政府的一位高级官员的两位公子也来报考。但是,这两位公子从不认真读书,只是吃喝玩乐,属于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结果自然是因为成绩差而未被录取。于是,这位高级官员便给陶行知打电话,要求陶行知“通融”一下。

高级官员派自己的秘书亲自找陶行知当面求情,陶行知婉言拒绝了。秘书见陶行知毫无松口之意,便以利诱的口吻说:“陶先生年轻有为,又有留洋学历,只要在这件事上给个面子,今后一定能平步青云。”说罢,就从包里取出一张银票递过去。

陶行知哈哈大笑,推开秘书的手,郑重地告诉来者:“敝校招考新生,一向按成绩录取,若不按成绩,就失去了录取新生的准绳。两位公子今年虽未考取,但只要好好读书,明年还可以再考嘛!”请你回复你的先生,恕行知未能从命。

秘书满面通红,收起银票,悻悻地离去了。

陶行知直接说出自己的难处:碍于校规,的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拒绝方法。但是,让秘书不愉快地离去,就容易给自己带来隐患,所以这不能算是高明的拒绝方法。

那么,如何拒绝得更高明呢?

首先,摆明利害关系。

当朋友求你帮忙时,如果无法办到,一定要讲明道理,摆明利害关系,明确地加以拒绝。这样,朋友也会理解你,不至于以后总“麻烦”你了。

其次,就是降低对方对你的期望。

一般来说,来求你办事的人都是因为相信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你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以说,对你抱有的期望越高,你就越难拒绝。

在拒绝别人时,如果过多讲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会无意中抬高对方的期望,增大拒绝难度;如果适当地讲一讲自己的短处,就能降低对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再抓住适当的机会多讲别人的长处,就能将对方的期望值自然转移过去。这样不仅能达到拒绝的目的,还会使拒绝者因得到一个更好的归宿,由意外的惊喜所产生的欣慰心情取代原来的失望与烦恼。

最后,为对方找个出路。

当对方确实有为难之事找你帮忙时,而你又无力承担或不想插手,此时你可以用为对方寻找其他出路的方法,来弱化可能产生的不愉快。比如说:这件事我实在没有时间帮你去办了,你不妨去找某某试试;这份资料我这几天就要用,不过图书馆还有一份没借出去,你赶快去,应该可以借出来。因为对方有了其他“出路”,他对你的拒绝也就不会太在意了。

点评:

人不是神仙,不可能呼风唤雨、有求必应。如果不好意思拒绝而轻易承诺了自己不能、不愿或不必履行的职责,事办不成,以后你会更加难堪。面对不可能为之的请求,说出你的难处,让对方理解你的苦衷,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罪人,实在是再理想不过的办法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