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深明于大道的人必然能够能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然能够通达权变,通达权变的人不会让外物伤害自己。至德之人,火不能使他感到热,水也不能使他陷溺,严寒和酷暑更不能损伤他,就连凶禽猛兽也不能使他受到残害。
有一个财主犯了罪,被押到了县衙。县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洁,提出了三种接受惩罚的方式让财主选择:第一种是罚五十两银子,第二种是抽五十皮鞭,第三种是生吃五斤大蒜。财主既怕花钱又怕挨打,就选择了第三种。
在人们的围观下,财主开始吃大蒜,当吃下第一颗大蒜时,财主心里嘀咕着:“吃大蒜是最轻的惩罚了,我很快就能把它们消灭掉。”可他越往下吃越感到难受,当两斤大蒜下肚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内脏翻腾得厉害,像被烈火炙烤着一样,他赶紧向县官磕头:“大老爷,我宁愿挨五十皮鞭也不愿再吃大蒜了!”
执法的衙役剥去财主的衣服,把财主按到一条长板凳上,当着他的面把皮鞭蘸上了盐水和辣椒粉,财主看得胆战心惊,吓得浑身颤抖。当皮鞭落在财主的背上时,财主痛得嗷嗷直叫,打到第十下的时候,财主忍不住钻心的疼痛,终于向县官求饶:“青天大老爷啊,别再打我了,我已经受不了了,罚我五十两银子吧。”
视财如命的财主不但没有保住五十两银子,还把三种惩罚方式尝了一个遍,不“明于权者”害己竟如是啊!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之时,豪门贵族奢侈成风,以挥霍为尚。这与晋武帝司马炎的作风有很大的关系。晋朝自建国以来,朝廷上下醉生梦死,追求享乐。晋武帝司马炎向民间广选宫女。他先禁止天下百姓、官吏嫁娶,然后派出使臣坐着华丽的车,后面跟着骑卒,驾驶着各个驿站专用马匹的车,驰往各州郡。凡见有几分姿色的女子,便抓了起来送入宫中。最后,晋武帝选了三千宫女入宫。帝如此,豪门巨富便上行下效。
晋武帝司马炎像
就是在这种恶浊的世俗风气里,身居高官的刘寔却能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本色,不以物伤害自己的道德本色。刘寔年幼时家很贫穷,但他不怕艰苦,节衣缩食。后来当了高官,他尽力不要仆人侍候,总是自己担水,抱柴做饭。他的俸禄很高,他大多拿来赡养亲戚朋友,自己无什么积蓄,连房子也没有,住在临时的官舍中。
当时的巨富石崇经常来巴结他,他总是敬而远之,送来的东西,他不要,请他宴饮,他谢绝。刘寔非常讨厌石崇,而一次皇帝却特意派遣他到石崇家去执行公务。刘寔几次摧辞而武帝不同意,刘寔只得硬着头皮去了。石崇知道朝廷派遣刘寔来执行公务,心中暗暗高兴:“这真是天赐良机!”吩咐下人精心准备迎接。他决心用钱帛和美女来软化刘寔。
刘寔一到,石崇叫自己最宠爱的美妾绿珠接待他。绿珠卖弄万种风情,而刘寔对她正眼也不看一眼,石崇又为刘寔安排了最华丽的卧室,刘寔不住,他自己去选了一间比较俭朴的房舍住下。石崇的精心安排,一点也没有实现。
对于饮食,石崇吸取了前面的教训,既不很排场,但内容却十分讲究,表面只请刘寔吃一般家宴,而所上的菜肴,山珍海味,玉液琼浆样样俱全。当请刘寔入席时,刘寔一再讲清,非平常饭食不吃,石崇满口应承。入席之后,石崇先上的确实是一般饭菜,但吃了一会儿,便逐渐把山珍海味端上来,过一会儿,玉液琼浆也端了出来,又把宠妾绿珠叫了来,吹笛劝酒,百般殷勤。
刘寔看清了石崇的用心,便起身对石崇说道:“我自幼贫寒,穿粗衣,食淡饭,饮粗茶,年久成习,至今无法改变。今日蒙石公盛情接待,因下臣吃不惯如此酒食,更不惯这种热闹场面,饮了杯酒,身体不适,请就此告辞。”说完转身就走,给满席陪伴的门客、美妾和主人石崇搞了个好大没趣,只好怏怏散席。
一天,刘寔和石崇在庭中共同处理朝中要处理的公务,一会刘寔提出要上厕所,石崇便令一个奴婢指行,向他事先安排好的地方去。他暗想,这下何愁你不上钩?刘寔去了一会儿,便转了回来,笑着对石崇说:
“我误入你家的内室了。”
“不,那就是我家的厕所。”
“那是你家的厕所?下臣还从未见过,宫中圣上也无此讲究,在这方面要数石公为首了。下臣是贫寒出身的人,不惯这种讲究,请给我另导别处吧!”刘寔半讥半嘲地说。石崇一看此计又败,便急忙说:“不瞒刘大人,家中都是这类厕所,别的无处寻求。”“石公此处没有,那就请恕下臣自己去寻求了。”说完,便上马离开了石崇家。
刘寔回到宫中,连夜便给武帝写下奏章,劝谏武帝戒奢行俭。可是,昏庸的晋武帝,哪里听得进半句!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的刘寔在这种腐恶的环境中,如梅傲雪,终不改自己节俭、勤朴的本色,成为当时财富、美色都无法动之少数人之一。
庄子倾其一生都在追求内心的强大,而对外在的财富不置可否。不管是通达于理,明于权变,还是修炼至德,都是这种内心强大的表现。至于外在的物,不管是财富、水火,还是严寒酷暑,凶禽猛兽,面对这种强大的内心都是无可奈何的!庄子提出“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即是三则。一事当先,注意明察,则安危之境可自选;宁于祸福、不求非份、知足识可,则灾祸少至;去就取舍之事格外谨慎,则可免踏是非之地、免遭是非之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而化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堕其天,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一样,不过一瞬间罢了。生长兴起,无不发生出来;变化消逝,无不趋于消亡。已经化为生命,又变化而死去,生物为其同类的死亡而悲哀,人类为其亲人的死而悲伤。解开自然的大道,顺应天然的道理,纷纭婉转,魂魄即将归去,身体也会随之而消亡,这就是最大的复归啊!
