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四章 军形篇
第四章 军形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6764  |  更新时间:2015-03-18 16:10:36  |  分类:

儿童教育

军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在本篇中,孙子指出在战争中实行进攻与防守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找机会消灭敌人,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具体地说就是兵力少时应着重防守,兵力有余方可进攻;守要守得像“藏于九地之下”那样隐蔽,攻要攻得像“动于九天之上”那样出其不意和势不可挡,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从而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的人,先要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准备和部署;能够战胜敌人,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战斗的人,能够使自己不可战胜,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知的,却是不可以强为的。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听取伍子胥的建议,拜孙武为将军,向孙武请教攻打楚国的妙计。

吴王阖闾

孙武认为,楚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吴国则地狭兵弱,要想打败楚国,还要准备几年。为此,他制定了“三分疲楚”、“多方误敌”的战略,即把吴国的军队分为三部,每次用一部骚扰楚国的边境,待楚军倾巢出击,则率师而归;等楚军退回,第二部再出动骚扰,楚军出,吴军退;待楚军退,吴军第三部又出。这样吴国的军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楚国的军队却疲于奔命,劳苦不堪。

公元前512年,孙武和伍子胥率吴军北上攻打钟吾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了钟吾。还没待楚国君臣回过神来,吴军又移兵攻打徐国。待楚军前来营救徐国之时,吴军已攻下了徐国。

次年,孙武、伍子胥又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夷,楚国接受上次的教训,立即出兵营救。等楚军主力赶到,吴军却又掉头向南,攻打楚之城邑。楚军忙回来援救,但又为时已晚,吴军已在劫掠其地后骑马扬鞭离去。

楚军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不料吴军第二部又出动了,包围了楚之弦邑。楚军只好前去营救,等赶到那里,吴军又撤走了。待楚军确知吴军已回吴国,正欲班师之时,不料吴军第三部又已出动,前去攻打楚之养邑。楚军实在太疲惫了,救援不及,养邑遂被吴军攻下,楚公子掩余与公子烛庸被吴军所杀。

六年的疲楚战略使楚军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吴国直攻楚都的时机已经成熟。孙武采用“伐交”之计,使长期受楚国欺侮勒索的蔡国和唐国,答应出兵相助。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为伐楚部队统帅,伍子胥和伯豁为副将,率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孙武经过了深思熟虑,将吴军分为两路,主力经青苔关、松子关,从荒无人迹之处潜行至郢。第二路,则先至蔡国,与蔡军联合后,再会同唐军向汉水地区进发,准备在汉水一带配合潜行而至的吴军主力与楚军决战。

一切都如孙武所料。楚令尹囊瓦闻蔡国欲助吴来攻,想先下手为强,率军攻蔡。吴军一部遂前来相救。囊瓦深恐腹背受敌,乃解围撤至汉水西岸,欲在此与吴军决战。不料有人报信,说吴军主力已从柏举以东的山区进入楚国腹地。囊瓦乃听从部将武城黑的建议,率军匆匆渡过汉水,向大别山一带进发,欲堵截潜行而至的吴军。

由于楚军并无既定作战方略,只是疲于应付,所以囊瓦在与吴军主力相遇后,三战皆败,最后只好整顿军队在柏举列阵,欲与吴军死战。阖闾乃令吴军全线进攻,楚军兵败如山倒,囊瓦兵败逃往郑国。

吴军乘胜长驱直入,抵达郢都。吴军仅用了十多天就攻入郢都。楚昭王见楚国大势已去,狼狈不堪地逃离郢都,一直逃到了随邑(今湖北随州)。

吴国以弱胜强,令当时各诸侯国对吴国刮目相看,吴王阖闾也一跃取代楚国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这一切,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孙武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作战原则。

从军事上讲,凡是良将,必先求能守以自保,其次才能追求打击对方取得胜利。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保存、壮大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战场上如此,商场也亦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想要使自己、使企业占据一定的地位,就必须根据潮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创造使自己不被打败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勇立潮头,成为胜利者。

自保而全胜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不被敌人战胜的,在于严密防守;能够战胜敌人的,在于乘机进攻。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就像隐藏在极深的地下一样使敌方莫测虚实;善于进攻的军队,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势不可挡。这样的军队既能在防守中保全自己,又能在进攻时获得全胜。

