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康熙教子密语 > 第八章 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第八章 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作者:赵润田   |  字数:6584  |  更新时间:2015-04-03 14:46:11  |  分类:

人物传记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长之,继则保全之,终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其功用岂可量哉!

注解

善人: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阶次:等级。“孟子曰”句:见孟子·告子。原文为:“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不为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意为功毁几成,人在慎终。熟:代指成效、成果。无息:即不息。意为不停止,不灭。征:证验。博厚:博大,广博。

译文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并不是因为他生下来就如此,而是由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逐渐发展成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逐渐发展成为君子,再由君子发展成为圣人,这中间高下等级区分,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造诣的深浅程度。孟子说:“达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积累之功啊!”注意积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因此,有志于为善的人,开始的时候,要充实、发展,继而要巩固、发展,终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积月累、不断扩充的效果。所以,拥有至真至诚之心会使人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会变得长久,长久自然会得到证验,有了证验心胸自然会变得开阔,心胸开阔则见识广博,见识广博自然会变得高尚明智。总之,日积月累的作用怎能计算清楚呢?

评语

一恒一渐事之成也。恒是恒心,渐乃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历来做学问和做圣贤都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求,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修行在个人。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日积月累。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实际上是成败经验的总结和生活常识积累的过程,把历代的经验和常识积累起来就成了智慧,而智慧的功用就在于辨别善恶是非。反之假如一个人自以为是,排斥外来的一切,那他的生命就如一潭死水,永远享受不到智慧给他带来的益处。“问渠何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有作为的人,理应虚怀若谷,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努力学习前人的智慧。只有依靠自己形成的正确认识,才能鉴别善恶,抵御私心杂念的侵袭。

逸乐有节勤修不惰

训曰:尝谓四肢之安佚也,性也。天下宁有不好逸乐者,但逸乐过节则不可。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纵,节乐不敢极,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是以身安而泽长也。书曰:“君子所其无逸。”诗曰:“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至哉,斯言乎!

注解

佚:同“逸”。安逸,安乐。节:适度,法度。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僭:超越本分。指超越身份,干犯上司的职权而行事。“诗曰”句:见诗经·国风·蟋蟀。良士:贤士。瞿瞿:谨慎、勤勉的样子。

译文

我曾经说过,人的四肢贪图安逸,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天下哪有不喜欢安逸、舒适的人,但是安逸、舒适超越了一定的限度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君子勤奋学习,遵守道德规范,不敢有一点懈怠;节制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一点放纵;节制自己的欢乐,不敢有一点过分;珍惜自己的福分,不敢随意浪费;恪守自己的本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只有这样,才能安身于社会,享受长久恩泽。尚书上说:“君子所在之处是无所谓安逸的。”诗经上也说:“喜好安闲但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贤良之士既谨慎而又勤勉。”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啊!

评语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示足与议也。”一个有志于学业,有为于未来的人,在享乐上过于贪图,在名位上太过看重,是难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养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不论是读书求知,还是居官从政,或是日常生活,只为追求私欲的满足,达到私心的要求,必定有损于集体,有损于公德,最终结果是败坏自己的形象,失去奋斗的力量。事实上热衷于饮宴声乐之辈,必然轻浮;一门心思在名利场钻营,定然不会是为民造福、坚持正确原则的人。

康熙皇帝八岁即位,到六十九岁去世,在位近六十二年。在这近六十二年中,康熙经历了诸多风暴磨难,把一个战乱破败、元气大伤的国家,转变成了幅员广阔、政通人和的国家。康熙夙兴夜寐,恪守勤慎,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御门听政。康熙风雨无阻的早朝视事始于康熙六年七月亲政之日,自此之后,他每日天际发白就起床穿衣,逐日视朝,无论寒暑,无论身体舒适与否,一直坚持几十年之久。这种勤政务实的作风,对巩固当时清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诚而有信不欺暗室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注解

