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生的目标,是行为的向导。人人都渴望实现理想,获得成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喊出的是历代受压迫人民的心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的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舍弃小我为大我的爱国情怀;“卧薪尝胆”,勾践为了复国的吃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破釜沉舟”,项羽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为了取得胜利的决心与勇气;……了解本篇中的史记名言故事,可以为我们在树立理想与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指点迷津,拨云见日。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卧薪尝胆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大夫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大夫文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卧薪尝胆,是所有欲成大事者,都应当敢于面对的。胜利的果实从来都不是能够轻易得到的,你想尝到甜蜜的果实,你就得先有卧薪尝胆的经历或思想准备,否则一遇挫折,一到困苦艰难时,你就可能选择放弃。所谓先苦后甜;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意气扬扬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管晏列传
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扬扬得意。
晏平仲,名婴,世称晏子,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马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得意扬扬。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车夫听了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变得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晏子身为宰相,外出时谨慎小心,显出一种甘为人下的谦恭态度;而给他驾车的一个车夫却因为自己是给宰相驾车而神气十足,得意扬扬。其做人境界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庆幸的是车夫有个好妻子,及时提醒了他,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从而受到晏子的赏识,最终做了大夫。其实历来像车夫这种人并不少见,他们比主子还像主子,正应了那句老话: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大丈夫不死则罢,如果死,先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难道是天生高贵的吗?
陈胜,是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人,字涉。陈胜年轻的时侯,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用耕田,一次当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时,感慨恼恨了好一会儿,说:“假如谁将来富贵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记了。”和他一起受雇佣的伙伴们笑着回答说:“你是被雇给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子、麻雀这类小鸟怎么能理解大雁、天鹅的远大志向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秦始皇死后,秦胡亥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两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陵墓等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阳城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900名民夫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
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办事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就是陈胜,而另一个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是个贫苦农民。
他们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时,正赶上连天大雨,水淹了道,没法通行。他们只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再上路。
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夫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雨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白白地去送死吗?”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开小差逃吧。”陈胜说:“开小差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如果我们起来推翻暴秦,天下的人一定会响应我们的!”
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鱼肚子里。兵士们剖开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
第二天,大伙儿看到陈胜,都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加上陈胜平日待人和气,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一天,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跑去激怒军官,跟他们说,反正误了期,还是让大家散伙回去吧。那军官果然大怒,拿起军棍责打吴广,还拔出宝剑来威吓他。吴广夺过剑来顺手斫倒了一个军官。陈胜也赶上去,把另一个军官杀了。
陈胜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大丈夫不死则罢,如果死,先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那些有权在势的人,难道是天生高贵的吗?”大伙儿一齐高喊说:“对呀,我们听您的!”
陈胜吴广起义雕塑
陈胜叫弟兄们搭个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一个“楚”字。大伙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翻秦朝。他们推陈胜、吴广为首领。他们很久就把大泽乡占领。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青年们纷纷拿着锄头铁耙到营里来投军。人多了,没有刀枪和旗子,他们就砍了许多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杆。就这样,陈胜、吴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现了陈胜不甘心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决心向命运的不公平进行抗争的精神。他喊出了几千年来老百姓心中的最真实的愿望,对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人是平等的,应该不分高低贵贱。一个人的成就是拼搏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所谓穷困低下的命运!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卫将军骠骑列传