一个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烦,他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五岁的儿子正靠在门口等他。
“爸爸,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这有什么问题吗?”父亲没好气地说。
“哦,”小孩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
父亲有些生气地说:“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这你根本无法体会,我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里。过了一会儿,他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觉得刚才自己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正躺在床上,他悄悄地问:“你睡了吗,孩子?”
“爸爸,还没,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把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十美金。”
“爸爸,谢谢您。”小孩欢呼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了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有些生气,不知道这个孩子今天是怎么了。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二十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可以吗?”
听了孩子的话,父亲的眼圈湿润了!
人生短促,切勿浪费短暂的生命。和大自然比,人生不过几十年,简直太短了。我们应该如何度过有生之年呢?其实,每个人对待生命和时间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悠然自在,有的则在匆忙中度过每一天。在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恐怕很难说清谁对谁错,但谁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愿庄子的这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吧!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做善事不能产生追求名利之心,做恶事不要触犯刑律,以免遭刑戮之苦,就像血脉循序渐进一样,不追求,不执着,就可以保全身躯,保全天性,奉养双亲,尽享天年了。
战国时期,卫国有一条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当时,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的大臣深得国王的宠爱。
一天深夜,弥子瑕的乡人从乡下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奄奄一息了,让他赶紧回去一趟,否则就来不及了。弥子瑕急得满头大汗,想禀报大王,借辆车回家。可是,当时已经是深夜,大王正在熟睡,而且事情也来得突然,如果禀报的话,最起码也得三个时辰才行。再说,卫王能不能同意还不知道。于是,他便偷偷跑到宫里,对看守马车的人说:“国王有急事要出城一趟,派我来取马车。”看守的人信以为真,便把马车给了他,骗来了国王的马车,便连夜赶回家看望母亲。
第二天,群臣们听说了,都想这下子弥子瑕的双脚保不住了。没料到国王却坐在堂上,啧啧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于是,国王念在他有孝心的分上就没有砍他的双脚。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着国王在后宫的果园里游玩,两人同时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果实,弥子瑕想摘一只桃子献给国王,于是爬到树上,采了一只白里透红的大蜜桃,咬了几口,连连说甜,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兴奋地对国王说:“大王,这桃子真的很好吃,您品尝一下吧。”说着就把手中剩下的半个桃子递到国王手中,请他品尝。左右侍臣都吓得半死,心想:“这回你算是死定了,敢让国王吃你剩下的桃子。”
没想到国王却笑着说:“弥子瑕是真的爱寡人啊!只想到让寡人尝尝甘甜,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弥子瑕因为率性而为,完全没有想到名,也没有想到刑,可谓是一个真正“为善无近名”的人啊!
