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史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七章 交际·知己篇
第七章 交际·知己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9414  |  更新时间:2015-03-18 14:38:26  |  分类:

儿童教育

一个朋友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人生难得是知己,若得一二是幸事。豫让为知己智伯报仇最终自杀而死,感天动地;荆轲为了知己太子丹前去刺秦王,明知有去无回而无怨,令人泪下;管鲍之交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将相和的名言故事,已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阅读本篇的名言故事,可以让我们对朋友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刺客列传

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吞炭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

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士为知己者死,一方面说明了士的重情可贵,一方面表明了知己的可遇而不可求。想想也是,自己的心志,朋友都能领会;自己的才能,朋友十分欣赏。人生得一个这样的知己,是多么幸运,纵使为其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啊。难怪鲁迅先生在赠给知己瞿秋白的条幅中会有这样的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刺客列传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

荆轲是战国时代的卫国人,他游历到燕国后,与擅长演奏筑琴的高渐离一见而结成莫逆之交。当时秦国不断出兵进攻齐、楚、韩、赵、魏等国,蚕食他们的土地,兵锋已渐渐指向燕国。燕国君臣都怕秦军攻打燕国,与秦有宿怨的太子丹更是万分忧愁,四处请谋士出主意想办法。好不容易通过田光才请到了荆轲。

这天,荆轲拜会燕国太子丹,荆轲就坐后,太子离开座位,行了跪拜大礼后说:“如今我国倾尽全力也绝不是秦军的对手,我个人的想法是,物色一个勇士出使秦国,乘秦王接见时劫持他,逼他退还从诸侯那里抢占的全部土地。如能这样,就算大功告成。如果劫持不能成功,就乘机刺死他,那样也能达到搞垮秦国、消除秦军兵临城下的危险的目的。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还望荆卿关心一下此事。”考虑了半晌,荆轲才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我能力有限,恐怕不能胜任。”

太子见荆轲婉言谢绝,又上前行跪拜大礼,并再三恳请荆轲出使秦国。禁不住太子丹的苦苦哀求,荆轲终于答应下来。燕国有—个叫秦舞阳的勇士,十三岁时就曾杀过人,平时没有谁敢对他表示一点不满。太子丹便任命他为出使秦国的副使。

荆轲和秦舞阳出发时,太子和那些知道这事的宾客一身白色打扮前来送行。在易水(今河北境内)边祭过路神后,荆轲和秦舞阳便动身上路了。这时,高渐离的筑琴奏出悲壮的曲调,荆轲不由和着曲子唱起歌来:“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一曲歌罢,荆轲登车而去。直到车子消失在视野之外,都没有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之后,荆轲立即给秦王的宠臣、负责贵族子弟教育管理的蒙嘉送上了一笔厚礼,请他向秦王通报燕国使者来降秦的消息。蒙嘉向秦王报告说:“燕王愿归降我国,因为慑于大王的虎威,不敢亲自来进献降表,便派使者献上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在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听候大王的命令。”秦王听后,十分高兴,传令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盒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地图跟在他的后面。来到殿前的台阶时,秦舞阳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殿上的大臣都觉得十分奇怪。荆轲回头向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向秦王请罪说:“他是北方蛮夷,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从来没有见过天子,因此非常害怕,希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完成出使的任务。”秦王对荆轲说:“那就把他拿着的地图送上来,让我看一看。”荆轲立即取过地图献给秦王。秦王高兴地打开卷轴。地图展开到最后,一把锋利的匕首别在地图上。荆轲左手拉住秦王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刺。匕首还未来得及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一跃而起,拉断衣袖后,就拔佩剑,不料剑插得紧,急切之时抽不出来。荆轲拿着匕首追来时,秦王一见跑也跑不了,躲也没处躲,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好像走马灯似的转着,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大臣们惊惶失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秦国法律规定,大臣侍立殿上时不准携带任何兵器,手执兵器的郎中又只能站在殿下,没有皇帝的命令不敢上殿。因此大臣们只好徒手和荆轲搏斗。

荆轲逼得那么紧,秦王政只能绕着柱子跑。他身上虽说带着宝剑,可是连拔出来的那一点工夫都没有。有二三个文官拉拉扯扯地想去拦挡荆轲,全给他踢开了。其中有个伺候秦王的医生,他拿起药罐子对准荆轲打过去,荆轲拿手一扬,那药罐子碰得粉碎。秦王政就趁着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宝剑。可是心又急,宝剑又长,怎么也拔不出来。有个手下人嚷着说:“大王把宝剑拉到背上,就能拔出来了!”秦王政就按着他的话,真把宝剑拔出来了。他手里有了宝剑,胆子可就更壮了,往前一步,只一剑就砍断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

