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时十七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二十岁始傅,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二十三岁。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做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见云梦秦律)。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改革的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虽没有认真执行,但文帝时许多官吏能够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汉文帝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文帝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记住:“永远不要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治理一个国家和经营一个企业是同一个道理,其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繁杂的事务,这就需要理清哪些是重要的、有益的;哪些是次要的、无益的。千万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那些次要的、无益的事情上,否则就会陷入困境。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政局,加强中央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不仅对农民有利,而且也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升高必自下
升高必自下,陟遐必自迩。
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1.陈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小时候很懒散,经常不扫屋子,室内物品堆放得乱七八糟。一次,他父亲的朋友薛勤看到他的屋子里那么脏乱,就问他:“孩子,你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陈蕃说:“大丈夫立身处世,为的是扫天下,而不是要来打扫屋子的。”薛勤听了这话,就笑笑说:“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还怎么谈得上扫天下呢?”陈蕃听了,觉得他说得对,感到很羞愧,便立即把屋子打扫干净。后来,陈蕃改掉了懒散的习惯,长大后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1871年春天,英国蒙特瑞综合医科学校的学生威廉斯勒,也对自己人生中的问题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应该怎么处理远大的理想和具体的身边小事,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做事态度才能成功。他渴望成功,但对手边的小事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他甚至以为现在的学校生活枯燥乏味,没什么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找他的老师探讨这些困难的人生问题。他的老师推荐他阅读哲学家卡莱里写的一本哲学启蒙读物。老师说:“他的书里或许有答案帮助你解决问题。”
威廉斯勒是一个意志很坚定的青年,他一向不崇拜大人物,更不相信所谓的名人名言,对许多问题一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既然是老师推荐的,他想或许真的有用,于是拿过书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
突然间,书中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东西,而是要做手边最具体的事情。”他恍然大悟,是啊,不论多么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去实现啊!不论多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砖一瓦垒起来啊!
他想明白了,他的困惑解决了,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远大的理想,应该让它们高悬在未来的天空里,最紧要的,是把自己手边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好。
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1871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年轻的威廉斯勒开始埋头读书,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目前最紧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上去。半个学期以后,威廉斯勒就一跃成为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两年以后,威廉斯勒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来到一家医院做医生,他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对每一次出诊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为当地的名医。
几年以后,他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学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贯彻到每一个细节里。许多专家学者慕名来到他的学院工作,使他的学院很快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医学院。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但是,更要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踏踏实实地从手边的事情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因为,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才是你理想大厦的一砖一瓦,好高骛远的空想不过是空中楼阁。事实上,我们研究那些成功者的人生轨迹,你一定能够发现,他们都是些十分务实的人,他们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每天都在一步一步地扎实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他们的人生词典里没有犹豫,没有彷徨,更没有朝三暮四的空想。
逆于汝心,必求诸道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有人的言语如果违背了你的心意,一定要研求它是否合乎正道;有人的话顺从了你的意愿,一定要研求它是否不合于正道。
汉武帝时候,汲黯被外放为东海太守,到了任上,奉行黄老之学,实施无为之治。他把具体的政务交给下属去做,自己成天躲在家里养养病,在大方向上把把关,用了一年多工夫,便把东海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武帝听说了他的贤明,召他回京担任主爵都尉。
在京城做官,汲黯还是崇尚无为,最看不惯有些官员寻章摘句、深文周纳的行为。廷尉张汤喜好严刑峻法,他主持法律条文的修订,竟然编出了三百五十九章篇幅的皇皇巨著,光砍头的罪名就开列了四百九十条。汲黯对张汤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在朝堂上指责他说:“你身为正卿,执掌刑律,不说想办法抚恤黎民,让他们安居乐业,使刑事案件减少,监狱空虚,反而到处罗织罪名,以陷人于罪为能事,这算是什么居心?高祖皇帝进汉中时,约法不过三章;萧何丞相制定刑律,律令不过九条;你张汤算什么东西,死罪就能开列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件?”
汲黯
张汤气急败坏,与汲黯吵得面红耳赤。不过当时武帝也支持制定重典,所以张汤之流还是大行其道。汲黯毫不客气地说:“刀笔吏当上公卿,天下就有得苦头好受了!有朝一日,全国上下人人自危,不敢行走,不敢说话,那就是廷尉张汤的功劳!人在做天在看,他这种人,不会有好下场的。”后来,张汤果然弄得身败名裂,结局悲惨。
汲黯的率直严谨出了名,连武帝都让他几分。大将军卫青觐见武帝的时候,武帝就侧着身子倚在胡床上跟他说话;丞相公孙弘觐见,武帝有时候戴帽子表示庄重,有时候懒得动弹就不戴了。只有汲黯觐见皇帝的时候,武帝非戴帽子不可,不然汲黯肯定抓住由头说个没完。有一回,武帝坐在帷帐中,侍从禀报汲黯求见。武帝一摸脑袋,冠冕没戴,去拿已经来不及了。皇帝没有办法,急中生智,躲进帐子后面,吩咐侍从告诉汲黯:“皇上身体不适,不能见客。主爵都尉所奏一概照准。”这才把汲黯打发走了。
汲黯眼里不容沙子,有啥说啥,连皇帝和宰相他也敢得罪。
有一年,汉武帝广招文学贤良之士,大臣们都说皇帝英明。汉武帝扬扬自得地说:“我也是为了争取实现尧舜那样的治世嘛!”大臣们赶紧恭维,说是有了明君,实现治世是早晚的事。
只有汲黯黑着脸,撇着嘴在一边说:“尧舜为君,对内清心寡欲,对外无为而治,虽然没什么大动作,可是天下自然井井有条。陛下呢,对内索求无度,对外好大喜功,三天两头搞运动,那还怎么去效仿尧舜实现治世呢?”