战国时期的宋就是一个“为善无近名”的人。梁、楚两国相邻,两国都设有边亭。当时,梁国边境县的县令由大夫宋就担任。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亭人员十分勤劳,肯于吃苦,精心浇水灌溉瓜田,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亭人员比较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
楚亭人员看到梁亭的瓜田长得绿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长势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间偷偷去扯断了梁亭的瓜秧,梁亭的瓜秧有的枯干而死。
不久,梁亭的人员察觉到了有些瓜秧都枯死了,就向县尉请求,允许他们也偷偷到楚亭的瓜田扯断他们的瓜秧,实施报复。因为这件事可能会造成两国边境发生事端,事态严重,县尉没敢擅自做主,便去请示县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后,说:“唉!这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办法,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让我教给你处理这件事的办法,你必须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给楚亭浇灌瓜田,还不能让他们知道。”
县尉听了,感到很为难,但是这是县令的想法,他不敢违抗,只好把县令的话传达给边境的人员。他们更是不明白其中的用意,但既然这是县令的命令,他们不敢不照县令的意思去做。
于是,梁亭的人员就在每天夜里偷偷地去浇灌楚亭的瓜田。楚亭人员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亭人员的帮助下,楚亭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亭人员感到非常奇怪,便暗中观察,知道原来是梁亭人做的好事。
楚国的边亭人员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边境县令,县令听到后很高兴,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
楚王听到这件事,感到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太糊涂了,做了错事,便对官吏说:“我们的边亭人员除了扯断人家的瓜秧,还有其他罪过吗?”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官吏严格约束部下,检查有没有其他向对方挑衅的情况。
同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楚王时常称赞梁王最讲究信义,楚国与梁国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是从宋就“为善无近名”开始的。
“为善无近名”,做善事应该做到不为得到名气地做善事,别人不知道你是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没有一个绝对的善人,在每个人的私生活中总有做错的地方,但是做坏事不要达到犯法的边缘,不要达到受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的边缘。在庄子看来,“为善无近名”和“为恶无近刑”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像血脉运行一样自然而然就可以了。庄子的养生之道一是要人们护养人生之主——精神、灵魂,一定不使它受害,养护的方法就是顺应自然。行善做“恶”都要止于自然当止之处,如果违背自然去追求名利而为善、遭受刑罚而为恶,那就伤害了“生主”。庄子的这种养生之道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主张。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顺应时间而又能顺乎自然的规律,那么哀乐就不能进入人的身心,古人称这是大自然的悬解。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一个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末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有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二十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他看到了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喝了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怯生生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倒改变了水。
“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叶天士是明末清初的名医,人们都说他医术高明,但也说他的医术很怪。一天,一个病人前来就医。只见来者双目红肿,一直不停地流泪,老远就听见他在呻吟。一进门就扑到叶天士面前求救,叫嚷道:“恐怕我的眼睛快要瞎了,您救救我吧!”
