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非常注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庄子认为,人的本性在于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不待后天人为的损益;这种人性论是超善恶性,反对将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性领域,因此庄子认为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应人自然的本性,以“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超越善恶,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创立的养生哲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最主要的宗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越俎代庖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他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而小小的火炬还不熄灭,它的微弱光亮与太阳和月亮相比,不是很没道理吗?雨适时普降,可是人们还靠人力来浇水灌溉,这样的人工灌溉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果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能获得大治,而我空居其位,我自认为能力不强,请允许我将天下交给您。”
许由同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大治,而让我去替代你,是图名声吗?‘名’不过是‘实’衍生而来的次要东西,我所追求的是这样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只占用一根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也只不过是装满肚子。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天下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与执礼的人也不会越位去代他烹调。”
一天,一个商人走着走着突然在路边看到一个小包裹,于是把它捡起来打开看,里面竟然包着一枚金币。正当他为得到这笔意外之财而得意的时候,一个人走过来,对他说这小包裹是他丢的,要求归还。而商人认为包裹是谁捡到的,就是谁的,坚决不给。
两人各执一词,激烈地争吵着,不知不觉中两个人又互相谦让起来。金币的主人说:“既然我的钱已经丢了,就当已经丢了吧。”商人却说:“金币我是捡到的,这钱本来就不是我的。”就这样他们的意见仍完全相反,就又激烈地争吵起来。
问题始终不能得到解决,于是,他们找到了法官。法官仔细听了两个人的讲述后,做出了裁决:“你们二人都愿意把金币让给另一个人,既然你们都不要,那就由官方没收吧!”于是,法官拿着小包裹走了,两人呆愣在原地,好像有点后悔。
这时,法官回来了,手里拿着两个小包裹说:“你们如此固执,所以都失去了这笔钱。这是给你们的教训:顽固坚持自己一成不变的想法,而不试图理解对方,那就势必会受到损失。而我也同样得到一次教训,就是你们让我懂得了慷慨和谦虚,因此我要送你们每人一份礼物。”
法官把手中的两个小包裹递给这两个人。当他们打开看时,发现两个小包裹里各装着一枚金币。原来,法官给他们增加了一枚金币。
在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有一个故事:一年春天,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人,因为家中贫穷买不起米,便向亲友借了钱买来一些瓶子之类的陶器,打算到福建去卖,赚点买米的钱解决温饱。正准备起程的时候,有人捎信告诉他说,福建现在遭了水灾,民不聊生。他听后心想,如果真是这样,即使我去了,也不会有人买我的陶器,于是就把那些陶器暂时放在家里。
一天,一个商人路过,听说他家里有陶器,便买了他所有的陶器。货款两清后,曾叔卿听说商人买陶器是打算运到福建去卖,就赶紧说:“如今福建遭了水灾,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谁会买你的陶器,你还是把陶器退还给我吧。”买主听后,被他的坦诚打动了,推辞了好一会儿,才收下钱离开。
曾叔卿的妻子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钱没了,便抱怨说:“难道你不知道我们正等着用钱买米下锅吗?”曾叔卿却笑着安慰妻子说:“做人贵在高尚的品格,损人利己的事是万万不可做的。我们宁愿忍饥挨饿,也不能唯利是图,将不好的事情推给别人。贤妻不是经常说要效法汉朝贤女乐羊子妻劝夫上进吗?”妻子听后,心有愧疚,破涕为笑。
曾叔卿明知舍利就意味着家人会忍饥挨饿,但他宁愿忍受饥饿,也不让别人蒙受损失,也要将到手的钱退回去,为的是心安理得,是真正的舍利取义,不贪财,不被眼前的利所迷惑。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正当的手段劳动致富,这样得到的钱财花着才安心。