武帝为他修盖府第,让骠骑将军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
元狩四年(前119)春天,武帝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和转运物资的人跟随其后,而那些敢于奋力战斗和勇于深入的士兵都隶属于骠骑将军。骠骑将军开始要从定襄出兵,迎击单于。后来捕到的匈奴俘虏说单于向东而去,于是就改令骠骑将军从代郡出兵,命令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兵。
大军随即越过沙漠,连人带马共五万骑兵,同骠骑将军等都攻打匈奴的单于。赵信替单于出谋划策说:“汉军已越过沙漠,人困马疲,匈奴可以坐收汉军俘虏了。”于是把他们的辎重全部运到遥远的北方,全把精兵安排在大漠以北等待汉军。
卫青的军队开出塞外一千多里,看见单于的军队排成阵势等在那里,于是下令让武刚车排成环形营垒,又命五千骑兵纵马奔驰,抵挡匈奴。匈奴也有大约一万骑兵奔驰而来。单于看到汉朝军队很多,而且战士和战马还很强大,若是交战,对匈奴不利。因此,在傍晚时单于就乘着六头骡子拉的车子,同大约几百名壮健的骑兵,径直冲开汉军包围圈,向西北奔驰而去。汉军的轻骑兵连夜追击,大将军的军队也跟随其后。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时,汉军已行走二百余里,没有追到单于,却俘获和斩杀敌兵一万多人,而自己的损失也非常大。
骠骑将军也率领五万骑兵,所带军需物资也与大将军卫青的相同,但却没有副将。他就任用李敢等人做大校,充当副将,从代郡、右北平出兵一千余里,遇上左贤王的军队,他们斩获敌兵的功劳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将军卫青。出征的大军全部归来时,武帝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军队出征,又亲自率领所俘虏的匈奴士兵,携带少量军需物资,越过大沙漠,渡河捕获单于近臣章渠,诛杀匈奴小王比车耆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斩杀敌将,夺取其军旗和战鼓。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和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然后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并且登上高山以望大沙漠。共捕获俘虏和杀敌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汉军大概减损十分之三。他们从敌人那里取得粮食,所以能够远行到极远的地方而没有断绝军粮。划定五千八百户增封骠骑将军霍去病。”跟随他出征的将士也都获得封赏。而大将军卫青没能得到加封,军中的官员和士卒没有被封侯的。
酒泉市的霍去病雕像
当卫青和霍去病所率领的两支大军出塞时,曾在边塞阅兵,当时官府和私人马匹共十四万匹,而他们重回塞内时,所剩战马不满三万匹。于是朝廷增置大司马官位,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定下法令,让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从此以后,大将军卫青的权势日日减退,而骠骑将军一天比一天显贵。大将军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而去奉侍骠骑将军,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只有任安不肯这样做。
骠骑将军为人寡言少语,不泄露别人说的话,有气魄,敢做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孙子和吴起的兵法,他回答说:“战争只看方针策略如何就够了,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为他修盖府第,让骠骑将军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无心考虑私家的事情。”从此以后,武帝更加重用和喜爱骠骑将军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一代名将霍去病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回荡在天地之间,震荡着人们的耳鼓和肺腑,受到人们的激赏。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决心抱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公而忘私,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列传
真正追求最高道德的人是不会迎合世俗的,真正做大事的人不应该去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圣人认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大昌盛,就没有必要事事循规蹈矩;只要能够对老百姓有利,就没有必要遵循陈旧的礼制。
秦孝公任用商鞅后不久,商鞅打算改革秦国制度法令。秦孝公担心天下人会议论自己,商鞅说:“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有超常出格行为的人,难免遭到平庸者的指责和非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普通人误解和嘲笑。那些愚蠢的人对于已经成功的事情都弄不明白,但聪明的人却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老百姓很难从开始就和您共同谋划,但可以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真正追求最高道德的人是不会迎合世俗的,真正做大事的人不应该去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圣人认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大昌盛,就没有必要事事循规蹈矩;只要能够对老百姓有利,就没有必要遵循陈旧的礼制。”孝公听了,觉得有道理,说:“说得好。”
但是甘龙却反驳说:“不是那样的。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来加以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来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且百姓安定。”商鞅说:“那只是世俗的说法而已。普通人满足于原来的习俗,而读书人只局限于书本上学的东西。这两种人当官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现行制度法以外的东西。夏商周三代,虽然制度不同,但都能统一天下。五霸虽然做法各异,但都也能称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约束;贤能的人改变礼仪,普通的人受制于礼仪。”
杜挚也附和甘龙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现行的制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正在使用的器物。遵循原来的法令不会有过失,保持原来的礼制不会有差错。”
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得照搬古代的法令。所以,商汤和周武王没有沿用旧的法令也取得了天下,夏桀和殷纣并没有改变旧的礼制,不也灭亡了吗?反对旧法不必去求全责备,而沿袭旧礼也不值得夸奖赞扬。”辩论结束,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意见,决心变法。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改革法制。
真正做大事的人不应该去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商鞅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他提出变法主张时,遭到了一大片反对之声,如果他就此妥协,那么变法是推行不下去了,也不会使秦国国富兵强,更不会使其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其实对于我们个人的成功也是这样,你经过认真考虑想去做的事,如果大多数人不理解甚至表示反对,你也不必在意,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成功就会属于你!
