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马万水
马万水(1922—1961),河北深县人,中共党员。曾任河北龙烟铁矿“马万水小组”组长,东采矿部副主任,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因病离世,年仅38岁。
生平
马万水1922年生于河北深县,于1949年来到河北龙烟铁矿当工人。这个矿解放前几经敌人破坏,早已千疮百孔,加上30号石巷是坚硬的石英岩层,工人们苦干一个月才打进去17米。为了迅速发展钢铁生产,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懂矿山技术的干部和工人到矿山工作。当时在北京门头沟背煤的年仅26岁的马万水被选中,调到龙烟铁矿。1949年9月,龙烟铁矿掘进组成立,马万水任组长,负责采掘工程的技术指导。他看到全组一块干,工作效率低,便倡议分班赛着干。于是5组成了全矿第一个分班干活的小组和第一个开展爱国红旗竞赛的小组。
1949年秋天,刚刚解放的庞家堡矿,巷道倒塌,野草遍地,满目疮痍。几经破坏的矿山,别说机器设备,就连一件像样的工具也没有。马万水就领着大伙,在废墟中找来几根生了锈的钢钎和锤头,砍了几根树杆当锤把,开始了翻身后的第一班生产。他以自己在煤矿练就的一气打450锤不换手的本领,亲自给工友们把钎传技。由于没有通风设备,放炮后巷道里的炮烟久久不能排完。为争取时间多进米,马万水就带领大伙儿脱下衣服一块儿往外扇炮烟。待炮烟还没散尽的时候,他们就返回开始下一茬的打眼。随着巷道的延伸,他们又遇上了淋头水,淅淅沥沥的水,淋透了工友们的棉衣,浸透了工友们的鞋袜。马万水看着心疼,跑到伙房借来三条麻袋,当土“雨衣”,又从山上拢来一捆蒿草,让大伙垫在鞋里,便又有了“土胶鞋”。他自己则什么也不顾,穿着湿透的棉衣,干在淋头水最大的地方。后来,1950年3月,五组受到集体奖励,马万水也被评为龙烟钢铁总厂一等功臣。到1950年6月,五组以手工月进237米的成绩,创造了第一次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纪录。同年9月,马万水当选为首批全国劳动模范,此后,该组被龙烟铁矿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
马万水进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朱德委员长还把他请到家中,详细询问了他和小组的情况。毛主席和佩戴荣誉勋章的马万水朱德委员长祝贺“马万水小组”取得的好成绩,并勉励他和小组全体同志当好国家主人,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听了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话,马万水备受鼓舞,决心再创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马万水小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凿工艺史上的奇迹。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中,马万水带领小组在巷道掘进中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车运输的方式,月进51米,再创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1952年,他用水式风钻取代了干式风钻,1953年又总结出龟裂爆破法和空心爆破法等先进经验,并在全矿推广。1954年,开凿1080平峒时,松散的沙石岩层使马万水小组难以前进。马万水反复推敲,提出了“超前支架密集棚子开口法”,大大提高了平峒掘进速度。此外,他还研究爆破效果,摸索出治理各种岩石的方法,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等10多种不同的“掏槽法”。1955年10月,马万水再创月掘进1285米的新纪录,第三次攀登全国黑色金属矿山快速掘进新高峰。
“马万水小组”在不断创新中壮大。小组刚成立时只有18人,1956年增加到了100多人,先后进行了数百项工艺技术革新,多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的掘进新纪录。1957年,在1080平峒临近贯通时,马万水在石英岩大规格独头巷道掘进中第四次创造了月进1505米的全国新纪录。1959年,马万水和他的小组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1960年1月,马万水小组再次创造了独头巷道月掘进43591米的全国新纪录。当时的冶金部在庞家堡铁矿召开了全国矿山建设现场会,号召把“马万水小组”快速掘进红旗插遍全国矿山,实现矿山建设的高速度,为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再立辉煌。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予工人工程师职称,同年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联合国有关机构也曾对他创造的先进掘进技术进行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期间,马万水后任庞家堡铁矿采矿部副主任、龙烟钢铁公司井巷工程公司副经理。
马万水常说:“工人,艰苦朴素就是本色。”早在1952年,马万水就当了干部,1954年已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年底,已是采矿部副主任的马万水在工地上亲自开钻打眼。困了歪在机房打个盹,饿了啃几口凉干粮,就连爱人生小孩,他都顾不得上井去看看。1957年,850平峒开凿,当时正因腿痛住院治疗的马万水,听到这一消息立刻跑回工地,来到断层区细心观察,和工友们研究过断层的方案。在他的指挥下,工友们抢险支架,快速充填,各工种密切配合、紧张战斗,一鼓作气闯过了大断层。
马万水常年在煤矿、铁矿进行掘进工作,由于劳累过度,身体日渐不支。到1960年年底,马万水的腿疼已十分严重了。两腿钻心地痛,他认为是关节炎,妻子为他做了条羊皮裤子护住双腿,他每天还往井下跑。腿越疼越厉害,有时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他拄着棍子还要去坚持。当他不得不接受“命令”到北京就医时,已是骨癌晚期。
