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九章 政治法律篇2
第九章 政治法律篇2
作者:刘加临   |  字数:7636  |  更新时间:2015-03-18 11:04:34  |  分类:

儿童教育

刑期于无刑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舜帝说:“皋陶,那些庶民百姓,没有人敢冒犯我的政令,是因为你担任了刑狱之官,明确五种刑罚,用来辅助(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品教化,帮助我治理政事。用刑正是期望以后不必用刑,使人们服从中正之道。这全是你的功劳,应该受到鼓励啊!”

1.汉宣帝地节年间,尹翁归被拜为东海郡太守,治所在郯。尹翁归接到圣旨后,立即到东海郡治所郯县就任。数日,太守一行已经进入东海郡境内,走着走着,对面行来几辆大车,太守看见一个赶车的壮年人抬袖子擦眼泪,好生奇怪,喊道:“对面的老哥停下,小老有话要问。”

双方下车,互作揖。壮年人问:“先生是去郯县吗?”“是的,老哥为什么如此伤心啊?”“先生有所不知,我是贩卖粮食的,这郯县有个大豪许仲孙,人称许老虎,霸了我等的粮食,我等不敢争执,现正逃命,否则就怕性命不保啊,听先生口音不是东海人氏,此去郯县千万保重。”太守正待再问,壮年人已经拱手而去。

来到郡衙,此时衙内只有一小吏值班。一问,原来其他官吏正在县衙饮酒。太守问道:“他们在一处喝的什么酒?”“小人不敢说。”“你知情不言,难道不怕我将你治罪吗?”

小吏见太守如此威严,赶忙汇报:“大人,您有所不知,每天都有人到县衙告许仲孙的,这许仲孙呢,早派人准备好酒好菜收买那些人,暗处里还送银子,大多数当官的都得到过他的好处,告哪能告得准呢?他们都成一伙的了。”

“这许仲孙都犯些什么事,你可知晓?”“大人,这许仲孙会武术,徒儿徒孙非常多,别说郯县人都畏他,整个东海郡他一跺脚,都要晃上三晃。只要逢集,无论哪个集市,做买卖的都要给他钱,开店的也不例外,否则,轻的挨一顿,重的还有被打死的。他要是看上谁家的地,要么贱买,要么强行霸占。姑娘媳妇长得有姿色的,被他瞧中,也非弄到手不可……”

“好的,你速速密传郯县县令。”

不一会儿,郯县县令关正夫来到郡衙。他的身后有两名随从抬着一个大箱子,一个随从抱着一大摞卷宗,看到太守下拜,长跪不起,称道:“知道皇上派尹太守来任,下官朝盼暮盼啊。这箱子是下官到郯县上任两个月来许仲孙送给下官的金子,下官不敢动用,连同他的罪行一并交给大人定夺,下官有罪,请太守发落。”

“好了,许仲孙的罪行,都有证据吗?”

“有,下官暗地里都已经搜罗好了。大人若有非常手段,即能办得了他。”

第二天一早,郡内的大小官吏、绅士都闻讯前来拜见太守,尹太守笑容可掬,和蔼地接待他们。突然,冲进一彪人马,大家纷纷躲闪,当中一个矜持地向太守一抱拳,道:“想必您就是新来的太守吧,我家许员外本该亲来拜访,奈近来身体小恙,特命小人前来拜贺。”

第三天,郯县衙内有人告状,原告孙老者,状告许府家的家丁在集市上强抢了他家的两头牛,关县令听了双方诉讼,说:“此事由新来的太守审理吧。”

郡衙升堂,诉讼双方陈述了案情。小吏向太守进言道:“大人,这个孙老者肯定是个刁民,竟敢诬陷许府,许员外海内名人,治府有方,断不会强抢他家的牛,定是付了他钱,他又不想给人家牛,在此胡搅、讹人钱财的。”

尹太守听后,便惊堂木一拍:“来呀,将孙老者收监,许府家丁释放!”