面对金币,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人甚至在追求财富的时候丢掉了性命,殊不知如果你的生命都没有了,拥有再多的金钱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应该像许由一样,淡泊名利,以一颗平常心来做人做事。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声誉,不惜牺牲生命,真是得不偿失啊!因此,我们不必为了那些虚名而使自己身心疲惫,不如踏踏实实地生活。其实,有时候我们不用刻意去追求什么,只要你做了有益于别人的事,你活得就是有价值的。
大巧若拙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掚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打乱六律的分别,销毁竽瑟等乐器,堵住像师旷一样的乐师的耳朵,天下的人才能有其本性的聪慧;抹掉彩色的花纹,散乱五色,粘合像离朱一样的明目人的眼睛,天下人才能有其本性之明;毁弃曲尺绳墨与圆规,折断像工倕一样的巧匠的手指,而天下人才能有其本性之巧,所以说“最大的技巧如同笨拙一样。”
东魏丞相高欢的长子叫高澄,聪明俊秀,父亲高欢非常喜爱并看重他,大臣们也都依附于他的门下,没有不畏惧他的。高欢的次子叫高洋,沉稳机敏,城府很深,外表不动声色,内心却明察秋毫。他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肯说出自己的见解。他经常说自己见解浅陋,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表示顺从,所以高欢很看不起他,即使家里亲近之人也都认为高洋不如高澄。
高澄继承王位后,高洋因为是次子,被高澄所猜疑。高洋的夫人李氏长得貌美,在公开的宴会场所,李氏都显得比高澄的夫人漂亮许多,高澄对此更为不满。高洋常常为李氏购买一些服饰珠宝,有稍好一点的,高澄就强令取走,李氏很生气,有时就不给他。高洋笑着说:“这些东西还可以再去买,兄弟既然需要,我们怎么能吝惜呢?”高澄有时感到惭愧,就不索要了,即使收下来,也不让夫人佩戴。
高洋每天上朝回来,总是关门闭户,一个人静坐着,即使面对着妻子和子女,也能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有时他赤着脚又跑又跳,李氏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这是逗你玩儿呢。”其实,他是在锻炼身体却不肯说出来。他的寝室里到夜晚时有神光出现,将屋子里的一切照得清清楚楚。李氏很惊奇,将此事告诉了高洋,高洋说:“千万别告诉别人。”从此之后,他只和李氏同寝,侍卫人员都被勒令到门外。
高澄在晋阳被人刺杀后,秘不发丧,之后消息渐渐泄露出来,东魏皇帝暗地里对左右人说:“大将军之死,好像是天意,大权应该归回皇室了。”
高洋要赶赴晋阳时,亲自到昭阳殿下数十步的地方站立,而卫士站在台阶上的有二百多人,都挽着衣袖手持利刃,如临大敌。高洋让主事的人传奏,声称一定要到晋阳去。言罢,再拜而出。魏帝神色大变,目送高洋说:“此人好像不能容我,我不知何日就会死去。”等高洋到了并州,慰问那里的将士,言辞诚恳实在。众人都很欢喜,说:“谁说高洋不如高澄。”
后来,高洋迫使魏帝禅位,自己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
吴国和越国同处江南,相互交战积下了很深的仇怨。先是越国杀死了吴王阖闾,后来阖闾之子夫差又将越王勾践俘虏了。勾践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由他的大臣文种买通了吴王的大臣,以割地、赔款、进献美女等极为优厚的条件向吴王投降。
吴王阖闾
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夫差同意越国投降,但仍把勾践夫妻作为俘虏押往吴国,这样越国就会陷入混难,再也不会对吴国构成威胁了。
夫差将勾践押回吴国都城后,将他们夫妇软禁于一间石室中,让他们干最脏最累的活。勾践整天蓬头垢面地干活,没有丝毫怨言,似乎忘记了屈辱,已甘心为奴了。夫差还经常派人去察访。察访的人向他报告说勾践夫妇生活非常艰辛,但干活却很勤快,从不偷懒,并没有看到不轨的举动。
夫差出门时,还让勾践为他牵马,来到大街时,侍从还高声大喊:“快来看呀,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越王勾践,他现在已经沦落为大王的马夫了。”于是,街上的人纷纷上前对勾践又是推搡又是打骂。尽管勾践受尽了羞辱,但并没有异常的行为,似乎已麻木不仁了。
夫差铜像
时间一长,夫差认为勾践已经胸无大志,对他的管束也逐渐松懈了。
一次,夫差受了风寒,在宫中养病。勾践知道后,带着焦急的神情前来探望。当他进门时,夫差正在大便,为避免尴尬,夫差赶紧钻进被窝。勾践走到跟前,揭开马桶盖子,观察了一下粪便的颜色,再探出头去闻粪便,最后竟蘸了粪便放在嘴里尝一下,然后对夫差说:“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无大碍,马上就会好的。”
夫差被他的异常之举搞糊涂了,忙问:“你怎么知道的?”