大学中庸:书名,均礼记篇名,宋代朱熹把它们和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作了注释。慎独:指在独处时亦能谨慎不苟。要节:重要的礼节。广:扩大。说:解释,解说。暗室不欺:即不欺暗室。指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心曲:内心深处。指视:特别注意。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面,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正人:正直之人。

译文

大学、中庸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礼节。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所谓的暗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单独生活的时候;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当一个人独自生活时,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就更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时候,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评语

英雄未必一生一世、每日每时都做大事。一个人的成就,靠点滴积累而成。意志、品德、事业,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有时,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节上,“千里之堤,毁于一蚁之穴”。欲有为者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尊重自己的人,只能自取其辱;不畏惧自己的人,只会招致祸患;不骄傲自满的人,就能得到好处;不自以为是的人,才能博学多闻。

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注解

端:头绪。执泥: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圆融:破除偏执,完满融通。体认:领悟,体察。

译文

记载于经书典籍中的道理,有具体的所指,而范围却是有限的,但天下的事千变万化,头绪纷纭复杂。因此,那些刻苦用功读书的人,往往遇事拘泥于经书典籍的道理,不知道变通;而那些阅历丰富、老于世故的人,又往往遇事圆滑而没有主见。这两种人都带有片面性。我认为在读书的时候,必须要好好体察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办事时,又应当根据经书典籍中的道理来处理事情。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出现上述的两种弊端。

评语

这篇庭训,是康熙关于治学与治世的根本阐发。

古人于读书治学之道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就识文断句而言,应首先懂得文章,在此基础上要明白文之精髓所在。但最终目的是躬行实践所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用自己之所学贡献于国家社会。假如学问跟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是徒具形式而已。

读经明史开卷有益

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注解

次第:次序,依次。小说:指丛杂的著作和故事性文体。古人多指浅薄琐屑的言论,而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九流十家之末。敷演:铺叙引申。不肖:不成才,不正派。

译文

古代的圣贤,他们说的话就是经典,他们做的事就是历史。所以,只要打开古代的典籍,就会有益于自身。

你们平常诵经读书以及教导子弟,只应该以经史作为主要内容。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学士的事情,但你们平时只要熟读经史,日积月累,自然也能慢慢做得到的。童年接受教育期间,断然不能让他们读小说之类的书籍。小说之类所描述的事情,大都是作者夸张、引申而成的,缺少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让儿童读了这些书,就会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不成才、不正派的子弟,会照着小说上的人物去行事。他们哪里能知道小说的作者运用譬喻、指点手法的真正目的呢!这些都是教导子弟的重要道理,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评语

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对封建君主的施政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关历代王朝兴废的历史著作,则更为封建君主临政治国所必需。学习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对于帝王的自我教育和世道治乱都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康熙在这篇庭训告诫子孙,经、史是儒家的重要典籍,是历史轨迹和人生法则的记录,是国家制度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理论凭据,惟有认真读经、读史,吸取先圣先贤的思想品德,知道社会兴亡的原因,才能懂得治国安邦之道。这就是传统的教育观和读书观。至于对小说的贬斥,也是传统教育观使然,因为在小说之类的书籍中多有非正统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平民百姓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康熙作为皇帝,只有超越封建专治思想的范畴,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四书性理立命之道

训曰: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以不具故也。看此等书,不胜于习各种杂学乎?

注解

性理:原指情绪和理智。此处指宋儒的性命理气之学的典籍等。存心养性:保持本心,培养正性。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宋朱熹根据此而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立命:指修身以顺从天命。

译文

大凡世间保养身心以求益寿延年的办法,没有任何人的任何书能超过圣贤所留下的经典著作。因此,我只有教导你们要熟读四书五经和谈论性命理气之学的典籍,这是因为在这些经典著作中,无论是存心养性之说,还是安身立命之道,没有不包容的。读这些书,不比读各种杂书更好吗?

