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赵春娥
赵春娥(1935—1982),河南省偃师县人。1952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8年进洛阳造纸厂当锅炉工。1962年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洛阳当职工家属。1966年被招到洛阳市老集煤场当临时工,1971年转为正式工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1982年4月21日病逝。1983年被国务院追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生平
1935年1月1日,赵春娥生于河南省偃师县,1966年5月在洛阳老集煤场当现场工。
煤场的工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赵春娥前来上班的第一天。那时候,她瘦瘦的,静静的,穿着一件朴朴素素的灰布衫。
就是从那天起,赵春娥把心全都拴在煤场上了。她当过打煤工、看煤工、现场工,场上每一种工具她都摸过,每一样活她都干过。无论干什么,她都琢磨着怎么能干得更好些。要知道,煤场的活儿,哪一样都离不开脏、累、苦,为此和她一起来煤场的人都想方设法要调走,也有人劝赵春娥:“快别这么拼命了,当了煤黑子,再干也没出息。”朴实的赵春娥不会讲大道理,也不愿唱高调,她只是笑笑对劝她的人说:“话不能这么讲,要知道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蜂窝煤哪!无论啥工作,干好了就是好工作。”
无论什么工作,干好了就是好工作。赵春娥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她认准了这个至理名言,为此她越干越欢,累也累得心甘情愿。
那时候,她已是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了,家务琐事可以想见是多么繁忙。然而赵春娥居然每天都是迎着朝霞第一个上班,顶着星星最后一个下班,一年才365天,她竟多干出100多个劳动日。
那时候,她最小的孩子还不大,留在家里不放心,她干脆在晚上加班送煤的时候把孩子放在煤车上。有多少个夜晚,孩子是在吱吱呀呀的车轮转动声中入睡的。
在赵春娥的心里,煤场就像自己的家。她珍爱煤场的每个角落,她眼里有干不完的活儿,因此一到班上她就忙个不停。
赵春娥惜煤如金,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每天猫着腰用手将漏在石缝里的煤抠出来,十个手指经常磨得鲜血淋淋,硬是捡回150吨煤。
让她看煤,她会揽过许多分外的事儿:帮同伴们烧水热饭,帮搬运工装车推车。当一车车煤拉走了,她又马上拿起扫帚扫煤屑,连落在道轨下的碎煤也要一点点地从石头缝里抠出来。因此她的手指总是黑黑的,指甲磨进了肉里,还常常会渗出血来,别人看了都心疼。让她当送煤工,她走到哪儿,就能给哪儿带去欢乐,带去温暖。尤其是那些大爷大娘,讲起赵春娥,眼泪就会扑簌簌地往下掉。赵春娥这些年干的一件件好事,就像她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谁也无法数清。
开始,人们一直以为赵春娥仅仅是一位老黄牛式的好人,终于有一天,赵春娥让大家看到了她性格中更为闪光的另一面。煤场中至今流传着一个故事——
1973年,那时社会正处于不稳定状态,煤场外用户们带着铺盖排队等着买煤,煤场里却在乱哄哄地停产闹革命。在煤场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份醒目的倡议书:集中精力搞好生产,解决群众烧煤困难!那是识字不多的赵春娥托人写的。可想而知,她的这一举动触怒了那些热衷于“闹革命”的人。这伙人合起来故意刁难赵春娥,一天三班轮流和她摽着干。连着比了三天三夜,这伙人输了。赵春娥却硬拼着顶了下来,当时紧缺的蜂窝煤也就这样生产出来了。
事后,赵春娥的爱人心疼地埋怨妻子:“现在还给谁干,何必这样拼命。”赵春娥对丈夫说:“只要生产上去了,群众能买到煤,我能顶得住。”
在那个不安定的年代,赵春娥还做过这么一件事:那时,有一个被打成走资派的老干部到老集煤场来劳动改造,每天十几小时的重活,只配给8两粗粮,这位老干部怎么也支持不住了。细心的赵春娥发现了,她每天都从自己的饭菜中省出一部分给这位老干部,还常常暗地里帮他干活,有机会就悄悄地给这位老干部说几句暖心话。后来,这位干部重新工作后成了赵春娥的直接领导,而她再也没提起过那段往事。
