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中包含很多的技巧,纵观历代有所成就的统治者,莫不善于识别人才和利用人才,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才的作用。编者总结和提炼了古人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经验,这些经验十分有见地,富于智慧,对现今的管理体制有着重大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人君不亲小事
臣闻人君不亲小事,使百官有司各任其职,故舜命九贤,则无所用心,不下庙堂而天下治也。故贤人所在,折冲万里,信国家之利器,崇替之所由也。愿明太子重以经意,则天下幸甚!
我听说君王不亲临小事,而是让各级官吏尽忠职守,所以舜帝任用九位贤人,自己不用再操心,不出庙堂而天下便行到治理。所以贤人所在之地,能抵御万里之外的敌人,他们实在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兴哀的关键。愿使太子明晓重视,深加留意,这就是天下的大幸运了!
宋代,御史台有一位年老的隶吏,向来以刚正不阿而出名。每当御史有了过失,他就立即把手中的廷杖直立起来,御史台中官员都将他的廷杖直立与否作为御史办事有无过错的标志。
一天,御史中丞范讽要在御史台宴请客人,他亲自告诉厨师该如何准备饭菜,一连给厨师吩咐了四遍。厨师刚走,他又叫回来,叮咛告诫了半天。
回头一看,这位老隶吏的廷杖已经直立起来了。他觉得奇怪,就问老人,他犯了什么过失。老隶吏回答说:“大凡役使别人的人,都只制定章程,然后就命令别人去完成,如果他不照着章程办,自然有固定的刑法来处置他,哪里需要你在那里喋喋不休呢?假使御史中丞您做了宰相,要治理天下,难道要亲自去吩咐教导全国每一个人吗?”
范讽听了,十分惭愧,也十分佩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将别人的事业包揽到自己的身上,除了消耗自己的精力,也会绊住别人前行的脚步,可谓费力不讨好。
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兵法说:“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关键在于良将,不可不慎重地选择良将。
春秋时期,一些大国诸侯往往居于领导地位,号令中小诸侯,这些人被称为霸主。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春秋初期,齐国的君主是齐襄公。他爱上了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就用酒灌醉了鲁桓公,将他杀死,然后与文姜私通。齐襄公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唾骂。
齐国公孙无知本来有希望当上国君,齐襄公即位后,免去了他的一切官职。公孙无知见齐襄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不由得妒火中烧,就于公元前686年发动政变,把齐襄公杀了。公元前685年,齐人杀掉公孙无知,国内却无人继承君位。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由谋士管仲保护;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由谋士鲍叔牙保护。两位公子听到公孙无知丧命的消息,都觉得自己有资格当国君,急着回转齐国。
公子纠害怕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就命令管仲率领一队人马,准备将小白杀死,免得他阻碍自己登上国君宝座。公子小白正高高兴兴地往齐国赶,不想前面的路口已被管仲的人堵得严严实实。管仲拉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下。
管仲认为小白已死,十分高兴,他马上派人通知公子纠,然后带人马撤走。他们走后,公子小白爬了起来。原来管仲的箭恰巧射在他衣带的钩子上,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骗过了管仲。
公子纠知道公子小白已死,觉得再也没有人和自己竞争,于是放慢了前进的速度。从鲁国到齐国,他足足用了六天的时间。而公子小白则日夜兼程往齐国赶,抢先来到齐国,稳稳当当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齐桓公。
公子纠怕齐桓公追究他的“射钩之仇”,就与管仲逃回了鲁国。齐桓公得知鲁国收留自己的仇人,勃然大怒,立即发兵进攻鲁国。鲁国君主鲁庄公派人求和,齐桓公答应了,但条件是将公子纠杀掉,再将管仲送回齐国。
鲁庄公知道本国的实力不如齐国,只得答应了。结果,在鲁庄公的威逼下,公子纠上吊自杀,管仲被装入囚车,押往齐国。
齐桓公想拜鲍叔牙为相,可是鲍叔牙却提出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齐桓公忙问到底是谁。鲍叔牙却岔开话题:“我想问问您,您到底是想报仇,还是想在众诸侯中称霸一方?”
齐桓公说:“我当然是想在诸侯中称霸,干一番大事业。”鲍叔牙说道:“您的仇人管仲才识过人,他能帮您实现这一愿望,不知您能否原谅他!”