评语

推崇四书五经,鼓吹存心养命立性等性理之学,出自一个皇帝之口,并不足为奇,这些学说从明代以后似乎已成老生常谈。儒家思想乃是封建皇权维护其统治最得力的精神武器。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虽可说得上是有所作为的帝王,但容忍不了自明代已有的较为新锐的思想。

好学多问遍求名师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注解

沈荃:字贞蕤。江南华亭人。进士出身。康熙朝用为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等。曾教授康熙书法。董其昌(1555-1636年):字元宰,号思白。华亭人。明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

我八岁登上皇位的时候,就懂得努力学习。当时教我识字读书的,有姓张、姓林的二位内侍,他们都是明代读书很多的人。他们教学的主要内容只以经典书籍为主,至于诗词文赋,就列在经典著作的后面了。到了十七八岁,我更加笃志于学习。每天未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天晚了政务之事告一段落,稍有闲暇,又与人探寻、切蹉。最终由于我过度劳累,咳出来的痰中带着血丝,即便如此,我的学习也从没有放松或间断过。我在少年时代就是这样好学苦读,而且还特别喜欢书法。当时有位名叫沈荃的翰林,他学的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书法字体,曾教过我书法。张、林二位内侍,当年同明代擅长书法的人有交往,也经常来指点我。所以我的书法和一般学书法者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此。

评语

康熙皇帝出生于帝王之家,按理来说,教育应受到重视。但是,与一般人想象相反,由于他在童年时期不受父亲顺治皇帝喜爱,即位之后,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又从固有的民族偏见出发,“甚厌汉语”,几个辅政大臣也把开发康熙皇帝智力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威胁,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但无人为他聘请名儒教授汉文,甚至也没有正式的师傅为他教授满语。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宦官便成了他的最初的启蒙塾师。其中,为他教授满文的,是一位名叫苏麻喇姑的宫女;教他汉文的,则是姓张和姓林的两个太监。张、林二太监原来都是读书士人,明朝末年,自幼入宫,成为宦官。在他们的辅导下,至康熙八年时,康熙皇帝学完了“四书”。这些成就,对于注重子孙早期教育的汉人官宦来说,固然不值一提,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能将康熙皇帝培养到如此水平,对于教者和学者来说已是不小的成绩。由于张、林二人原是读书人,明朝末年,又亲身在宫中供役多年,熟谙掌故,因而在教读康熙皇帝汉文书籍之暇,还给他介绍了许多明末宫廷逸闻逸事。这些故事,内容真实,情节生动,极便于年幼的康熙皇帝理解和接受。

也许正是这样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年幼的康熙皇帝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向人求教,希望从书中和年长者口中得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新鲜事。

康熙十年四月,开始日讲,请了不少通熟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的翰林官员充任讲官。此后不久,他又先后选拔一些翰林入值南书房,辅导自己读书写字。至此,康熙皇帝才算有了自己的正式教读师傅,学习环境和条件都大为改善。这些官员与康熙皇帝谊属君臣,情同师友,他们的思想风貌、兴趣爱好、教养对康熙皇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习传统治国理论并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出于治理国务的需要,康熙皇帝也十分热爱自然科学。当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已在世界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在华传教方便,许多西方国家也先后派遣兼有专技的传教士来华。这样,为了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康熙皇帝便成了第一个配备外籍教师的中国帝王。

日进日新精进永固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译文

易经上说:“日日更新可称得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或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喜欢学习的人应当天天都有所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种技艺,开始学习的时候,其难度往往使人忍受不了,就好似万万办不成的。如果因此放弃而不再学下去,那终将是一事无成。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不断追求上进的恒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言行一致、固守正道、誓不后退的决心,那么又有哪一种技艺学不到手呢?

评语

孟子说:“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说明一个人要想创立大事业,必须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心性,然后才经得起巨浪的冲击,担当起“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

一个奋斗者的一生可能会走弯路,但只要认识正确,不停脚步,终将会有所成就。

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功成名就的,平时不抓紧时间积累知识,不注意修身养性,指望临时受用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古来名将驰骋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熟用兵法韬略运筹帷幄,虽说经常出入于九死一生之中却仍能悠闲自得毫不仓皇,这就说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敌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