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 第七章 “万婴之母”——林巧稚
第七章 “万婴之母”——林巧稚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1195  |  更新时间:2015-03-26 15:56:03  |  分类:

爱国教育

简述

林巧稚(1901—1983),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无党派人士。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受聘于协和医院妇产科,先后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妇产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和创建了北京妇产医院,被聘为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曾当选为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去世,终年82岁。

自20世纪30年代初,林巧稚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还主持编纂了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家庭卫生顾问等书籍,发表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生儿自发性肺气肿、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酵母样霉菌、在协和医院生产的畸形头胎儿、对妊娠母亲试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小生儿等论文,为后来的医学治疗与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事迹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

林巧稚

他们家是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父亲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林巧稚自幼跟随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林良英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

风景迷人的鼓浪屿,在福建省厦门市的西南方,是一座不到两平方千米的小岛。岛上绿树葱茏,环境幽美,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漂浮于碧波之上的山水盆景。小岛上有一座龙头山,山的高处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日光岩。在日光岩与港仔后之间,两条柏油小路形成丁字形交叉的地方,矗立着一幢依山而建的三层小楼,人们把它称作为小八卦楼。林巧稚的童年就是在这八卦楼上度过的。

1906年,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宫颈癌去世。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

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家境困难使林巧稚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林巧稚自从5岁丧母后即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

一次,期末考试快到了,同学们都紧张地复习功课,课间休息时,林巧稚和几个女同学在讨论问题。这时,几个男生朝着她们大声地叫着:“这次考试可难啦,你们女生准要考‘糊’,能及格就不错了。”林巧稚听了“呼”的一下站了起来,理直气壮地说:“女生怎么啦?女生照样拿第一。咱们比比看!男生拿100分,我就拿110分!”

为了这句话,林巧稚加倍刻苦学习。别人看一遍书,她就看三遍书,别人做一道题,她就做十道题,别人9点睡觉,她却要到深夜11点或12点睡,样样都要比别人多花功夫。

不久,考试到了。林巧稚每堂考试都认真地答题,仔仔细细地计算。考试完了,成绩一公布,林巧稚果真拿到了全班第一名。男生不得不佩服地说:“林巧稚真行!”

以后,林巧稚说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她心里,样样都要拿“110分”,样样都要比男生强!

3年后,林巧稚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

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深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

林巧稚是幸运的,在那充满封建愚昧的旧社会里,父亲的开明和大哥大嫂的鼎力相助,使她能顺利地念完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由于她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

1921年夏秋,20岁的林巧稚又考入了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现清华大学医学部)。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时,一个女友突然在考试中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

当时林巧稚在那个年代已经算“大龄女青年”了,和她一同在厦门女子师范毕业的同学基本都结婚了。家人开玩笑说:“医科一读至少8年,你毕业了还怎么嫁人呢?”林巧稚非常看不惯女孩必须依附丈夫的旧观念,坚决参加了考试,据说她还摞下一句气话:“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

8年寒窗,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这长距离赛跑中,有人退缩,有人落伍。入学时全班25名同学,到毕业时仅剩下16个人,这是一场多么激烈的竞争啊!而她,林巧稚——一个来自鼓浪屿的姑娘,却以优异的成绩,一路领先,独占鳌头,赢得了学校授予的文海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是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每届毕业生中只有一人能够获此殊荣。正是由于这8年辛勤的学习,为林巧稚以后漫长的妇产科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妇产科在当时不大为医学院的学生们所看重,不少人都认为它工作烦琐,又缺少学问。而林巧稚却在毕业志愿表上,郑重地写上了“妇产科”。从此,她的一生便与这维护妇女健康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8年前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1929年,林巧稚毕业了,由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聘书这样写道: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做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