叶天士详诊细察一番,询问了发病经过后,说:“依我看,你这眼病只需几帖药就能治好,只是眼病痊愈的七天后,你的两只脚心会长出恶疮,那倒是关乎性命的。”
病人一听脸色顿时变成土色,差一点就要下跪,他哆哆嗦嗦地恳求治疗。叶天士告诉他:“你也不用着急,方法还是有的,你按照我说的,自然会保住你平安无事。”病人连说:“什么方法,我都一定照办!”
“你每天睡前和晨起后,用手搓两脚心各三百六十次,一次不能少,一次也不能多,如此坚持七日,方能渡过难关。”
病人牢牢记住名医叶天士的话,对此深信不疑,回家后诚心诚意地搓脚心,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七天很快就过去了,眼睛果然渐渐消肿了,红血丝也消退了。脚心安然无恙,非但没有长什么恶疮毒瘤,反而觉得神清气爽。他心想,这个叶天士真是名不虚传。
病人准备了丰厚的礼品前往叶天士那里道谢:“多谢神医救命之恩!只是不知道这眼病和脚心有何关系?”
其实,叶天士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就是要他做到“安时而处顺”。所以,他听了病人的话,便笑着说:“我只不过是治了你的心病而已!我记得你刚来的时候,就忧虑不已,以为自己要成瞎子,可见你这个人疑心重,好担心。其实,你的眼病是内火太旺,忧虑只能火上加油,你不去想它反而很快就好了。可是,你这人心事如此重,无论我说什么都不由你不想,所以我说要长危乎性命的恶疮,你自然就不会注意眼睛的疼痛,而且揉搓脚心可以降火定神、补肾强身。我所谓的恶疮也是子虚乌有,目的是让你转移注意力,眼病自然就好了。”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道家的最高修养之一。在庄子看来,顺其自然,自己就不会被后天的哀乐等情感所扰乱了。“安时而处顺”,这个生命活着的时候,把握现在的时间,现在就是价值,要回去的时候就回去,所以一切环境的变化身心的变化都没有关系,都是自然本来的变化。如果懂了这个道理,“哀乐不能入也。”所谓喜怒哀乐都没有什么,情绪都不动的,这个情绪不动不是灰心,是自然就空了。有什么喜欢的,也不是叫你不喜欢,高兴就笑一下,笑完了也就算了,要哭哭完了也就算了,哀乐不入于心中。庄子说这个道理非常难懂,了解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道。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人们没有以流动的水当作镜子,而只是以静止的水当作镜子,只有静止才能使众多外物静止下来。同是从土地获得生命的树木,只有松柏不管是冬夏都是常青的。同是受命于天的帝王,只有尧舜的品质正直,幸而能以自己的本性,去端正众人的本性。
一个年轻人想去捕熊,在这之前,他来到一位老猎手那里,向他请教经验。
老猎手说:“在通常情况下,我会先找一个山洞,躲在洞边,然后捡起一块石头扔进去。如果听到里面传来“呜——呜”的吼声,就能够断定里面有熊。这时我就跳到洞口,朝里面打枪,熊一般会被击中,倒在我的枪口下。”听完老猎手的话,年轻人满意地离去了。
过了几天,老猎手偶然在医院里发现了那位年轻人,浑身裹满了绷带。他感到非常惊讶,问起缘由。年轻人面露苦楚:“我确实按照您的嘱咐去做了,先找了一个山洞,躲在旁边,捡起一块石头扔了进去,不久就听到了“呜——呜”的声音,我赶忙跳到洞口举起枪,可是还没等我开枪,就从洞里开出来一列火车……”
明朝成化年间,广东肇庆地区的地方官员张纲犯了错误,被布政使陈士贤罢了官,遣回原籍务农。
后来,岭南发生了洪灾,百姓死伤不少,无家可归者更是不计其数。陈士贤作为一省长官,以百姓为重,未经申报便打开了国库,放粮救灾。陈士贤因此被朝中的奸险小人参了一本,被拘留候审。
张纲也被官府传回去讯问。讯问他的人,一个是刑部员外郎李行,一个是巡按御史徐同爱。他们问:“陈士贤现在拘留候审了,他私开国库的事你知道不知道?”