此事在郡县传开了。原来,新来的太守更是一个贪赃枉法的人,老百姓都这样议论着。

第四天一早,许府来人送上银两,太守照单全收了,许府一看,有门,可以宴请太守了。宴会上,作陪的全是东海郡县的大小官吏、社会名绅。但许仲孙只是作揖抱拳,劝酒夹菜,自己却假托身体有恙,拒不饮酒。

小吏把一大摞卷宗捧到许仲孙面前,许仲孙粗略翻了几页,以眼瞄太守:“大人何意?”

“哈哈,这全是刁民构陷,许员外怎么可能干这些事呢,来人哪,烧了它!”不一会儿,一大堆卷宗烧完了。许仲孙的黑脸感动得透红,端起杯来向太守敬酒。推杯问盏,喝得不亦乐乎。

郡衙内,尹太守升堂,许仲孙被一桶凉水泼醒。

“许老虎,你酒醒了吗?”“太守大人,这是为何?”“许老虎!不将你灌醉,怎可拿你?”

太守指着案上的卷宗喝道:“你可知罪!”“这、这,不是烧了吗?”“烧的只是备份,原件在这里!”一旁陪审的关县令道。

许仲孙依律论斩,弃尸菜市场,与其有瓜葛的尽皆问罪。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被抢牛的孙老者率众给尹太守送来了绿豆、芝麻、银杏、板栗,尹太守命人收下,并按斤两付钱,众人不收,太守说:“你们不收我的钱,我就是贪官了啊。”众人下拜受领,感涕不已。

从此,郯县境内一些不法分子收敛了许多,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汉文帝

西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汉高祖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就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于是就请求和独生子住在代郡。代郡不如皇宫那样豪华,但母子俩反而更了解到了老百姓的疾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那把他定罪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起判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有什么好处,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思,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的法令。

汉文帝十三年,由于临淄淳于意的案件,汉文帝又废除了肉刑。汉文帝说:“犯了罪是应该受罚,这无可商量。但是受了罚也应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办法来代替肉刑。”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刑的目的。但是遇到一些顽固不化之徒,不妨“杀一儆百”,从而也能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人类的本性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人们会先考虑这些,然后才考虑公正和善德。这时,人们的所作所为,最后使得他们本人和整个国家充满了罪行。如果有人根据理性的阳光指导自己的行动,他们就用不着法律来支配自己;因为没有任何法律或秩序能比知识更有力量,理性应该是万事的主宰者,如果它真的名副其实,而且本质上是自由的话,但是现实中这样的人非常之少;因此,我们必须做第二种最佳选择,这就是法律和秩序。

宁失不经

与其杀无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与其误杀无罪之人,宁可放过犯法者。您爱惜生灵的美德,润泽在人民心中,因此人们不会犯法而在官府受惩。

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采取了各种巩固统治的措施,像改革官制兵制,建立科举制度,选用办事能干的官员,严办贪官污吏。经过他的一番整顿改革,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隋文帝还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隋文帝本人就不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

这种情形,叫大理(管理司法的官署)的官员很为难。大理少卿赵绰觉得维护刑律是他的责任,常常跟隋文帝顶撞起来。

隋文帝

隋文帝曾经下令禁止使用不合标准的钱币。有一次,大兴(隋朝的都城名,今陕西西安市)大街上有人拿次币换好币,被人发现了,捉到衙门里。这件事让隋文帝得知了,隋文帝听说有人竟敢违反他下的禁令,一气之下,就下令把换钱的两个人统统砍头。

赵绰接到命令,赶忙进宫求见隋文帝。他对隋文帝说:“这两个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能打板子,不该处死。”

隋文帝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干你的事。”

赵绰说:“陛下不嫌我愚笨,叫我充当大理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情况,怎么能说跟我没关系呢?”

隋文帝气冲冲地说:“你想撼动大树吗?撼不动你就走开吧!”

赵绰说:“我只是想劝说陛下改变主意,谈不上想撼动大树。”

隋文帝又说:“你想触犯天子的威严吗?”