勾践回答说:“我看大王的粪便是黑色的,闻了以后有奇臭,尝了以后却带有一丝苦味,说明肚中的毒物已经经过粪便排出,毒物既出,大王的病也就没有大碍了。”
夫差听了非常高兴,说:“难得你如此真心。”
勾践煞有介事地回答说:“儿子为父亲尝便,古时候就已经有了,臣子为君王尝粪,就从我开始吧。”
夫差听了十分感动,说:“等我病好了以后,就会放你们回国。”
几天之后,夫差的病好了,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放勾践夫妇回国,这时在越国代王主政的大臣文种已带人来接了。
回国以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使越国恢复了元气。后来,他趁吴王夫差出兵与中原大国争霸之时,攻打吴国,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把吴国打败了,夫差走投无路,只得自杀。勾践“大巧若拙”,忍小谋大,发奋图强,不仅打败了吴国,而且一度称霸诸侯。
庄子反对张扬,在他看来,当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时,那他的财富和地位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庄子所讲的“大巧若拙”是出于自然、真诚的,但是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巧若拙就是将自己高明的面目掩藏起来,装出一副软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样子给人看,而隐藏起强硬和锋芒,这是十分聪明的处世方略。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十天过后,周宣王来问:“鸡现在训练成功了吗?”
纪渻子回答说:“不行,鸡的性情高傲,非常自大,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十天后周宣王又来问,回答说:“还是不行,它一听见鸡叫的声音就叫,看见鸡的影子就冲动。”
十天后周宣王又来问,回答说:“还是不行,它现在目光敏锐而充满怒气。”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来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鸣叫,它也不会有所变化了,看上去好像木鸡一样,精神已经安定,不动不惊了,它的德行可以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一只勇于应战的,一见到它掉头就逃跑了。”
西晋时期,司马衷是一位著名的白痴皇帝。他娶了聪明而又有才干的贾南风为皇后。因为丈夫的白痴,一开始的时候,她十分沮丧,但是当她在政治上找到了兴趣所在的时候,她很快为丈夫是一个白痴而高兴起来,因为她可以任意摆布丈夫。贾南风每次写完诏书,就命令司马衷照抄在御用的纸张上宣告。
可是没过不久,司马衷的祖叔司马伦造反发动政变,派军队闯入皇宫,将贾南风抓到了金墉城,贾姓亲族全都被杀死。讽刺的是,当贾南风被叛乱的军队追捕时,她惊慌失措地逃上殿中高阁,远远就看见惠帝正在东堂内坐着,于是便拉着门前的栏杆向丈夫大喊救命:“我是您的皇后,现在将被人废掉,将来您也一定会被别人废掉的。”
然而这时,那位白痴皇帝却呆若木鸡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她被抓走。
司马衷的白痴是因为生理上导致的真正白痴,所以在皇后危难之际,他根本就不知道去营救。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看似呆若木鸡,其实他并不是真正的白痴。他呆滞的外表掩盖着真正的聪明,可以说这是为人处世的高超策略。
一个人从表面上看,是看不出他真正的内心世界的,因为往往蒙蔽人双眼的就是他的表象。而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他的外在气质上就能看出他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后天不断磨练和努力修炼而成的,因此我们无论做人做事,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经受时间的考验,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成为与众不同的佼佼者。
所用之异也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同是一个不皲手的药方,有的用来博取封赏,有的仍然不能免于在水中漂洗丝絮的劳苦,这就是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
有一座山,山上有个大法师。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大法师说:“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大法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我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了一块大石头,乐呵呵地跑到山下的市场上去卖。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都很好奇,谁会买一块石头呢?结果没一会儿,一个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小和尚:“这石头卖多少钱呢?”