齐桓公很信任鲍叔牙,觉得他说的话没错,于是决定不再复仇,重用管仲。他立即把管仲从狱中放出,拜其为卿。但管仲觉得自己不是桓公的亲族,无法对抗上层贵族的阻力。齐桓公就称呼管仲为“仲父”,以提高他的威望。
管仲得到齐桓公的全力支持后,大胆改革政治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积极训练军队,齐国从此进入了全盛阶段。
大军事家孙武曾经辅佐过吴王阖闾。有一天他去见吴王阖闾,吴王问他能不能训练女兵,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便拨了一百多位宫女给他。孙武把宫女编成两队,用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然后把一些军事的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嘻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
魏国人庞涓是谋略家鬼谷子的徒弟,很有才华。他从鬼谷子那儿学艺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就去投奔魏王。魏惠王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大将军。后来,魏惠王听说庞涓的师兄孙膑才华出众,就让庞涓写信,请孙膑来魏国效力。孙膑是齐国人,他悟性很高,跟随鬼谷子学到了很多攻城略地之法,因此声名鹊起。可是,孙膑来魏后,庞涓怕他受到重用,就在魏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魏王听信庞涓之言,把孙膑的膝盖骨削掉了。
孙膑成为残废人之后,被留在庞府。有一个侍者知道他被害的内情,就告诉了他。孙膑得知师弟这样绝情,心里很难过,又怕庞涓继续加害于他,就装起疯来。庞涓见孙膑突然发疯,觉得可疑,就把他扔到猪圈里。孙膑索性抓猪粪来吃。这—下庞涓相信他疯了,从此不再理会他。
一次,齐国派大臣禽滑釐到魏国出使。孙膑见自己脱逃的机会到了,就乘着黑夜找到齐国使臣,说明了自己的经历,要他带自己走。第二天早上,禽滑釐偷偷地把孙膑藏在车子里,带他离开魏国。
孙膑到了齐国以后,被将军田忌收留,并且深得齐威王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庞涓连连得胜,很快就把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团团围住。第二年,赵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很想挫一挫魏国的威风,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帅,带领军队前去救赵。
两人带领军队上了路。孙膑对田忌说:“咱们的军队若是与庞涓硬拼,未必能占到便宜。可以趁魏国兵力空虚时进攻它的都城大梁。庞涓一定会离开赵国来救。我们在半路上阻击,一定能取得胜利。”田忌依计而行。
庞涓此时正在攻打邯郸,忽然听说齐国军队正在进攻大梁,急忙带领军队回去救援。当庞涓的部队到达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时,遭到齐国部队的攻击。齐军以逸待劳,而魏军远途跋涉,非常疲惫。结果,庞涓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觉得韩国不听从他的命令,就让庞涓、太子申起兵伐韩。韩国派人请求齐国救援。当时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带领五万精兵对付庞涓。
田忌带领军队进攻大梁。庞涓得知情况,急忙率军队回国。齐国部队见到魏军来到,马上撤退,魏军在后紧紧追赶。庞涓在行军途中发现,齐军在露营中所用的炉灶,一开始足够十万人所用,后来就只够五万人用,再后来就只够三万人使用了。
庞涓说道:“上次虽然让齐兵占了便宜,可是齐兵天生胆小,不堪大用。这次孙膑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军队就逃散了一大半。”于是,庞涓让步兵原地待命,自己带着骑兵不分昼夜前进,想把齐军彻底打败,报上次兵败之仇。其实,齐兵并没有逃走。孙膑故意设下“减灶之计”,目的就是引庞涓上钩。
庞涓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时,道路狭窄难行,他仍令军队快速前进。这时,士兵们发现一棵横倒的大树拦住去路。庞涓上前观看,只见树皮早被人刮去,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大惊失色,知道周围必有孙膑的伏兵,急忙命令部队后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埋伏在两边的齐国军队乱箭齐发,庞涓知道难逃一死,就自刎而亡。他真的死在了大树之下。紧接着,齐国军队冲杀过来,把魏军打得溃不成军,太子申成为齐军的俘虏。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些说的都是类似的道理,都是表明为将者的重要作用。管理者英明睿智的一个表现体现在选择合适的管理人才方面,只有管理人才选择合适了,才能管理好下面的人,也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刮目相看,大哥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晚呢!”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他从小家贫,依靠姐夫邓当生活,因此,除了苦练武功以外,没有读过多少书。后来一直过着军旅生活,也没有能认真地读一点书。一天,吴国的君主孙权把吕蒙和另一个将军蒋钦找去,对他们说:“你们现在都是掌权的人了,应当读点书增加一点学问才好。”吕蒙说:“我在军队里常常苦于事情太多,恐怕不容许有很多读书的机会。”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们成为经学博士吗?我只是要你们多看看前人留下的记录、经历之类的书。你说你事情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执掌东吴大权以来还看史书、兵书,自己觉得收益很大。你们聪明、悟性高,只要肯学,一定能取得进步,怎么好不学习呢?”