荆轲见自己已成废人,便将匕首向秦王掷去。匕首重重地钉在铜柱上,没有刺中秦王。秦王立即上前一阵乱砍,荆轲身上八处受伤,自知大事难成,靠着柱子笑起来。随后他伸开两腿,张口大骂:“事情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我想胁迫你写下退还诸侯土地的字据,好回去回报太子。”这时,左右侍卫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那个台阶底下的秦舞阳,早就给武士们剁烂了。

荆轲刺秦失败了,但他不失为流芳百世的英雄。短短两句诗中表达了无限的哀伤,烘托出了气氛的悲壮。荆轲慷慨悲歌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的精神。即使到了今天,听了也令人非常伤感,禁不住会流下热泪。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晏列传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又叫鲍叔牙,他小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国内乱,随同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鲍叔为宰相,他辞谢后保举管仲,管仲做齐相,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每次会盟诸侯,匡正王室,都出自管仲的谋略,鲍叔也以知人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管鲍之交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步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直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认别人才。

管鲍之交,千百年来都是美谈。鲍叔牙对管仲不只是宽厚、慈爱,更是深知管仲的才华,管仲以戴罪之身,被鲍叔牙推荐给齐桓公,当了齐国的国相,自己则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更可贵的是,当管仲年老力衰之际,在君王面前并不推荐鲍叔牙为相,而是推荐隰朋为相。这件事由易牙传到鲍叔牙耳中,他还在鲍叔牙面前责骂管仲不义,不料反遭鲍叔牙的责备,并称许管仲的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肝胆相照,像管仲、鲍叔牙这样的友谊,才是所谓的君子之交。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鲁仲连邹阳列传

俗话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如同新识;有的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

邹阳,是齐国人。客游梁国,和原吴国人庄忌、淮阴人枚乘等人往来。与羊胜、公孙诡同为粱孝王门客。羊胜等人妒嫉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很生气,把邹阳交给下属官吏办罪,想要杀死他。邹阳担心死后承担莫须有的罪名,就从牢狱里写信给梁孝王,信中写道:

我听说“忠诚的人无不得到回报,信实的人不被怀疑(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过去我总认为是对的,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丹的高义前去行刺秦王,尽管天空出现白虹贯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担心荆轲害怕不能成行;卫先生替秦王谋划长平之事,也出现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预兆,而秦昭王仍然疑虑重重。他们的精诚所至感天动地显示出征兆,却不被燕丹、昭王两主所理解,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如今我竭尽忠诚,尽其计议,希望大王采纳。您周围的人不了解情况,终于把我交给官吏审讯,被世人误解,即使让荆轲、卫先生复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会醒悟。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这种情况。

俗话说:“有的人相处到老,如同新识;有的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这是为什么呢?相知还是不相知,不在相处时间长短啊。所以,从前樊於期从秦国逃往燕国,把首级借给荆轲用来奉行燕丹的使命;王奢离开齐国前往魏国,在城上自刎用来退去齐军保全魏国。王奢、樊於期不是因为齐、秦是新交,燕、魏是老相识,他们离开齐国和秦国,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为和志向相合而对正义无限仰慕的原因啊。所以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却对燕国像尾生一样的信实;白圭战败丢掉六国城池,却为魏国夺取了中山。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遇到知遇的原因啊。

所以女子不论美丑,进入宫廷就被妒嫉,士子不论贤还是不肖,入朝做官就被嫉妒(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从前司马喜在宋国遭到割去膝盖骨的刑罚终于出任了中山国的宰相,范雎在魏国被折断肋骨,打掉牙齿,终于被秦国封为宰相。这两个人,都信守一定之规,摒去结党营私的勾当,处于孤独的地位,所以不能身免嫉妒小人的迫害。

从前鲁君只听信季孙的话,赶走了孔子;宋君只相信子罕的计策,囚禁了墨翟。像孔子、墨子的辩才,都不能自免谗言的伤害,因而鲁、宋两国出现了危机。这是为什么呢?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会熔化,毁谤聚集多了,就是亲骨肉的关系也会销毁(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秦穆公任用了戎人由余,而称霸天下,齐国任用了越人蒙,而使威王、宣王两代强盛。秦、齐两国,难道是拘泥于流俗,牵累于世风,束缚于阿谀偏执的谗言吗?他们能公正地听取意见,全面地观察事情,在当世一直保持好的名声。