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那个家庭主妇说:“两元钱?”和尚摇摇头。
家庭主妇说:“那么是二十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
小和尚听到:“好家伙,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愿意出二十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啊!”
于是,小和尚遵照师父的吩咐没有卖,乐呵呵地把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父说:“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二十元钱买我的石头。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
大法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
第二天早上,小和尚又兴高采烈地抱着这块大石头去了博物馆。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道:“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而已。”
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呢?”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二十元?”小和尚摇了摇头。
那个人说:“二百元就二百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感觉太不可思议了!他依然遵照师父的吩咐,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父说:“师父,今天有人要出二百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
大法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这一次,师傅一定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着那块大石头去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围观,有一些人谈论说:“这是什么石头呢?在哪儿出土的呢?是哪个朝代的呢?是做什么用的呢?”
傍晚的时候,终于有一个人过来问价:“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呢?”
小和尚依然不声不语,伸出了两个指头,“二百元?”
小和尚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惊讶地大叫了一声:“啊?”
那位客人以为自己出价太低,气坏了小和尚,立刻纠正说:“不!不!不!我说错了,我是要给你两千元!”
“两千元!”小和尚听到这里,立刻抱起石头,飞奔回去见师父,气喘吁吁地说:“师父,师父,这下我们可发达了,今天的施主出价两千元买我们的石头!现在您总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
大法师摸摸小和尚的头,慈善地说:“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好像这块石头,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市场上,你就值二十元钱;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博物馆里,你就能值二百元;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古董店里,你可以值两千元!这就是你人生最大的价值啊!”
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的东西,只有不会使用的人,或者不同的人对其使用的方法不同罢了。庄子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中形象地阐述了这个道理。万物都是有用的,但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得其方法。旱地种地瓜、花生好,水浇田插稻子最妙。在用物用人上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尽力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之用途无限,但有主要的;人的潜力无穷,也有拿手的,人们要抓住闪光点,以避免错位的浪费。
不为轩冕肆志
乐全之谓得志。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
做到顺应自然、忘哀忘乐就叫作得志。古代所谓得志的人,并不是指获得高官厚禄,而是指不以外物增加自性之乐罢了。现在所说的得志之人,即指得到高官厚禄。高官厚禄加在身,并非人的本性,不过是偶然得来之物罢了,是暂时寄存在这里的。寄存之物,它来了没有办法阻止,它去了也没有办法留下,所以不必为高官厚禄而放纵自己的心志,也不要因穷困而趋同流俗,身处富贵与穷困的快乐相同,所以只是能做到无忧罢了。
宗炳生活在晋宋之际,当时政局动荡不安。宗炳喜好山水,尤爱远行,精通琴棋书画,从小就生活在山谷之间,喝泉水、沐山风,生活恬淡,悠然自得。
一年,刘裕采纳了部下申永的建议,聘请宗炳为主簿,但宗炳拒绝了他的好意。宗炳说:“我过惯了山民的生活,到官府中怎么能习惯呢?进了官府就犹如戴上了锁链,关进了笼子,我怎么受得了那样的束缚呢?”