从那以后,吕蒙发奋读书,孜孜不倦地研究兵法史书。读书之多,连一般的书生也比不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一次,接替周瑜担任吴国都督的鲁肃去看望吕蒙。开始时对吕蒙还有轻视之意。经过交谈,发现吕蒙在有的地方比自己知道得还多,他高兴地拍着吕蒙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想不到你现在这样博学多才,已经不是从前在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一个人分别三天,就应该对他另眼看待了。”然后,向鲁肃提出三条对付蜀国大将关羽的计策。鲁肃敬而受之。孙权知道以后,对吕蒙大加赞赏。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包括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天,人都是以新面貌出现的,断不能以旧眼光去对待之,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才是正确的。同时,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每天都要有一个新起点,这样才能达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地步。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
曹操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壹,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很大而智谋短浅,外表勇武而内心胆怯,猜忌刻薄而缺少威信,人马虽多而调度无方,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他的土地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足,却正好是为我们预备的。”
在我国历史上,项羽无疑是个公认的英雄人物,他武功盖世,勇气过人,率兵打仗,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在他与刘邦的交锋中,无疑他在勇气和气概之上占着先导地位,可谋略上他稍逊一筹,这样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秦二世元年七月,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义,自此开始征战南北。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下令烧毁军营,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粮,以示誓死决战的决心。项羽身先士卒,九战九捷,率五万楚军击溃四十万秦军,其勇不言而喻。
力大无比的项羽
楚汉彭城之战,刘邦联合各路诸侯五十六万,乘项羽北上击齐之机分路进攻项羽都彭城,项羽一面令兵将继续攻齐,一面亲率三万精兵大破联军,刘邦奔逃败回荥阳,其父及妻吕雉从小路奔逃被楚军俘获。此役项羽仅以三万骑兵的绝对劣势,居然对数十万汉军实施迂回歼灭战,这一决心、勇气和战术,都是战争史上所罕见的,发挥骑兵的快速突击优势,以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和奇袭战术,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有远大的志向,却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谋略;外表勇武,内心却缺少起支撑作用的信念,试想一下,这如何能够取得成功。有勇有谋,内外兼修,才能够保证前进力量的持久性和长久性。在现代社会,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讲究内外兼修,只有内外兼顾了,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不能顾此失彼,跛了脚的人必定不能远行。
师臣者帝,宾臣者霸
臣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故武王以太公为师,齐桓以夷吾为仲父,近则高帝优相国之礼,太宗假宰辅之权。
我听说把臣子当作老师的,是帝王;把臣子当作宾客的,是霸主。所以周武王以姜太公为老师,齐桓公以管仲为仲父。乃至近代,汉高祖对相国萧何的礼遇特别优待,汉文帝授予宰相申屠嘉生杀予夺的权力。
当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往汝南,希望扰乱曹操的后方。官渡大战后,袁绍失败,曹操挥兵进攻刘备。刘备战不过,率领残余部队狼狈地逃往荆州,去投靠同宗刘表。
刘备到荆州后,刘表给了他少量人马,令他屯驻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守护荆州的北方门户,遏制曹操。
刘备在荆州一住就是几年,刘表嫉妒刘备的声名和才能,表面上把他当座上宾,实际上却不敢重用他。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怎么能够长期忍受这种清闲、无所事事的生活?眼看着光阴快速流失,可是当年发誓要光复汉室的抱负却依然没有实现,为此刘备不禁伤感落泪。他深切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屡遭挫败,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辗转寄人篱下,主要由于力量弱小,身边又缺少一个得力的谋臣。他感到要改变目前被动的局面,必须聘用人才。