林巧稚也是妇产科住院医师中最勤奋好学的一个。她那白罩衣的口袋里,经常装着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各种疾病治疗操作常规和医生注意事项。在产科病房,她一夜一夜地守着产妇;在妇科病房,她用心学习主治医师对疑难病症的诊治。她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学到了不少临床知识。半年之后,总住院医师生病,林巧稚以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日臻娴熟的医术,升为总住院医师,担起了别人要奋斗四五年才能争取到的重任。

1932年,林巧稚得到协和奖学金,踏上了去英国学习深造的路途。在她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躲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中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从资料中,寻觅她想获得的知识,又顺着资料提供的线索,广泛地参观了伦敦各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如蔡尔斯妇科医院、伦敦妇幼医院、伦敦妇婴医院等。参观了镭放射治疗中心站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设备,这启发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最后她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在自己的老师科主任的实验室内进行小儿宫内呼吸课题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到伯明翰市举行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次年,林巧稚又赴奥地利考察。在国外期间,她每天早出晚归,如饥似渴地学习妇产科医术。她时时想念着苦难中的祖国,盼望自己能尽快学成回国,为解脱人民的痛苦尽一份力量。林巧稚结束在国外的学习和考察后,经香港回到家乡鼓浪屿。美国教会在鼓浪屿创办的救世医院,愿以高薪聘请她,但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考虑的不是钱,而是事业,救世医院没有协和的研究条件。为了她深深眷恋的、崇高的医学事业,她舍弃了金钱,舍弃了爱,她潜心于妇产科学的世界,寻找自己的幸福和欢乐……

1933—1935年,林巧稚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系讲师,并于1937年升职为副教授。随后,她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代理主任、妇产科系教授。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过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此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林巧稚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的挽留,坚定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于同年10月返回祖国,后升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成为协和医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从美国回国不久,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正式宣战,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不久被日军占领,被迫关闭,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其间,林巧稚的家人和多位贵妇都想带林巧稚离开避难,可是她坚决地选择了留下,与人民共度苦难。

1942年,林巧稚迫于生计,在北京东堂子胡同自己家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与排挤,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

生活的变迁,使林巧稚眼界大开,她时而登堂入室,被请至官僚富豪的深宅大院去出诊;时而走街穿巷,到蹬三轮、拾煤渣人家的大杂院去接生。人世间的贫富对比,是这样鲜明和强烈,她的心越来越倾向于那此在社会底层为求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同胞们。她下定决心: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纵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也一定要为解脱蒙难同胞的病痛之苦竭尽绵力。有一次,林巧稚给一个人力车夫的妻子接生,当她看见徒有四壁的破屋和骨瘦如柴的母子俩,非但没有收出诊费,还把自己身上备着的50元钱送给他们买营养品。

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

林巧稚非常强调这一点:“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产妇或病人进了医院,她就认为她们把整个生命交给了自己,作为医生,要把她们当成亲姐妹,从每一件细微的小事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

在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中,林巧稚常常把自己的手伸给呻吟中的产妇,让她们抓住,以减轻她们的痛苦。因为她知道,若让产妇去抓铁床架子,她们的手关节就要受凉,就要得病。这些细微的小事,看起来似乎和医生的职责不相干,但是正由于这种爱,使产妇们产生了战胜痛苦的力量。

有一次,一位怀孕已三月的妇女,忽然子宫出血,经门诊大夫检查诊断为宫颈癌,须做切除子宫手术。值班大夫前来请示林巧稚,林巧稚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又对患者做了一番检查。当她查看病理切片时,发现活体组织不那么发脆发硬。这不易为人注意的细微之处,使她心里一动:这似乎与一般恶性病变组织有点不同,会不会是良性肿瘤在怀孕期的特殊变化?