听了宗炳的回答,刘裕反而更加佩服他了。虽然有些可惜,但是他对宗炳的回答很满意,最后尊重了宗炳的选择。
后来,宗炳开始远行了。征西将军府的长史王弘和他同行,他们一起去了庐山,在和尚慧远的寺里住下,一起研读经书,探讨经学。
宗炳的长兄宗臧在南平郡任太守的时候,曾经劝宗炳回家一起住,并在三湖一带给他建了一所宅院,让他闲居。后来,刘裕征召宗炳任太尉府的参军,骠骑将军刘道麟想任命他做将军府的记室参军,但宗炳都没有答应。
宗炳的兄长都英年早逝,撇下很多儿女,宗炳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只好以种庄稼、收获谷物来救济侄儿侄女们。刘裕知道这件事情后,十分同情宗炳,之后命令南郡太守无偿为宗炳提供劳力,帮助宗炳渡过难关。十年转眼即逝,宗炳的侄儿、侄女都已长大成人,有的当了地方官员,有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他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了。孩子们为了感激伯父的抚养之恩,常常把俸禄交给宗炳,但都被他拒绝了。
宋武帝刘裕
晋朝末年,刘裕以“禅让”之名废掉了东晋皇帝司马文德,改国号为宋,自己做了皇帝。他以丰厚的礼遇征聘宗炳。刘裕曾对下属说道:“我受朝廷宠信,准备聘请贤才俊杰。我已经下了聘书,可贤士们迟迟未来,我翘首以盼。南阳的宗炳能够坚守节操,隐居山林,穿布衣而没有人间的烦恼。我下书征聘他们就是按照礼节请他到来啊!”当时朝中明争暗斗,宗炳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刘裕前后征召了四五次,宗炳始终没有到任。
宗炳的妻子非常贤惠,与丈夫情投意合。妻子去世后,宗炳悲痛欲绝,他说:“生死之别,难以明白,只有更多地探寻佛经文义,才能逐渐减轻悲哀之情。”
宗炳卧游
从此之后,宗炳西到巫峡,南去衡山,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后,他在衡山脚下驻足。凡是游览过的地方,他都画成图画挂在房中欣赏。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让所有的名山大川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让山川与琴声共鸣。在宗炳看来,那是人生的一种雅境。
宗炳避世隐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与世俗中那些投机钻营、争权夺利的小人相比,可谓洒脱自由得多。这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与庄子的精神追求可谓是如出一辙。
对于那些集荣华富贵于一身、显赫一时的“得志”之人,庄子嗤之以鼻。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成千上万,但有几人永留后世,“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无论是时乖命蹇、天不假缘,还是否极泰来、福至官升,都不要为此而忧愁潦倒或得意忘形,而应该安时处世,固守人的原始本性与真情,永远保持一颗平常之心。
哀莫大于心死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太阳从东方出来,入于西天达到尽头,万物莫不顺从太阳的方向而行动,凡有眼睛、有脚的,都必然等待日出,然后才有所作为。日出则操作,日落无事可做就休息。万物也是这样,待造化之来而有生,待造化之往而有死。
清朝名臣左宗棠非常喜欢下棋,平日在朝廷和喜欢下棋的同僚及其亲友对弈。他只要遇到棋艺高超的人就一定要切磋一番。不过,由于他很少遇到强劲的敌手,自认为棋艺高超。左宗棠还从下棋中参悟了许多战事兵法,为此他一直感到得意。
不久,新疆地区发生叛乱,清廷极为恐慌,下令镇压,左宗棠受命前去平乱。出征的一切事宜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既定日期启程上路了。
左宗棠
一天,左宗棠趁闲暇,换了便装,在街上转悠。他忽然看到一个老人在路边摆着棋阵,旁边有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几个遒劲的大字“天下第一棋手”,字里行间透出几分狂傲和不屑。