后来,刘备终于打听到襄阳有个叫司马徽的名士特别擅长识别人才,就去拜访他,向他寻访人才。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了刘备,问明了他的来意。司马徽说:“像那些一般的普通书生,怎么能够看清天下的形势呢?能够看清天下形势的人,只有才能特别杰出的人。”刘备又问:“那么究竟谁是这样的人才呢?”司马徽说:“在我们襄阳这里,也只有诸葛亮与庞统,他们被称为卧龙与凤雏。你只要得到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就能够得到天下了。”
后来,刘备在新野县又遇到徐庶。徐庶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刘备对他很器重。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于是特地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刘备这才进一步了解了诸葛亮的情况。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是寄居在襄阳隆中。诸葛亮博学多才,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一样的人,但是看到天下战乱纷纷,当地的刘表也不是一个能够任用人才的人,所以他宁愿隐居在隆中。虽然一直过着恬淡的平民生活,但他时刻关注着当今天下的形势,等待时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遇到真正有作为的圣明君主。
刘备见徐庶与诸葛亮彼此很有交情,就说:“那你去帮我把他叫过来吧。”
徐庶微微一笑,说:“那可不行,诸葛亮这个人,只有你亲自去请他,却不可以随便召见他。”
刘备见司马徽和徐庶都这样推崇诸葛亮,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求贤若渴的刘备决定放下自己的面子,亲自带着人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自己,但不知刘备对自己到底有多少诚意。因此,每次刘备一来,诸葛亮就故意避开,让刘备接连扑了两次空,连刘备身边的人都不耐烦了。但是刘备谨记徐庶的话,第三次又去请他。最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肯出来见刘备。
三顾茅庐图
刘备把身边的随从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坦率地跟诸葛亮说:“汉王朝已经衰败了,大权落在奸臣的手里。我自不量力,一心想挽救日益衰落的汉朝,可是我的能力有限,以至于屡次遭受挫折,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我仍然还有光复汉室的雄心,你认为我应当怎么做?”
诸葛亮见刘备这么谦虚有诚意,就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了,他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两方势力,说:“如今,曹操在北方,已经拥有了百万大军,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这个人您不能跟他对抗。孙权占据了江东,已经有三代,而且江东地区紧靠长江,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这个人,您可以与他结成联盟,作为外援,也不可以算计他。”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的形势,以及盘踞在这个地方的刘表的情况,说:“荆州地区,北方有汉水和沔水可以作为屏障,西边连接着巴郡、蜀郡,地势相当重要,是一块重要的军事基地。可是占据荆州的刘表懦弱无能,您可以夺取荆州作为自己起家的地盘。”然后,他又分析了益州,说:“益州边界地势险阻,中心地带土地肥沃,素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是占据它的刘璋昏庸懦弱;益州北边还有张鲁相邻,虽然也土地肥沃,百姓富庶,财力充足,但也不知道珍惜,志士贤才都盼望着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
分析完天下的形势,诸葛亮又指出了夺取天下的最佳策略:“您是汉朝王室的后裔,很有威信。您可以先夺取荆州,再占据益州;之后,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等待时机北伐。这样,您就能够建立霸业,复兴汉朝王室了。”
刘备听了这番精辟深刻的分析,不禁茅塞顿开,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个年轻人,连连赞叹:“好!真是好!”
刘备极力邀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完成兴复汉朝王室的大业。诸葛亮也觉得刘备礼贤下士,谦虚谨慎,志向远大,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君王,于是欣然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从此以后,诸葛亮跟随刘备出生入死,为他出谋划策,对他忠心耿耿,成为了刘备最得力的助手。两人的情谊也日益深厚,以至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有孔明,就像鱼有水一样!”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奠定了蜀汉国的基础,终于成为了一代帝王。
“师臣者帝,宾臣者霸”这句话突出了臣子的作用,善于利用人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要学会的。领导者可以不精于技术,也可以不善于外交,但一定要善于利用人才,知道人才的利用价值在哪儿,闪光点在哪儿,让各种人才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挥出应有的能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良臣如猛虎
赵王虎患贵戚豪恣,乃擢殿中御史李巨为御史中丞,特加亲任,中外肃然。虎曰:“联闻良臣如猛虎,高步旷野而豺狼避路,信哉!”