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周本纪
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功尽弃。
楚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害怕了,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了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周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周,与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周了。
公元前281年,苏厉对周君说:“秦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说:‘楚国有个养由基,是个善于射箭的人。离柳叶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发百中。左右旁观的人有好几千,都说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个汉子站在他的旁边,说:“好,可以教给他射箭了。”养由基很生气,扔掉弓,握住剑说“你有什么本事教我射箭呢”?那个人说“并不是说我能教你怎么伸直左臂撑住弓身,怎样弯曲右臂拉开弓弦。一个人在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来,过一会儿力气小了,身体累了,弓摆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发射不中,那么一百发就全部作废了”。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功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最为令人惋惜的,是谁也不愿遇到的事。但现实生活中有时就是这样残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在事情没有成功之前,千万不要松劲懈怠,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坚持挺住,一定要谨慎小心,直到最后将成功的果实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豪杰并起,能者先立
豪杰并起,能者先立。
——张耳陈余列传
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
汉三年(前206),韩信平定魏地不久,刘邦就派张耳和韩信打破了赵国的井陉,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余,在襄国追杀了赵王歇。汉封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逝世,谥号叫景王。张耳的儿子张敖接续他父亲做了赵王,汉高祖的大女儿鲁元公主嫁给赵王敖做王后。
公元前200年,刘邦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态度很谦卑,颇有子婿的礼节。刘邦却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伸开两只脚责骂,对他非常傲慢。
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都已六十多岁了,原是张耳的宾客,他们的性格生平豪爽、易于冲动,就愤怒地说:“我们的国王是懦弱的国王阿!”就规劝赵王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高祖那么恭敬,而高祖对您却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张敖听了,便把手指咬出血来,说:“你们怎么说出这样的错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是依赖高祖才能够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开口。”
贯高、赵午等十多人都相互议论说:“都是我们的不对。我们的王有仁厚长者的风范,不肯背负恩德。况且我们的原则是不受悔辱,如今怨恨高祖悔辱我王,所以要杀掉他,为什么要玷污了我们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功劳归王所有,失败了,我们自己承担罪责!”