因此,英明的国君醒悟,摒弃子之虚伪的心肠,喜欢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干的后代,整修被剖腹孕妇的坟墓,所以功业回归于天下。这是为什么呢?要从善如流是没有满足的。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就能够在诸侯中称霸;齐桓公任用他原来的仇人,却能使天下纳入正轨。这是为什么呢?心地仁慈,对人恳切,用真诚感化人心,不是用虚浮的言辞能代替的。

如今,国君沉湎于阿谀谗媚的言辞之中,牵制于姬妾近侍的包围之下,使卓异超群的士人,混同于骏马和老牛同槽。这就是鲍焦为什么对世道愤懑不平,对富贵毫不留恋的原因啊。我听说庄重严整为官的人,不会贪图利禄而玷污道义;追求名誉的人,不会放纵私欲败坏自己的品行。如今,让抱负远大的人,被威重的权势所震慑,被高位大势所压抑,有意用邪恶的面目、肮脏的品行来侍奉阿谀献媚的小人而求得亲近于大王左右,那么有志之士就会老死在岩穴之中了,怎么肯竭尽忠诚信义追随大王呢!

这封信进献给梁孝王,孝王派人从牢狱中把邹阳放出来,终于成为梁孝王的贵宾。

有的人相处到老,仍如同新识;有的人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看到这句话会让我们唏嘘不已:相处到老,仍像陌生人一样,仅停留在眼熟的层面上,真令人无语;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遇到投缘的知己,是多么令人兴奋啊!所以,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啊!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郑列传

临近生死之际,才知道交情的真假;一个贫穷一个富足,才知道结交的实情;一个显贵一个低贱,彼此的交情才会显现出来。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汲黯的故事在本书“后来居上”一文中已有记述,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具体讲讲郑庄的故事。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以仗义行侠为乐事,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郑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唯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交游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由鲁国中尉、济南群太守、江都国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内史。由于平议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的纷争意见不当,他被贬为詹事,又调任大农令。

郑庄做右内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以自己的高贵身份屈居于客人之下。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得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委实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于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肴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郑庄到了晚年,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此事,郑庄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暂行长史之职。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几年后,卒于任上。

司马迁在汲郑列传最后的评述中又列举了翟公的故事。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翟公感慨万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里为友情给出了三块试金石:一块是生死之际,一块是贫富之时,一块是贵贱之间。的确,很多的友情在这三块试金石上都会发现或是假的,或是杂质太多。生死之交,车笠之交,这样的友情当然有,但是稀有,所以殊为可贵。只有以诚相待,不以利害相见,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须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滑如油。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为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负荆请罪

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观念,他身处高位却一再忍让低于己者的胸怀,着实令人敬佩。一代名将廉颇最后就是被他的高风亮节所征服,从而弯下腰来向他负荆请罪,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

——田敬仲完世家

淳于髡说:“狐皮袄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去补。”驺忌子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其中。”

淳于髡见了驺忌子说:“您真会说话呀!我有些浅薄的想法,愿在您面前陈述。”驺忌子说:“恭敬地接受教诲。”

淳于髡说:“侍奉国君能周到无误,你的身名就都能兴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误,身名都要毁灭。”驺忌了说:“恭敬地接受指教,我要把您的话谨记在心。”

淳于髡说:“用猪油涂抹棘木车轴,是为了使它润滑,然而,如果轴孔是方形的就无法转动。”驺书子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国君左右侍奉。”

淳于髡说:“拿胶粘用久了的弓干,是为了粘合在一起,然而胶不可能把缝隙完全合起来。”驺忌子说:“谨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于万民。”

淳于髡说:“狐皮袄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去补。”驺忌子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其中。”

淳于髡说:“大车如果不较正,就不能正常载重;琴瑟不把弦调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谐。”驺忌子说:“谨受指教,我要认真制定法律并监督奸猾的官吏。”

淳于髡说完后,快步走出,到门外对他的仆人说:“这个人,我对他说了五条隐语,他回答我就像回声的响应一样,这个人不久必定要受封啊!”过了整一年,威王把下邳封给驺忌子,封号是成侯。

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这话让我们有了一个假想:如果让黄狗皮去补破了的狐皮袄会怎样?那会显得很难看,很不协调,还不如让它破着好。就像维纳斯的断臂,还是让她断着好,这种残缺的美别是一番景致,谁若去接上了,多半是狗尾续貂,大煞风景。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