后赵王石虎忧虑贵戚们狂放恣肆,于是提升殿中御史李巨为御史中丞,特别加以宠爱和信任,朝廷内外为此肃然。石虎说:“我听说良臣如同猛虎,信步行走于旷野,豺狼因此避开行路,的确如此!”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政权以后,他知道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困顿不堪,他决心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大赦天下等,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非常懂得法令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也深知,法令不光要用来约束老百姓,也同样要用来约束皇亲国戚,这样的法令才能生效,才能对治理国家产生实际的效用。
湖阳公主是汉光武帝的姐姐,她依仗兄弟做皇帝,任意妄为,骄横非凡,从来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在她眼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约束得了自己,而她手底下的奴仆也一个个仗势欺人,草菅人命,根本就不懂得有法令二字。
有一次,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敢出来。当时的洛阳令是一个叫董宣的硬汉子,他得知消息后不敢进公主府搜查,便派人天天在公主府门口守候,就等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一得到消息,立刻带领衙役赶来,拦住了公主的车。
公主没有想到董宣敢冒犯她的尊严,非常生气,喝斥董宣让他赶紧退开。董宣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一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一边吩咐衙役将凶手逮捕归案,并当场就把凶手处决了。
湖阳公主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洛阳令竟敢当众冒犯自己的尊严,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她决心要好好处罚一下董宣。于是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自己被洛阳令董宣欺负。
汉光武帝见姐姐这样伤心,十分恼怒,派人立刻去把这个光天化日之下胆敢欺负自己姐姐的人传进宫,并吩咐内侍责打他,给公主消气。
董宣在皇帝面前辩解道:“陛下身为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让天下百姓信服吗?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说完就一头向柱子撞去。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满面流血了。
汉光武帝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知道董宣说得有道理,觉得不该责打他。但为了顾全公主的面子,让董宣下跪给公主赔个礼。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下摁,他就用两手使劲撑着地,硬着脖子,不让内侍把自己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仍然感到气愤不平,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回答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
汉光武帝知道董宣是一个敢于执法的官,不但没治他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作为奖励。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
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声名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也就是“躺着的老虎”的意思。
纵观我国历史,没有一个兴盛的朝代没有一两个良臣在克己奉公,在抛头颅洒热血地贡献力量,明君还要良臣佑,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中兴时代。良臣无疑是好人,都具有正义感,都爱憎分明,都有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而这也是我们钦佩的地方所在。
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选拔举荐人才时,不要唯名是取,声名如同地上的画饼,只能看不能吃。
韩信是刘邦手下最有名的大将,不过在最初,他却是一个生活在准阴(今江苏淮阴西南)地区跟着别人吃闲饭的人。韩信家境贫寒,又没有好的口碑,所以一直也没人举荐他做官,那个时候的他走到哪里都惹人讨厌。
有一次,韩信在城墙底下钓鱼,有一个在水边洗衣服的妇人见他饿得不行了,就给了他口饭吃。韩信非常感激妇人,对她说:“大嫂,如果我以后发达了,一定会报答你的。”
这妇人听完后反而非常生气,说道:“我是可怜你才帮你的,身为大丈夫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说什么报答我。”
当时,淮阴地区有一个屠夫,很瞧不起韩信。有一次,屠夫对韩信说:“别看你长得人高马大,其实是个胆小鬼。如果你真的不怕死,就用你的剑刺死我。要是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想了想,一句话也没说,乖乖地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就是这样一个懦弱贫贱的人,却几乎为刘邦打下了整个天下。不过,最初的时候韩信并没有去投奔刘邦,而是去投奔了项羽。虽然他多次给项羽献策,可是项羽并没有采纳。韩信心想:看来项羽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将来天下肯定会被刘邦夺走,我不如去投奔刘邦。就这样,当刘邦的部队开进四川时,韩信就投靠了刘邦。
在他投靠刘邦初期,并没有得到刘邦的赏识。后来,虽然他的才华被滕公夏侯婴发现,并特意举荐给刘邦,可是刘邦依然没有重用他,只给了他个治粟都尉的小官做。韩信当时虽然很失望,但还是忍气吞声地接受了。这时,一个对韩信命运产生很大影响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萧何。
萧何早就开始注意韩信了,也和他谈过几次话。通过谈话,萧何认为韩信绝对有大将之才,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刘邦的军队到达南郑时,军队中有很多人因为想家而逃走。韩信见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再留在这里也不会受到重用,所以就跟着其他人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之后,也顾不上请示刘邦,马上出营追赶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时,有人把萧何“逃跑”的事情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雷霆大怒,大骂萧何无情无义。然而刘邦没有想到,萧何过了几天后又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个自己没什么印象的小官韩信。
刘邦见萧何回来了,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可是表面上却装出一副很生气的样子,说道:“萧丞相,我一向对你非常的好,也很相信你。你怎么也和其他人一样逃走了呢?”
萧何也不着急,回答说:“汉王说错了,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怎么敢逃走呢?我之所以离开军营,是为了追赶那些逃走的人啊。”
刘邦听后非常好奇,问道:“哦?是什么人值得萧丞相你亲自追赶呢?”
萧何说道:“就是一个年轻人,韩信。”
刘邦听后说:“我们军中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为什么偏偏去追这个没名的人?”