左宗棠一见这招牌,心想,这不知是何等之辈,竟敢如此虚妄。他仔细一看,只见老人须发皆白,面貌焕发,精神矍铄。老人回头正与左宗棠对视,双眼炯炯有神。左宗棠立即被他眼中的锋芒激起了挑战的欲望,他信步走过去,要与老人对弈。老人看了看来者,欣然应允,随即摆开了棋阵。
虽然老人的棋艺有高明之处,但要配上“天下第一棋手”的称号确实是相去甚远。左宗棠连连进攻,势不可挡,老人渐渐无还击之功,连连败北,下了几局,竟一局也没有取胜。
左宗棠越发得意,说道:“依我看,你的这块招牌还是赶紧撤掉的为好,要么您老再回家继续修炼一段时间,方能不辱没这‘天下第一棋手’的称号!”老人听后,没有说话,只是捻着胡须,微微颔首。
左宗棠平定了新疆的叛乱,在凯旋回来的路上又看见那位老人,他的旁边居然还悬挂着那块大招牌。左宗棠心中大为不悦,决定再和老人过过招,一定要让他输得心服口服,自动拆掉牌子。
第二天,左宗棠又换上便装,来到老人面前,说:“我再来见识一番‘天下第一棋手’的厉害!”这次和上次截然不同,左宗棠竟然三战三败,被打得落花流水。
他心中甚为不平,觉得可能是自己最近太累了。于是悻悻地回到家中,好好休息。第三天,又去了,可这一次仍然和上次一样惨遭败北。
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能进步得如此飞快。老人笑着回答:“左大人承让!恕小民不敬。您第一次微服出巡,我就知道您是左公。您即将出征平定战乱的事情我早已有所耳闻,因此,我故意让您赢,这样您会有信心立大功。如今您已经凯旋归来,我就不客气了。”
左宗棠听了心服口服,不禁叹道:“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有一个富人,害怕自己死后财产将对他毫无用处了。他的朋友建议他做一些善事,这样在他有罪的时候就会得到原谅。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但他有一个条件,就是只帮助对生活完全失去希望的人。
一天,富人走在街上,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正坐在垃圾堆上。富人想,“他一定是一个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于是便丢了一百枚金币给了那个穷人。
富人的举动让穷人很吃惊,他问富人为什么要送给他那么多金币,全城有很多的穷人为何偏偏选中了他?
富人告诉他自己曾发誓只帮助对生活完全绝望的人。听到富人的话,穷人抓起那一百枚金币扔还给了富人,弄得富人狼狈不堪。富人埋怨穷人不仅不感激他,还侮辱了他。
穷人回答说,因为富人给予的礼物不是出于善意,恰恰相反,这个礼物太恶毒了。只有死了的人才没有希望,所以富人的礼物简直就是死亡。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活着就应在心中存有一点希望,不让天下最悲哀的事情发生——心死。实际上,一颗不死的心,或者说强大的内心对人生具有极大的益处。
“哀莫大于心死”这个著名论断竟然是由庄子提出来,这让人颇有点意外。因为在人们看来,庄子是主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是不害怕死亡的,而且这句话旨在强调个体生命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精神的力量。实际上,这句话确实出自庄子,而且从这句话之后的论述中确实可以证明这句话所阐述的思想是道家的,而非儒家的。庄子强调,万物都有生死,这和日出日落一样,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人的生死也是如此,所以在庄子看来,死亡并不值得悲哀,值得悲哀的是“心死”,即违反了自然规律,心先于身而死!如果生者虽肉体生存,却已心如死灰,对一切事物都已心灰意冷、万般绝望,没有任何事物可唤起丝毫热情,那么这才是莫大的悲哀——因为他虽生犹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贫也,非惫也
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贫穷,不是疲困。读书人有道德却不能实行,那是疲困;衣服破了,鞋子坏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困,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为官近四十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任职,官职不低,俸禄不少,可以说是家财万贯、富甲天下,但他一生戒奢戒侈、清正廉洁。