钓鱼城之战是“自保而全胜”的著名战例。

公元1251年,蒙哥继位做了蒙古大汗,在稳定了蒙古政局后,就积极策划灭宋战争。

第二年,即公元1252年,蒙哥先采取迂回策略,派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了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公元1258年年初,蒙哥发动三路大军入侵南宋。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又命兀良哈台攻打潭州(今湖南长沙),自己亲自率领蒙古军主力攻打四川。

蒙哥亲自率领四万蒙古军主力,号称十万,于公元1258年4月,分道向四川进攻。蒙哥率军长驱而下,宋军节节败降。蒙哥军于年底抵达钓鱼城(今重庆合川东),企图沿嘉陵江进军重庆,向东与忽必烈和兀良哈台会师,直取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因此,钓鱼城成了蒙哥的必争之地。

钓鱼城坐落在嘉陵江、涪江、渠江汇合处的钓鱼山上。南、北、西三面环水,山势突兀耸立,地势十分险要。钓鱼城分内城、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用条石筑成。城内有大片的田地和丰富的水源。城中有百姓约十万人,守城将士一万多人。守将王坚早在蒙哥到达之前,就已进一步完善了城防,

钓鱼城

储备了足够的粮食。

公元1259年正月,蒙哥派遣南宋降将晋国宝到钓鱼城劝降。王坚命令士卒将晋国宝押至演武场上,斩首示众,并对众将士说:“今后谁再敢说一个‘降’字,晋国宝就是他的下场!如果我有背叛朝廷的行为,大家就砍下我的头!”从此以后,钓鱼城中再也没有人敢说“降”字,大家齐心协力,共守钓鱼城。

蒙哥见劝降无效,无奈之下亲自率领大军向钓鱼城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蒙宋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攻守战。

虽然蒙古军攻城器具十分先进,无奈钓鱼城地势险峻,攻城器具作用不大。王坚率全城军民据险而战,一连数月,蒙古军死伤惨重,而钓鱼城仍岿然不动。有一天,钓鱼城南宋守军将两条重三十斤的鲜鱼和百余张蒸面饼抛给城外的蒙古军,并写信告诉蒙军说,即使再围十年,蒙古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进入夏季后,蜀地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蒙古军日夜不安,士气消沉,战斗力大为减弱。

蒙哥自从率军入川以来,沿途经过的城寨,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还没遇上一场真正的硬仗。蒙古军在钓鱼城城下数月,无法前进,蒙哥为此伤透了脑筋,于是召集众将进行商议,看谁有什么好办法。部将术速里认为:“钓鱼城地势险峻,城墙坚固,我蒙古大军屯兵于钓鱼城下,是很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在此,而主力沿长江水陆齐进,东下与忽必烈的军队会合,一举灭掉南宋。”

术速里的话本来很有道理,可是那些平时骄横自负的将领都嫌术速里太迂腐了,主张继续强攻钓鱼城。

蒙哥没有采纳术速里的建议,而采纳了大多数将领的意见,决定继续攻城。可是,他所带领的蒙古骑兵,虽然素以灵活机动、凶猛剽悍著称,但在这场攻坚战中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在钓鱼城被围期间,南宋也曾派军增援,但增援部队却被蒙古军所阻,始终未能到达钓鱼城下。

蒙哥在打退了来增援的南宋援军后,又派先锋大将汪德臣到钓鱼城下劝降。汪德臣单枪匹马来到钓鱼城下,还没喊上几句话,城上飞下一块巨石打中了他。当天晚上,汪德臣在营中吐血而亡。

蒙哥久攻不下钓鱼城,又损失了一员大将,心中十分焦急。为了观察钓鱼城的虚实以决定下一步怎么办,蒙哥命令士兵在钓鱼城城东建造一座高高的瞭望台。

王坚发现蒙哥在城下亲自督建瞭望台,就吩咐将士准备炮石,轰击瞭望台。瞭望台还没建好,就被摧毁了,蒙哥本人也被飞石击成重伤,不久死于军中。

蒙古军围攻钓鱼城五个月不能攻下,统帅蒙哥又伤重死去,大军只好撤退。钓鱼城军民就这样胜利击退了蒙古大军的侵袭。

库图佐夫元帅

1812年6月,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向俄国进攻。那个时候俄国能够上前线的部队仅有20万,处于明显劣势。