萧何听后笑了笑,说:“我知道我们已经有很多将领逃跑了,不过那些人都是无用的人。韩信非常懂得用兵打仗,虽然他没什么名气。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的话,那么我现在就赶走韩信,然后把那些逃走的将领给您追回来。可是如果您想得到天下的话,恐怕除了韩信,就没有别人能帮您了!”
刘邦听后半信半疑,说道:“现在我们就面临很大的问题,我想要向东行进,待在这里总不是办法。”
萧何说道:“好的,您现在马上起用韩信,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可是如果您不重用他,他还是会逃走的。”刘邦想了想,说:“好,就相信他一次,封他为将军。”
萧何摇了摇头,说:“不行,这不能满足他,他迟早还会逃走。”
刘邦咬了咬牙说:“好!那就封他为大将军。”
萧何高兴地说:“这回可以了。”
就这样,韩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了刘邦军队的大将军。刘邦通过和韩信的对话发现,这个人果然不同凡响。他不仅懂得用兵打仗,而且对天下的局势也有很独到的见解。而韩信真的没有令他失望,为刘家天下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人经常为名所累,但声名有时却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这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历史上徒有虚名的人大有人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的也是类似的道理,因此,看人不能光看其有多大的声名,要考量一个人的真正能力如何,还要综合进行考察。
腐木不可以为柱,人婢不可以为主
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人婢不可以为主。”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壹言。臣窃伤心,不敢不尽死!
俚语说:“腐木不可用作梁柱,婢女不可成为主人。”上天和人民都不赞成的事情,必然有祸而无福,这是街市小民和路人都懂得的道理,朝廷却没有人肯说一句话,我为此痛心,不敢不冒死劝谏。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很快,秦国军队就包围了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的太守心中清楚,上党郡迟早会被秦国攻破,不如赶紧给自己找一条后路。于是,太守召集百姓,和他们商议道:“大家都看到了,秦国的军队就在城外,上党郡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可能。如今,我们通往韩国国都的道路已经被阻断了,就别指望韩国能派兵来救我们了。”
百姓们也同意他的说法,问道:“不知道太守您有什么想法呢?”太守说:“我们现在不如去投奔临近的赵国。想一想,赵国接受了我们,秦国一定会发兵攻打赵国。到那时,赵国为了自己着想,肯定会与韩国联合,一同抵抗秦国。这样一来,我们全郡百姓的性命也就保住了。”百姓们听后都表示赞同。就这样,太守亲自前往赵国,表示愿意把上党郡送给赵王。赵王一听,心想:“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大便宜啊!”于是,赵王答应了太守的请求。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攻破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全都逃到了赵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赵国任命廉颇为大将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布下重兵,抵御秦国军队。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火冒三丈,马上让秦军掉转矛头,杀向赵国。
廉颇是一个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将军。他知道秦国军队的实力非常强,赵国军队已经屡次被秦兵打败,如果现在和他们硬拼,恐怕抵挡不住。因此,廉颇就在长平摆开阵势,坚守不出。不管秦军怎么挑战,赵国就是不派一兵一卒应敌。秦军主将干着急没办法。
转眼间4个月过去了,秦国攻打长平的战势还是没有一丝进展。这时,远在国都的秦国相国范雎,看到秦国军队久攻不下的状况十分着急,于是就想了一条狠毒的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很多黄金前往赵国,然后在那里散布谣言说:“赵王真是老糊涂了,怎么会用廉颇做主将呢?他大概不知道,秦国的军队最害怕的其实是赵括将军啊!至于廉颇嘛,他是个很容易对付的人,如今他早就已经投靠秦国了。”
在此之前,赵王就已经对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术很不满意了,认为他损兵折将后,被秦国吓破了胆,不敢应敌。当谣言传到赵王耳朵时,他更坚信自己的想法,于是罢免了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蔺相如听说这件事后,马上赶来劝说赵王,说道:“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但赵括却是个无能之人,只知道死读兵书,并不懂得如何打仗。”可是赵王根本听不进蔺相如的话,还是任命赵括做了大将军。