司马光像
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离开京都,身居洛阳,潜心著书,后来完成了伟大的巨著资治通鉴。当时的洛阳有很多王公大族,那里到处可见亭台楼阁、深宅大院。而司马光住在洛阳西北数十里处的一个陋巷中,只有几间避风雨的茅檐草舍。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般的有钱人家都得生火取暖,而司马光家里竟连一盆炭火都没有,屋里寒气逼人。这天,一位客人慕名前来拜访,在“客厅”里,宾主落座后热情交谈。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因室内寒冷,客人冻得直打寒战。司马光只好表示歉意,并吩咐端上一碗栗子姜汤给客人喝。喝了姜汤后,客人自觉身体暖和了许多,叙谈一阵后就起身告辞了。
后来,这个客人又去拜访翰林学士范镇。在范镇家里,不仅有炭火取暖,而且有满桌的美味佳肴,宾主频频交杯。前后对比,客人便提起了拜访司马光的事,感到司马光对人冷淡。
范镇听后,认真地说:“不,你不了解他。他一向崇尚俭朴,不喜欢奢华。不是对你冷淡,我到他家也一样。平日,他自己连一杯栗子姜汤都不喝的!”客人听了范镇的话后,非常感动,对司马光心增敬佩之感。
司马光为官清廉,一生忧国忧民。当看到百姓卖儿卖女、无以维生,宗亲贵臣之家却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时,他提出:“府库之财,民之膏血”,必须节用开支,以舒民力。嘉祐八年,宋仁宗向大臣们赏赐财物,金银珠宝、丝绸绢帛,应有尽有。臣子们都乐不可支,有的还觉得皇上赏赐得少。司马光见此情景,十分反感,于是上疏皇上,说:“民穷国困,中外窘迫”,不愿接受赏赐,他把所得珠宝交给了谏院作为办公费。
司马光为人心地善良,经常把俸禄周济给贫穷的亲戚朋友。有一个叫庞籍的人,死后丢下孤儿寡母,他们生活穷困。司马光便把他们接到家中,待他们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周围的人非常感动。后来,他的妻子去世了,他竟连安葬妻子的钱都拿不出来,无奈把仅有的三顷薄地卖掉,安葬了妻子,这就是人们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不仅一生节俭,而且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勤俭。他写了一篇训俭示康教育儿子司马康,必须养成俭朴的习惯。他还引鲁国大夫御孙的话说:“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奢侈是万恶的根源”。
司马光因为高尚品德树立了崇高的威信,被誉为“真宰相”。田夫野老,妇人孺子,都知道这个司马相公。宋哲公继位后,司马光被召回京师,听说司马相公要回来了,人们几乎倾城而出,都要亲眼看看这位“大人”。史书记载有:“都人叠足聚观,致马不能行。有登楼骑屋者,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人们都以亲眼目睹司马光的尊容为一生的荣耀。
司马光晚年,年老体弱,他的好友刘贤良要用五十万钱买个女婢伺候他,司马光当即复信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的俭朴德行对后辈影响很大,他的儿子司马康做官以后,也像父亲一样节俭朴素,被称为“为人清廉,口不言财”的一代廉士。
庄子所谓“贫也,非惫也”是说,知识分子们宁愿坚守贫困而不愿生不逢时,陷入“惫”的境地。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才可以做到居高位,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坚守本色,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生逢其时,精神上的财富要比经济上的财富更有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真谛在于精神生命的崇高,在于其求道的坚毅、伟岸的人格和德性的光辉,不在绫罗绸缎、山珍海味和金银珠宝!