马万水是1961年2月去北京住院的。当时,周恩来总理知道后,给安排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治疗。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过矿上。1961年8月12日早晨,马万水的生命已到最后时刻,呼吸已十分困难,他把老战友叫到跟前,一字一顿地说:“回去转告小组的同志,要永远争先进,把党交给咱的红旗保住……”8月12日这一天,死神终于带走了马万水,这一年他年仅38岁。
1965年,“马万水小组”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1972年成建制调入邯郸华北冶金建设公司,1999年被扩建为马万水分公司。他们继承和发扬马万水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精神,连续20年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被冶金部命名为“开发矿业的英雄掘进队”。
马万水塑像
“马万水是个‘粗人’,没上过两年学,但他却创造了上百种矿山快速掘进经验。”“马万水小组”改名为马万水工程队后的首任队长(第12任队长)——原冶金部副部长马明说,当时龙烟铁矿的岩石非常复杂,有石英岩、矽质板岩、千页岩及软硬不同的赤铁矿石。面对不同的矿石,马万水在每次爆破后,都要从中总结经验;遇到陌生的岩石,他总是先放几炮试试岩石的性质。每次的创新都使劳动组织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如今,在中国华北冶金建设有限公司门前还矗立着马万水雕像,薄一波题词“发扬马万水精神,为矿山建设再立新功”。巨大雕像见证着辉煌的过去,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马万水人进取再进取……
总结
马万水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工人,艰苦朴素就是本色。一个普通工人,11年间14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新纪录,将挖矿的掘进功效提高了43倍,并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如今,马万水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所代表的艰苦奋斗,勇于打硬仗,勇攀高峰的优良作风必然代代相传,精神永不磨灭。
油田战线上的先锋——王进喜
油田战线上的先锋
——王进喜
简述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1923—1970),甘肃玉门市人,中共党员。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任玉门油田1259钻井队队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春,率钻井队参加大庆夺油大会战,立下不朽功勋,被誉为“铁人”。全国曾掀起学习“铁人精神”的活动。曾出席党的九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11月15日因病逝世,时年47岁。
生平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关赤金村的一户姓王的贫苦人家。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正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家人给他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
由于家里困难,王进喜很小就不得不跟着爹去地里干活。有一年,在田里的庄稼最需要雨水浇灌的时候,却一连两个月滴水不下。王进喜的爹眼看着一年的辛苦劳作即将化为泡影,急火攻心,病倒在炕,而且眼睛从此失去了光明。
为了生活下去,年仅6岁的王进喜拿着讨饭的工具领着失明的爹走村串户地讨饭去了。转眼间,4年的时间过去了,已经10岁的王进喜在爹的劝说下,给地主家放牛羊。
王进喜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14岁时,为了躲兵役,王进喜淘过金、挖过油。
1938年,15岁的王进喜离开赤金村,到玉门油矿当了一名苦工。王进喜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王进喜常因反抗而受惩罚。师傅知道后,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在野外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王进喜坚强、不服输的劲头。1950年春,王进喜终于扬眉吐气地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的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
很快,王进喜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精神得到了油矿领导的肯定和赞扬。1956年王进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新里程碑。不久,他担任了钻井队队长。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率领钻井队艰苦创业,带领大伙不分昼夜地干,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王进喜每当接到上级的新任务,都会想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一天,王进喜接到让他带着井架到新的地方钻井的任务。白天忙了一天的王进喜,晚上休息时心里犯起了嘀咕:怎么样才能提高拆装井架的速度呢?他冥思苦想,越想越睡不着,便决定集思广益,动员工友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把工棚里的工友一个个都喊了起来,把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一遍。
“井架搬家,当然是要一件件地拆,一件件地搬运!搬到那儿后,再一件件地装!这肯定要费时间,这事急不得。”
王进喜启发大家:“那我们怎么才能争取尽快把这个工作完成呢?”