秦昭王一听赵王果然派赵括领兵,不由得心中暗喜。他偷偷地叫来了用兵如神的白起,让他做了秦军的统帅。同时,秦王让人在军中传令,白起做秦军统帅的消息一定要保密,如果有谁敢泄露半句,格杀勿论。就这样,赵国在还不清楚对方主将是谁的情况下,就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赵括一到长平,马上改变了老将军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斗策略。他带上赵国所有的军队,杀向秦军。白起早就听说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所以他命令士兵不要和赵国的军队苦战,一定要假装战败逃跑。赵括以为秦国士兵是害怕自己,于是带领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秦国军队的大本营。
直到这个时候,赵括才发现自己上当了。秦国的大本营防守牢固,一时间根本就攻不下来。更可怕的是,赵国军队的后路这时也被秦军的25000人截断。同时早已埋伏好的两支部队也从两边杀出,把赵国的军队一分为二,而且还切断了赵国输送粮草的必经道路。这时的赵军,往前走走不了,往后退更是不可能。没办法,赵括只好让士兵就地安营,等待援兵。
到了九月,赵国军队已经断粮40多天了。尽管在这期间,赵国军队曾经请求齐国发送粮食给他们,可是怕惹火上身的齐王没有答应。赵国军队已经快熬不住了,士兵之间甚至发生了吃人的事情。赵括此时也没有了威风,知道这样下去是等死。于是,他把军队分为四部分,命令他们一起攻打秦军的大本营,希望能够突围出去。可是,已经饿了40多天的赵国军队怎么打得过精力充沛的秦国军队呢?赵括的军队接连攻了四五次,也没能杀出去。最后,赵括在乱战中被秦国军队射死。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汉主刘备病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临终前把诸葛亮叫过来,把自己的儿子拉到诸葛亮的身边,哽咽地说:“你的才干远远胜过了魏国的曹丕,一定能够安定国家,复兴汉王室,完成统一的大业。”
刘备又望望身边不争气的阿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个儿子很不成器,如果他还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吧;如果他实在不行,你就看着办吧。”说到这里,早已泣不成声。
诸葛亮也哽咽着说:“我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呢?您放心,我一定会忠贞不贰,尽我所能地去辅佐他,至死不渝!”
刘备还是不放心,再次下诏叮嘱太子刘禅:“我活了60多岁,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唯一牵挂的是你。你一定要努力,再努力啊!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依靠贤能和德行才足以让人折服。”
刘禅像
刘备交代完后事,就去世了。诸葛亮兢兢业业地辅佐刘禅。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倒也一直比较安定。但等到诸葛亮这个顶梁柱一倒下的时候,蜀国江河日下,境况一天不如一天,可是刘禅根本就不担心这些,他只关心自己每天如何尽情享乐。
北方的曹魏对蜀汉这块肥肉已经垂涎了很久。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邓艾率领魏军突然向蜀国都城成都攻打过来,后主刘禅不是想办法派人守城,而是慌忙召集大臣商议逃跑的事。他想逃到南中,却被大臣劝住了。于是刘禅决定向邓艾投降。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后来蜀将姜维串通魏将钟会发动兵变时,司马昭觉得让后主刘禅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当时刘禅因昏庸无能,宠信宦官,亲近小人,而身边的忠臣死的死,走的走,以致在司马昭命令自己搬家到洛阳的时候,身边连一个随行的大臣都没有,只有地位比较低的两位官员秘书令邰正和殿中督张通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刘禅而行。刘禅什么也不懂,连怎么与人打交道都不会,全仰仗邰正手把手地教导,才使得言谈举止合乎礼仪,没怎么被人笑话。平时,刘禅根本就没有把邰正放在眼里,到这个时候,才知道邰正对自己的忠心。
这时魏元帝已是司马昭的手中傀儡,魏国的朝政大权全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刘禅到洛阳时,司马昭便以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刘禅不但不把这件事当作耻辱,反而认为是一种恩德,欣然接受了。
司马昭对刘禅的昏庸无能早有耳闻,知道他胸无大志,对他的统治不会构成威胁,才一直没有杀掉他,并把他留在身边。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邀请刘禅和他的一帮蜀汉大臣参加。宴会中间,司马昭想试探一下刘禅是否还有复国的念头,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触景伤情,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感得偷偷抹眼泪。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就像在自己的宫里一样快活。
司马昭暗中仔细观察刘禅的神情,宴会过后,对贾充说:“一个人没心没肝,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即便是诸葛亮还活着,恐怕也没法辅佐,更何况是姜维呢?像这样的昏君,哪有不灭国的理?”
过了几天,司马昭心想:“刘禅来洛阳的时间也不短了,难道他一点也不想念家乡吗?”于是再次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一点也不想念蜀地。”
邰正在旁边听了,心里很难受。回到刘禅的府里,邰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
刘禅疑惑不解地说:“那我该怎么说呢?”