不内变,不外从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工倕随意画个圆圈就胜过使用圆规与矩尺画出的,他的手指顺着外物一起变化而不需思考计算。因为他心灵深处专一凝聚而不曾受到拘束。忘记脚的大小,不管是什么样的鞋子都合脚;忘记了腰的粗细,不管是什么样的腰带都合适了;忘记了是与非,心无所不适;坚守自己的本性,不随事物而迁变,与外物交接无不适应。任何事物的本性与外在本来都是相适应的,而要达到无所不适应,就忘记为适应而适应了。
从前有个人与朋友打赌说:“人太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干扰了,你信不信?如果今天你在屋子里挂一个空鸟笼,过不了几天,你肯定会养鸟。”朋友听后,回答道:“不可能,鸟笼只是个东西,假如我想要养鸟,那就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寄托了。我怎么会因为一个东西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呢?绝对不可能。”
朋友说:“那我们来打个赌,你先挂个鸟笼试试。”于是,他在屋里挂了个鸟笼说:“如果我挂了半个月,最后还是一个空鸟笼,我就将它扔掉。”结果,自从他挂上鸟笼的那天起,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客人都会不经意地看一眼那个笼子,然后就问:“你的鸟儿死了还是飞了?你原来养的是什么鸟儿?要不然我再送你一只新的?”
听客人这么一说,他就对客人解释说:“没有,我没养鸟。”第二天,又来人说:“你的鸟死了好久了吧?你是不是特别伤心呢?你莫非是不会养鸟?我送你一本养鸟的书吧。”第三天,就有人捧着小鸟来了,说:“大家每次来都看到这个空鸟笼,挺可惜的,你们家里是不是养猫了,是猫把鸟吃掉了,还是你喂食不当,把鸟给撑死了?你看我不光送你鸟还有鸟食,我告诉你如何养鸟、喂食。”
后来,就因为这个空鸟笼,来的人已不是随意地谈论养鸟这件事,而是凡是家里养鸟或者有养鸟经验的人为了同情挂着空鸟笼的人,拿来了鸟、鸟食或者养鸟的书,来的人越多就越让这个人心烦意乱。没过一个星期,他就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免得别人整天到这里问这鸟笼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这样,这只笼子里真的养上了一只鸟。
一天,管宁和华歆在菜园中一起锄草。突然,他们在地上发现了一小块金子。看到金子后,管宁继续挥动锄头锄草,如同看到了石头瓦块一样,丝毫不为所动。华歆放下锄头,把金子捡起来看了看,惊讶地说:“真的是一块金子啊!”然后又把它扔掉,继续拿起锄头锄草。
过了一会儿,天上传来几只大雁的鸣叫。管宁还是继续锄草,好像没听见一样;华歆又放下了锄头,抬头仰望飞过的几只大雁。许久之后,华歆又拿起锄头继续锄草。
管宁像
第二天,管宁和华歆坐在席子上一起读书。这时,一辆四周有屏障的官车从门前经过,车里坐着一位显赫的人物。看了一眼官车后,管宁依旧认真读着书,没受到任何影响。华歆站起身来大嚷道:“快看外面,有一辆多么漂亮的车子啊!一定是一位非常显赫的高官啊!”华歆言语中流露出羡慕之情,然后又跑出去看热闹。
于是,管宁割断了垫席,不和华歆坐在一起了,并严肃地对华歆说:“你如此三心二意,外面的事物总能引起你的注意,这样不仅很难学到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学习。你这样的人,和我不是志趣相投的朋友!”
后来,管宁成为饱学之士,但他却长期隐居,以聚徒讲学为乐;华歆虽然没有渊博的学识,却做了高官。
华歆上书皇上说:“我的朋友管宁,是不可多得的治理国家的人才,我愿意把自己的官职让给他。”
华歆雕像
管宁听说后,笑着说:“华歆一直就想做大官,他只不过故意做出抬举我的姿态罢了!他是不会真正把官位让给我的。”
“工倕旋而盖规矩”,这里“盖”是超过的意思。意思是说工倕在制作器具时,心灵虚静空灵,没有任何束缚、负累,他的技艺已经进入了“化境”。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没有人为的是非标准的束缚,人的心灵就自由了。这则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人心很容易受到外物干扰,如果你想不受干扰,就要像工倕一样,做到心灵深处专一凝聚,消除心灵上的一切束缚与障碍,使思想解放、精神自由。为了更好表达这种思想,最后庄子说:“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这句话的内涵极为深刻,庄子所说的意思是顺其自然、顺其本性则无所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