人们都说赵春娥心热得像一团火,谁有难处,她就会及时出现:是工作上的问题,她会帮助你;是思想上的疙瘩,她会安慰你;是经济上的困难,她会援助你。人们也常常会惊讶,这位瘦弱的女工,怎么能在心中装上这么多人的冷暖疾苦。可人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年来,赵春娥一直在和死死纠缠她的各种疾病做着外人难以想象的抗争。为此她承受了多少痛苦,唯有她自己知道。
她患痔疮动手术,医生给她开了30天的病假条,她偷偷把病假条撕掉了,当天回到煤场就干开了,结果伤口开裂,鲜血滴落在煤堆上。
组织上送她去疗养,她在疗养地依然是整日不停地忙碌,为其他疗养员服务,帮医生打下手。没住够日子又急着回煤场了。临走,大家竟然弄不清她究竟是疗养员还是勤杂工。
面对病魔,赵春娥从容面对,她坚定地说:“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
当她的肝炎已经发展到肝硬化腹水的严重程度,才被迫住了4个月的医院。入院的第一天,她就问护士长:“扫帚在哪里?水池在哪里?”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只要能下床走动,就早早起来,扫地、倒痰盂、擦窗子、拖地板,几乎把卫生员的工作全包下了。她从不麻烦医生,又忍住病痛去照顾其他病友。医院的医护人员讲起赵春娥,无不热泪盈眶,他们说,他们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病人。
赵春娥知道自己的病已到了晚期,她实在不愿让国家再为她多花钱了,为此,她找到医生苦苦哀求:“请让我出院。”医生被她说服了,在出院证明特意写上:“丧失劳动能力。建议长期休息,门诊治疗。”可赵春娥再也没去过医院。医生上门巡诊,她家门总是锁着。直至她去世医生才知道,她竟然在出院的第二天就去煤场干活了。
赵春娥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为此她甚至不惜扑上整个生命。在她去世的前几天,还跪在煤堆上洇煤,趴在煤堆上拾煤矸石。4月20日,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她还一早起来,擦了7个窗户的玻璃,把院子打扫了一遍,然后又掂起铁锨,向煤场走去……
赵春娥的去世引起了很多人的悲恸。追悼会那天,有那么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她的同事,有她服务过的顾客。不让谁去谁不依,汽车挤不上,就骑自行车;没有自行车的,就跑步赶去。火葬场的花圈租完了,就现扎了送到灵前。青年人,年长者,都像送别亲人一样放声号啕大哭。在他们的心中,将会永远永远记住赵春娥曾为他们做过的一切:
赵秀真大娘记得,那是3月初的一天,赵大娘家的煤快烧完了,这时赵春娥来了。进屋便问:“大娘,该买煤了吧?”大娘犹豫了一下才说:“还有一点,等发了钱再说。”黄昏时候,赵春娥就给大娘送来了一车煤。大娘要付钱,可赵吞娥怎么也不收,还安慰老人:“大娘,我比你能劳动,你就把我当闺女吧。我给你买菜,洗衣服……”过了几天,赵春娥又来了,给大娘送来了电影票,还要陪大娘去洗澡……
王化贵大爷记得,赵春娥常带着煤场的青年来给他担水做饭,还把他那间黑洞洞的小屋收拾粉刷一新……
祁宝林大娘记得,多少年来,她一直受着赵春娥的照顾。赵春娥每次来送煤,都要给大娘捎来一篓自己拾的柴禾,还顺便帮大娘把火给生起来……
陈三元大爷记得:儿子参军走了,赵春娥来了,说了两句实打实的话:“让孩子安心保卫祖国,家里的事我包下来了。”从那以后,赵春娥说到做到,成了陈大爷家的常客……
赵春娥宁肯倒在煤堆上,也不倒在病床上。她的同伴们也让她实现了自己的遗愿:把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
为了表彰赵春娥的这种忘我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国务院1983年追认其为全国劳动模范。
总结
“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这句朴实到家的话让人们一下子看透了赵春娥的内心。在赵春娥身上,你看不到一丝一毫为己的思想,她是个透明的人,透明到让人一下子看透她的心。赵春娥的奉献是默默无闻的,她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也没有震惊世人的壮举,有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她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同时更是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