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隋文帝怎样骂他赶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没法,很不高兴地进内宫去了。

后来,由于别的官员也上奏章谏阻,隋文帝终于取消了杀人的命令。

又有一次,官员辛穊被人告发搞不法的迷信活动。隋文帝又命令大理把辛穊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穊没有死罪,我不能接受这个命令。”

隋文帝气得浑身发抖,说:“你想救辛穊,就没有你自己的命。”说着,喝令左右侍从把赵绰拉下殿去。

赵绰面不改色,说:“陛下可以杀我,但是不该杀辛穊。”

左右侍从真的把赵绰扭下朝堂,剥了他的官服,摘掉他的官帽,准备处斩。这时候,隋文帝也想到杀赵绰太没道理,就派人跟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

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

隋文帝并不真想杀赵绰,磨蹭了一阵子,气也平了。他想赵绰能忠于执法,毕竟是有利于他的统治的,就把赵绰放了,过了一天,还派人慰问了赵绰。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中肯,就把他提升了官职。

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

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隋文帝弄清真相,勃然大怒,立刻下命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赵绰不会不同意。哪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

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

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

隋文帝信以为真,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

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旁边独孤皇后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罪犯固然可恶,但是刑罚,特别是死刑,是让现代人揪心的问题。“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古代中国人清楚地知道繁密的刑罚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现代人类的进步则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刑罚需要特别慎重,尤其是死刑。

而就我们平常人来说,“宽容是最大的美德!”宽容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宽恕了恶人和敌人,世界也许才真正会有和平,会有完美的安定。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皋陶说:“舜帝您德行无亏,对待臣下简易不烦,统治百姓宽厚不苛;惩罚不株连,赏赐却延及后代;无论多大的过失犯罪都能饶恕,无论多小的故意犯罪都要惩罚。判罪可轻可重的就从轻发落,赏功可轻可重的就从重赏赐……”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二十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

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

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

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

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此人作战骁勇,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们中间颇有威望。可是他居功自傲,说话没有一点儿分寸,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下不来台。我真想杀了他,痛痛快快地出口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就忍下了。”

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

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魏惠王问大臣卜皮:“你担任地方官的时间很久,和百姓接触的机会最多,应该听过百姓对寡人的批评吧?”

“百姓都说大王很仁慈。”

魏惠王听后大喜:“是吗?果真如此,国家一定能治理好。”

“不,相反,国家快要灭亡了。”

魏惠王愕然:“寡人以仁慈治国,这有错吗?”

卜皮回答:“陛下只想给天下百姓仁慈的形象,就不能居人之上。所谓的仁慈包含怜悯、仁心、宽厚、慈祥。如今即使百姓、大臣犯罪,陛下在处罚他们时,也会踌躇不前。有过而不罚,无功却受禄。天下人都会看不起大王,百姓也会放肆。臣说国家快要灭亡,就是这个道理。”

奖赏固然会激励人,但惩罚更能够告诉那些犯错者,绝不能为所欲为,同时这也是对所有员工进行的反面教育。中国有句俗语说“杀一儆百”,坚定的惩恶决心更能激发所有员工的正义感与斗志。千万不要感情用事,更不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在现代生活中,奖励和惩罚是两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都是激励员工的有效工具。轻视或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正确的。对有功的员工奖励必然就应伴随着对无功或有过员工的惩罚,企业领导者在运用奖惩时必须要做到二者相互结合,不可分割。要保证奖励的有效激励作用,必须以一定的企业规章制度对行为不佳的员工予以惩戒。当然,奖惩时,应该是以奖为主,以罚为辅,不可平等对待。但一般来说,奖励次数宜多,惩罚次数应少;奖励气氛宜浓,惩罚气氛宜淡。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刑罚的轻重也要有灵活性。刑罚时轻时重,相同或不相同,都有它的条理和纲要。

唐玄宗的时候,宰相张说深谋远虑,能想人之所不能想,深受玄宗器重。有一次,广州都督裴届先因犯法被捕入狱。玄宗和张嘉贞、张说商量该给他定何罪。张嘉贞请求处以杖刑。张说却站在那里不说话。

玄宗问张说:“你有什么想法?”

张说道:“臣以为施以杖刑是极不妥的。”

张嘉贞瞪了他一眼。

玄宗又问:“有什么不妥?裴届先所犯罪行虽不致死,但绝不能轻易饶过。”

张说道:“自古云‘刑不上大夫’,意思是说刑罚不该对士大夫施行。因为这些人与君主最为接近,如果随意执行刑罚,皇上的颜面会不好看。况且古人已用这句话来警示这些人,让他们有一点廉耻之心。”

张说

张嘉贞不以为然地说:“裴届先身为都督,知法犯法,按刑律应予处罚。虽说‘刑不上大夫’,难道因为这句话便把犯罪之人轻易放过吗?”