汉武帝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一甩袖子走了。旁边的大臣们也吓出一头冷汗,都说汲黯没轻没重,只怕这次吃不了兜着走。过了一会儿,一位内侍走出来,大伙儿赶紧问皇上怎么样,还生气不生气。内侍吐吐舌头,说:“陛下回去后就说了一句话:汲黯这个戆大!”听到这句话,大伙儿松了一口气,看来汲黯的命算是保住了。有几个大臣就开始数落汲黯,哪句该说哪句不该说心里得有数。汲黯却梗着脖子说:“天子设置文武百官,就是用来拍马屁说好听的吗?拿着国家的俸禄,不给国家办事,心里就好意思吗?”同僚们见劝不动他,一个个摇着头走了。
御史大夫公孙弘是个山东人,大个儿,长得魁梧气派,可就是一年四季穿着旧衣裳,盖着粗布被,被人夸奖节俭。汲黯对此不以为然,有一次在朝堂上当众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万石,从没见他少拿,钱比我们多得多,可是却成天盖布被,大概是为着欺世盗名当影帝的吧!”
公孙弘也是个灵活的人,他赶紧跪下,对皇帝说:“对,确有此事,我的确是有沽名钓誉的动机。要说满朝文武,数汲黯跟我关系最好,他今天当众指出我的过错,确实切中要害。但是我觉得大臣是奢是俭,跟国家的治乱关系不大。管仲为人豪奢,花钱的排场跟国君一般,却能辅佐桓公成就霸业;晏子为人俭朴,吃饭只设一道荤菜,女眷不穿丝织品,也是天下少有的贤相。不管怎么说吧,汲黯都是一个忠正耿直的大臣,没有他,皇上不会知道这件事,而我也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汉武帝一听,觉得公孙弘很有度量,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古往今来,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静心修为,佛学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不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宽容哲学。而睚眦必报则是条幽寂闭塞的小巷,终将堵死所有的前途。宽容才是风平浪静的海洋,任生命之舟自由横渡。常怀宽容之心,心灵的原野便冰消雪融,莺飞草长,风光旖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呵斥,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建议,甚至是不知谁冒出的牢骚,都是忠言的所在之地。忠言,不过是化了装的礼物,看似冷漠的炽热。但是,若一个人连逆耳之语也听不下去,那这个人离毁灭也不远了。有前进就必有失败,成长更是荆棘密布,杂草丛生,成长的路上,我们离不开逆耳忠言!
从另一方面看,一般来说,人们都能接受正确的批评,不能接受的只是批评的方式和方法。铮铮铁骨式的方式并不可取,古有许多所谓“死谏”之士之臣,之所以引来杀身之祸,除“暴君”不能“从善如流”外,和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不当也不无关系!进“忠言”时一般要考虑对方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采取能接受的“批评”方式,使对方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意见而心悦诚服,这就是忠言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所以,不仅要根据环境、对象的不同,且要根据不同个性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总之,方式方法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进行“对号入座”。唯有这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
念用庶征
念用庶征……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要经常注意各种征兆……这些征兆是:一为雨,一为晴,一为热,一为寒,一为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自根据时序发生,百草就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不好,而一种天气过少也不好。……假若岁、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人才因此显扬,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假若日、月、岁、时的关系全都改变,百谷就因此不能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
一群年轻人常常结伴在一泓深潭边钓鱼。令他们奇怪的是,有一个渔夫总是在潭上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河段,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翻卷着。
年轻人都觉得这渔夫很可笑,在浪大又那么湍急的河段里,怎么会捕到鱼呢?有一天,有个好事的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他放下钓竿去问渔夫:“鱼能在这么湍急的地方停留吗?”渔夫说:“当然不能了。”年轻人又问:“那你怎么能捕到鱼呢?”渔夫笑笑,什么也不说,只是提起他的鱼篓往岸边一倒,顿时倒出一团银光。那一尾尾鱼不仅肥,而且大,一条条在地上翻跳着。年轻人一看就傻了,这么肥这么大的鱼是他们在深潭里从来没有钓到过的。他们在潭里钓上的,多是些很小的鲫鱼和小鲦鱼,而渔夫竟在河水这么湍急的地方捕到这么大的鱼,这是为什么呢?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所以那些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小鱼就自由自在地游荡在潭里,潭水里那些微薄的氧气就足够它们呼吸了。而这些大鱼就不行了,它们需要水里有更多的氧气,没办法,它们只有拼命游到有浪花的地方,浪越大,水里的氧气就越多,大鱼也越多。”
渔夫又说:“许多人都以为风大浪大的地方是不适合鱼生存的,所以他们捕鱼就选择风平浪静的深潭,但他们恰恰想错了,一条没风没浪的小河里是不会有大鱼的,而大风大浪恰恰是鱼长大长肥的唯一条件。大风大浪看似是鱼儿们的苦难,但这些苦难却是鱼儿们的天然给氧器啊!”
做任何事情,“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制定战略的时候,只有观察分析时势,看清全局形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战略。因此就必须注意观察各种征兆,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战略。聪明才智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因为有了才智,人们才能更有效地去工作或学习,所以要好好地运用这个工具,增加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后,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常胜将军。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才干,把它们应用到身边的小事上,顺利地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