张纲听了,十分奇怪,连忙说:“陈大人开国库是赈济灾民。不久前,岭南暴雨成灾,江河横溢,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幸存的人饥寒交迫,陈大人开仓赈灾是救民爱民之举啊!”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说出一番好话,就说:“你不觉得陈士贤不报朝廷批准就开仓是犯法吗?”
张纲认真地说:“饥民嗷嗷待哺,若待官府层层上报,再层层下批,那可就要饿死好多人了,陈大人果断开仓急民之困,怎么能说是犯法呢!”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句句为陈士贤辩护,便换了一个话题说:“你被陈士贤免了职,难道你心无遗憾吗?”
张纲一听问到了自己的事,便严肃地说:“我本是地方小吏,办错事触犯了法律,被陈大人免职,实在是我自己的过失,不敢怨恨陈大人。”
李、徐二人说:“你若趁此机会出来做证陈士贤开仓自己捞了一大把,我们可以给你官复原职。”
张纲“呀”地一声站了起来,说:“二位大人呀!我虽已是一个平民,但岂能昧了良心,做出那种颠倒是非的事呢?”
李、徐二人一拍桌子,说:“陈士贤给了你什么好处了,竟敢包庇他?来人,拉下去打!”
张纲被打得死去活来,但还坚持说:“我决不以个人恩怨灭了公义,诬陷陈大人!”
李、徐二人眼看张纲不能利用,就把他关了一段时间以后放了。他们编了陈士贤一套罪状,把他押解回京。后来,陈士贤死在半路上。
张纲没有官复原职,因为他不诿过诬陷别人。但他出狱后,就处处打听,为什么李、徐二人要罗织陈士贤的罪名。后来才知道,是太监韦眷在捣鬼。陈士贤死讯传来,张纲十分悲痛,就向朝廷上书,说:“市舶太监韦眷在广州主持对南洋各国贸易时,接受番人贿赂,受到广东布政使陈士贤的严肃处理,因而挟嫌报复。刑部员外郎李行、巡按御史徐同爱慑服于韦眷的权势,参与制造了这起冤狱。我冒死举报,实在是不能忍受忠廉之士含冤莫白,而奸佞之徒继续蒙蔽圣上啊!”
结果,韦眷之流被罢免,陈士贤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张纲不“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正直而不诬人的美德被民间广为流传,从而载入了史册。
这句话是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的,不过它所表达的是庄子的道德主张。庄子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之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所以人要认识自己,必须驱走心中的杂念和妄想,达到静止之境,才可以明心见性。松柏保持了自己的本性,所以它不管在春夏秋冬都是绿色的;而舜因为品质正直,保持了自己的本性,所以他才能以自己的本性去端正天下人的本性。
人的心性不要学习流水的波涛起伏,要学习静止的水,静止的水的澄清。只有知道有所止,有所不用不为,明白了自己行为处事的限度尺度,才能使周围的人也有所尺度,而不受到伤害。那么,人如何才能悟道而不受外界的伤害,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庄子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念要确定,不受环境的影响,永往直前。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棻然而往,棻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人的嗜好和欲望太深了,他的天性就浅薄了。古代的真人,不知道为活着感到喜悦,也不知道因为死而感到厌恶。出生不高兴,人死了也不抗拒,自由自在地离开人间,自由自在地来到人间。不忘记生命的开始,也不强求天年的结束,生命开始的时候欣喜地接受它,忘记死亡而将其看成是回归到自然的道。这就叫作不用人的心智弃道,不用人的意志助天。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以他为代表的朝廷贵族官僚开始奢侈腐化,政治日趋败坏。当时,后军将军王恺是司马炎的舅父,卫尉石崇是司徒石苞的儿子,二人都是巨富。虽然二人地位、权势无法同日而语,但他们却经常攀比斗富。如果王恺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蜜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四十里长的步障,石崇就用锦缎做五十里长的路屏。王恺用赤石蜡涂墙,石崇就用花椒粉和泥装饰房屋。一时间二人斗富斗得不可开交。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二人比富后,十分感兴趣,就经常资助王恺。一次,他赐给王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得意忘形,就令人着珊瑚树给石崇看。不想,石崇见到只是冷笑,并不惊讶。听到旁边的人大加赞赏,石崇见案上有把铁如意,就随手抄起将王恺的珊瑚砸得粉碎。王恺以为石崇是嫉妒他的珍宝,不禁大动肝火。