俄国元帅库图佐夫面对强敌,决定采用以逸待劳、因利乘便的战略。在战略退守阶段,他仍抽出部分兵力以各自为战的形式主动袭击法国的侧后,使法军疲于应付。同时,还发动地方民众武装起来,不断破坏法国的后方和交通线,使法国加重了后顾之忧。此外,在主动撤离莫斯科时还放火焚城,使莫斯科变成一座空城。在战略反攻阶段,他采取正面追击和平行追击相结合的方法,迅猛攻击敌人,不断取得胜利。提前到来的严寒,也使大批法军冻死冻伤,拿破仑年底回国时,60万大军只剩下2万多人了。

只有“善守”才能最好的保全自己,也只有能够自保,使自己立于不被敌人消灭的地步,才能再谈如何取得胜利,如果在自保中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么就可能获得胜利的契机,实现化被动为主动,绝地反击,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古时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个半旅,分兵四路,从东北台、淮阴、宿迁和峰县向我进犯,企图占领苏北,消灭华东解放军主力。

敌军来势汹汹,单从兵力对比来看,敌军显然是强者。但它有弱点,其最大的弱点是进攻面过宽,各路间隙太大,很难互相策应支持,战役上协同配合不力,这一弱点有利于我军在内线实行机动应战,有利于我军各个歼灭敌人。

拣弱的来打,哪一路较弱就先打哪一路,陈毅、粟裕经过分析认为:从宿迁进攻沐阳、新安镇的这一路,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辖整编师第11师和第69师,和其他几路相比,这一路比较好打,而这一路中,11师是强者,是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这一路第69师突出冒进,所辖3个半旅也是拼凑起来的“插花”班子,战斗力不强,内部矛盾亦多。该师师长戴之奇是特务出身,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役部署上,他的3个旅在东西一线展开,师部只带一个团,位于最右翼,左翼侧暴露,便于我南北对进。如果从敌之左翼打开缺口,而后实行两面夹击。经过战略合围和战术分割,使敌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相支援。

所以陈毅、粟裕决定集中兵力打戴之奇的整编69师。结果,在宿北全歼戴之奇的69师3个半旅共约2万余人。戴之奇无路可走,自杀身亡。

在我国PC市场上,学会打价格战似乎是每一家成熟的电脑厂商的必修课,这样一门课程的意义不在于比谁的价格最低,而是比谁更能适应价格战,并抓住价格这样一个“双刃剑”,获得先机,甚至引发新一轮“洗牌”。国内电脑企业就是这样在价格战中成长起来的。2001年,国际电脑业的领军戴尔公司也使出了同样的招术,但是力度更大,一出手就让人难以招架。

戴尔在中国拥有最优的成本和价格,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哪家厂商可以做到。根据以往的记录,只要是戴尔想进入的市场,还没有不成功的。2001年8月28日,也就是联想推出6999元的同禧130L“全民风暴”液晶电脑的第二天,戴尔以6598元的起价全面推出配置相同的15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数码电脑,比同禧130L还低400元,此外,戴尔还赠送全球著名的杀毒软件厂商诺顿的最新正版杀毒软件。戴尔这个世界电脑业的头号巨人终于发力,持价格利器逐鹿中国,开始兑现其“国际品质,本土价格”的诺言。

戴尔公司之所以敢打价格战,在于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个是因直销而减少了20%左右的渠道成本,另一个就是因时间造成的配价成本降低。由于戴尔的销售方式是直销,所以大大缩短了库存时间。在计算机配件售价每周都会下降的情况下,戴尔的配件就会占尽价格方面的优势了。

可以说,价格战成就了戴尔,也是最令其竞争对手生畏的一招。在中国这样一个对价格极为敏感的市场上,戴尔又一次举起了价格的“屠刀”,使其能在2001年低迷的PC风潮中独占鳌头,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达到46%,成为排名第一和成长最快的国外PC厂商,在中国PC厂商中业绩的总排名也升至第四。

人们常用“专拣软的捏”来形容欺软怕硬。其实,那是出于对弱者的一种同情之心,而实际上,这种专拣软的捏的做法,是很聪明的一种做法,是智慧的象征。硬碰硬,只会是两败俱伤,而避其锋芒,打其弱处,最后获得胜利,才是高明之举。