“除非整个端过去,那样最快。”那个工友说完,自己都觉得说出的话好笑,接着笑出了声。
王进喜一听,眼睛亮了一下,冲到说这话的小伙子面前,兴奋地一拍他的肩膀,说:“太好了,如果能整体搬走,那真是能大大地节省时间。”大家的情绪立刻都被调动起来,最终提出了整体搬移井架的方案。
当王进喜把整体搬移井架的想法向油田领导汇报后,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方案被批准下来。
很快,1205钻井队(王进喜领导的钻井队)钻机整体搬家的消息如春风一样“刮”遍了油田驻地。试验开始这天,从四面八方拥来很多人,每双眼睛都紧紧地盯着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
王进喜看着准备工作都已经完好,便大喊一声“开始”,随着他手里的指挥旗落下的一刹那,搬移井架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当领导和在场的人看到井架重新耸立在新的地方上,钻机在新的井位开钻了时,油田的领导激动地抓住王进喜的手,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成功了!成功了!”
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群英会。王进喜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对有些事情感到很好奇。他看到一辆辆汽车的车背上驮着鼓鼓囊囊的大包,心想:那是什么东西呀?当他知道是因为汽油稀少,只能烧煤气时,便感到十分难受。他想自己是个石油工人,却让汽车驮着个装煤气的大气包,真是丢脸!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国家承担责任和压力,多开采油田,多打油。
1960年,他得知东北大庆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同年3月王进喜如愿带领着他的1205钻井队赶到大庆,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当时的大庆满眼荒凉,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最重要的是连搬运设备的吊车、拖拉机都不够。王进喜十分焦急,他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王进喜毫不畏惧,他一再对工友们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
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精神的鼓舞下,王进喜带领工友艰苦奋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仅用4天时间,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他与工友们白天黑夜地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干粮,困了就近迷瞪一觉。但创业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一次,王进喜在井场指挥工人放井架,忽然,一根几百斤重的钻杆滚下来砸伤了他的腿。他疼得昏了过去。等他醒来一看,井架还没有放下,工人在围着他抢救。王进喜急了,对工友们说:“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一碰就散了。”说完,他猛地站起来,举起双手,继续指挥,鲜血顺着裤腿流下来,浸湿了鞋袜。领导和工友们坚持把王进喜送入了医院,可他哪能安心,还没等伤好,就拄着拐棍离开医院回井队了。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王进喜喊出的口号,他和他的1205钻井队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干劲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打出了大庆的第一口喷井。
自从成功地开采了第一口井,王进喜就没有好好地睡个踏实觉。他把井场当成家了,不是在钻台上指挥,就是在井场上检查,每天都是一身汗、一身油泥。工友们劝说队长不要太辛苦了。王进喜听后,回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点累算啥!如能多打几口井、多出油,就是少活几年,我都觉得幸福!”
一天,王进喜正拄着双拐在井场指挥,突然井喷了:水、油和大量的泥沙从井口喷射出来。在场的人们见状惊慌失措。王进喜心里十分明白,在油田井喷可不是一般的事故,如果不能马上用重晶石压住,造成井毁人亡不说,就连那高高的井架也可能会被吞到地层里去。他马上命令人去取重晶石,可工友们告诉他重晶石用完了。王进喜马上让自己镇静下来,接着命令大家先灌泥浆。工友们都用担心的目光望着他。王进喜拄着双拐,眼睛一直盯着井口,一刻都没有离开。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王进喜的脑子也在飞速地旋转:“用泥浆能行吗?用水泥试试……水泥的压力会大一些。”想到这儿,王进喜马上命令改用水泥。工友们马上又去扛水泥了。水泥倒进了泥浆池。这时有人喊:“没有搅拌机怎么办呀?水泥依然沉在池底。”几个人拿着大木棍拼命地搅拌,可是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王进喜看到眼前的一切,知道多拖延一分钟,就会多一份危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只见王进喜扔掉双拐,毫不迟疑地跳到泥浆池里。泥浆盖过他的腰部,泥浆火辣辣地刺痛着他的身体,也使他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他想光靠双腿看来是不行了,于是把双手也用上了。他拼命地用双手在泥浆池里奋力划动起来。井喷终于被制伏,但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双腿也没了知觉。在打井最紧张的日子里,王进喜日日夜夜奋战在井场上,一次吃饭时,他吃着吃着碗掉在了地上。一位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部长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王进喜“铁人”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泥浆里的王进喜
工友们常说,王队长这个人,国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字。他当领导之后很少坐办公室,试验打直井的时候亲自扶刹把。钻头卡住了,他亲自去提钻,怕的是万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伤。他在现场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袄脱下来和工人们挤一挤。工人们说:“我们身上有多少泥,咱铁人队长身上就有多少泥。”
王进喜性格率直。他工作中也犯过错误,出过差错,却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他的队曾经打废过一口井,每次队里来了新工人,他都要带着去看,吸取教训。有一次开大会,台上领导批评他们的射孔错误。王进喜去的晚了,门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让我抢着往头里走;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我不当这个狗熊!”