公元前199年,刘帮从东垣回来,路过赵国,贯高等人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壁墙中隐藏武士,想要拦截杀死他,放到隐蔽的地方。刘邦经过那里想要留宿,心有所动,就问道:“这个县的名称叫什么?”回答说:“柏人。”“柏人,是被别人迫害啊!”没有留宿就离开了。
公元前198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他的计谋,就向刘邦秘密报告贯高谋反。于是把赵王、贯高等人同时逮捕,十多人都要争相刎颈自杀,只有贯高愤怒地骂道:“谁让你们自杀?如今这事,大王确实没有参与,却要一块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没有反叛的意思呢!”于是被囚禁在栅槛密布而又坚固的囚车里和赵王一起押送到长安。
刘邦斩白蛇雕塑
刘邦向赵国发布文告说群臣和宾客有追随赵王的全部灭族。贯高和宾客孟舒等十多人,都自己剃掉头发,用铁圈锁住脖子,装作赵王的家奴跟着赵王来京。贯高一到,出庭受审,说:“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赵王确实不知。”官吏审讯,严刑鞭打几千下,用烧红的铁条去刺,身上没有一处是完好的,但始终再没说话。
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皇上,皇上说:“真是壮士啊!谁了解他,通过私情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一向了解他。他本来就是为赵国树名立义、不肯背弃承诺的人。”皇上派泄公拿着符节到舆床前问他。
泄公慰问、寒暄,像平常一样和他交谈,问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与这个计谋。贯高说:“人的感情,有谁不爱他的父亲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因为这件事已被判处死罪,难道会用我亲人的性命去换赵王吗!但是赵王确实没反,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与了。”他详细地说出了所以要谋杀刘邦的本意,和赵王不知内情的情状。于是泄公进宫,把了解的情况详细地做了报告,刘邦便赦免了赵王。
豪杰并起,能者先立。在社会这个充满竞争的大舞台上,你想出人头地,你想脱颖而出,靠的就是能力。为了增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你得善于学习,不断努力,锐意进取,吃很多苦,忍很多痛,受很多罪,直到有一天自己铸炼出了一副铁拳,你一出手别人就难以抵挡,那么你功成名就便指日可待了。
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本纪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认为楚军元气大伤,用不着担心了,于是把项羽他们撇开不管,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赵王和他的谋臣张耳、陈余没有防备秦军的进攻,一战即溃,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固守。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秦军在城外布成了铁墙般的防线,章邯自己则率领主力运输粮草,供应王离的围城大军。
赵军被围困得顶不住了,赶紧派人四处求救,燕齐两国援赵大军早就赶到了,但一见秦军势力强大,谁也不肯充当那碰石头的鸡蛋。
再说楚怀王接到赵王求援的书信,赶紧准备援军,派宋义为上将军,叫他带着次将项羽北上救赵。
然而,宋义却是一个胆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语取得怀王的信任,骗取了兵权,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军拼命。当他走到安阳的时候,便号令全军原地休息,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帐中饮酒作乐。
项羽忍耐不住,便来见宋义:“救兵如救火,现在赵王危险,我们应该立即率兵渡过黄河,与赵王来个里应外合,就一定能够大败秦军!”宋义说:“你哪里懂得兵法的妙用!我们的目标是消灭秦军,我的主意是先让秦赵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场上冲锋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说出谋划策,你可就比我差远了。”项羽遭到一场抢白,强压着火儿没发作,怒哼哼地走出了军帐。
宋义冲着他的背影冷笑着,随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将士们打起仗来应该像虎狼那样凶猛,可谁要是不服从命令,一概都得砍头。”
项羽再也忍受不住了,这天早晨,他大步跨进宋义军帐,再次要求出兵救赵。宋义大怒:“我的军令已下,难道你要以头试令吗?”项羽大吼一声:“我要借头发令!”说着一剑斩下他的脑袋。将士们听说杀了宋义,都立刻表示愿意服从项羽的指挥,并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一职。
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破釜沉舟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个个如下山猛虎,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人生在世,有时做某件事,就是要有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勇气。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你的潜能,使你成就一番令别人甚至自己都惊叹的事业。人就是这样,如果事事总给自己留有后路,那么你的潜能可能就一直沉睡着,直到你蹉跎一生,困顿终老。
背水一战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将军让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还说打败赵军后再吃饭,对此我们心里不明白。
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将军让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还说打败赵军后再吃饭,对此我们心里不明白。”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与破釜沉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让自己决战到底。这样做或许很危险,一旦失败了,什么都没有。其实,决定背水一战也是要看对象的,如果你是一只羊,对方是一只老虎,那就不能背水一战了,否则就是蛮干,就是自寻死路。选择背水一战的前提是:虽然自己处于劣势,但与对手的悬殊不是太大,奋起一搏仍有取胜的可能。
狭路相逢勇者胜
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远地险路狭,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
赵奢雕像
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好比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
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
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因为身处狭路,无路可逃,而且机巧也派不上用场,人的心理防线就会比较弱,容易产生恐惧感,这时克服了恐惧感,勇猛出击的一方往往会取胜。当然,这是在双方力量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悬殊太大逞勇也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