邰正长长叹了口气,说:“以后晋王再问起的话,您应该伤心地流着眼泪说:‘我祖先的坟墓在远方的蜀国,我的心里没有一天不思念它。’说完后,就闭上双眼,装出深切思念的表情来。如果这样回答的话,或许晋王发善心还能把我们放回去。”刘禅似懂非懂地使劲点点头,说:“好,我记住了。”
后来,司马昭见到刘禅,又打趣他说:“我们这儿待你不错,你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牢记邰正的话,照着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还闭上眼睛,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
司马昭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回答,心中不免疑惑,说:“这话怎么这么像邰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是呀,邰正正是这么教我的。”
司马昭忍不住笑了,一旁的人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朽木不可雕也,以朽木为柱,必然会房倒屋塌。看一个人能否胜任某一个职位,不能光看他的家世,也不能光看他有多大的声名,更不能只看其有无好看的外表,而是要考察其真正的能力,能力相符,才会显出相得益彰的效果,否则,只会越弄越糟,甚至会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
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其略曰:“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将非其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材不为用。”
大略是说:“打败敌人的关键,在于任用将领能够得当;驾驭将领的办法,在于掌握用人的权柄。任用将领不得当,兵马虽然众多,也是不足依恃的;失去用人的权柄,将领虽然有才干,还是不能为朝廷所用。”
北宋年间,镇守边陲的秦州知州曹玮曾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另选干才来代替自己担任秦州守将,朝廷方面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迟迟不予答复。曹玮镇守秦州的第七年,又上书朝廷要求换掉自己,朝廷只好答应,并将此事交给宰相王旦处理。
王旦推荐李及。朝中不少大臣认为李及不是守卫边关的人才。大臣杨亿很佩服王旦,就将朝臣们的议论转告给他。王旦没有做任何表示。
李及到秦州上任后,当地一些将领及属吏也很瞧不起他,经常给他出点难题。有一次,一个禁军士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夺妇女头上的银钗。官吏把这个士兵抓住并报告给了李及。
李及当时正坐在案前看书,听到报告后随即令人把那个士兵召来。李及简单地问了几句。那个士兵见无可抵赖,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李及也不再转至下属部门通过复杂的程序定罪,当即下令将该士兵处以斩刑。
下完命令,李及继续看书,神情举止跟刚才一样,好像根本就没有发生那件事似的,属下将吏都感到惊叹并且心服。
李及斩小兵的消息不久便流传到了京师。杨亿去见王旦说:“宰相您当初起用李及时,外界议论纷纷,都怕李及不能胜任这一职位。现在看来,才觉得吃惊,想不到李及的才能和气度竟是这样出众。”
王旦笑了笑说:“外界的议论是多么的轻率随意啊!他们不去了解一个人内在的东西,仅凭感观妄做评判,还认为是对的。曾有多少人才因被议论而误了终身。所以,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亲自观察,不要被别人的思想所迷惑。朝廷禁军的职责是守卫边关,士兵去抢夺银钗,主将将他处死,不过是平常之事,何必大惊小怪呢?曹玮在秦州当了七年知州,当地的羌族人都很平静,边境各种事务,曹玮的处理已很恰当,假如派遣别人前去任职,一定会玩弄一些小聪明,对曹玮所处置的事情进行各种各样的审改,败坏曹玮的成果。我之所以任用李及,主要是因为李及为人厚重,能够保守曹玮创立的规矩。”
杨亿通过这件事,更加佩服王旦的见识和气度了。
在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更替中,只有两次农民起义成就了霸业,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刘邦。汉高祖刘邦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用人,则可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真正发挥其作用。
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用人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如韩信能带兵,他敢放手给兵;张良善于谋略,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萧何会管账,他就放手给钱。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利用比自己厉害的人物,能使各种杰出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且敢于授权。刘邦曾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问到自己,韩信说陛下最多能带10万兵。刘邦就问他,为什么韩信反为自己所擒。韩信说,陛下不善将兵,善将将。韩信的一席话,可以说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
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名狱吏,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流浪者,大将军韩信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乞讨者,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张苍为秦御史,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等,但他们各有所长,加上刘邦的大胆任用,都成了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效力,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将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是一种能力,人们常说,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其实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才,知道他的脾气秉性,他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得知道他能干什么,能干好什么。这样才能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若没有这个前提,这句话就不能成立。如果把人才真的放对了地方,明确职责,再加上合适的奖惩制度,那么人才自然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