1960年4月29日,大庆“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在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王进喜不仅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实干家,还是好钻研、科学求实的好典范。他克服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难,没有文化的他以顽强的意志力,带领工人们不断从实际需要出发搞科技革新,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他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
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在会战刚开始不久,他发现钻头都打到油层底下去了。他跑到别的钻井队去一打听,全都是这种情况。于是,他一边打井,一边和工友们研究地层情况,详细地记录了每口井的资料……打了几口井后,他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认真仔细地看了钻井设计方案后,王进喜产生了建议领导修改钻井设计方案。这可不是简单的小事,从来还没有谁对地质师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的。对于王进喜的意见,油田党委高度重视,经过专家一次次试验,最终修改了钻井设计方案,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物资。从此以后,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更有信心了,又搞出了许多项技术,对石油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61年,油田党委授予他“工人工程师”的称号。
一天早上,王进喜冒着蒙蒙细雨,匆忙地往油田的党委办公室走去。一进屋,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见到党委书记就问有什么新任务。党委书记忙给他倒了杯水,让他坐下,说:“这次任务确实很重要,先说说你们队的情况。”
王进喜一听,忙认真地向书记做了详细的汇报。他说工人们大多是从玉门油田来的,都有很丰富的打井经验,并且后来的一些年轻人,不仅有干劲,还有文化。党委书记听后,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说:“这次的要求是井斜不能超过三度。”
王进喜一听,愣了一会儿,问道:“井斜不超过三度吗?”
书记表情坚决地点点头,说:“是,井斜不超过三度,看来压力很大吧?”
王进喜也表情严肃起来,郑重地点点头,说:“压力肯定会有的,但请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按要求打出直井。”
赶回队里的王进喜,心里一直琢磨这件事。虽然当时他态度坚决地承诺没有问题,但他知道打直井的难度有多大,心情不由得有些沉重。工友们见队长回来,都急不可耐地问道:“队长,这回一定是什么重要的任务吧?”“就是!队长,快说说,快说说,什么任务?”
王进喜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说:“这个任务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难以完成。党委书记叫咱们试点打直井,要求井斜不能超过三度。”
真如王进喜所料,一说出任务和要求,工友们都愣在那儿。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没有言语。
王进喜看了看工友们,问道:“怎么,很难吧!我也知道这个难度非常大。如果你们都认为完不成这个任务,我现在就去请求把这个任务让给其他队……”
“那怎么行,咱们队不成,别的队也没戏!”没想到他的这个激将法还真有效果,没等他把话说完,就有工友立即阻拦说。
“对!我们不能那么熊!”有人附和道。
王进喜鼓劲说:“对,我们1205队什么时候向困难低过头?这个任务我们接定了。”
王进喜带领工友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中共大庆会战工委任命为钻井党委常委、钻井指挥部副指挥。7月24日,他参加石油部政工会,并首次提出“全国每人每年半吨油”的奋斗目标。
1966年春天,大庆油田上传播着一个特大喜讯:周恩来总理来大庆了!周总理神采奕奕地在油田领导和王进喜的陪同下,来到打下第一口井的井场。
在井场,周总理握着王进喜的手,对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赞许和肯定。
1966年2月16日,王进喜参加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和工交政工会议。同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4月6日,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石油工业部五好标兵”。6月4日至7月25日,出访阿尔巴尼亚。9月3日,带领石油工业部报捷团赴京,向党中央、国务院报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12月31日,王进喜毅然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大庆油田生产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声疾呼“大庆生产一天也不能停”。一些人罗织罪名,对他进行残酷迫害。他说,想让我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那是痴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认!在这期间,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原油含水上升的“两降一升”严峻形势。王进喜焦急万分。在油田呼吁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他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国务院汇报。在周总理的干预下,油田生产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周总理接见王进喜的蜡像
王进喜在全国的声名鹊起,一段时间,全国都在传,王进喜是个神人,长着一双特异功能的眼睛,只要一看,就知道油田哪儿是夹层,哪儿是泥岩……王进喜当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但他的确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力品质和一双锐利的眼睛。但他也是肉体凡胎,也有被累垮、被疾病缠身的时候。有一次,王进喜正好赶上一个钻井队的仓库被一场瓢泼如柱的大雨淹了。他顾不上因患有关节炎病一直疼痛的身体,和工友们一起浸到水里抢修设备,整整在泥水里泡了一天一夜。等抢修工作完成,战友们一看王进喜还趴在泥水里,上前一看,才发现他昏迷了过去。工友们见状,立即将他送到了医院。