石崇像
石崇笑着说:“不值得生这么大的气,我马上赔你。”于是,他让手下人把家中的珊瑚树都拿出来,让王恺挑选。其中三四尺高的有六七棵,至于和王恺那棵相同的就不计其数了。王恺看着这么多的珊瑚树,心中怅然若失,这才知道自己的财富比不过石崇,只得灰溜溜地认输了。
石崇有个名叫绿珠的女伎,她长得窈窕多姿,妩媚动人,又因善于吹笛子,很受石崇宠爱。有一年朝中重臣贾谧因事被杀头后,石崇因牵连被免了官职。这时相国司马伦的亲信孙秀因早就对绿珠垂涎三尺,见自己现在大权在握,就趁火打劫向石崇讨要绿珠。
当时石崇正坐在花园的凉台上,观赏院中清澈的流水,身边簇拥着一群妖冶的女人。听了孙秀使者的述说,石崇满不在意地把手一摆,把他的几十个婢妾全叫出来。这些婢妾身着罗裳,芳香四溢,一个个如花似玉。石崇说:“请随意挑吧。”
绿珠像
使者被眼前的众多美女弄得眼花缭乱,不由得赞叹说:“您的女人的确都很艳丽,不过,我受命要的是绿珠,不知哪一个是呢?”
石崇一听,勃然大怒,说:“绿珠是我的最爱,这个不行!”使者威胁道:“你博古通今,察远照近,还望三思而行。”石崇毫不犹豫地说:“别来这一套!”使者见石崇说什么都不答应,就回去禀报了孙秀。孙秀没想到会在石崇身上碰钉子,不由得火冒三丈。为了报复石崇,他就劝说司马伦诛杀石崇。石崇得到消息后,就和外甥等人鼓动淮南王司马允和齐王司马同兴兵讨伐司马伦和孙秀。
谁知事情走漏了风声,司马伦抢先一步,假借晋惠帝司马衷的名义,下令逮捕石崇等人。当气势汹汹的官兵拥进石崇的宅第时,石崇正在楼上与众多美女喝酒。他见到这种情形,无奈地对身边的绿珠说:“我为了你要遭罪了。”绿珠哭着说:“我要死在官人前。”说完,绿珠便跳楼自杀了。武士抓住石崇时,他满不在乎地说:“我不过流放交州、广州罢了。”
等囚车把他拉到刑场时,他才意识到大事不妙。他悲哀地叹道:“这些奴才是贪图我的财产。”
行刑的人对他说:“知道钱财是祸根,为什么你不早些散发出去?”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人的最高修养就是达到“真人”的境界。庄子对真人也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即“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棻然而往,棻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但是,人生于世,世界上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爱金子的人,在金子面前就是弱者;爱名声的人,在名誉面前就是弱者;爱权力的人,在权力面前也就成了弱者。一旦被这些诱惑迷惑住了,就无法达到真人的境界了。
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否定个体欲求的禁欲主义,也不是放任欲求的纵欲主义,而是对社会采取超出眼前狭隘利益、放达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要求人们不为利益得失所动,完全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行事,使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永恒生机相融为一,培养出一种逆境中的稳定心态,找出一条消融苦闷的途径。
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圣人像鸟一样居无定所,靠天吃饭,像鸟儿飞过天空一样行动而不留下任何形迹;天下有道,就与万物一起昌盛;天下昏乱无道,就遁世隐居修养德行;活了上千岁,对世俗生活感到满足了,就升仙而去;乘上白云,到达天帝之处;三种祸患不来,身体常久无灾祸;怎么还会有什么困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