“胜于易胜”在实际的战争中可以最简单地演化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因此,如何创造条件,发现敌人最容易战胜的一面(最弱的一面)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能够取胜的军队是先有胜利的把握然后才去与敌人交战,必将失败的军队是先盲目地投入战斗,然后在作战中求得侥幸的胜利。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东联吴,北伐魏,可以说是诸葛亮在早年的隆中对中就已经制订下来的恢复汉室的宏大计划。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持了蜀国的大政,北伐曹魏的计划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了。

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多次兴兵伐魏,每次不是由于失误,就是由于道远粮尽无功而返。曹魏占据广大的中原及北方地区,势力雄厚,人才济济,资源丰富,蜀国仅仅占有了西南一隅,地小民寡,势力自然不及魏国了。因此,蜀的北伐也似乎注定不能成功。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领10万大军出兵斜谷(今秦岭上的一条山谷),进行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伐魏军事行动。蜀军驻扎在渭水的南原,曹魏派司马懿统领大军前去抵御,征蜀护军秦朗率领步骑2万,也归司马懿指挥。魏军的各位将领都希望在渭水以北驻军,应对蜀军。司马懿说:“百姓和积蓄都在渭水的南边,那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魏军遂渡过渭水,背水为阵,依靠当地的丰富资源与蜀军进行持久战。司马懿对诸位将军说:“诸葛亮如果是英勇果断的人,他应当出兵武功(今陕西武功),顺山势向东进发。如果他西上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斜谷口西侧),那么我们各军就没有什么事了。”魏军的到来,果然迫使诸葛亮驻屯于五丈原。五丈原地域狭小,当地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大军的需要。诸葛亮企图继续北上的计划,也因魏军在阳遂有了布防而不得实现。

蜀军前几次北伐都不得不退兵,其主要原因是粮食不足,这几乎成了诸葛亮的心病。这一次,诸葛亮虽然使用了木牛流马运输军粮,但运输来的粮食还是不能满足10万大军的消耗。于是,诸葛亮便采取新办法,认为既然不能前进,就让士兵屯田,作为永久性的军事基地,以与魏军对抗下去。但是,蜀军的目的不是要建立几个军事据点,而是击败魏军,进而消灭魏国,恢复汉室。如何先击败眼前的敌人,就成了诸葛亮的当务之急。不得已,他只好多次派出军队向司马懿挑战。

魏军统帅司马懿十分清楚诸葛亮的目的,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他命令军队对蜀军的挑战不要理会。诸葛亮由于数次挑战而司马懿不应战,遂送给司马懿一些妇女用的饰品,侮辱他说:“你司马懿如同妇人一样,快用这些物品罢。”司马懿心中大怒,上表朝廷请求与蜀军决战。魏明帝不答应,又派大臣辛毗拿着杖节,作为特派使者以节制司马懿。后来,蜀军再来挑战,司马懿想带领军队应战,辛毗就拿着杖节站立在军营的大门前,司马懿也就不出击了。在早一些时候,蜀将姜维听说辛毗来到军中,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来到军中,敌人再也不会出动了。”诸葛亮看得更清楚:“司马懿本来就没有与我作战的决心,他之所以一定请求决战,是向他的部将们表示自己的勇武。大将身处军中,国君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他如果能够制胜,哪里会向千里之远的朝廷请战呢。”

双方相持了100多天,诸葛亮由于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蜀军不得不自动撤退。起初,蜀军的使者曾经来到魏国军营中,司马懿就问:“诸葛先生每天的起居是如何安排的,每天吃多少饭?”使者说:“诸葛先生每天吃三四升米。”司马懿又问到政事,使者说:“凡是处罚20军棍以上的刑罚诸葛先生都亲自处理。”

司马懿听后说:“诸葛孔明事无巨细,太操劳了,他恐怕不能活得长久了。”事实也正如他所料。

要打有把握的战争,而不要侥幸求胜,作为指挥者,应该做的就是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求战”,胜利就会水到渠成,成功自然来,但是“先战而后求胜”,事情发生了再去寻求应对之法,显然那胜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可以说胜算不大。“先战而后求胜”是兵家的大忌,同时也是为人做事以及企业管理的大忌。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