王进喜稍好一点,就急着出了院,又回到井场工作去了。
王进喜欢虽然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可是他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习惯。王进喜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说:“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1964年年底,他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从北京回来后,他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习惯,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他经常是一边工作一边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把解决工友生活实际困难的事放在心里。他看天冷时工友的衣服不够保暖,就让缝补厂为工友们做皮背心和皮护膝,并且建议把工友打井穿的棉工裤的裤腰加高加厚。他看到工友及其家属为买些生活日用品要跑到离驻地很远的镇里时,就想方设法就近建起了商店、粮店、卫生所等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看到工友的子女到了上学的年纪仍在荒原上跑着玩,他就带领工友们在驻地附近建起了第一年帐篷小学。人们为了纪念铁人王进喜,就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
王进喜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大队派人给他家送去猪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们想把他家铺炕用的苇草换成席子,他老母亲也不让。王进喜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他的母亲病了,却是他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
虽然油田后来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艰苦创业时强了不少,但王进喜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有一次,吉普车行驶在公路上,王进喜坐在车里思考着油田工作的事。吉普车“咣当”一声好像碾过一个障碍物,王进喜的身子从座位上弹了起来,随即头重重地撞在车门上。司机急忙停下车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车一停,王进喜打开车门下了车,在车后发现了一颗螺丝钉。王进喜捡起这颗螺丝钉,仔细地擦掉上面的泥土,然后在手里掂了掂,问后面的司机:“你说说,它有多重?”
“顶多一两。”司机说。
王进喜看到司机对这颗螺丝钉不是很看重的样子,情绪有些激动,稍平复一下,王进喜说:“也是啊,因为你不知道咱油田会战的那些日子,有多难呀。像什么起重机、输水管等一切油田需要的机械设备,我们都没有。我们就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条件靠着咱们石油工人的一双手,硬是在茫茫的荒原上,打出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别说是一颗螺丝钉,就是一根小铁丝,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宝啊!”王进喜挺了挺腰板,望着远处高耸的井架,沉思了片刻,接着继续说:“咱们的油田现在条件多好呀,要啥有啥,这样是会让现在的人忘记过去的艰苦日子。可咱油田的这些设备可都由一颗一颗螺丝钉接起来的。”司机听了王进喜语重心长的话语,惭愧地低下了头。
在这件事的启发下,王进喜向油田党委提出了成立大庆油田废旧材料回收队的建议,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组建回收队的第二天,王进喜就给全体队员开了个会,并向大家讲了最初石油工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成立回收队的想法和期望。最后,他说:“咱回收队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我们要在几十万大庆人的面前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就这样,回收队的队员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搜捡废旧物品上。回收队的卡车像接受检阅一样,慢慢地开着,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丢弃在荒野里的井架、钢梁、器材配件、废钻头、钻杆、废铁……王进喜一边看着这些,一边对大伙说:“多可惜,这些东西被抛弃在这里,生锈腐烂,多浪费呀,我们可是这里的主人啊!”工友们也深有感触。就这样,王进喜带领一个30多人的回收队,长年风里雨里回收散失的废旧物资。他们回收的成绩很显著,经回收来的这些旧料,装配了好几部大型钻机井架,自制和修复了大量的设备和零部件。这些废旧物资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物资,而且还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急需。
1968年5月,大庆革命委员会成立,王进喜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庆党的核心小组成立,王进喜担任副组长。
1969年4月,王进喜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王进喜十分高兴,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是他以前想都没敢想的事情。
王进喜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王进喜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在油田第一线。长期的操劳,再加上条件的艰苦,王进喜终于病倒了。
1970年4月的一天,王进喜带着慰问团从新油田直接到玉门参加现场会。现场会一结束他就病倒了,上级领导马上安排他去北京治疗。王进喜一听就急了,忙说:“我这是老毛病了,现在这里事情这么多,我哪有时间去北京看病呀!吃点止痛药就行了!”