林巧稚马上找病理科教授会诊,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来就采用她的治疗方案:暂不做手术,严密观察瘤子的变化。同时,应急的准备工作都安排妥帖,一旦发生恶性变化,立即就做手术。

此后,林巧稚每隔一周就为病人做一次检查,直至胎儿成熟,瘤子依然如故,她断然决定马上住院做剖腹产。

一个险些被扼杀的新生命,终于来到了世上。年轻的父母含着热泪给孩子取名“念林”,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令人惊奇的是,产妇宫颈中的肿物也自然消失了。事实证明林巧稚当时的推断是完全正确的,她不仅以她崇高的医德挽救了一个新的生命,而且以高超的医术引出了妇科学上的一个新问题。

从这个病例开始,林巧稚不断观察这类病的特殊症状,深入分析,总结经验,终于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几年之后,医学界认识到了,那位产妇所患的宫颈肿物是一种特殊的妊娠反应——蜕膜瘤,它虽然具有瘤的形态,但并不是真正的瘤子,更不是恶性肿瘤。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

1946年,林巧稚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同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

林巧稚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婉拒了担任宋美龄私人保健医生的邀请,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座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表示:“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我要在协和守着我的病人。”

1951年1月20日,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把它改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这所由美国人主宰了30余年的学府,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从此,林巧稚就一直工作在协和医院,直到去世。

对这历史的变迁,林巧稚最初是持观望态度的,她想这是政治,与自己无关,她只要她的病房,那里有她的事业。但与共产dang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dang人有了更多好感。当林巧稚亲身感受到共产dang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团结、依靠知识分子的政策后,她的心灵被震动了。

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巧稚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

特别是有一次,北京市长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不知道她的身份。张洁清出身世家,待人平和文雅,而彭真总是一个人提着饭盒来送饭,坐在走廊里的椅子上等待探视。后来双方熟悉了之后,林巧稚应邀去彭真市长家里做客时,看到共产dang的高级干部生活是那样的简朴,为人又是那样的富于人情味,她的心里开始信服了。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dang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户看祖国”,她说:“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发言结束后,正在协和医院“体验生活”的剧作家曹禺,准备写一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戏。后来他写了明朗的天,表现高级知识分子受党教育转变的过程。主人公凌士湘身上据说就有林巧稚的影子,这部戏勉强适合时代出生的产儿,曹禺也不满意。林巧稚看了这部戏,她没有给出任何观后感。

从此,林巧稚就像变了一个人,精神焕发地活跃在新中国的社会舞台上。她出席了北京市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市妇联副主席,后又出席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

林巧稚和毛主席握手

老协和女大夫都喜欢穿素色修身旗袍,高贵脱俗,她们脱下白大褂走在街上,都能被老百姓一眼辨认出那是协和人。浏览老协和的名医档案,林巧稚、杨崇瑞、叶恭绍等女大夫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1953年,林巧稚参加了中国医学代表团,出席了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医学会议,并于会后访问了苏联。1954年夏天,她又光荣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她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妇产科系主任。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林巧稚当选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并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解放后,国家对卫生工作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林巧稚对此十分赞赏。她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做好基础性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一直酝酿着在预防工作中开辟新的战线。子宫颈癌,是妇科的多发病,早期诊断不易发现,到临床发现时,大多已是晚期,无法治愈。林巧稚建议制定一个普查方案,通过挨家挨户的调查,拿出具体数据来,寻求比较准确的科学结论。她和助手们走门串户,逐人调查,终于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掌握了研究子宫颈癌的第一手材料。后来这项工作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在研究分析中,林巧稚发现妇女子宫颈糜烂的患者比较多,立即组织人力,在普查同时进行普治。有关全国性的子宫颈癌普查论文,在1960年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后,顿时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林巧稚倡导并主持的大规模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后来逐步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从理论上增进了对诱发子宫颈癌的病因的了解,许多患者也因此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几年后,子宫颈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很快下降。

林巧稚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让所有的母亲都高兴平安,让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健康。