张说解释道:“裴届先若罪大恶极,可处以斩刑,若不是这样,也不必施杖刑啊。当日臣下奉命去巡视边疆等地,听说姜皎在朝堂上被杖打,随后又被发配充军而死。姜皎乃是堂堂的三品大员,即使无大功,总有小劳吧!如果他有什么犯法的地方,应处以死刑,就斩首,应处以流放,就充军,怎么可以把他当成一名普通人那样随意处置呢?如今姜皎的事情已不能挽回了,难道还要弄出一个裴届先步其后尘吗?”

玄宗觉得张说讲得很有道理,便下令不要对裴届先施以杖刑,改用其他刑罚进行处置。

张嘉贞退朝后,生气地对张说抱怨:“区区一个杖刑,你何必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呢?”

张说解释道:“你以为我们的职位是永恒的吗?如今皇上圣明才重用你我,若有一天突然罢免了我们,该怎么办?那时朝廷对重臣犯法皆施以杖刑,万一有奸佞小人陷害你我又该怎么是好?我今天并不是为裴届先考虑的,而是为了天下的士人君子考虑的。”

张嘉贞听了,连连点头。

古人曾经说过:“乱世用重典,盛世用宽典。”其实不仅刑罚是这样,任何事情都要懂得灵活改变策略,才能在处理事情时游刃有余。

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大王您不接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努力行德者用官爵勉励,努力建功者用奖赏勉励;用人之善如从己出,改正过错毫不犹豫、可惜;能够宽厚、能够仁爱,向亿万人民显示了诚信。

秦将王贲攻打楚国,已占领了十余座城池。秦王问将军李信:“攻取全楚,你估计需要多少军队?”

李信说:“二十万已足。”

秦王又问将军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说:“将军年事已高,所以胆怯了!”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楚。

王翦因此托病辞职回故里频阳。

李信进攻平与、鄢、郢,蒙恬进攻寝城,初战告捷,大败楚军。李信西去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乘机尾随其后,三天三夜不停宿,将李信军队打得大败并折其将七名而回。

秦王大怒,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我轻信李信,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使秦军蒙受损失和耻辱。将军您难道忍心丢下我不管?”

“如果非任用我不可,则非六十万大军不行。”

“听凭您的要求。”

王翦进入楚国先攻下陈邑和平与后,即按兵不动,楚军大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理,守卫陈地,让士兵休息、洗浴。楚军见无法交战,撤军东去,王翦乘机追击,大败楚军。

刘邦于起兵反秦至进入咸阳仅三年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秦军,率先占领咸阳。所属部将争先恐后夺取财宝,唯有萧何跑入相府,收集文献档案,以使刘邦能全面了解全国情形。

刘邦一见豪华宫室、美丽宫女,心思启动,极想住宫享用。樊哙见状,当即劝谏:“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都是秦朝灭亡的祸根!您难道还想享用它们?”张良又随即劝谏:“我们的目的是替天下铲除暴政,应该以解救民众作为我们的政治宗旨。如今我们刚进入秦都,就企图安享其乐,岂不是‘助纣为虐’?请沛公听从樊哙之言。”于是刘邦随即下令,财物一律退还原处,封存府库,领兵返回灞上。

张良

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灞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

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

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都希望刘邦称王。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秦始皇、刘邦能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关键的时刻,秦始皇能审时度势立刻起用王翦,而刘邦也幸有樊哙和张良两位具有卓识远见的贤士及时提出逆耳之言予以忠告,如果为了面子或自以为是而一意孤行坚持己见,则不但不能成就王业,恐怕连性命也保不住。圣明的人一经提醒,虽然言辞刺耳,但能马上幡然悔悟,知错而改,这就是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不愧为一位胸襟宽广、头脑清醒、谦虚谨慎和谋远大之士,难怪他们都被后人尊为一代帝王。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