多年来,王进喜的胃病和关节炎一直很严重,他也被病痛一直折磨着。领导多次建议他住院治疗,他都用“我这是老毛病了”这句话挡回去。因为他已经把井场当成了自己离不开的“伙伴”。如果他听不见钻机响、看不到井场沸腾的景象,就会觉得生活中像是失去了什么。虽然这次他感觉到疼痛比以往厉害很多,而且有些难以忍受,但他还是想多吃点止痛药把病挺过去。可是从他的有些扭曲的脸上,人们看出了他痛苦的程度有多大。
“必须马上去北京治疗,不能再往后拖延了。”领导命令着,并亲自把王进喜送上火车,等火车开走了,才放心地离开。
在北京,经过检查化验和专家的会诊,医院最后开出的诊断结果:胃癌,而且是晚期!建议立即手术治疗。
有关领导立即向一直关注王进喜病情的周恩来总理做了汇报。
“一定要全力抢救!”周总理立即指示道。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治疗小组很快组成,并制定了手术方案。
手术前,医院的治疗小组和有关领导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是否将病情告诉王进喜。经过研究,最后决定,不向王进喜隐瞒病情,把病情严重的实际情况告诉他。这样王进喜才会把治病放在第一位,而且凭着王在工作中战胜了那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艰难困苦,如果他把这种精神用在配合医生治疗上,对治病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王进喜听到这个诊断结果时,他有些茫然。虽然他对一直折磨他的疾病预感到了有些严重,但“胃癌晚期”这种情况他认为和他还很遥远。因为他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他干,石油和钻探还有很多技术需要改进……想到这里,他让自己平静下来,并向领导和医务人员说:“大家放心,我一定会配合医生的治疗。”
手术如期进行。术后虽然有几天了,但因为王进喜平时太劳累了,身体抵抗力很差,所以看上去一直精神不佳。
工友们从大庆来北京看望他们的队长了。王进喜努力坐起来,动情地说:“在这里,我真想念大伙呀,真想念咱们的油田呀!大庆下雪了吗?”有人忙回答:“下雪了!”
“噢,大庆下雪了,气温肯定很低呀,你们回去了一定要把家属驻地的供水管包好,可不能冻了。还要照顾好新来的家属,尤其是为石油事业牺牲的同志的家人,一定要关照好。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还有,你们要再多养些猪,过年的时候给钻井队送一些去。大家常年在野外打井,很辛苦!一定要记着,千万不要忘了!”
“你安心养病吧,千万别老惦记这些,快把病治好了,我们都盼着你回去呢!”工友们说着,哽咽起来……
领导来探望时,告诉王进喜“又发现了一处大油田”。王进喜又一次动情了,他说:“我们国家就是块宝地呀,等我病好了,一定再干上几十年,为国家多打井,多打油!”领导看到王进喜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表达他对石油事业执着的热爱,眼睛湿润了,说:“你现在重要任务是专心把病治好了。你放心,国家正在对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不久就会出台具体的方案的。”
“太好了!我们要建立更多的地质队、钻井队,人多力量大,把全国能开采石油的地方都勘探……”虚弱的王进喜没有力气讲更多的话,一旁的医生忙扶着他躺下。王进喜虽然把嘴闭上了,但眼睛流露出的是对未来石油事业的向往。
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以中共中央委员的身份在国庆观礼上检阅游行队伍。不久,他的病情恶化。
死神终于不可抗拒地来到了。临终前,王进喜从枕头下取出一个小包,让身边的人打开。包里面是组织在他住院期间给他的补助金,补助金他一分都没动。王进喜对在场的领导说:“请……把这些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眼睛瞬间湿润,眼泪很快流淌了下来。临终前,弟弟王进邦守候在病榻边。王进喜手拿300元钱交给他,强忍剧痛,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可能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子很苦,你就多替我尽孝道吧”。
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进喜同志告别仪式。王进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
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确确实实王进喜虽然离开了人们,但他的“铁人精神”却长存,一直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鼓舞和激励着每个积极进取的人。
在新中国建国40周年之际,王进喜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光荣地列榜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总结
王进喜是“铁人”,是油田工业的代表,也是他那个时代先进工人阶级的代表。他所创建的“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同时,“铁人精神”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凸显了一种不被困难吓倒,迎难而上的创业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