20世纪60年代初,对新生儿溶血症还没有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国外却有治愈过的报道,采用的是小儿脐带血管换血的办法。婴儿的脐带血管是粗的,通过手术,彻底更换血液,确是治本之策,然而具体手术该怎么做?解剖位置在哪里?如何确定切口?这一切,文献上都没有详细的说明。林巧稚提出先做些试验,摸索摸索,接着,她和助手们拟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切开脐静脉,抽出病血,把新鲜、纯净的血液一滴滴注入婴儿体内……手术成功了,健康的血液在婴儿体内流淌,孩子皮肤的颜色渐渐恢复了正常,白嫩、红润,透出了生命的光泽……

林巧稚以换血法治愈新生儿溶血病的成就,为许多专家所赞扬,这方面的技术经验,经过总结,已得到普遍推广。

1965年,林巧稚主持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2年,她以副团长的身份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林巧稚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直至1977年任期结束。1974年,林巧稚担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并率团出访伊朗。同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于会后考察了瑞士和法国。

这时,林巧稚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多次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那时林巧稚的工资是300块,但她曾经多次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做了初步探讨,开拓该学科的研究,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次考试中,林巧稚要求医学生们观察产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

由林巧稚这位妇产科的大权威来做主考,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因为听说她对年轻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家丝毫不敢松懈,都仔细观察病人,又认真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

然而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他均为“不及格”。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硬着头皮向林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却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重要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又仔细查看自己的病历,觉得记录已经挺全面了呀,实在是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于是偷偷地去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优秀病历里多了这么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这正是一位从医五十载,桃李满天下的医学科学家对病人、对临床医疗的深刻感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的心。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病发脑血栓,同行人员在她坚决回国治疗的要求下返回祖国。

林巧稚不顾病魔缠身,仍抱病和学生们通力合作,经过4年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1部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她虽身患重病不能行动,仍在病床上日夜筹划着成立妇产科研究所,时时刻刻惦记着她的临床医疗工作。

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了医院,这是她一生中第11次住院,竟是她最后一次住院。她并不服老:“我活着是为别人治病,为别人分担忧苦的,怎么能让别人为自己增添麻烦呢?”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1983年4月23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又发出呓语:“快,拿产钳来!产钳!”又惋惜地说:“你的病只能动手术了,这不能怪我,你来得太晚了!”不时又含笑地说:“好极了,又是一个胖娃娃。”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于北京病逝,享年81岁。按照她留下的遗嘱,她的骨灰被撒入鼓浪屿的大海中。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

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

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

60个字反映了林巧稚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她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自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还主持编纂了妇科肿瘤、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家庭卫生顾问等书籍,发表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新生儿自发性肺气肿、妊娠及非妊娠妇女的阴道酵母样霉菌、在协和医院生产的畸形头胎儿、对妊娠母亲试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小生儿等论文,为后来的医学治疗与研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林巧稚一生亲手接生5万多婴儿,许多父母为婴儿取名“念林”、“敬林”、“怀林”等,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着想,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

林巧稚是医务界的楷模,是忠诚的爱国者,更是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为了纪念她,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建造了林巧稚纪念馆——毓园。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福建科技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2年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林巧稚把她的一生都倾注到中国妇产科医学的伟大事业中去了。这个曾经用她的双手,把千千万万个小生命迎接到世上的卓越的妇产科专家,在她82年的生命长河中,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绚丽的彩图……

美国医师约翰·斯·鲍尔士在他的著作西方医学在中国宫殿——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写道:

林巧稚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优异的医学事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现在在中国,她被看作一个医生女英雄……

总结

林巧稚大夫是中国妇产科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在60年的职业生涯中,林巧稚以她高超的技术、崇高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抢救了无数女性的生命,接生5万多名婴儿,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

林巧稚对病人都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

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是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人。

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再次来重温林巧稚的事迹,学习她的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她的光辉业绩,继承她开创的事业,学习和弘扬她的伟大精神。我们要学习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人民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学习她爱岗敬业,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学习她把患者的病痛当作自己的病痛,救死扶伤,关怀备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高尚医德;学习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轮创业中,我们要把学习林巧稚精神同落实建设祖国的现实结合起来,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扎实工作,积极奉献,加快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推进全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